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暉 李加平 熊艷
項背筋膜炎又稱項背纖維炎、頸肩背部慢性軟組織損傷,在中醫(yī)康復理療門診中非常多見。小針刀是治療慢性軟組織損傷一種較為理想的治療手段,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以往在治療時采用的是盲穿法,對病變部位難以把握,療效不確定。本研究采用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引導小針刀治療項背筋膜炎,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年1月-2012年1月本院和南山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06例項背筋膜炎患者,其中男65例,女41例;病程0.5~15年;年齡32~68歲,平均46歲。采用隨機分組,分為引導組和盲穿組兩組,每組均為53例。
1.2 儀器 采用SIMENS-ACUSON Antares,LOGIQ-E9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9~14 MHz。
1.3 操作方法 患者均檢查血常規(guī)、出凝血時間,必要時檢查肝腎功能、胸部X線檢查及心電圖等。
1.3.1 盲穿組 (1)體位:騎跨椅位。(2)定點:按壓背部,從上而下,用力要均勻、適中,尋找明顯壓痛點、結節(jié)或條索,每次4~6個,作為治療點。用龍膽紫做點狀進針標記。(3)操作:常規(guī)消毒、鋪巾,選用漢章3號針刀,分別對準治療點,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垂直于皮膚快速進入,先縱行剝離再橫行剝離,然后退針刀,按壓傷口,術后用創(chuàng)可貼覆蓋創(chuàng)口,防止傷口感染。5~7天治療一次,3次為一個療程。
1.3.2 引導組 (1)體位:騎跨椅位。(2)定點:穿刺前根據患病部位在疼痛的激發(fā)中心進行常規(guī)超聲檢查,選擇增粗或毛糙、鈣化的肌腱或韌帶作為手術部位,利用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超聲顯示病變區(qū)域,避開大的血管、神經,確定穿刺路徑,并做體表標記。(3)操作:常規(guī)消毒、鋪巾,超聲引導下進針至病變部位,在實時超聲監(jiān)控下剝離粘連部位,對鈣化性肌筋膜炎可指導醫(yī)生對鈣化灶進行搗碎治療。術后刀口處外敷創(chuàng)可貼。5~7 d治療一次,3次為一個療程。
1.4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判定。臨床治愈:癥狀消失,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顯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功能基本恢復正常,不影響正常勞動和工作;有效:癥狀減輕,功能有所改善;無效:癥狀無改善。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6.0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見表1。引導組治愈率、總有效率明顯高于盲穿組,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字2=4.57,P=0.03;字2=9.64,P=0.01)。
表1 兩組3個月療效比較
項背筋膜炎在中醫(yī)學屬“痹證”范疇,其病因與外傷、勞損、受涼等因素有關[1]。其病理機制是項背部軟組織的病變粘連、肌肉痙攣而致局部疼痛、僵硬、運動障礙或軟弱無力等。臨床治療常以中醫(yī)治療為主,方法繁多,對于癥狀較重者采取在局部痛點封閉或針刀療法。
小針刀療法治療慢性軟組織損傷的機制是:剝離粘連,疏通阻滯,流暢氣血,刮除瘢痕,松解肌肉,鎮(zhèn)痙止痛"[2]。小針刀將針刺療法的針和手術療法的刀融為一體,把兩種器械的治療作用有機結合在一起,發(fā)揮針和刀的雙重治療作用。大量臨床實踐證實[3],在治療軟組織損傷和部分骨關節(jié)疑難病方面,針刀可直接切開瘢痕組織,剝離粘連。消除過高應力,恢復平衡的作用。雖然小針刀療法是治療項背筋膜炎一種較為理想的手段,但療效并不確定,文獻顯示,小針刀治療時醫(yī)生全憑感覺和經驗盲穿,對進針的深度和剝離的范圍不易掌握,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稍不注意就會損傷血管、神經和周圍正常肌肉韌帶組織,為患者帶來更大的傷害。
近年來,隨著超聲儀器分辨力的提高和高頻探頭技術的改進,超聲檢查在肌肉骨骼系統(tǒng)疾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日益凸顯,以致成為目前評價肌肉疾病首選的影像學檢查方法[4]。同時隨著超聲引導方法的不斷完善和經驗的積累,超聲引導技術在盆腹腔疾病和淺表小器官診斷治療中的地位已經得到公認,但對中醫(yī)應用方面的研究報道較少見。本研究發(fā)現,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引導下可清晰顯示小針刀的位置、病變部位及其周圍組織結構,利用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超聲能避開大的血管、神經等重要結構,指導醫(yī)生確定穿刺部位,在小針刀治療時可實時監(jiān)控追蹤小針刀針尖的方向和位置,指導其準確到達靶目標,減少治療時間和副損害,其固有的可視性和獨特的實時性,為操作者提供了精確性和安全性的保障,臨床觀察表明引導組的治愈率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盲穿組。
在引導過程中需要注意:(1)進針前常規(guī)用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雙側對照檢查,對于肥胖患者最好加上腹部探頭聯(lián)合掃查,以明確病變部位及其與周圍的組織關系。(2)保持小針刀與探頭聲束垂直或基本垂直,這樣能更清晰顯示小針刀針尖,治療過程中可以上下輕輕抽插小針刀或利用彩色多普勒的運動偽像來提高針尖顯示率。
[1] 張洪霞,朱有興,范愛新,等.針刀加拔罐治療項背筋膜炎[J].中國民間療法,2001,9(7):38-39.
[2] 朱漢章.小針刀療法[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l992:84.
[3] 張文怡.小針刀在慢性軟組織損傷中的運用[J].河北醫(yī)學,2006,12(1):83.
[4] 王金銳,劉吉斌.肌肉骨骼系統(tǒng)超聲影像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