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方, 殷竹鳴, 范金財
綜 述
燒傷整形患兒父母心理分析及心理干預的研究進展
王大方, 殷竹鳴, 范金財
燒傷; 整形; 心理分析; 心理干預
燒傷造成兒童身體殘缺及瘢痕遺留,不僅影響患兒的生存質量,而且對其父母也產生巨大的影響。家長帶著患兒遠離家鄉(xiāng),接受長達數(shù)月甚至數(shù)年的整形治療,他們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工作,除了承擔治療帶來的經濟壓力,還要擔心子女的身心健康及未來生活,多數(shù)父母受到精神上的壓力,出現(xiàn)一系列的負性情緒?;純号c父母的心理是相互影響的,父母焦慮等表現(xiàn)可使患兒在心理上受到不良刺激[1]。燒傷治療的成功與否,與其家長的心理狀態(tài)有一定的關系, 因此,關注燒傷患兒父母的心理狀態(tài),并進行心理干預是非常必要的。
1.1 燒傷事件對患兒父母的心理影響 患兒的燒傷對于父母來講,是可怕的經歷[2]。在燒傷事件發(fā)生之后,患兒的父母難以接受殘酷的現(xiàn)實,在患兒出現(xiàn)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同時,患兒父母也同時出現(xiàn)PTSD[3]。1994年,LP Rizzone等報道,患兒PTSD的癥狀表現(xiàn)為抑郁、遺尿、恐怖及焦慮;1972年,HJ Andreasen等報道,患兒父母PTSD的癥狀是對于外觀、功能改變及喪失的恐懼,精神退行性改變,精神錯亂和抑郁,臨床表現(xiàn)為食欲減退、睡眠障礙、焦慮及自責等。1998年,I Fukunishi等研究顯示,母親會責備自己的漫不經心和監(jiān)護不周造成對孩子的傷害,并且希望通過采取不同的方法阻止再次發(fā)生傷害。燒傷患兒的父母在入院后往往表現(xiàn)出對患兒的過分謹慎,對醫(yī)護人員的言行過于敏感。對未來消極的認知進一步加重了患兒父母的低落情緒以及焦慮和創(chuàng)傷后的應激[4]?;純簞?chuàng)傷后有應激和焦慮情緒的父母,為了最大限度的減少患兒的損傷,會表現(xiàn)出過分強烈的安全和保護意識,控制和限制孩子的活動[5]。研究表明,患兒癥狀穩(wěn)定后患兒的母親還依然存在創(chuàng)傷后應激癥狀(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PTSS),包括反復的回憶痛苦經歷、回避、對于正常生活反應能力下降和睡眠質量降低[6]。Hall等[7]應用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檢查量表平民版、兒童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程度量表、急性應激反應問卷、簡明癥狀量表、家屬病恥感問卷等心理量表研究表明,在患兒燒傷事件發(fā)生3個月后,仍有47%的患兒家長有PTSS癥狀,筆者分析產生此癥狀的原因包括家長與患兒之間的沖突、父母之間的分歧以及患兒PTSD癥狀的影響。為了更好地修復燒傷后遺留的瘢痕及功能障礙,燒傷患兒的父母積極主動地查詢信息,尋找最佳治療方法,讓孩子接受最好治療的心理影響著他們的情緒變化。
1.2 燒傷情況及手術因素對患兒父母的心理影響 患兒燒傷的嚴重程度、部位以及燒傷的原因與患兒父母的心理障礙密切相關。燒傷后瘢痕造成的功能障礙越多越嚴重,尤其是頭面部、手部和會陰部的嚴重受損,患兒父母的心理負擔就越重。增生的瘢痕經常讓患兒感到瘙癢難耐, 瘢痕下癤腫常?;摮鲅? 患兒抱怨瘢痕發(fā)癢及在睡眠時哭鬧導致父母焦躁。因患兒病情重、不配合、哭鬧不止,父母常出現(xiàn)情緒失控,擔心手術失敗。燒傷患兒的父母長期睡眠欠缺。在與別人接觸時,患兒的父母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醫(yī)護人員在進行必要的治療和護理時會增加患兒家屬心理疑慮,擔心患兒恢復差或病情惡化[8]。Stubbs等[9]應用燒傷結果調查問卷以及健康相關生存質量對面部燒傷患兒進行社會心理分析,研究表明,經過整形治療后的患兒心理恢復比較快,但無論是否整形,燒傷后的患兒都需要心理支持。初次尋求整形手術治療的患兒父母對燒傷的認識不足,對整形手術不甚了解,因此,常常期望過高,他們更多地是因為擔心手術效果、懼怕術后疼痛及麻醉恢復期的感受而產生緊張恐懼情緒。1999年,G Borah等研究證明,術后并發(fā)癥和心理并發(fā)癥之間存在重要聯(lián)系。心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等同甚至高于術后并發(fā)癥,而且更加普遍持久。最常見的心理并發(fā)癥依次為失望、焦慮、心理壓抑。
1.3 社會因素對燒傷患兒父母的心理影響 燒傷常需要長期的手術治療,尤其是隨著患兒的發(fā)育成長,多次治療不可避免。若患兒父母能得到社會支持,包括家庭、肇事單位或保險公司能夠提供充足的醫(yī)療費及生活費,得到親人尤其是夫妻之間的關懷,這類患兒父母對未來比較有信心,生活擔憂少;若患兒父母沒有得到社會支持,包括擔心手術費用、因突發(fā)燒傷相互埋怨與配偶關系緊張等,常導致患兒父母情緒行為異常。寬容的環(huán)境和患者之間的相互溝通有益于他們心理康復。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產生了針對燒傷患兒家長的QQ群及網站,上面既有醫(yī)療方面的咨詢,更有情感的傾訴與支持。大多數(shù)燒傷患兒在接受整形外科手術治療后逐步康復,患兒父母的生活也逐漸步入正軌。
燒傷患兒父母的心理狀態(tài)早已被關注,學者提出對于燒傷患兒的父母,尤其是有自責傾向者給予恰當?shù)男睦碓u估以及盡早的心理干預[10]。護士要熱情地向患兒及父母介紹醫(yī)院的環(huán)境、主管醫(yī)師及責任護士,通過玩游戲等方式拉近與患兒及父母的心理距離,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士應理解燒傷患兒父母的心情,主動進行心理溝通,通過傾聽緩解患兒父母的精神壓力。醫(yī)護人員誠懇真摯的語言及和藹的態(tài)度,對患兒父母是莫大的安慰[11]。護士應耐心地講解分期手術的療效,針對疾病實施的各種治療措施的目的和方法,解答患兒父母的疑問,消除他們心理上的顧慮,增加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感?;純撼醮谓邮苁中g時,父母對手術的期待值過高,術前應加強健康宣教,指導患兒父母正確地對待手術效果,預防醫(yī)療糾紛的發(fā)生。對患兒父母進行有針對性的、系統(tǒng)的健康教育,有助于他們了解患者的壓力源和需要,及時進行心理疏導,促進患兒心理及肢體功能的恢復[12]。 護送患兒進入手術室之后,護士要主動安慰患兒家屬,減輕患兒家屬的緊張情緒。術后要做好體位護理及飲食指導,有效地減輕患兒的疼痛。研究表明,對燒傷患兒父母加強進行臨床路徑的健康教育,使患兒父母正確掌握飲食護理及瘢痕護理的方法,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滿意度[13]。
燒傷后的兒童障礙包括PTSD、焦慮,抑郁發(fā)生率很高[14],需要家庭、學校、醫(yī)師、自我認知方面的共同支持[15]。許多心理治療的方法已被應用于臨床,包括精神分析療法、行為主義療法、認知治療、人本主義療法、森田療法等[16]?;純簾齻靶愿駥齻笮睦碚系K的產生和預后具有重要影響,燒傷前具有消極人格的患兒更易罹患各種心理障礙,此時幫助患兒建立自信以及積極的人生觀對患兒心理康復具有重要意義。嗎啡在早期燒傷中預防和控制精神心理障礙的作用已被肯定,并常規(guī)使用。研究表明,嗎啡對燒傷患兒的心理影響是通過其對中樞性鎮(zhèn)痛及鎮(zhèn)靜作用減少患兒焦躁和精神緊張[17]。對于年齡比較大的患兒,除了燒傷本身的痛苦以外,火災中喪生家人以及長時間在醫(yī)院環(huán)境中生活會帶給他們失落感,甚至喪失生活的勇氣,這時醫(yī)護人員以及家屬們需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并幫助他們轉移注意力,避免引起對過去痛苦的回憶[14]。1961年,J Woodward等研究發(fā)現(xiàn),出院后患兒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擺脫燒傷事件的影響,可能表現(xiàn)為通過突然激進或者退化的行為檢驗父母是否像燒傷前那樣關心他(她),這時社會工作者或者心理專家需要幫助患兒父母識別這種行為,并滿足患兒的被關愛需求,緩解患兒的焦慮和恐懼感。
對于燒傷后患兒的序貫心理檢查及干預文獻報道較多,但是針對燒傷患兒父母,目前尚沒有針對性的心理治療報道。部分患兒父母因為對自己的疏忽或過錯致患兒燒傷過度自責,從而表現(xiàn)為治療出院后對孩子過度的保護,以至于干擾了患兒正常的社會接觸和社交活動,造成患兒的社會心理發(fā)育緩慢和對社會活動的不適應。這時,醫(yī)護人員以及社會工作者應當首先幫助父母走出自責陰影并建立自信,從而讓父母給予患兒正確的引導[18]。家庭關系的穩(wěn)定與患兒的康復密切相關,護士要通過情感效應調整患兒父母的心理狀態(tài)[19],做好患兒父母之間,以及其他有關人員的配合工作。由于患兒不幸燒傷,許多父母相互埋怨, 經常爭吵影響患兒的心理康復。許多父母為孩子公費或保險的問題奔波,遇到阻礙時會受到極大地挫傷。護士要主動調解患兒父母之間的矛盾,勸導他們相互理解,悉心照顧患兒,減少沖突,增加凝聚力,建立以家庭為中心的解決問題模式,這也是燒傷患兒康復治療的一部分[15,20]。
在燒傷整形外科的就診者中,兒童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其燒傷原因多與家長看護不慎有關。在陪伴孩子治療的過程中,患兒的父母不僅擔心手術效果,而且憂慮孩子未來的生活,因此,常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影響患兒的順利康復。燒傷整形患兒父母的心理狀態(tài)已引起廣大醫(yī)護人員的重視, 對于他們的心理評估及心理干預還不夠完善。整形外科醫(yī)護人員應總結臨床實踐經驗, 加強心理知識的積累, 特別應加強對潛在的精神心理癥狀的識別及其心理護理的訓練[21],從而能夠正確評估患兒父母的心理狀態(tài),篩查存在心理問題的患兒父母,應用心理學的知識技能及時實施心理干預, 有利于他們主動地配合醫(yī)療和護理,有效地促進手術順利進行和患兒術后的康復。
[1] 彭 莉, 陳淑珍, 陳建麗, 等. PICU危重患兒家屬心理反應及需求的調查研究[J]. 護士進修雜志, 2007,22(13):1163-1165.
[2] Hall E, Saxe G, Stoddard F, et al.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in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cute burns[J]. J Pediatr Psychol, 2006,31(4):403-412.
[3] Graf A, Schiestl C, Landolt MA. Posttraumatic stress and behavior problems in infants and toddlers with burns[J]. J Pediatr Psychol, 2011,36(8):923-931.
[4] Kent L, King H, Cochrane R. Maternal and child psychological sequelae in paediatric burn injuries[J]. Burns, 2000,26(4):317-322.
[5] El Hamaoui Y, Yaalaoui S, Chihabeddine K, et al. Depression in mothers of burned children[J]. Arch Womens Ment Health, 2006,9(3):117-119.
[6] Bakker A, Van Loey NE, Van Son MJ, et al. Brief report: mothers' long-term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following a burn event of their child[J]. J Pediatr Psychol, 2010,35(6):656-661.
[7] Hall E, Saxe G, Stoddard F, et al.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in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cute burns[J]. J Pediatr Psychol, 2006,31(4):403-412.
[8] Sharar SR, Miller W, Teeley A, et al. Application of virtual reality for pain management in burn_injured patients[J]. Expert Rev Neurother, 2008,8(11):1667-1674.
[9] Stubbs TK, James LE, Daugherty MB, et al. Psychosocial impact of childhood face burns: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y of 390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Burns, 2011,37(3):387-394.
[10] 劉建芬. 燒傷患者的身體形象與自尊初步測評[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1999,13(1):50.
[11] 劉 苓, 汪昌玉, 宋道嵐, 等. 兒科住院患兒親屬的心理健康狀況及護理對策[J]. 中華護理雜志, 2002,37(2):91-94.
[12] 夏冬云. 燒傷患者家屬康復知識調查分析及健康教育對策[J]. 中華燒傷雜志, 2009,25(4):308.
[13] 鄭 燕, 黃美霞, 李 莎. 臨床護理路徑在中度燒傷患兒家長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 當代護士(專科版), 2012,5(5):153-155.
[14] Nguyen TJ, Thaller S.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of pediatric burn patients[J]. J Craniofac Surg, 2008,19(4):882-887.
[15] Smith JS, Smith KR, Rainey SL. The psychology of burn care[J]. J Trauma Nurs, 2006,13(3):105-106.
[16] 西井學, 劉隆祺. 醫(yī)學心理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7:73-75,90-95.
[17] Stoddard FJ Jr, Sorrentino EA, Ceranoglu TA, et al. Preliminary evidence for the effects of morphine o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ptoms in one- to four-year-olds with burns[J]. J Burn Care Res, 2009,30(5):836-843.
[18] Kent L, King H, Cochrane R. Maternal and child psychological sequelae in paediatric burn injuries[J]. Burns, 2000,26(4):317-322.
[19] 李紅英, 張 芬, 王紅霞. 心理干預對嚴重燒傷病人社交回避與苦惱的影響[J]. 護理研究, 2012,26(10):2653-2654.
[20] 岳麗青. 燒傷患者生活質量研究進展[J]. 中華護理雜志, 2006,41(7):652-655.
[21] 盧小蓮, 呂 燕, 黃 斌. 燒傷臨床早期病人焦慮發(fā)生情況及其影響因素調查[J]. 護理學雜志, 2003,18(3):208-209.
10.3969/j.issn.1673-7040.2014.03.006
2013-11-28)
院所基金
100144 北京,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整形外科醫(yī)院 燒傷整形美容治療中心
王大方(1967-),女,北京人,主管護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范金財,100144,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整形外科醫(yī)院 燒傷整形美容治療中心, 電子信箱:fanjincaimd@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