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化時代帶來的是教育觀念的更新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改革,這對于師范生的學習方式、知識結構、教學技能和人際溝通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因而,師范生為適應教學工作,必須轉變自身的學習方式,完善知識結構和信息素養(yǎng),加強課程資源開發(fā)能力培養(yǎng)。
關鍵詞:信息化時代;師范生;素質;挑戰(zhàn)
● 信息化時代對師范生素質的挑戰(zhàn)
1.在學習方式層面
現代教育的基本任務將是使人們?yōu)樽兓骱脺蕚?。探險、冒險、研究、試驗和改革的精神,我們必須使它們深深地滲透到教育系統(tǒng)的結構和課程之中,其中最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必須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A教育盡管是傳授基本知識,但是它還要我們學習如何感知和理解世界?!八仨毰ε囵B(yǎng)人們,尤其是兒童,具有自學的愛好,而且使他們終身都有這種愛好。在發(fā)展人們的觀察力、判斷力和批判精神的同時,還必須激發(fā)他們求知識、提問題和向自己提出疑問的欲望。”[1]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依賴于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信息化時代的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本,進行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自我角色轉變的意識,由學生學習的主控者變?yōu)閷W生的指導者、協(xié)調者、幫助者?!罢页鲆环N教學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梢陨傩┬鷩?、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盵2]然而師范生在接受基礎教育時,一直就是被動的學習方式。在當前情況下,師范生必須有意識地轉變自身的學習方式,在學校中就應該嘗試從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向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轉變,只有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才能從容應對信息化時代的挑戰(zhàn)。
2.在知識結構層面
信息化的飛速發(fā)展對教師原有的知識結構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和時代性要求師范生不斷豐富和完善自身的學科知識。信息化時代更強調知識的系統(tǒng)性、完整性、綜合性,單一的學科知識結構很難適應新時代的教學。隨著時代的變化,課程內容也經歷著巨大的變革,許多新興的知識被納入到教材中,而這些知識有一部分是師范生從未接觸過的。
(2)信息化時代要求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更新。信息化時代是一個科學技術的時代,知識正在不斷地變革,因而學校教育應該較少地致力于傳遞和儲存知識,而應該更努力尋求獲得知識的方法?!胺椒ㄊ羌寄?、習慣、反應能力和組織。每個名副其實的教師的奮斗目標,就是使學生發(fā)展并牢固地養(yǎng)成學習及推論的能力,以及對智力工作、練習和訓練的興趣,離開了這些,就不會有真正的教育?!盵3]可見,學校教育在發(fā)展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更加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
(3)課程內容的綜合化要求師范生注重自身的科學與人文素養(yǎng)。信息化時代的教學注重以知識相互聯(lián)系的狀態(tài)傳授給學生,這不僅需要扎實的學科知識,還需要寬厚的基礎科學文化知識和深厚的科學與人文素養(yǎng)。這樣才能開拓自己的思維與視野,將課程涉及的各種文化背景與學科知識聯(lián)系起來教給學生。
3.在教學能力層面
教師的能力和素質是決定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信息化時代要求教師由課程的“消費者”向“生產者”轉變,突出教師在課程資源開發(fā)的主體作用。然而在具體的實踐中,教師的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能力在課程改革中嚴重缺失,時常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因而,師范生在學校時必須把課程資源開發(fā)能力作為一項基本技能來培養(yǎng)。
“教師即研究者”在信息時代需要教師切實地將理念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教育科研能力作為未來教師的核心素質,不僅是教師實踐性知識獲得和發(fā)展的基礎,也是師范生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
信息化的挑戰(zhàn)還表現在亟需加強對師范生的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如今,各學校都在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利的學習工具。然而,目前在校師范生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力較差,還不能綜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走向工作崗位后,會手足無措,這就需要加強師范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 對師范生加強自身素質培養(yǎng)的建議
1.轉變自身學習方式,增強批判意識
信息化時代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必然要求教學方式的革新。師范生既是學生,又是“準”教師的雙重角色,這就決定了師范生必須轉變自身學習方式。在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批判意識。批判意識不僅有利于增強師范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自身反思和創(chuàng)造能力,為今后實踐性知識的獲得和從事教育科學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信息社會的出現是對民主和教育的挑戰(zhàn),而且這兩個方面又彼此緊密相連。教育系統(tǒng)承擔著重大責任:它應使每個人擁有控制信息大量增加的手段,即有辦法本著批判精神,對信息進行篩選,將其分出主次;它還應幫助人們與傳媒和信息社會保持一定的距離?!盵4]教育,尤其是學校教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明確地顯示出它在培養(yǎng)判斷力上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在信息化時代,學校教育要教會學生正確地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以批判的精神來對待大量流通的信息。作為未來的教師,師范生一定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身對信息的批判意識和辨識能力。
2.完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信息素養(yǎng)
信息化時代沖擊著教師原有的知識結構,迫切要求師范生優(yōu)化自身知識結構。不僅要努力學習本學科專業(yè)基礎知識,更要注重知識之間的系統(tǒng)性、綜合性。同時還要研究教材內容的變化,了解教材的組織方式和自己沒有接觸過的新內容。這就要求師范生樹立新型的教育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學素養(yǎng),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技能,當然還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
3.加強課程資源開發(fā)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
課程資源開發(fā)和教育科研能力是信息化時代對師范生提出的新的要求。師范生要培養(yǎng)課程資源開發(fā)能力,首先要樹立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意識;其次,通過學科知識的擴展對教材內容進行結構重組和優(yōu)化組合;再次,充分利用現實生活、網絡等途徑關注社會問題。現時情境是進行課程資源開發(fā)最鮮活的源泉,師范生要通過對日常生活問題的分析,認識到生活中無處不是教學資源并善加利用,進而來提高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能力。
教育科研素質是未來教師的核心素質。缺乏研究的教學,就缺少了生命力,教師容易喪失熱情,教學就會因循守舊,所以師范生在職前應打下教育研究基礎。第一,要努力學習教育研究課程,這樣可以系統(tǒng)地了解有關教育研究方法、技術的知識。第二,開展專題研究式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方式很多,其中開展教育調查和模擬課程研究是培養(yǎng)師范生科研素質的主要形式。第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教育實習活動中培養(yǎng)教育科研能力。
參考文獻:
[1]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叢書.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225.
[2]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2.
[3][法]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M].周南照,等.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131.
[4]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叢書.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52.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課題“邁向倫理型教師——教育公平背景下教學倫理問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