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菲,柏智勇,何洪城
(1.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 湖南 長沙 410004;2. 湖南省林業(yè)科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4)
基于濕地植物群落的游客景觀偏好研究
——以洋湖濕地公園為例
殷 菲1,柏智勇1,何洪城2
(1.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 湖南 長沙 410004;2. 湖南省林業(yè)科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4)
以洋湖濕地公園為研究對象,選取10個典型濕地植物群落,通過問卷調(diào)查,探討游客對濕地植物群落景觀的偏好。對問卷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及相關分析,結果顯示:(1)睡蓮群落、蘆葦為優(yōu)勢種群落最受游客歡迎;(2)游客對植物觀賞特性偏好程度依次為花>葉>果>莖干;(3)游客最偏好四季有景可賞的景觀;(4)年齡、文化程度與游客植物群落總體偏好存在顯著相關,專業(yè)背景及環(huán)境意識與游客植物群落總體偏好不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濕地植物群落;景觀偏好;洋湖濕地公園
城市濕地公園旅游休閑正成為城市居民的一種重要的旅游方式和生活方式。濕地植物作為濕地公園景觀生命的主要承載者,體現(xiàn)自然,體現(xiàn)生命,體現(xiàn)文明。濕地植物景觀作為濕地公園極富特色的旅游產(chǎn)品,其觀賞價值和表現(xiàn)力直接影響游客的游憩體驗和重游意愿。公園游客的景觀偏好集中反映人們審美游憩需求的變化和景觀認知的變化。如何利用濕地公園豐富的植物資源,開發(fā)濕地公園旅游產(chǎn)品,讓游客獲得更多的選擇,了解游客的景觀偏好就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濕地植物群落景觀
凡在濕地中生長的植物統(tǒng)稱為濕地植物。[1]也有學者認為“濕地植物是指水陸交替地段分布的植物,它們生長在地表常年淺層積水、季節(jié)性積水或土壤過濕的環(huán)境中,是水生和陸生的過渡類型?!盵2]濕地植物作為濕地公園景觀的主要體現(xiàn)者,其景觀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是其他陸生植物不可取代的。公園濕地植物以集群分布為主要特點,構成植物群落來突出展示植物的群體美。濕地植物優(yōu)美的姿態(tài),絢麗的色彩,豐富的空間層次及多變的季相特征構成濕地植物群落景觀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賞心悅目的美感,呈現(xiàn)出獨特的游憩價值和審美價值。具體來說,濕地植物群落的景觀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植物群落的物種豐富度,觀賞特性多樣性,空間層次多樣性,季相變化及與整體環(huán)境的和諧性等方面。
國內(nèi)關于濕地植物群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濕地植物群落的組成、結構特征,群落的演化及群落配置等方面,韋翠珍等(2011)對沿黃河下游湖泊濕地植物群落演替及其多樣性進行了研究,得出植物群落演替過程為沉水植物菹草群落→純水燭群落→水燭群落→水燭+扁稈藨草群落→藨草群落→蘆葦群落,沿黃河下游濕地植物群落多樣性水平較低,濕地系統(tǒng)有向陸地系統(tǒng)過渡的趨勢。[3]傅德平等通過對艾比湖濕地植物群落多樣性指數(shù)與土壤環(huán)境的關系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研究區(qū)各群落的組成簡單,多樣性指數(shù)值都較低,且不存在較大差異。除物種豐富度與pH值呈顯著相關外,多樣性指數(shù)與土壤因子之間無相關性。[4]近來也有學者開始研究濕地植物景觀與人的相互性影響。岳樺和孫文(2011)以黑龍江省植物園濕地專類園為調(diào)查對象,采用問卷調(diào)查的方法,對公眾對濕地景觀特征的美感度偏好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公眾對于模擬自然生境的人工濕地景觀美感度的偏好程度較高。
(二)景觀偏好
偏好(Preference)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表示喜好程度的態(tài)度,即“比較喜歡”。偏好的態(tài)度常反應在選擇行為上,故而景觀偏好乃是個人或團體對一個環(huán)境狀態(tài)的喜歡或不喜歡之程度。[5]景觀偏好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不同類型景觀的偏好程度,偏好原因及偏好的影響因素等方面。葉曉敏和倪琪(2011)對杭州西湖中外游客的景觀偏好程度進行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文化背景差異對文化景觀的偏好影響顯著,中外游客的審美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6]廖圣曉等研究游客對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植物景觀的偏好及對游憩環(huán)境的感受情況,發(fā)現(xiàn)觀花植物、喬灌草混交群落、半封閉的植物空間和林中溪流景觀是多數(shù)游客的最愛;不同性別、年齡游客的偏好程度在某些方面存在差異。[7]鐘素飛等人通過對長沙市公園典型園林植物群落景觀偏好度研究,發(fā)現(xiàn)專業(yè)差異、性別差異和居住時間差異的評判主體對園林植物群落景觀的審美態(tài)度具有一致性,基本不影響景觀偏好評價;年齡差異和文化程度差異是影響景觀偏好評價的重要因子。[8]
在景觀偏好影響因素方面,根據(jù)前人的研究和理論,景觀偏好的影響因素,基本上可分為主客觀兩方面,客觀因素主要為自然或人文、有形或無形的景觀元素。Amedo & Zube(1989)指出景觀實質(zhì)特征為個人評定景觀價值的重要參考依據(jù)。[9]Penning-Rowsell、俞孔堅(1995)等學者研究證明景觀偏好與被調(diào)查者的性別和社會地位無關,卻和其年齡、對景觀的熟悉度以及景觀特征相關。[10-11]劉媛媛等以世界自然遺產(chǎn)地武陵源風景區(qū)為案例,運用問卷調(diào)查和照片評價法研究游客文化的差異性特征對景觀偏好的影響,發(fā)現(xiàn)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居住地都與景觀偏好不存在顯著相關,但不確定性規(guī)避、年齡和景觀偏好三者之間有顯著相關。[12-21]
鑒于上述研究,濕地公園中不同類型的游客偏好具有什么特征的濕地植物群落景觀? 個人因素諸如社會背景、環(huán)境意識、旅游動機等是否與游客的景觀偏好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本研究以長沙洋湖濕地公園為例,對基于濕地植物群落的游客景觀偏好進行實證性研究。
(一)問卷設計
本研究量表包括游客景觀偏好和個人信息統(tǒng)計二個部分,其中游客景觀偏好量表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來衡量,對每個測量變量設置了“非常不同意”、“有點不同意”、“一般”、“有點同意”、“非常同意”5個選項,分別給予1分、2分、3分、4分、5 分。
游客景觀偏好量表是在參考濕地公園植物群落景觀特征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最新研究進展,由作者自行編制,選取湖濕地公園內(nèi)10個典型的濕地植物群落(如表1),對游客的景觀偏好進行測量,包括:觀賞特性偏好、群落配置形式偏好、季相特征偏好。問卷配以彩色照片展示給公園游客,加深游客的印象,便于填寫。
個人信息統(tǒng)計根據(jù)本研究的需要,劃分為年齡、受教育程度、專業(yè)背景、環(huán)境意識等因素。
(二) 數(shù)據(jù)收集與問卷樣本
本研究以洋湖濕地公園的游客為研究對象,采用現(xiàn)場問卷和網(wǎng)絡問卷相結合的方式?,F(xiàn)場問卷發(fā)放時間為:2012年7月5日至8月1日,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共發(fā)放問卷320份,回收問卷312份,有效問卷308份,網(wǎng)絡問卷發(fā)放104份,回收104份,有效問卷為98份,合計發(fā)放問卷424份,回收412份,有效問卷406份。
表1 典型濕地植物群落
(三)樣本信息
本次調(diào)查的樣本信息如表2所示。據(jù)調(diào)查統(tǒng)計,從游客年齡上看,主要是集中在18~35歲之間,兒童、青少年及老年人所占的比例較低。從游客文化程度上看,具有本科及大專以上學歷的人數(shù)占較大比例,達70%以上;初中及以下學歷和高中和中專的人數(shù)基本持平。從游客專業(yè)背景上看,了解相關專業(yè)知識的游客約占26%,而普通游客占絕大多數(shù),比例達74%。從游客的環(huán)境意識上看,約一半游客對自身所處的周圍環(huán)境較為關注,而14.8%的游客環(huán)境意識比較薄弱,對自身所處環(huán)境狀況不太關注。從游客出游動機上看,游客去濕地公園游玩的目的主要有3個,一是放松身心,享受自然,出于此動機的游客占總人數(shù)的一半以上;其次是被濕地公園獨特的景觀所吸引,約占14%;而去公園感受水邊寧靜氛圍和參加水上娛樂活動的游客分別占10.1%和6.7%。
(一) 信度分析
一般用 Cronbach alpha 值來測量同一理論維度下個項目間的一致性,信度達0.7以上就認為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本研究的基礎數(shù)據(jù)通過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量表的總體信度為0.919,說明量表具有很強的一致性,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
(二 )游客植物群落景觀總體偏好
1. 游客群落配置模式總體偏好
從表3可以看出,游客偏好程度較高的濕地植物群落配置模式為:荷花+千屈菜+茭白-芡實,池杉+烏桕-蘆葦+香蒲+花菖蒲+千屈菜-萍蓬草-眼子菜,睡蓮群落,其中以睡蓮群落的偏好程度最高,平均分達4.47,其后依次是池杉+烏桕-蘆葦+香蒲+花菖蒲+千屈菜-萍蓬草-眼子菜”群落和“荷花+千屈菜+茭白-芡實”群落。
表2 研究樣本信息
表3 游客的群落配置偏好程度賦分
2. 游客觀賞特性總體偏好
按植物的觀賞部位,其觀賞特性可分為觀花類、觀葉類、觀果類和觀姿類?;谘芯繑?shù)據(jù),對游客的植物群落觀賞特性偏好進行分析,如表4。如表4所示,游客對花的偏好賦分最高,平均分達3.97,說明游客對花的偏好程度最高。游客對葉的偏好和對果的偏好,平均賦分為3.88和3.86,說明游客對葉和果的偏好程度相似,而游客對植物姿態(tài)的偏好程度相對較低。
表4 游客的觀賞特性偏好程度賦分
3. 游客季相變化總體偏好
游客對濕地植物群落季相變化偏好程度如表5所示,偏好程度最高的是“池杉+烏桕-蘆葦+香蒲+花菖蒲+千屈菜-萍蓬草-眼子菜”群落,平均賦分達4.15,其次是“荷花+再力花+茭白-芡實”群落和“香樟+紅葉李-大花萱草+玉簪+石蒜”群落?!俺厣?烏桕-蘆葦+香蒲+玉蟬花+千屈菜-萍蓬草-眼子菜”群落四季有景可賞:春季花菖蒲碧葉蔥蘢;夏季香蒲花序如燭,千屈菜紫花淡雅;入秋荻花飛舞,池杉古銅色葉與烏桕紅葉交相輝映,異常醒目;冬季可賞烏桕蒴果。“荷花+再力花+茭白-芡實”群落具有多種觀賞特性。暖春再力花亭亭玉立,藍紫花朵素雅別致;正夏觀荷賞蓮蓬;芡實伴生其間,濃綠的大葉相得益彰;入秋可賞茭草斑駁。香樟+紅葉李-大花萱草+玉簪群落季相豐富。春天紅葉李白花紅葉,紅白相間;入夏玉簪萱草黃白相映,典雅絢爛;秋冬可賞樟聞香,感受生機。相較之下,水蔥+藨草+千屈菜-荇菜-水毛茛群落和蘆竹群落賦分相對較低,說明游客對其季相變化感受不深刻。
表5 游客季相變化偏好程度賦分
(三) 游客群體特征與景觀偏好的相關分析
將游客群體特征與植物群落得分、觀賞特性得分及季相變化得分進行相關分析,探討游客群體特征對植物群落景觀偏好的影響,并闡述兩者之間的相關關系。
如表6所示,濕地植物群落總體偏好與年齡和文化程度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但與專業(yè)背景、環(huán)境意識等特征因子不存在顯著相關關系。就具體群落個體而言,年齡與群落1、3、4、5、6、8、9呈正相關關系,與群落10呈負相關關系,說明年齡越大,對濕地公園植物群落景觀偏好差異越小。年齡越小,對景觀色彩比較敏感,喜歡色彩豐富的植物景觀。文化程度與群落3、7呈正相關,與其它群落景觀不存在明顯相關關系,即受教育水平越高,越喜歡色彩富于變化的群落和寧靜自然的群落。專業(yè)背景與群落5呈正相關關系,說明普通游客對野菱群落偏好程度較低。
如表7所示,觀賞特性與年齡和專業(yè)背景呈正相關,與文化程度和環(huán)境意識不存在明顯相關關系。季相變化與年齡和環(huán)境意識呈正相關,與文化程度和專業(yè)背景不存在明顯相關關系。數(shù)據(jù)表明年齡越大,游客對觀賞特性和季相變化的偏好程度越高;專業(yè)教育程度越高,游客對季相變化的偏好程度越高;環(huán)境意識越強,游客對觀賞特性的偏好程度越高。
表7 游客群體特征與觀賞特性、季相變化偏好相關分析
基于濕地植物群落分析游客的景觀偏好,可得出結論:
1.從濕地植物群落配置模式上看,最受游客歡迎的是睡蓮群落、”池杉+烏桕-蘆葦+香蒲+花菖蒲+千屈菜-萍蓬草-眼子菜“群落、“荷花+再力花+茭白 -芡實”群落和“ 木槿-千屈菜+彩葉美人蕉+鳶尾+燈芯草+石菖蒲“群落;其次是“落羽杉-狹葉香蒲+荊三棱+紙莎草-睡蓮+浮萍-穗狀狐尾藻”群落、“水蔥+藨草+千屈菜-荇菜-水毛茛”群落和“香樟+紅葉李-大花萱草+玉簪+石蒜”群落,游客偏好程度相對較低的是“垂柳-小雞爪槭+云南黃馨-旱傘草+香蒲-鳶尾”群落和蘆竹群落。
由此看出,濕地公園游客喜愛觀賞具有特色、群落層次豐富、富于文化內(nèi)涵的景觀。植物空間的營造在景觀設計中極具意義。睡蓮群落和荻群落以少勝多,以較少的植物種類構成面狀或者線狀空間,體現(xiàn)序列變化,展示群體美,大大增加景觀的可賞性。
2.從濕地植物的觀賞特性上看,游客最喜愛賞花,其次是賞葉、賞果和觀姿。
3.從濕地植物季相變化上看,游客最喜愛“ 池杉+烏桕-蘆葦+香蒲+花菖蒲+千屈菜-萍蓬草-眼子菜”群落、“荷花+再力花+茭白-芡實”群落及“香樟+紅葉李-大花萱草+玉簪”群落的季相變化,其次是“落羽杉-狹葉香蒲+荊三棱+紙莎草-睡蓮+浮萍-穗狀狐尾藻”群落和“垂柳-小雞爪槭+云南黃馨-旱傘草+香蒲-鳶尾-紫背萍”群落,對“木槿-千屈菜+彩葉美人蕉+鳶尾+燈芯草+石菖蒲”群落、和“水蔥+藨草+千屈菜-荇菜-水毛茛”群落季相偏好程度相對較低。
總體而言,植物群落的季相特征越豐富,如一年四季有花可觀、有葉可賞、有果可看,有姿可品,越能受到大眾的喜愛。為了讓游客得到最大的滿足,還需要合適的游覽線路進行景觀引導。
4.從游客群體特征因子對景觀偏好的影響上看,年齡和文化程度對濕地植物總體偏好存在顯著相關關系;專業(yè)背景與季相變化存在顯著相關關系;環(huán)境意識與觀賞特性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對不同游客群體而言,其景觀偏好會受到如經(jīng)濟因素、社會因素、環(huán)境因素等多重影響。除視覺美感以外,植物景觀所體現(xiàn)的的文化、意境及功能也會影響大眾的審美情趣。濕地公園的景觀營造在充分考慮游客的需求,體現(xiàn)人文關懷的同時,還可依據(jù)游客的景觀偏好,針對不同的人群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主題景觀產(chǎn)品來提升濕地公園的可持續(xù)游憩價值。
[1] 吳 玲.濕地植物與景觀[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 2010.
[2] 胡金龍.城市濕地公園植物景觀規(guī)劃與設計研究—以尚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為例[D].武漢: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07:36-37.
[3] 徐新洲,薛建輝.基于AHP—模糊綜合評價的城市濕地公園植物景觀美感評價[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2,27(2):213-216.
[4] 傅德平,袁 月,呂光輝,等.艾比湖濕地植物群落特征與土壤環(huán)境關系研究[J]. 江西農(nóng)業(yè)學報,2008,20(5):106-109.
[5] 陳云文,胡 江,王 輝.景觀偏好及栽植空間景觀偏好研究回顧[J].山東林業(yè)科技,2004,(4):54-56.
[6] 葉曉敏,倪 琪. 基于文化背景的景觀偏好研究—以杭州西湖風景區(qū)為例[J]. 華中建筑,2011,(9):145-149.
[7] 廖圣曉,晏 海,董 麗.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游客對植物景觀偏好研究[J]. 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2):237-241.
[8] 鐘素飛,沈守云,廖秋林,等 . 長沙市公園典型園林植物群落景觀偏好度研究[J].廣東農(nóng)業(yè)科學,2011(10):42-49.
[9] Douglas Amedeo, David G Pittand, Ervin H Zube. Landscape feature classification as a determinant of perceived scenic value [J].Landscape Journal,1989,8(1):36-50.
[10] Yu K. Cultural variations in landscape preference: Comparisons among Chinese sub-groups and Western design expert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2(2):107-126.
[11] 劉媛媛,卓金梅,張朝枝.游客文化差異性特征對其景觀偏好的影響[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2):12-16.
[12] 俞青青,章銀柯.城市濕地公園植物景觀營造技術探討[J].華中建筑,2009,27(6):194-196.
[13] 徐新洲,葉潔楠.模擬.延續(xù).融合—城市濕地公園植物景觀設計手法探討[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10,24(5):133-135.
[14] 蘇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4.
[15] 蘆建國,徐新洲.城市濕地植物景觀設計[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07,21:109-112.
[16] 杜 波,范妙華.城市濕地公園中的植物景觀營造[J].中國花卉園藝.2009(8):110-113.
[17] 韋翠珍,張佳寶,周凌云.沿黃河下游湖泊濕地植物群落演替及其多樣性研究[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1,20(1):30-36.
[18] 王懷采,鐘永德,羅 芬.世界自然遺產(chǎn)地游客動機與解說偏好研究—以湖南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chǎn)地為例[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9(6):122-127.
[19] 岳 樺,孫 文.黑龍江省植物園人工濕地植物群落特征與公眾認知的景觀美感度相關性研究[J].黑龍江農(nóng)業(yè)科學,2011,(3):71-74.
[20] 易果平,鐘永德,易米平.鄉(xiāng)村旅游地居民的社會文化感知研究——以官莊景區(qū)為例[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4(3):51-54.
[21] 詹 文,沈寧云,劉到剛,等.基于濕地景觀特質(zhì)保護的洪湖旅游開發(fā)模式研究[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12,(2):131-136.
A Research into Visitors’ Landscape Preference upon Wetland Plant Community: the Case of Yanghu Wetland Park
YIN Fei1, BAI Zhi-yong1, HE Hong-cheng2
(Forestry Recreation Center,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2. Hunan Academy of Forestry,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Taking Yanghu Wetland Park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paper uses a face to fac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study visitors’ landscape preference though ten typical wetland plant communities selected. With data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most popular communities are water lily community and reed marshes community; plants’ ornamental features are put in order of preference as below: flower>leaf>fruit>stem; communities which present an obvious seasonal aspect charm many in visitors. Age and literacy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to visitors’ plant preference, but major and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have hardly any effect.
wetland plant community; landscape preference; Yanghu Wetland Park
F590
A
1673-9272(2013)02-0037-05
2012-12-17
殷 菲(1983-),女,湖北孝感人,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碩士生,研究方向:森林游憩。
[本文編校:文鳳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