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留榮
當前,課堂教學改革正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筆者認為語文課堂教學應從“教師帶著文本走向學生”的課堂,走向“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文本” 的課堂,繼而走向“學生帶著問題走向教師”的課堂。
下面是筆者在教學中的一些實踐和思考。
一、提供時空:變“先教后學”為“先學后教”
【鏡頭回放一】
一、導入。同學們,通過窗戶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我們今天通過泰格特的《窗》又可以看到什么呢?二、板書課題。三、教學過程:教師范讀,要求學生合上書本,在聽老師范讀過程中篩選信息。1、故事發(fā)生在——(填地名),2、文中的主要人物是——和——,3、開始,兩人關糸——他們經(jīng)?!看暗牟∪诉€經(jīng)常為同伴描述——美景,后來不靠窗的病人因為——所以他在同伴生命垂危的時候——
【分析感悟一】
新課程強調學習方式的變革,即由被動的接受變?yōu)樽灾骱献魈骄康膶W習?,F(xiàn)代課程之父拉夫爾·泰勒認為:“學習是通過學生的主動行為而發(fā)生的,學生的學習取決于他自已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師做了什么?!庇纱?,筆者認為,只有在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教師設計一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問題。在問題的引領下,讓學生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思維不斷碰撞,從而,學生自已解決問題,不斷提高學習語文的能力。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而教師只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也是閱讀中的對話者之一。
學生的學是教師教的基礎。課的開始,筆者設計了三個小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文本。接下來的教學是根據(jù)學生的自學情況靈活進行的。在教學中,我改變傳統(tǒng)的小說教學的方法,留有足夠的思維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的思維活動有效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用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變“先教后學” 為“ 先學后教”,在這個教學片段中,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熱情高漲地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二、適時點撥:變面對“個別學生”為“全體學生”,更關注“有問題的學生”
【鏡頭回放二】
不靠窗的病人為什么不救靠窗的病人?他為什么急于搬到靠窗的床位?請同學們說說他這樣做的原因。“因為不靠窗的病人非常的自私,他想著‘為什么偏偏是挨著窗戶的那個人,能有幸觀賞到窗外的一切?為什么自己不就得到這種機會呢?并且進一步發(fā)展為‘緊挨窗戶的為什么不該是我呢。導致病情一天天的加重。最后,對靠窗病人見死不救。他的這種自私心理不配看到這優(yōu)美的窗外景色?!苯處熢u價:“這位同學用文本中的信息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看到了作者對不靠窗病人采用了心理描寫,你講得很對。不過,老師問你,為什么偏偏是挨著窗戶的那個人中‘那個人你讀得這么重?”“因為要突出他的自私心理?!薄昂軐?,我們在以后的朗讀時,要注意對朗讀重音、節(jié)奏的把握,作者強調的部分,我們應該要重讀。請同學們根據(jù)老師的提示,朗讀第四到第八節(jié)?!薄暗牵蠋熯€有一個疑問,為什么靠窗的病人能有幸看到這一切?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然后和前后左右的同學交流一下。”五分鐘過后,老師請四位同學作了交流?!耙驗樗且粋€熱愛生活的人,所以他能有幸看到這一切,請大家注意我把這個‘看字讀得很重噢?!毕矚g咬文嚼字的語文課代表臉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皠e賣關子了,說吧?!毙闹笨诳斓膹埬称炔患按卣f?!斑@是他想象出來的,是給處于生命垂危的不靠窗病人的‘享受?!薄斑@位同學分析得很透徹,我們在平時的閱讀中要注意蘊含在文本中的信息。在閱讀中要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下面,請同學說說我們通過泰格特的《窗》看到了什么?”“看到了美丑的兩種不同的心靈?!蓖瑢W們一語道破。
【分析感悟二】
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翁,而教師卻成了課堂的發(fā)現(xiàn)者、開發(fā)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整個教學片段當中教師自始至終沒有去干涉學生的學習行為,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中交流、討論、爭辯、質疑……。教師只是在規(guī)范學生學習行為,維護課堂秩序方面,作了適當?shù)匾龑?。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發(fā)言,抒發(fā)對課文的感悟與質辯:靠窗的病人與不靠窗的病人會有這樣不同的表現(xiàn)?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從課文的字里行間中去尋找答案,可以看出學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使課堂成了他們學習的演練場。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提供讓全體學生參與的時機,并且適時對有問題的學生點撥,使所有學生能夠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悅,繼而以更飽滿的熱情參與下面的學習。避免少數(shù)學生的活動代替多數(shù)學生的活動。在教學中,能讓全體學生動手、動口的就不讓部分人代替,能讓多數(shù)人動口、動手的就不讓少數(shù)人或個別人代替,使全體學生都能有效地參與學習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關注有問題的學生,就是關注一切學生。
三、巧設空白: 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
【鏡頭回放三】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有意不把文章的結尾呈現(xiàn)出來,要求學生根據(jù)所學的內容,補寫結尾。說明不靠窗病人看到了什么?并要求學生利用文本信息說明自己的合理性。學生甲回答:他看到湖水、野鴨、天鵝、花草、孩子……下面的同學議論紛紛,這可是靠窗的病人看到的呀。“對呀,這位同學聽得很認真,不過,沒有聽清楚我的問題?!睂W生乙說:“他看到的是雜草?!薄八吹降氖菑U墟?!薄八吹降氖峭恋??!薄八吹降氖枪舛d禿的一堵墻?!蓖瑢W們熱情高漲。爭著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筆者接著布置作業(yè):當不靠窗的病人看到光禿禿的一堵墻后,心理是什么想的?發(fā)揮你的想象,寫三百字左右的文字。
【分析感悟三】
“空白”是一切藝術的表現(xiàn)手法。所謂“空白”,在接受美學中,指的是作品未明確展示的部分,即作品給讀者留下的聯(lián)想和再創(chuàng)造的空間。國畫中有“計白當黑”之法,音樂中有“休止之法”,詩文中有“無言之境”之說……都是對空白藝術的運用,目的都是把絕妙的東西和深刻的內涵留給觀眾和讀者,給他們留下遐想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在語文教學中,空白藝術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留有思維的余地,講到適可,點到即止,留幾處空白讓學生去化虛為實、聯(lián)想思索,主動探知和動態(tài)生成。這種空白藝術的運用,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探究并解決問題的興趣,引起學生的聯(lián)想、想象,使語文教學實處含虛,虛處含實,形成無窮的意味、悠遠的意境,從而提高思維的自主性,培育思維的獨立性。
在教學片段三中,筆者沒有生硬地從小說的主題入手,而是在教學過程中,有意不把結尾呈現(xiàn)出來,留下空白,變“教”為主為“學”為主,通過補寫結尾,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發(fā)揮了學生的想像和聯(lián)想。猶如抽絲剝繭一樣,引領學生一步步走進文本,既而走出文本,達到了課堂教學的高潮。
總之,課堂教學轉型勢在必行。教學轉型要求語文教師必須具有更高的素質,對教材解讀、教學設計上要有更新的理念、更專業(yè)的水準;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心中要裝著學生,從學生出發(fā),以學為本。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轉型,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梅堰中學)
責編/齊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