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紅詩發(fā)展到嘉慶、道光年間,可謂數(shù)量豐富,難以數(shù)計。據(jù)一粟所編古典文學(xué)研究資料匯編《紅樓夢卷》之編輯說明,“卷五是詩詞。在中國古典小說名著里面,沒有再比《紅樓夢》擁有這末數(shù)量豐富的歌詠的了。無疑這也是文學(xué)評論的一種形式,反映著讀者當時的思想和著眼所在。把有關(guān)《紅樓夢》的續(xù)書、戲曲、專著、詩詞等等的卷首題詞,以及追和《紅樓夢》原作的詩詞剔除不計,至少還有三千首。今選存一小部分。”事實上,紅學(xué)研究者經(jīng)過近四十年的爬羅搜集,雖然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一些題紅詩,但是數(shù)量仍然不多,較高水平的題紅詩更是不太多見。因此,若能新發(fā)現(xiàn)一些題紅詩,就顯得彌足珍貴了。我們在丁繁培的《溉馀吟草》卷三中看到有以《題〈紅樓夢〉》為題七言絕句六首,《紅樓夢卷》未收,亦未見有人進行研究,因此加以介紹,以廣其傳。詩云:
一滴珍珠一點恩,閨中賴有淚盈盈。直教滴盡心頭血,才了亭亭倩女魂。
蘅蕪一徑繞扶蘇,香氣氤氳乍有無。如夢剛圓人便杳,玉釵敲斷畫樓孤。
經(jīng)卷爐香有夙因,世緣空后道心真。前身應(yīng)是華山女,不著人間半點塵。
手敏心靈事事宜,斯人可惜不男兒。才情遠出難兄上,靜對高牙對鼓鼙。
影落空江暗自傷,芙蓉憔悴怯秋霜。竟同霍玉因情死,一笑千金何日償。
心跡分明可告天,借君寶劍死君前。任他濁水深千尺,不礙玲瓏九品蓮。
按:丁繁培,子霽堂,號溉馀,江蘇金山(一云丹徒)人。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卒年不詳。諸生,曾官縣丞。受業(yè)于徐熊飛(字渭揚,號雪廬),道光五年(1825),徐熊飛為丁繁培《溉馀吟事》作序。宋咸熙《耐冷譚》云:“詩須有關(guān)風(fēng)教,不可徒作風(fēng)云月露之詞,選詩者亦當存此意也。金山丁溉馀司馬,前得其不全詩稿二卷,草草采擇,未能盡其所長。今閱全集,有《題王笛樓太守(朝恩)田集殲渠圖》一篇,事既足傳,詩亦超拔,因補錄之云云?!奔戎赋隽硕》迸嗟脑娂娭y,又評價丁詩“超拔”,亦足有識見。其《題〈紅樓夢〉》六絕句既有“超拔”之風(fēng),又有立意創(chuàng)新之長,對《紅樓夢》人物的評價更有值得采擇之處。請試作闡釋。
第一首詩詠黛玉。詩從“還淚”故事起筆,道出黛玉(絳珠仙草)以終身眼淚報答寶玉(神瑛侍者)的前世之恩。絳珠仙子(黛玉)有言:“他是甘露之惠,我并無此水可還。他既下世為人,我也去下世為人,但我把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他了?!薄斑€淚”是《紅樓夢》極為精巧的構(gòu)思,顯得空靈而動人。這個故事雖然“說來好笑”,但“竟是千古未聞的罕事”,的確“深有趣味”。錢鍾書先生曾告訴讀者,“欠淚”、“還淚”之說雖早見于唐宋人的詞章之中,成為熟典慣語,然而將其編織成一個美妙動人、與作品主題水乳交融又不可或缺的神話故事,這在《紅樓夢》中乃首次出現(xiàn),由此即可懂得曹雪芹的確是曠世奇才,而《紅樓夢》的確是“今古未有之奇文”(脂批)。丁繁培首詠黛玉,且以“還淚”故事起筆,可謂摸準了《紅樓夢》一書的脈搏;我們知道,陪伴黛玉終生的一是藥物,二是眼淚,故曰“淚盈盈”;黛玉“淚盡而逝”,“還完了”前世的“甘露之惠”,始“魂歸離恨天”,因此說“直教滴盡心頭血,才了亭亭倩女魂”。在難以數(shù)計的題《紅》詩中,如丁繁培這樣詠黛玉者,尚不多見,足可令人重視、思考。
第二首詩詠寶釵。前二句寫寶釵住處蘅蕪苑的環(huán)境幽雅和美麗,似嫌平常;后二句概括出了寶釵的悲慘境地:與寶玉的完婚“如夢剛圓”,而寶玉“情毒至極”,“懸崖撒手”,棄而為僧,使正處妙齡、才做新娘的寶釵獨守空房,成了寡居之人?!坝疋O敲斷”喻寶玉、寶釵的分離,“畫樓孤”正面寫寶釵的孤獨凄涼。賀鑄《菩薩蠻》詞可供反隅:“良宵誰與共?賴有窗間夢;可奈夢回時,一番新別離。”對寶釵而言,可謂新娘不如不做,因為“夢醒”依舊凄涼。
第三首詩詠惜春。前二句隱括惜春配畫和判詞:
后面便是一所古廟,里面有一美人在內(nèi)看經(jīng)獨坐。其判云:
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
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
惜春看破了三個姐姐(元、迎、探)的“好景不長”,于是頓悟之后,毅然出家為尼:“把這韶華打滅,覓那清淡天和”(第五回)。后二句贊惜春出家,拋棄紅塵煩惱,并以“華山女”為喻。據(jù)《樂府詩集》卷四十六《清商曲辭》引《古今樂錄》略云:南朝宋少帝時,有南徐士子從華山畿往云陽,見客舍中有一女子,年十八九,悅之,無法接近,遂感心疾而死。及葬之日,柩車經(jīng)過華山(今江蘇句容)至女家門前,車不前,牛不動。女妝點沐浴而出,歌曰:“華山畿,君既為儂死,獨活為誰施?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棺應(yīng)聲而開,女遂縱身入棺而死,乃將兩人合葬,名“神女冢”。丁詩借用“華山女”的典故,旨在喻惜春一生清白不染凡世半點塵埃,出家為尼即與俗世隔絕,當然是“不著人間半點塵”了。惜春曾自道:“古人曾也說的,‘不作狠心人,難得自了漢?!仪迩灏装滓粋€人,為什么教你們帶累壞了我!”(第七十四回)即可看出惜春早就有摒棄種種煩惱、清清白白過活的意念。惜春雖在“金陵十二釵”之列,但相比寶釵、黛玉、鳳姐等而言,并不很重要;而丁繁培卻贊賞備至,亦可見出他對惜春這一人物的偏愛。
第四首詩詠探春。探春是《紅樓夢》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她“才自精明志自高”,干練灑脫,出類拔萃,且長得很漂亮:“削肩細腰,長挑身材,鴨蛋臉面,俊眼修眉,顧盼神飛,文采精華,見之忘俗”(第三回),既有出色的容貌,又有超人的氣質(zhì)。《紅樓夢》第五十六回的回目即“敏探春興利除宿弊”,丁詩“手敏心靈”四字概括探春很準確,“事事宜”三字也下得較精練,無論是理家除弊、維護人格尊嚴,還是秉公行事、遠慮家族前景等等,都“事事宜”?!半y兄”二字指寶玉,探春的“才情”的確在寶玉之上,丁詩的這一評價也是公允的。探春有名言:“我但凡是個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業(yè),那時自有我一番道理。”(第五十回)丁詩概括了探春的志向,又大加贊賞:“斯人可惜不男兒?!蹦┚洹办o對高牙對鼓鼙”是對探春結(jié)局的概括。據(jù)程、高本續(xù)書寫,探春最終嫁給了鎮(zhèn)海總制周瓊之子?!案哐馈奔囱榔?,多泛指居高位者的儀仗;“鼓鼙”即樂器中的大鼓和小鼓,儀仗、進軍皆可用。鎮(zhèn)海總制乃從一品官,《清史稿·職官志三》:“總都,從一品,掌釐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碧酱杭藿o總制(即總都)周瓊之子,且歸寧探省時“出跳得比先前更好了,服采鮮明”(第一一九回),前呼后擁,儀仗隊伍自所難免。故丁詩用“靜對高牙對鼓鼙”詠之。然而,據(jù)曹雪芹的原來構(gòu)思,探春是遠嫁而一去不復(fù)返,其判詞、配畫也寫得很清楚。脂批也在探春斷線風(fēng)箏的燈謎下點明了這一點:
此探春遠適之讖也,使此人不遠去,將來事敗,諸子孫不至流散也,悲哉傷哉。
當然,丁繁培所讀乃程、高本,又未對《紅樓夢》做深入探討,故就程、高本評論,亦無足怪。然而,詠探春一詩很精練,抓住了探春的“神韻”。
第五首詩似為詠晴雯。晴雯是《紅樓夢》中反抗性最強的一個奴仆,當然,她也死得最快、最慘;死后,曹公寫晴雯做了芙蓉主人。詩中“芙蓉憔悴怯秋霜”正指晴雯之死,“秋霜”又含有王夫人等整死晴雯等人的深層喻義,首句以“影落空江”喻晴雯欲侍奉寶玉到終身的目的落空。“一笑千金”指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事,詩言當日為使晴雯高興,寶玉竟讓晴雯把扇子撕成幾半,今日晴雯早已作古,怎能償還寶玉的情義呢?最可注意者,丁繁培把晴雯比作唐人小說中的霍小玉,唐蔣防《霍小玉傳》寫妓女霍小玉通詩書,善音樂,曾與隴西進士李益有盟約,后李益負約不往,霍小玉積思致疾。一日有黃衫客強挾李益至,霍小玉見李益后,慟極而死。丁繁培把晴雯比作霍小玉只是取她出身低微而極為重情兩點要義,并不涉及其他??梢姡》迸嗝翡J地看到了晴雯對寶玉的愛情。正因她愛寶玉,被王夫人罵作“妖精似的東西”,“好好的寶玉,倘或讓這小蹄子勾引壞了,那還了得。”故致晴雯于死地。在題《紅》詩中,能夠如此評價晴雯及其死因者,實屬鳳毛麟角。
第六首詩詠尤三姐。尤三姐乃一剛烈女子,她心目中選定了意中人——五年前見過的串小生戲的柳湘蓮。柳湘蓮得知尤三姐原來出自寧府,認為無行,故前去索要定情之物鴛鴦寶劍。尤三姐見柳湘蓮反悔,認為已無生的必要,遂激憤地用劍自刎,以剖明心跡。詩前二句即概括了這些情節(jié)。后二句顯然是用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典故,對尤三姐的壯烈行為、高尚品格大加贊美?!傲岘嚒奔嫜杂热阒烂埠蛨载?;“九品”喻其品貌之高,無以復(fù)加。值得指出的是,脂本系統(tǒng)的尤三姐是一個失足改過的淫奔女,而程高本中的她卻是一個貞烈女。因為丁繁培讀的是程高本,所以他在詩中對尤三姐大加贊頌。
綜上所述,丁繁培的六首絕句分詠了《紅樓夢》中的六個人物,可以看出,在隱括故事情節(jié)的同時,丁繁培融進了自己對《紅樓夢》人物的見解,有些見解還是獨到而有價值的。從詩的風(fēng)格看,詩寫得飄逸流暢,寄托了濃郁的感情色彩,或同情,或惋惜,或贊美。因此,丁繁培的《題〈紅樓夢〉》詩對研究紅學(xué)史是不無參考價值的。
1997年8月初稿,2010年9月修改于廈門
注
:① 一粟編古典文學(xué)研究資料匯編《紅樓夢卷》第一冊第2頁,中華書局,1963年12月版。
② 見《清詩紀事》第十三冊第9195頁,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4月版。
③ 請參見拙作《錢鍾書與〈紅樓夢〉》,載《文學(xué)評論》2007年第2期。
④ 見俞平伯輯《脂硯齋紅樓夢輯評》第380頁,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7年2月版。
⑤ 請參見拙作《晴雯散論》,載《社科縱橫》199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