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勝標
近日有幸聆聽了一位老教師的講座《摭談中學語文教學論文的寫作》,老教師對教育事業(yè)的那份執(zhí)著熱愛之情,潛心研究的態(tài)度,深入淺出、現(xiàn)身說法的講座,再一次觸動了我這愚鈍慵懶之人?!皩ψ约翰皇煜さ那闆r,不好說三道四?!薄皩τ谧约合矚g的東西,大膽說出一二來?!睘楹尾话炎约簬啄陙韴猿珠_展的活動——“每周一詩”拿來和大家一起分享,以求同仁們的賜教呢?
一、因為愛,所以行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古代圣賢、先哲的經典名著閃爍著耀眼的光輝,為人類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它們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認為讓學生多接觸最具智慧和價值的經典,在他們的心靈中不斷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漸培養(yǎng)其福德,開啟其智慧,從而奠定他們一生中具有高遠智慧和優(yōu)秀人格與秉性的基礎,這些經典可作為他們一生不斷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
目前的教育模式偏重于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缺乏文化的熏陶、人格的培養(yǎng)。尤其是我們初中教育,面臨著中考的升學壓力,對古詩文的學習也只是為了試卷中的那二十幾分——即為了考而去背。這簡直是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褻瀆。
我一貫喜歡積累一點古詩詞。因此,不僅學生時代最喜歡語文課的古詩文的學習,而且在工作后也喜歡講解這一類的文章。因為在學習過程中,你可以穿越時空隧道去神話的故鄉(xiāng)——《山海經》,在那里聆聽先民的歌唱——《詩經》和澤畔的悲歌——《楚辭》,以及哲學的天籟《莊子》,在救世的苦行僧——《墨子》的引領下,登上歷史的長城——《史記》去觀看諸侯爭盟記——《左傳》并欣賞先人們運用雋永的說辭——《戰(zhàn)國策》進行一場漢代財經大辯論——《鹽鐵論》。在辯論會后,你既可以領略曹氏父子的悲涼沉雄之風骨,也可見識阮籍的猖狂,然后,你既可以追隨平靜樂觀、從容淡定的五柳先生一起去“采菊東籬下”,也可跟隨狂傲不羈、飄逸灑脫的李白去乘風破浪,“直掛云帆濟滄?!薄?/p>
就是因為愛,所以在近幾年的語文教學中,我都會組織學生開展一項活動——每周一詩。
二、明目的,抓落實
我剛開始搞此活動是課前送詩,即每堂語文課前五分鐘送一首詩。每天安排一位同學準備好資料,然后在上課前抄在黑板上(這也可讓每位同學都有機會練習寫粉筆字),并把生僻字詞的讀音、意思標出來,再面向全班稍作講解(借此讓學生練練膽量和口才),最后,全班同學(教師也準備好本子讓當日抄送的同學抄)把此詩抄在專用本子上并寫上“某某某”同學抄送和日期(每位學生可自行給此本子取一個名,如“詩苑奇葩”“輕叩詩歌大門”“詩海拾貝”等),在此基礎上全班齊讀三遍。
當然此活動并沒有完全結束,前文我已說過,我之所以開展此項活動,既不是為了趕某種潮流,也不是為了完成上級布置的任務,而是因為自己愛這“一口”。為了讓學生多儲備,積淀一點“營養(yǎng)”,腹中多一點“詩氣”,所以平日的早讀也要拿來過過口,有時還利用課余活動時間進行配樂詩文朗誦比賽并進行錄音,讓學生們陶醉在自己演繹的情感世界中,和詩文越走越近,心中小有成就感。
課前送詩進行了一段時間后,我感覺學生的熱情不那么高漲了,有點應付了事的味道,而我自己也覺得占用課堂時間太多,有時稍微把話題一打開,就會扯得很遠,大大超過五分鐘。為此,我立即作了調整,把課前一詩,改為每周一詩,即在每周星期一送詩,因為“食多也不化”。
任何活動開展之前,尤其是雙向活動,都應該向活動的參與者說明目的、要求。每接一批新生,我都會告訴學生,此項活動重在參與。每位同學接到任務后,都應認真對待,因為這位同學除了要把準備好的資料抄在黑板上,還要面向全班講解,這對那些表現(xiàn)欲強的學生來說不是件難事,而對那些上課都極少發(fā)言的內向學生來說,那簡直就是故意為難他。但我的原則是“人人平等”,既不厚此,也不薄彼。當然,對后一類學生要給予更多的鼓勵和幫助,讓他們增強自信心。我相信,有了第一次的局促不安,就會有第二次的逐漸平和,也會有將來多次的泰然處之。
除此之外,還要向學生講清,在搜集資料“備課”時要做哪些工作。上文說了,學生積累一些經典可作為他們一生不斷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所以,我們每周一詩活動不是鑒賞活動,因為鑒賞活動要對作品有全面的了解,即南朝梁文藝理論家劉勰所說:“是以將閱文情,先標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蔽抑灰笞鳒蕚涞膶W生讀懂、讀通(“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此話出自劉勰《文心雕龍·知音》,說明了讀懂文字的重要性),讀懂就是讓他們在“備課”時自己要掃除作品中的語言障礙,其中還包括詩中典故的出處、用意,讓語言發(fā)揮其媒介作用,讀懂作品以披文入情。如有學生抄送白居易的《暮江吟》一詩,這其中要掃除“瑟瑟”“可憐”這兩個文字障礙,“瑟瑟”在此是碧綠顏色之意,而“可憐”一詞為可喜、可愛的意思。讀通,這是在過了語言關的基礎上搜尋與作品有關的其他因素,如作品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具體環(huán)境以及作者的寫作狀態(tài)等。如針對白居易《暮江吟》詩,抄送者還了解到:作者此時因離開了京師這個是非之地,滿心輕松愉悅,面對江南美麗的秋景,寫下了這首七絕。
當然,要做到讀懂、讀通對條件好的學生來說并非難事,因為他們獲得信息的渠道很多;而對有些學生來說就比較困難,這就需要教師靈活掌控。若教師當場能補充講解的,就立刻給學生一個答案。倘教師一時也難解釋清楚(這是很正常的,中國的古詩文從最初的原始的二言發(fā)展到《詩經》的四言,變而為離騷,變而為五言,變而為七言,變而為律詩,變而為絕句,真是浩如繁星,教師不可能是“萬詩通”),那就告訴學生,課后一起查找資料,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背誦、積累,這也體現(xiàn)了教學相長的原則。
三、便學習,授人漁
為了把每周一詩活動開展得更好,每接一批新生我首先給他們講解一點古詩文的常識(主要是近體詩,因為我要求學生抄送主要以唐詩宋詞元曲為主,并且是名家名篇)。
首先是體裁。我國的詩歌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都是時代的產物,一時有一體,一體有一式。廣義的古典詩歌包括詩、詞、曲三種體裁。詩歌從語言形式上被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大系統(tǒng)。所謂“古”和“近”是相對的稱謂,此稱謂始于唐代,我告訴學生:一般的情況唐代以前的詩歌可稱“古詩”“古風”,而出現(xiàn)在唐代,有嚴密格律和固定形式的“律詩”和“絕句”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
其次是句式。近體詩篇幅一定,每句字數(shù)相同,從句式上看有五言(五個字)、七言(七個字)兩大類;從句行的數(shù)目上說,又可分絕句、律詩、長律。絕句分“五絕”和“七絕”,律詩為八句。每兩句為一聯(lián),共四聯(lián),依次稱為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律詩也分“七律”和“五律”兩種;長律是十句以上的律詩,同樣可分為“五長律”和“七長律”。
第三是押韻(韻母相同或相近即同一韻部)。關于這一點我告訴學生一般情況:絕句的二、四句一定要押韻,律詩的雙數(shù)句也要押韻。
最后是詞和曲。詞興起于晚唐,至五代、宋蔚為大觀。詞,又稱長短句,如辛棄疾的詞集就叫《稼軒長短句》,詞實際上是一種“調有定格,字有定數(shù),韻有定聲”的格律詩。詞分上下片(或闋),有規(guī)定格式的詞牌,從風格上分為兩大宗:豪放和婉約。曲,指合樂可歌的長短句即散曲,散曲分小令和大令兩種主要形式,初中階段接觸的散曲不多,只有寫景的小令——被譽為“秋思之祖”的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
還可教給學生古代詩歌的一些常見題材,并在此基礎上把握不同題材的主旨。(1)憂國憂民。(2)山水田園。(3)邊塞行役。(4)愛情婚姻。(5)詠史懷古。(6)酬唱送別。(7)詠物感遇。中國古代詩歌內容極其豐富,絕非是幾個主題就能概括完的。即使是同一首詩歌,不同人閱讀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反復品讀,其意味就更加豐蘊。
對于古詩文的學習,并非我這才疏學淺之人一時能完全說得清,道得明的。以上所述,只是我在開展每周一詩活動時的一些做法,是否科學有效,還有待時間驗證,有待學生日后去作答,但我為了愛自己所愛,將繼續(xù)做自己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