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是世界銀行于2006年在《東亞經濟發(fā)展報告(2006)》中提出的一個概念,它指的是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之后,由于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fā)展方式的轉變,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經濟停滯的一種狀態(tài)。研究表明,巴西是一個典型的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1975年,巴西的人均GDP為1 143美元;1995年,巴西人均GDP達到4 751美元,首次突破4 000美元,從而完成了從中下收入國家到中上收入國家的跨越。然而,這種發(fā)展態(tài)勢在接下來的十年間并沒有得到完全的延續(xù),反而有所下降。1996年和1997年,巴西的人均GDP較1995年略有上升,但1998年較1997年又略有下降,從1999年到2004年,巴西的人均GDP一直徘徊在3 000美元,直到2005年才有所回升,達到4 743美元。2010年,巴西的人均GDP達到了10 710美元,突破10 000美元。巴西之所以在2005年之后經濟開始出現回升,與其在經濟“低迷”時期的教育政策調整有很大的關系。這種“亡羊補牢”式的滯后調整模式,雖然有諸多的局限性,但是對于已經陷入或可能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來說,無疑具有一定的啟發(fā)與借鑒價值。
一、巴西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育原因
巴西人均GDP突破4 000美元之后,其產業(yè)升級未成功的原因眾多,教育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因素。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技能型人力資本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tǒng)計數據,從1995年之后,巴西農業(yè)就業(yè)人員占就業(yè)總數的百分比盡管一直在下降,但是其所占的比例依舊比較大,1995年為26.1%,2005年僅下降到20.5%;而工業(yè)和服務業(yè)就業(yè)人員占就業(yè)人員的百分比上升比例也比較小,1995年為19.6%,2005年為21.4%;服務業(yè)就業(yè)人員占就業(yè)總數的百分比在1995年為54.3%,2005年為57.9%。此外,巴西的R&D研究人員數量并不多。例如,2000年,巴西每一百萬人口中的R&D研究人員數量為367.46人,2005年為588.04人(見圖1)。由此可知,雖然巴西農業(yè)與工業(yè)人員數量與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其R&D研究人員等技能型人力數量不多,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巴西經濟進一步的發(fā)展,也從側面說明了巴西教育在技能型人力培養(yǎng)方面重視力度不夠。
2.人才的創(chuàng)造性和創(chuàng)新性不足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tǒng)計數據,巴西居民的專利申請數量在1995年為2 707個,2005年僅為3 905個;巴西科技期刊文章數量在1995年為2 885篇,2005年為9 896篇。此外,高科技出口占制成品出口的百分比也不高,1995年為4.89%,2005年僅為12.84%,這一比例在今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并沒有較大的提升(見圖2)。由此可知,巴西教育在培養(yǎng)人才的創(chuàng)造力與創(chuàng)新性方面缺乏力度。
3.教育在勞動力支持方面力量薄弱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tǒng)計,1995年,巴西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男性勞動力占男性勞動力總數的比例為5.5%,2006年這一比例為6.9%;1995年,巴西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勞動力占女性勞動力總數的比例為7.6%,2006年這一比例變?yōu)?0.9%(見表1)。此外,1995年,巴西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為4.6年,2005年這一比例僅僅上升到6.6年。[1]
在消除文盲方面,2006年,巴西雖然已經走出了“中等收入陷阱”,但其15歲及以上的人口中仍然有1 440萬人是文盲,巴西東北部地區(qū)的文盲率高達21.9%,東南部地區(qū)的文盲率為6.5%;從絕對數字來看,巴西的東北部地區(qū)也是全國文盲最多的地區(qū),2006年,15歲及以上不能讀寫的人口數量達760萬,東南地區(qū)也有370萬,南方地區(qū)有120萬,北方地區(qū)有110萬,中西部有80萬。[2]
此外,巴西高校中的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在入學要求、教育質量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中下層的子女多數會進入入學資格要求不高的私立高校,這些學生畢業(yè)之后在勞動力市場上處于明顯的劣勢地位,這是巴西經濟與社會發(fā)展的重要阻礙因素。[3]上述這些因素也是巴西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在教育方面的主要原因。
二、巴西走出“中等收入陷阱”進行的教育政策調整
自1995年巴西人均GDP突破4 000美元以來,其在教育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與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巴西經濟的發(fā)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基礎教育
這一領域巴西主要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1)實施“學生流失”修正計劃。針對基礎教育階段長期存在的高留級率和學生之間巨大的年齡差距等問題,1999年,巴西教育文化與行動研究中心(CENPEC)創(chuàng)辦了“促進班”。該項目負責組織大齡學生完成1~8年級的基礎教育,并根據年齡段對大齡學生進行水平評估?!按龠M班”的主要目的是鼓勵大齡學生升學。該項目自成立以來,在巴西國內得到了廣泛推廣,各地根據自己的情況制訂了詳細的發(fā)展計劃。此外,1998年,巴西亞的州教育秘書處(SEC-BA)實施了“夏季學?!庇媱?。(2)實施學分制和直接升學計劃制。為了降低學生的輟學率與留級率,巴西在高中運用以學分為單位來計算學生學習量的方式,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靈活性。另外,巴西一些州也成立了為期兩年的直接升學系統(tǒng)。(3)積極推廣同等學歷考試。同等學歷考試考查的內容和知識技能等同于正規(guī)教育中某一特定年級水平,不同的是同等學歷考試是面向全社會的,包括已經輟學的那部分人群。(4)學校重組和建立高中最低運行標準。前者指的是將義務教育最后階段與高中合并,使初中和高中的教育教學工作較好地銜接;后者指的是實施高中最低運行標準,對沒有達到最低運行標準的學校,政府要給予一定的資助。(5)推薦州與市級政府、公立與私立學校的合作。巴西創(chuàng)建了“州-市聯(lián)合計劃論壇”,依托巴西國家普查局(IBGE)來提升市管轄范圍內州與市級教育管理部門的全面合作和聯(lián)合委任。巴拉那基地(Paranaˉbased)是由巴西境內近1 500所學校組成的,通過合作組織提供圖書、物資和教師的支持使得許多低質量學校從中獲益。(6)提供遠程教育。1995年,巴西建立了“2000遠程教育項目”,主要目的是為15~30歲已就業(yè)人群提高基本技能。(7)促進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1996年,巴西建立了基礎教育及教師補助基金(FUNDEF),保證義務教育階段在全國范圍內學生花費最低,教育資源得到重新分配,更加有利于貧困地區(qū)教育的發(fā)展。(8)全面提高教育系統(tǒng)的運作效能,包括加強對高中財政資源的支持力度、提高夜校教學質量、豐富教師技能培訓、建立校長競選制和學校委員會等。(9)優(yōu)化人均教育開支計算方式,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包括采用升學成本計算法、畢業(yè)生成本計算法等來分配教育資源。[4](10)改革中等教育,減少教學科目,強化基礎知識,即集中教授葡萄牙語、數學、科學等主要科目。
2.高等教育
這一領域,巴西主要采取了下列一些措施。(1)增建私立大學,以彌補公立大學數量較少、課程內容單一、與現實聯(lián)系不緊密等缺陷。(2)為私立大學學生提供助學貸款與獎學金。1999年,巴西實施了“(國家)政策援助計劃(FIES)”,為學生提供的助學貸款額度為學費的70%,直接支付給學校,利息低,自學生畢業(yè)之后的第一年起開始償還。另外,私立學校還向學生提供獎學金,用來支付學費。(3)充分利用私立大學閑置資源。據調查,2002年,巴西私立大學有37.5%的位置空缺。鑒于這種情況,政府鼓勵這些學校將它們空缺的位置無償提供給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同時免除學校的稅收,并于2004年正式出臺“全民大學”政策。(4)公立大學為特定群體學生保留大學名額,特定群體主要指的是祖籍為非洲的巴西人。(5)改革公立大學入學考試機制,用全國中等教育考試(ENEM)取代大學入學考試,突出中等教育的重要性,減少大學入學機會的不公平。(6)擴大公立大學招生規(guī)模。[5](7)加強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構建與之相適應的管理體制,進行合作性科研,推動人員合理流動,減少人才流失,拓寬合作網絡。[6]例如,2011年12月,巴西總統(tǒng)簽署了“科學無國界計劃”實施條例,計劃在未來4年內選拔10萬名巴西優(yōu)秀學生到國外名牌大學留學進修。[7](8)注重高等教育質量建設,組織專家對高等教育進行內部評估和外部評估;組織國家課程考試;實施教育普查等。[8]
3.成人教育
這一領域,巴西主要采取了下列一些政策:
(1)2000年,巴西全國教育委員會(National Education Council)公布了《全國成人教育課程方針》,制定了一些有關成人教育的通則,指出應在課程結構和長度方面給予靈活對待,將其看作是自治市教育委員會的職責。概括而言,其主要具有三個功能:一是矯正功能,為那些適齡人口提供接受教育的機會;二是公平功能,為所有公民提供公平的教育機會。在義務教育結束時,他們都能夠獲得現代社會中勞動力所需的技能;三是質量功能,為每一個人提供更新知識和挖掘潛能的機會。2001年,巴西國會制定了《全國教育計劃》,提出了有關教育的26個優(yōu)先發(fā)展的目標,消除文盲,確保沒有接受教育的青年人、成年人和老人中至少50%到2006年有機會接受初等教育前4年的教育,培訓成人教育教師等,并要求在2011年能夠完成。
(2)1995年,巴西共和國總統(tǒng)委員會下屬機構社區(qū)互助會(Community Solidarity Council)發(fā)起了“互助掃盲項目”,在1998年由一個非政府組織接管,主要是從私人企業(yè)處募集資金,這成為巴西教育部對青年和成人實施讀寫教育的一個重要渠道。
(3)2001年,巴西政府實施了“州和自治市初等成人教育資助項目”,也稱為“重新開始項目:提升素質”,其主要內容是給屬于北方地區(qū)和東北地區(qū)的“阿爾瓦瑞達工程”(Alvorada Project)成員的州和自治市以及位于微型地區(qū)且人類發(fā)展指數(HDI)低于或等于0.5的9個州的390個自治市政府提供經費資助,用于發(fā)展成人教育。
(4)2003年,巴西教育部重申了其支持掃盲教育的職責,并將其作為“掃盲巴西項目”優(yōu)先的計劃之一,為此教育部還建立了掃盲特別秘書處(Extraordinarily Secretariat for Eradicating Illiteracy)和全國掃盲委員會(National Literacy Committee),后者后來成為“全國掃盲和成人教育委員會”(National Literacy and Youth and Adult Education Committee),前者合并到“繼續(xù)教育、掃盲和多元化秘書處”(Secretariat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Literacy and Diversity)。新的執(zhí)行委員會將原來的“重新開始項目:提升素質”變?yōu)椤胺粘扇私逃慕逃到y(tǒng)支持項目:建一個學?!?,并從2005年起,其資助范圍擴大到所有的州和自治市,以期減少文盲,提升教育水平。
(5)2005年,巴西總統(tǒng)委員會下屬機構“青年特別秘書處”(Special Secretariat for Youth)發(fā)起了“青年全國全納項目”。該項目最初針對的是居住在首都的18~24歲教育水平比較低且沒有正式工作的人,主要為他們提供融合職業(yè)訓練和社區(qū)行動的初等教育。后來隨著經費資助范圍的擴大,形成了“職業(yè)取向計劃”(Plan for Vocational Orientation),擴大了地域范圍。2005年,另一個與成人教育相關的項目是“了解土地項目”,由巴西繼續(xù)教育、掃盲和多元化秘書處負責,主要是為巴西不同州的5 000名成年農場工人提供一定程度的教育。目前該項目已經成為“青年全納國家政策”(National Policy for the Inclusion of Young People)的一部分。[9]從2001年到2005年,巴西用于掃盲教育的費用上升了89%,用于成人教育的費用上升了72%(見表2)。
4.教育經費投入
這一領域,巴西主要采取下列一些措施:(1)1996年,巴西政府從“憲法臨時調整方案”(Temporary Dispositions of the Constitution)中刪除了“憲法修正條款14/96”,指出要建立“發(fā)展初等教育和促進教師專業(yè)化基金”,制訂資助初等教育的資金再分配制度,承諾為各州和各自治市提供最低額度的初等教育注冊學生人均經費。(2)2007年,巴西國會再次通過憲法修正案,將原來的“發(fā)展初等教育和促進教師專業(yè)化基金”更改為“發(fā)展基礎教育與促進教師專業(yè)化基金”,將幼兒教育、中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也包括了進去,即對這些教育給予經費資助。[11]
5.教育制度與政策
這一領域,巴西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1)1996年,巴西頒布了修訂后的《全國教育方針與基礎法》,該法對國家教育的原則和目的、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國家教育組織、教育和教學的層次和方式、教育專業(yè)人員及教育經費等給予了全面的規(guī)定。[12](2)1993年,巴西出臺了《全民教育十年計劃(1993—2003)》,該計劃對巴西在1993年至2003年間的教育發(fā)展進行了全面的規(guī)劃,并提出了相應的措施。[13]
三、結語
巴西之所以能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這離不開其教育政策的調整。教育在經濟發(fā)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國家的教育政策要根據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及時做出調整,否則就會影響經濟的發(fā)展。巴西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與其教育未能及時為經濟發(fā)展供給所需的人才有很大的關系。在后來的發(fā)展過程中,巴西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采取了一些補救性措施,進行了教育政策的調整。事實證明,這些教育政策調整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也推動了巴西經濟的發(fā)展。目前,我國經濟發(fā)展正處于中等收入階段,也會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如何較好地規(guī)避這一問題,這是值得我國深入探究的重要課題。巴西在教育領域的種種措施,我們雖然不能直接拿來應用到中國的教育實踐中,但其對我國教育卻有很大的啟示價值。
參考文獻:
[1]Sustainability and Equity: A Better Future for All[EB/OL].http://hdrstats.undp.org/images/explanations/BRA.pdf.
[2][9][10][11]Ministério da Educa??o.National Report from Brazil[EB/OL].http://www.unesco.org/fileadmin/MULTIMEDIA/INSTITUTES/UIL/confintea/pdf/National_Reports/Latin%20America%20-%20Caribbean/Brazil.pdf.
[3]王然.教育與經濟發(fā)展——美國巴西比較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5):8.
[4]鄭螢.巴西高中教育現狀、問題及對策初探[D].西南大學,2006:33-42.
[5]石隆偉,劉艷菲.不公平地擴充——審視巴西當前的高等教育政策[J].外國教育研究,2008(4):71-73.
[6]王正清.高等教育國際化:巴西的因應策略與存在的問題[J].復旦教育論壇,2008(3):82-85.
[7]巴西啟動10萬學生海外留學計劃[EB/OL].http://world.people.com.cn/GB/16598906.html,2012-01-08.
[8]朱炎軍.政府管理控制下的巴西高等教育質量建設[J].中國電子教育,2011(3):15-20.
[12][13]黃志成.巴西教育[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342-375、408-438.
(作者單位:中央戲劇學院教務處)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