本刊特約記者 劉佳
時尚品牌似乎想打破“快餐文化”的魔咒,把歷史感表達出來。雖然設計師每年兩季推出新款,但是在任何時裝周上都能看見向經(jīng)典致敬的設計理念
1927年,IT女郎(IT Girl)這個詞出現(xiàn)了。 IT女郎與時尚偶像(fashion icon)略有不同,IT女郎們堅持個性,她們不僅僅緊跟時尚,更有自己獨特的時尚品味,決不隨波逐流?,F(xiàn)代的女生們更喜歡IT女郎這個頭銜。
在1927年英國小說及劇作家Elinor Glyn,用來形容好萊塢電影《It》中性感、品位以及個性的女主角Clara Bow。這部電影由Elinor Glyn的故事改編,票房成功,很有影響力。
IT在英文中的意思是“它”,沒有性別屬性。以此類推,IT女孩的意思是具有吸引兩性的特殊性吸引力,完全不以自我為中心、充滿自信、不在意后果、具有創(chuàng)造力并不受他人影響。
現(xiàn)代的IT女郎中,最知名的莫過于Paris Hilton。她富有,是希爾頓酒店的繼承人之一;她愛美,整日華服披身出入于大小派對。她的一句“名言”是:“人們認為我很愚蠢,其實我比大多數(shù)人聰明。”
然后,又出現(xiàn)了IT男士。IT男士與IT女郎同樣,形容那些兼具兩性吸引力的男生。IT男士大多是模特,他們或陽剛或陰柔,能在兩者間瞬間轉換。
IT女郎之后,IT Bags出現(xiàn)了,這個IT的意思就不同了。IT Bags,指的是“一定要擁有的”包。時尚先鋒人手一個,出鏡率高,盜版最多的“必不可少”的包。
It女郎與IT Bags的“IT”意義千差萬別,可以這樣理解。It女郎們經(jīng)常提著IT Bags 穿梭于各種社交場合,增加了IT Bags的出鏡率。使用IT Bags的女孩們被認為是了解時尚的內(nèi)行人。另一個方面,IT女郎幾年就一換,而IT Bags卻是永不過時的。
IT Bags通常指的是高端品牌設計的暢銷款,價格昂貴,設計經(jīng)典,風格鮮明,受名媛和明星們喜愛。
1945年,意大利著名設計師Giuliana Camerino設計出一款很有特色的女包,融合了皮革與服裝面料的特色。第二年,她又加以創(chuàng)新,把網(wǎng)狀的字母R的圖案印在包上。一次偶然的機會,一位陌生的婦人以60法郎買下了Giuliana Camerino自制的一款皮包。隨后,聞訊而至的皮革業(yè)者和瑞士最有名的設計師希望把她的作品商品化。
Giuliana Camerino的設計經(jīng)常被后人效仿。比如CUCCI的網(wǎng)狀G的logo;編制皮革的設計后來成為Bottega Veneta的特色;還有鉸接拼接的設計后來被Prada效仿。
再后來,現(xiàn)在人們熟知的大品牌都設計出了各自的經(jīng)典包,而且?guī)缀趺磕甓荚诮?jīng)典基礎上創(chuàng)新,IT Bags越來越多,越來越普及。設計師競相設計出一個個獨家的、容易識別的皮包。搭配巧妙的銷售理念,得到時尚媒體的認可,或者有幸被哪個名人鐘愛,這款包就可能成為這一季必須具備的時尚單品。IT Bags中比較成功的有巴黎世家的機車包和Mulberry的郵差包等。
香奈兒、迪奧、愛馬仕等大牌都有自己的經(jīng)典款皮包,并且熱衷于推出新顏色和新質(zhì)地的“新款”。
要想成為IT Bags,最核心的指標其實是銷量。盡管時裝品牌打著藝術的旗號,但是時尚界成敗看的也是銷量。
IT Bags的設計萬變不離其宗,由此可見,時尚品牌似乎想打破“快餐文化”的魔咒,把歷史感表達出來。雖然設計師每年兩季推出新款,但是在任何時裝周上都能看見向經(jīng)典致敬的設計理念。比如華倫天奴的吸煙裝、拉夫勞倫的Polo衫或者香奈兒的毛呢外套,這些元素已經(jīng)流行了幾十年,卻還在繼續(xù)流行著。
過去10年,設計師越來越多地重溫經(jīng)典,把多年前的流行元素拿出來再次改良。時尚品牌似乎發(fā)現(xiàn)了一條通往頂峰的捷徑,不僅僅是在設計上,時尚品牌也在更多地強調(diào)自己的歷史,試圖通過歷史來將自己樹立成為行業(yè)的標桿。過去,品牌傳記能滿足這一訴求,但是在資訊發(fā)達的現(xiàn)代,一本書顯然是不夠的。
時尚品牌又想出了一個新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文化底蘊,那就是建時尚博物館。很多時尚品牌有故事可講,也愿意把自己的故事講出來。博物館是文化場所,這里沒有讓人煩躁的促銷手段,參觀的人可以從中看到一個時裝品牌的發(fā)展史,也能從中看到時尚的歷史或者設計者的個性。Yves Saint Laurent、Salvatore、Ferragamo和GUCCI都陸續(xù)成立了自己的品牌博物館。
時尚博物館大多是以品牌創(chuàng)始人的故居或者工作室作為場所的私人博物館,展出能體現(xiàn)品牌內(nèi)涵和歷史的物品,比如年代久遠、已經(jīng)泛黃的設計師的手稿,或者某位貴族穿過的婚紗。
說到博物館,就想到了香奈兒的“流動的藝術”展覽館,它的意義超越了博物館,更是一次時尚之旅。雖然香奈兒品牌從可可·香奈兒開始就很有故事,但是這個流動的展覽館沒有以歷史為主題,而是選擇了創(chuàng)新。
這個展覽館是真正可以活動的,去過香港、紐約、東京等時尚之都,最終永久落戶在巴黎?!傲鲃拥牟┪镳^”以香奈兒經(jīng)典的2.55包為設計核心。由約20位來自不同地域和年代的藝術家特別為這次活動創(chuàng)作。他們以品牌遐邇聞名的菱格紋手袋為題,各自發(fā)揮獨特創(chuàng)意,以不同的形式給予手袋新的生命──可以是詩意的、不拘小節(jié)的,又或是具啟發(fā)性的,呈現(xiàn)這個手袋多面的傳奇面貌。展覽仿如分為不同小節(jié)的影片,每一節(jié)由一個或多個“裝置”組成。這些作品都是經(jīng)過各藝術家與香奈兒的悠長商議和合作才完成,嘗試在他們的藝術觸角與香奈兒的價值之間取得平衡。
時尚博物館在展示時尚品牌的歷史,更是在告訴大家,我是一個有積淀的品牌,與那些潮流快餐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
鏈接
位于Herengracht大街573號的阿姆斯特丹手袋博物館由荷蘭古董商亨德里克耶·伊福創(chuàng)建。她為自己的2000多個手袋建立了Tassenmuseum(手袋博物館)。
雙面開門的博物館曾是17世紀的一家銀行,高大的正門被漆成洋紅色,原會議室的墻壁貼的是花布墻紙。如今的博物館被伊福女兒西格麗德打理得宛如公主的深閨,玻璃櫥窗和對著它們的鏡子,將2000個手袋幻化成上萬個。
巴黎時尚博物館取了一個與路易威登的南瓜包“Galliera”相同的名字。與新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筑本身一樣,Galliera博物館源自該地產(chǎn)的第一任業(yè)主——17世紀的Galliera公爵夫人。宮殿從1977年成為博物館,陳列和展示著那些標志歷史和當代潮流的漂亮東西,9萬套從18世紀到20世紀的物件已經(jīng)將時光凝固,而那些反映當下脈動的臨時成衣展又為博物館持續(xù)注入新鮮血液。
著名的巴黎時尚與紡織博物館座落于盧浮宮。時裝及紡織品博物館有著兩位所有者,裝飾藝術中心聯(lián)盟及服裝藝術中心聯(lián)盟。展廳被重新布置成1500平方米的雙層機翼狀。如今,館內(nèi)藏有16000套時裝、35000件飾品,以及3萬件其他紡織品。在這堆承載了歷史容貌的布料中,你可以重溫自7世紀以來的紡織業(yè)革新歷程。
位于Nationalestraat大街28號的、既有學校又有博物館的19世紀大樓,就是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的時尚博物館(Modenatie)。館里還容納了圖書館、書店、畫廊和時裝研究中心,可謂是一條龍的產(chǎn)業(yè)化辦學。這座集教學、展示、研究、資訊于一體的時裝殿堂,建立于2002年。上世紀80年代在倫敦時裝周一夜成名的“安特衛(wèi)普六君子”是這里學生們的榜樣,也是這里的驕傲。博物館紀念六君子之外,將更大的空間留給了比利時設計界新人。
時尚品牌菲拉格慕的博物館位于佛羅倫薩一座有近千年歷史的宅邸內(nèi)。1920年,家族生意紅火的菲拉格慕買下了這棟大樓,1938年這里徹底成為菲拉格慕的總部。生意越做越大,精品越來越多,1995年,菲拉格慕的后人干脆把大樓第二層辟為博物館。館內(nèi)的展品包括家族和名流記憶的攝影圖片、專利成果、草稿、圖書雜志,以及10000多張菲格拉慕的從1920年代到1960年逝世前描繪的設計圖。菲拉格慕是女鞋的頂尖品牌,這里當然也把鞋子作為重點。展出的鞋,都根據(jù)主題,進行每兩年一次的更替。為保持新穎的視角,博物館堅持與當代最前沿的藝術家進行合作,從文化層面上提高品牌意義。
2003年,設計師桑德拉·羅德斯為自己打造出這一座桔色方型的時裝和面料博物館。時尚和紡織品博物館是倫敦第一所以服裝時尚和紡織品創(chuàng)新作品為主題的博物館,成功的結合了紡織業(yè)的發(fā)明與服裝設計教學活動。
紐約時裝學院培養(yǎng)出過Calvin Klein、David Chu這樣的人才,自然也有底氣建一座自己的博物館。紐約時裝學院博物館收藏著5萬件以上的衣飾,年代風格囊括18至21世紀。每一年,都會頒發(fā)頗具權威的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