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荔
揚州是一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素來人文薈萃、風物繁華,吸引著眾多中外游人。對大多數(shù)游客來說,來揚州前,旅游解說詞是他們了解揚州的主要渠道;等他們到來,除了親眼看到揚州的美麗之外,那些旅游解說詞中的揚州也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可是所有的旅游解說詞都是事實上真實的揚州么?
古人說游揚州要三分看景,三分讀史,三分吟詩,另一分欣賞揚州的佳麗。想象著也是有道理的,揚州城歷經(jīng)多少繁華、多少淪落、多少故事、多少噩夢?所以我們在看那細雨、斜柳、青綠、飛燕撲面而來,在享受那怡然自得、詩情畫意時,我們也不應忘記到歷史中去了解一下真實的揚州。
揚州的市樹是楊柳。揚州素有“綠楊城郭”的美稱。揚州人與柳有著千絲萬縷的情緣,每到清明節(jié),家家戶戶插柳枝,以示春天植樹季節(jié)來臨。所以揚州才有了“街垂千步柳,霞映兩重城”的美景。
不少旅游解說詞中都有隋煬帝給柳賜姓之說。隋煬帝于大業(yè)元年下令開通濟渠和邗溝,命人在渠溝旁修筑御道,在堤上遍植柳樹,這是史籍確有記載的。但隋煬帝賜“楊”姓于柳之說在《隋書·煬帝紀》和《北史·隋本紀》等史籍中并無記載,其真實性有待考證。
“楊柳”最早出現(xiàn)在《詩經(jīng)》的《小雅·采薇》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蹦铣速M昶在《和蕭記室春旦有所思》中曰:“水逐桃花去,春隨楊柳歸。楊柳何時歸,裊裊復依依。”這里所提到的楊柳明顯是指柳樹,現(xiàn)代植物學意義上的楊樹葉圓、樹高、枝挺,絕無“依依”、“裊裊”之態(tài)。 《本草》載:“楊枝硬而揚起,故謂之楊;柳枝弱而垂流,故謂之柳?!惫糯捎跊]有專業(yè)的植物分類研究機構(gòu),文人墨客們常將楊與柳混為一談,所以詩句中的“楊柳”都是指柳樹。西漢毛亨的《毛詩詁訓傳》亦曰:“楊柳,蒲柳也?!鼻宕萝残性凇稜栄帕x疏》中亦說:“《詩》言‘楊柳依依’、‘有菀者柳’、‘東門之楊’,皆一物耳?!薄稜栄拧窓f、旄、楊通謂之柳,蒲柳又謂之楊,是皆通名矣。”所以,“楊柳”這個情思纏綿的常見意象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xiàn)了,并不是隋煬帝的獨創(chuàng),而描寫它的名篇佳句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俯拾即是,如:“曾栽楊柳江南岸,一別江南兩度春”、(唐·白居易《憶江南》)“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幕簾無重數(shù)”(北宋·歐陽修《蝶戀花》)等等。
從《史記·天官書》知,揚州被稱為“楊州”最早可推至秦漢。詩人白居易《隋堤柳》載:“隋堤柳,歲久年深盡衰朽……大業(yè)年中場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至黃河東至淮,綠蔭一千三百里。大業(yè)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煙絮如雪。南幸江都態(tài)佚游,應將此柳系龍舟卜?!痹娭械摹敖肌奔磽P州,隋堤上的柳到了白居易的年代,已因歲久年深而衰朽。這明確無誤告訴我們:隋代的揚州就已種植大量楊柳,同時也可推斷隋以前揚州肯定已經(jīng)種植楊柳了。
可見,隋煬帝的種樹、賜姓之說,有點兒戲。但是,柳樹姓楊,沾了隋煬帝的光,觀照于今的現(xiàn)實,仍舊有點知興替的意義。楊柳之稱是否起源于此,還是得由歷史考據(jù)學家繼續(xù)去進行判斷。然而,這割不斷的歷史延伸卻讓人唏噓不已。
但不管怎樣,都割不斷揚州種柳的熱情。于是至唐代出現(xiàn)了“街垂千步柳,霞映兩重城”(杜牧)的盛景,宋代則是“揚州柳垂官路”(姜夔),歐陽修的平山堂“手種堂前垂柳”留千古佳話,而引得蘇東坡“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清代王士禎更以“綠楊城郭是揚州”的名句道出揚州景觀的獨到和古都的魅力之處。于是才有了柳色滿城的揚州。于是虹橋西岸大堤上垂絲拂波、飄逸婀娜的柳樹,似乎像一個個飽覽滄桑的老人,在傾訴著那流水般逝去的人間萬象……
瓊花是揚州的市花。據(jù)明代《隋煬帝艷史》等小說所述,隋煬帝造龍舟、開運河,是為了到揚州看瓊花。于是在許多關于揚州的旅游解說詞中,人們也熱衷于添上這一艷麗的色彩。但這一說法正史絕無記載。宋人曹玲有詩為證:“阿雯群芳到金屋,不在區(qū)區(qū)一枝玉,蕪城本是帝王家,稗史流傳實非錄?!卑Ⅵ┦撬鍩鄣娜槊?,蕪城即揚州,可見隋煬帝并非為“一枝玉”即瓊花來揚州。北宋時宋敏求《春明退朝錄》載:“揚州后土廟瓊花一株,或云自唐所植?!薄稉P州府志》:“揚州后土祠有瓊花一株,世傳為唐人所植”?!陡嗜h志》亦有類似記載。明代郎瑛的《瓊花辨》:“考‘揚志’,謂瓊花或云唐植?!?“瓊花”最早見于《詩經(jīng)·齊風》,《辭?!丰尀椤八朴竦拿朗保腔?。后魏張注《漢書·司馬相如傳》云:“瓊樹生昆侖西流沙濱,大三百圍,高百仞,華蕊也。食之長生?!边@顯然是神話中的仙樹。直到唐高宗時期江都人來濟在《廣陵瓊花志》中贊美瓊花:“標格異風卉,蘊結(jié)由天根,昆山采瓊液,久與煉精魂?;驎r吐芳華,燁然如玉溫,后土為培植,香風自長存?!边@是最早可證實在唐朝揚州后土廟種植過瓊花的。太宗至道三年王禹偁作《后土廟瓊花詩》云:“揚州后土廟有花一株,潔白可愛,其樹大而花繁,不知實何木也,俗謂之瓊花。賦詩以狀其態(tài):誰移琪樹下仙鄉(xiāng),二月輕冰八月霜。若使壽陽公主在,自當羞見落梅妝。春冰薄薄壓枝河,分與清香是月娥。忽似暑天深澗底,老松擎雪白婆娑?!边@是關于瓊花最可信的記載,它清楚說明了瓊花的形狀和其得名的由來。慶歷五年、八年,韓琦、歐陽修先后來守揚州,都驚艷于瓊花盛開的仙客芳姿。韓琦詩稱:“維揚一枝花,四海無同類?!睔W陽修賦詩:“瓊花芍藥世無倫,偶不題詩便怨人?!备鞣N記載表明,瓊花興于唐代,自然和隋煬帝牽連不上。
并且,事實上今“瓊花”與聞名于世的古“瓊花”并非同一物種,古“瓊花”早已不復存在,今“瓊花”作為市花反映的不過是揚州人的一種懷舊心情。
由于文人們的贊詠,瓊花很快就名動朝野,但瓊花的劫難也來臨了。曾敏行《獨醒雜志》、周密《齊東野語》載,瓊花曾兩度被移至宮中,但都逐漸憔悴;發(fā)還故土,又茂盛如初。宋人杜游《瓊花記》載: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率兵渡過淮河到揚州殺伐擄掠,瓊花也被連根拔去,“小者剪而棄之”。后土祠道士唐太寧對瓊花殘根澆灌培護,數(shù)年才又逐漸長成。正是在這遷移流離和生死劫難中,瓊花顯示了它非凡的生命力。《洪武郡志》:德佑元年,元軍南下,次年占領揚州,南宋亡國,瓊花枯死,以后絕跡。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道士金丙瑞將和瓊花相似的聚八仙補植在瓊花生長的地方代替瓊花。可以看出,揚州瓊花源于唐,繁于宋,而絕于元。
鄭興裔的《瓊花集》對瓊花和聚八仙進行了比較:“瓊花大而瓣厚,其色淡黃;聚八仙小而瓣薄,其色微青,不同者一也。瓊花葉柔而瑩澤;聚八仙葉粗而有芒,不同者二也。瓊花蕊與葉平,不結(jié)子而香;聚八仙葉低于花而不香,不同者三也?!?979年版《辭?!窡o瓊花詞條,《花經(jīng)》上將瓊花就解釋為木繡球(即聚八仙)。所以現(xiàn)在我們看的瓊花其實是聚八仙。
如今揚州平山堂東側(cè)有聚八仙一株,甚榮茂,綠枝扶疏,民間仍呼為瓊花。但真正瓊花生長之地的后土祠瓊花臺,只余黃土一堆,瓊花芳蹤早杳不可尋。
說到揚州,一些詩句便紛至沓來,“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且不論揚州的風景究竟如何,光是那些名家的詩句,已令我們對那片古老的繁華之地心馳神往,于是這些詩句漸漸變成了揚州的名片。但這些在旅游詞中廣泛運用的詩詞真的都是在歌頌揚州的美麗么?
如徐凝的《憶揚州》以致“二分明月”后來成為揚州的代稱。后人不究原意,爭相傳誦,影響廣泛,許多沒有到過揚州的人就是從這首古詩中了解揚州的美麗??上?shù)百年來人們對這首詩的理解都有些偏差。對這首詩最流行的解釋是,揚州的少女們嬌美的臉上怎能藏住眼淚,她們可愛的眉梢上也掛不住一點憂愁。天下明月的光華有三分吧,無賴的揚州啊,你竟然占去了兩分。殊不知,這里的“蕭娘”、“桃葉”其實指的是妓女,“賴”則是“占有”之義,所以《憶揚州》實際是憶人,憶他在揚州遇到的那些“蕭娘”、“桃葉”,但后兩句卻為揚州人接受,賦以新的意義。
再如杜牧的“十年一覺揚州夢”給揚州古城增添了朦朧而又永遠抹不掉的詩意。殊不知,它的下一句是“贏得青樓薄幸名”。這詩其實是杜牧追悔十年揚州生活的抒情之作。因政治上失意,揚州十年載酒行樂,放浪形骸,回想恍如夢幻,一事無成,到頭來只在秦樓楚館里掙得一個薄情郎的名聲。杜牧的“春風十里揚州路”則是詩人贈別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結(jié)識的一位揚州的歌妓。
所以可見,許多詩詞并非是歌頌揚州的,但我們都拿之來宣傳揚州。當然借鑒歷史是應該的,可是我們也應當了解其中的原意。
雖然旅游解說詞中有些故事與歷史有所出入,但我們依舊能從中得到很大的享受,從而讓我們更加熱愛揚州這美麗的小城。當然在迷戀中,我們也應當去了解真實的歷史。
時隔千年,揚州依舊是那個容易讓人迷失在時光中的小城。歷史的陳跡、依舊的風物、曲折的巷陌,總讓你有一種走不出的心情。當我們合上歷史的畫卷時,竟然發(fā)現(xiàn)自己又重回了那久別了的揚州。
[1]錢傳倉.揚州瓊花[M].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出版,2000.
[2]李廷先.唐代揚州史考[M].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3]萬建清,許鳳儀.揚州老字號[M].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2001.
[4]李斗.揚州畫舫錄[M].中華書局,2007.
[5]朱福烓.揚州史述[M].蘇州大學出版社,2001.
[6]曾華鵬.揚州概覽[M].1994.
[7]胡明.揚州文化概觀[M].南京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