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遠風
摘 要:黨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的設計師,他樸實無華、簡明扼要的語言,為廣大人民群眾謀福利的目標,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并最終解決各種各樣難題的思維,對當前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理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啟示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8-0011-02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有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所掌握,才能成為人民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鄧小平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設計師、黨的第二代領導集團的核心,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做出巨大的貢獻。
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淵源
(一)經(jīng)典作家關于“大眾化”的思想觀點
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的內(nèi)在要求。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有大量關于“大眾化”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自從成為科學以來,就要求人們把它當作科學來對待,就是說,要求人們?nèi)パ芯克?。必須以高度的熱情把由此獲得的日益明確的意識傳播到工人群眾中去”。這是因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實現(xiàn)什么東西。思想要得到實現(xiàn),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經(jīng)典作家運用平時的語言和實證的思維證實了唯心主義的荒謬性,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了理論基礎。
此后的無產(chǎn)階級領袖也堅持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思想。列寧認為:“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因此他主張,社會民主黨人“應當既以理論家的身份,又以宣傳員的身份,既以鼓動員的身份,又以組織者的身份‘到居民的一切階級中去”,“把社會主義思想和政治自覺性灌輸?shù)綗o產(chǎn)階級群眾中去”。與此同時,他強調(diào)“應該把這個理論通俗化,把它灌輸?shù)焦と酥腥ァ!边@就是列寧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灌輸模式。
(二)毛澤東關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思想
在中國,毛澤東被認為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奠基者和創(chuàng)始人。1939年,他最早在論述新文化時使用“大眾化”;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義的政治和新民主主義的文化》中,他提出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在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他給文藝工作的大眾化做了界定,“什么叫作大眾化呢?就是我們的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nóng)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應當認真學習群眾的語言”;1945年,毛澤東在七大《論聯(lián)合政府》中,指出新民主主義文化“應該是‘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即是說,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二、鄧小平理論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一)語言的大眾化
鄧小平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位出色的語言大師。他善于運用人民群眾的語言表達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是鄧小平理論的一大特色。他指出:“我們講了一輩子馬克思主義,其實馬克思主義并不玄奧。馬克思主義是很樸實的東西,很樸實的道理”。因此,他身體力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深刻的道理。
運用數(shù)字表達法。運用數(shù)字來闡釋馬克思主義原理,是鄧小平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一大方式。這種數(shù)字化的語言既簡潔明了、通俗易懂,而且能夠傳遞大量的信息,即使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農(nóng)民和工人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有利于向各個階層普及宣傳馬克思主義。在談到為什么在中國不能實行西方民主時,他說:“如果今天這部分人上街,明天那部分人上街,中國十億人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會有事,日子還能過嗎?還有什么精力搞建設?”除此之外,他還用數(shù)字化的語言普及和宣傳黨中央和政府的方針及政策。例如,“一國兩制”、“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三步走”、“三個有利于”、“四項基本原則”等。正是運用了這種數(shù)字化的語言,才使得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方針政策深入千家萬戶、飛人尋常百姓家。
采用比喻的手法。由于長期從事政治工作,并且工作的對象大部分是文化程度不太高的工農(nóng)及其子弟。因此,運用大家都熟悉的事物來打比喻,有利于說明深奧的道理。“當收發(fā)室”來批評那些照搬照抄上級指令的錯誤做法;“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說明改革要膽子大一些,步子快一點;用“財神爺”說明科學技術的重要性。他說:“現(xiàn)在連山溝里的農(nóng)民都知道科學技術是生產(chǎn)力,他們把科技人員認為‘財神爺。‘財神爺這個詞,不是我的用語,是農(nóng)民的發(fā)明”;“動拳頭、木棒也打得很兇”來說明中國不適合實行多黨制?!叭绻覀儸F(xiàn)在十億人搞多黨競選,一定會出現(xiàn)‘文化大革命中那樣‘全面內(nèi)戰(zhàn)的混亂局面。‘內(nèi)戰(zhàn)不一定都是用槍炮,動拳頭、木棒也打得很兇”。鄧小平的話語表面看起來非常淺顯,但是句句蘊含著豐富的內(nèi)涵。
鄧小平用這種生活化、普及化、通俗化的語言,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更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進程事半功倍。
(二)目標的大眾化
鄧小平理論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為他們說話和謀利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為人民服務,才能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鄧小平給自己定位為“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并指出“誰關心人民的問題,誰能幫助人民想辦法去和敵人斗爭,保護人民利益,誰就是群眾愛戴的領袖”。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進程中,鄧小平始終把是否為人民謀利益作為衡量一切得失的標準。
從《鄧小平文選》當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鄧小平時刻關心人民群眾的利益。他始終把是否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標準,“尊重群眾,熱愛人民,總是時刻關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興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這不難看出鄧小平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
鄧小平在認識“什么是社會主義”時明確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fā)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否則社會主義有什么優(yōu)越性呢”,“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根本表現(xiàn),就是能夠允許社會生產(chǎn)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fā)展,使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zhì)文化生活需要能夠得到滿足”。在南方談話中闡釋社會主義本質(zhì)時,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zhì),是解放生產(chǎn)力,發(fā)展生產(chǎn)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將人民的共同富裕確定為社會主義實踐的根本目標,為“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指明了方向。正是因為鄧小平始終喊出人民群眾的聲音、為他們謀利益,他的理論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認可。
(三)方法論的大眾化
除了語言和目標的大眾化,鄧小平理論的大眾化還體現(xiàn)在他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上。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針對有部分同志仍然堅持“兩個凡是”的錯誤思想,鄧小平同志以非凡的膽略和科學的態(tài)度發(fā)現(xiàn)問題。經(jīng)過分析之后,他首先抓住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這一關鍵環(huán)節(jié),恢復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改革開放之后,鄧小平發(fā)現(xiàn)當時一個思想保守的問題:由于長期受到計劃經(jīng)濟體制的影響,出現(xiàn)了姓“社”還是姓“資”的爭論。南方談話中,鄧小平糾正了這次討論,并把“三個有利于”作為判斷社會主義工作是否正確的標準,并解決了當時人們思想保守的問題。
面對復雜問題,鄧小平把他們簡單化處理。改革開放后,我國是實行計劃經(jīng)濟還是市場經(jīng)濟,一直是困擾我國社會的難題。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指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jīng)濟手段,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zhì)區(qū)別”。在之后的深圳視察時,他說:“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fā)明。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干。一爭論就復雜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因為“不爭論”,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因為“不爭論”,我們實行了“一國兩制”成功收復香港和澳門;因為“不爭論”,我們有更多的時間來發(fā)展自己。鄧小平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智慧,運用到一個個實際問題中,并將他們一一解決,真正做到了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用化。
三、鄧小平理論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方面的啟示
鄧小平成功地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偉大進程,使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為當下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重要啟示。
(一)堅持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根本前提
繼承是創(chuàng)新的前提,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堅持和繼承馬克思主義。在繼承的基礎上,需要根據(jù)時代、實踐和歷史的發(fā)展,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堅持馬克思主義,必須認真地理解它,達到真懂、真信和真用。在此基礎上,必須與時俱進、解放思想、根據(jù)實踐的發(fā)展,不斷地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當代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
(二)采取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方式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鄧小平理論的語言都是一些通俗易懂的話,沒有深奧的專業(yè)詞匯,卻切中要害。再高深的理論也需要人民群眾掌握它。由于各個階級的文化水平不一樣,只有運用這種簡明扼要、入耳入腦的大眾話語,才能真正為人民大眾所理解和接受。當前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只有學得會群眾的語言,才能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才能讓人民群眾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
(三)堅持群眾路線,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nèi)在要求
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只有深入了解廣大群眾,尊重他們的實踐,才能真正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只有深入基層群眾,體察民情,了解群眾的特點,才能有針對性地使馬克思主義在人民群眾中大眾化和普及化。堅持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牢牢依靠群眾和尊重群眾,解決人民群眾生活中出現(xiàn)的各種矛盾,將馬克思主義回歸到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中,才能將當代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推向前進。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寧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