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亮
風云激蕩的20世紀,許多名師完全放下架子,視學生為親人,待學生同子女,或樂善好施,或因材施教,或慧眼識珠,譜寫了一段段動人的師生佳話。
1920年春,顧頡剛在胡適的幫助下,任職于北大圖書館,但是,薪酬較低,入不敷出,導致顧頡剛憂心忡忡。為了擺脫顧頡剛的窘境,胡適安排他標點《古今偽書考》,自己每月貼上三十元。顧頡剛在致胡適的信中寫道:“我的職事,承先生安排,使我求學與奉職,融合為一,感不可言。薪水一事,更是感激?!币淮?,胡適無意間買到《東壁遺書》,認為其中的《考信錄》對顧頡剛的辨?zhèn)喂ぷ骱苡杏锰?,立馬就送了過去,并傳授了不少治學之道。四年后,隨著《古史辨》的出版,顧頡剛開始顯揚于學界。而他的學問生涯,與胡適是密切關聯(lián)的。
1930年12月,華羅庚在《科學》雜志上發(fā)表了批駁數(shù)學名家蘇家駒的文章——《蘇家駒之代數(shù)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時為清華大學算學系主任的熊慶來讀后,十分欣賞,立刻拍電報聘請華羅庚來清華當助理員,月薪40元。除了管理圖書、收發(fā)文件、繪制圖表之外,還允許華羅庚隨意到班上聽課。1936年,熊慶來又促成華羅庚去英國劍橋大學進修數(shù)學。就這樣,一個只有初中學歷的勤雜工成為了享譽世界的數(shù)學大家。顯然,若無熊慶來的鼎力相助,破格提攜,華羅庚的人生軌跡不可能有如此之大的改變。
李政道在西南聯(lián)大讀書時,從不缺課,但聽課并不認真。教電磁學課的葉企孫脾氣修養(yǎng)好,從不責罵學生,只是有意或無意地提問李政道,李政道從來都對答如流。葉企孫知悉李政道的底子后,說:“以后再有我的課,你可以不來聽了,我批準你免課。但實驗你必須做,絕對不許缺課!”1946年春節(jié)過后,政府要選派數(shù)理化三方面的優(yōu)秀研究生去美國深造。當時的李政道只是本科二年級學生,不到20歲,葉企孫力排眾議幫他達成了留美心愿。葉企孫的因材施教和不拘一格,對李政道的成功可謂影響深遠。
1935年,年僅16歲的殷海光在讀了金岳霖的書后,產(chǎn)生了和這位教授“討論”邏輯的想法。他直截了當?shù)亟o金岳霖寫了一封信,在信中說了自己的見解。作為名教授,金岳霖非但沒有不屑一顧,反而感到欣賞并很快回信。一年后,殷海光決意赴北平求學,卻遭家人強烈反對:一來家人對殷海光隨心所欲的學習方式不抱希望,二來家境的困難也難以負擔他的生活及學習費用。這時候,殷海光又一次想到了金岳霖。在金岳霖的及時幫助下,殷海光考入西南聯(lián)大,并成為哲學系的高材生。多年以后,殷海光成了著名的自由主義思想者。而金岳霖在談起弟子時,不無感慨:“我對殷海光好,不是為了他將來報答我。一個人真心地幫助別人,不是為了別人怎么回報。善之為善,不求回報,這才是善的原意?。 ?/p>
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不幸撒手人寰。沒過多少日子,衛(wèi)生署一人來到傅家,送來一副眼鏡,說是傅先生托他在香港為一位學生配的。原來,傅斯年為發(fā)掘高材生,在臺灣大學舉行作文比賽,并親自出題閱卷。一日,他回家興奮地告訴夫人,自己看到了一篇好文章,與作者面談之后,果然文才非凡。但這學生家境貧寒,患深度近視而不戴眼鏡,問其為何,卻默然不答??上?,當這名學生拿到眼鏡時,傅斯年已不在人世,學生只能含淚長跪在傅斯年墓前。傅斯年給人的印象多是公正不阿、風風火火,卻也有脈脈溫情的一面。
一點一滴皆是愛,亦師亦友總關情。歷史激蕩中的名師,是文化的傳承者,他們至大至剛、至柔至性,浩然之氣、師德之范,充塞于天地之間。也正是他們的言傳身教,才有后學的耳濡目染和學術的薪火相傳。如今,大師已去,但他們的精神與風范,卻如一面面鏡子,是我們回望歷史、反思過去的參照。
(陳 放摘自《中國青年》2012年第13期 )
責編:戴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