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亦平 譚彩萍 胡群芳
藥物性肝損傷是抗結核治療中常見的不良反應,容易引起結核科醫(yī)師的重視。Wilson 病即肝豆狀核變性,是一種以肝損傷為主要表現(xiàn)的肝臟遺傳性疾病,在抗結核藥物性肝損傷的鑒別診斷時需要考慮的少見病。現(xiàn)將筆者遇到的1例肺結核合并Wilson病患者診治過程報告如下,以期提高結核科醫(yī)師對本病的認識,減少誤診、漏診。
患者,女,36歲。家庭主婦,既往身體健康。因“咳嗽2個月,腹脹、納差、乏力15 d”,于2012年7月就診于我院?;颊?012年5月13日因“咳嗽、胸悶”在當?shù)乜h醫(yī)院進行胸部CT及結核相關檢查,診斷為“左上肺結核合并左側結核性胸膜炎”,檢查肝功能正常,給予胸腔抽液及HRZE抗結核治療1個月,出現(xiàn)腹脹、納差、乏力。2012年6月18日在當?shù)乜h醫(yī)院復查肝功能:總膽紅素29.7 μmol/L,直接膽紅素16.9 μmol/L,丙氨酸轉氨酶305 U/L,天冬氨酸轉氨酶240 U/L,谷氨酰轉移酶179 U/L,白蛋白/球蛋白0.87;血常規(guī)檢查:白細胞2.27×109/L,紅細胞4.63×1012/L,血小板77×109/L;考慮藥物性肝損傷,給予異甘草酸鎂護肝治療但癥狀無改善。當?shù)乜h醫(yī)院于2012年6月22日進行彩色超聲檢查,顯示肝硬化、脾臟腫大、腹腔積液;上腹部CT檢查,顯示肝實質(zhì)散在大小不等高密度結節(jié),考慮:(1)肝硬化、脾臟腫大、腹腔積液;(2)肝內(nèi)占位性病變待排除;(3)膽囊炎。于同日轉我省某三甲醫(yī)院消化科,檢查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時間(Quick一步法)16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39.7 s、纖維蛋白原(Clauss法)1.1 g/L,血漿凝血酶時間21.1 s;腫瘤標志物甲胎蛋白138.5 μg/L;肝炎全套(乙型肝炎六項及甲型、丙型、戊型肝炎抗體)陰性;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正常;風濕免疫相關檢查均陰性[包括抗鏈球菌溶血素O(anti-streptolysin O,ASO)、類風濕因子、抗環(huán)瓜氨酸肽抗體、抗核抗體、抗骨骼肌抗體、抗平滑肌抗體、抗線粒體抗體、抗肝腎微粒體抗體、抗心肌抗體、抗肝細胞膜抗體、抗肝溶質(zhì)抗原、抗可溶性肝抗原];甲狀腺功能正常;肥達反應陰性;弓形蟲、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陰性;腹腔積液生化檢查提示出現(xiàn)漏出液;診斷“隱源性肝硬化、肝源性腹腔積液、肺結核、左側結核性胸膜炎”,給予護肝治療有所好轉。2012年7月1日轉我院繼續(xù)抗結核治療。入院身體檢查顯示:皮膚黏膜無黃染、皮疹、出血點,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未見肝掌及蜘蛛痣,腹部平,未見腹壁靜脈曲張,肝脾未觸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陰性。入院后給予乙胺丁醇、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抗結核治療,并給予護肝、升白細胞及對癥支持治療,患者肝功能始終異常,且腹腔積液增多。2012年7月16日再次于患者就診過的原三甲醫(yī)院消化科會診,檢查顯示:血清銅藍蛋白(CP) 49.2 mg/L(正常參考值220~580 mg/L);血清銅2.56 μmol/L(正常參考值11.3~18.84 μmol/L);尿銅31.11 μmol(正常參考值0.24~0.47 μmol);眼科檢查有角膜色素環(huán)(K-F環(huán))。診斷“Wilson 病”,加用青霉胺250 mg/次,3次/d 及葡萄糖酸鋅50 mg/次,3次/d驅(qū)銅治療,并繼續(xù)原抗結核方案治療,隨后肝功能恢復,腹腔積液消失。隨診至2014年4月,患者病情平穩(wěn)。
我國抗結核藥物所致藥物性肝損傷的發(fā)生率為8%~30%[1],是由于抗結核藥物或其代謝產(chǎn)物引起的肝細胞毒性損傷或肝臟對藥物及其代謝產(chǎn)物的超敏反應所致的病理過程。發(fā)生時間多在抗結核治療l周至3個月內(nèi)。輕者表現(xiàn)為一過性丙氨酸轉氨酶和(或)天冬氨酸轉氨酶升高,重者可致肝臟衰竭,甚至危及生命,部分患者因此不得不中止抗結核治療,從而影響結核病的治療效果。一旦在此期間出現(xiàn)肝功能異常,結核科醫(yī)師容易考慮到藥物性肝損傷的可能,且限制于??浦R的局限性,在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和血吸蟲性肝病等常規(guī)鑒別診斷排除后便可能診斷為藥物性肝損傷。Wilson病[2]是ATP1β基因突變造成銅代謝異常的單基因遺傳病。變異的ATP1β蛋白無法將銅從細胞內(nèi)轉移到細胞外,造成體內(nèi)過量銅沉積。Wilson病起病隱匿,臨床表現(xiàn)復雜,主要表現(xiàn)為進行性加重的肝臟損傷、神經(jīng)癥狀、精神癥狀、腎臟損傷及角膜色素環(huán)(K-F環(huán))等,因此常易誤診。目前診斷標準[2]:對具備如下“(1)+(2)+(3)”點或“(1)+(4)”點均可確診:(1)具有肝損傷、腎損傷、神經(jīng)精神癥狀等臨床表現(xiàn);(2)肉眼或裂隙燈下看到角膜K-F環(huán);(3)血清銅藍蛋白<0.2 g/L及24 h尿銅>100 μg;(4)ATP1β基因突變篩查出純合突變或2種雜合突變。本例患者病情隱匿,既往肝功能正常,因抗結核治療中出現(xiàn)肝功能損傷,誤診為藥物性肝損傷,給予護肝治療效果不佳;進一步完善檢查而得到確診,給予驅(qū)銅治療后肝功能恢復進一步證實肝功能損傷的原因為Wilson病而非藥物性肝損傷。
本例患者考慮肝損傷的原因為Wilson 病所致而非藥物性肝損傷,基于以下考慮:(1)經(jīng)過調(diào)整使用對肝臟毒性小[1]的乙胺丁醇、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抗結核治療,并同時進行護肝治療,肝功能始終異常;(2)繼續(xù)使用乙胺丁醇、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抗結核治療,聯(lián)合驅(qū)銅治療后肝功能恢復正常。同時因最初抗結核治療方案HRZE肝毒性較大,故考慮為在該病的基礎上服用肝毒性抗結核藥物而誘發(fā)。分析此例患者誤診原因如下:(1)在抗結核治療后出現(xiàn)肝功能損傷,且符合藥物性肝損傷的時序特征。該例患者短期內(nèi)肝功能明顯異常且伴有腹腔積液,考慮為在該病的基礎上服用肝毒性抗結核藥物誘發(fā),但停用肝損傷藥物并積極護肝治療后肝功能未能恢復正常,不符合藥物性肝損傷特點。(2)抗結核治療前未完善肝膽系統(tǒng)的B超及肝炎標志物檢查,導致失去早期探尋肝硬化原因的時機。至于在抗結核治療前是否存在肝硬化,由于之前無肝臟彩色超聲檢查故難以判斷。但從形成肝硬化所需的時間來看,之前應該是異常的。(3)結核科醫(yī)師對該病認識不足,尤其表現(xiàn)為肝功能異常的成人Wilson病更少見,且該例患者起病隱匿,導致診斷思路局限。
此例患者提示臨床工作者及結核科醫(yī)生在臨床工作中應注意:嚴格遵守診療規(guī)范,抗結核治療前應完善常規(guī)檢查;熟悉藥物性肝損傷的特點及診斷標準,同時加強對導致肝損傷的其他疾病尤其是少見病的認識;加強與肝病科醫(yī)師的協(xié)作與交流。對于抗結核治療中出現(xiàn)肝功能損傷的患者,不僅要考慮藥物性因素,還需要考慮其他因素可能,并及時進行相關檢查以進一步明確診斷。
[1] 肖和平,顧瑾.抗結核藥物性肝損傷的臨床特點.中國防癆雜志,2013,35(7): 485-487.
[2] 陳灝珠,林果為,王吉耀.實用內(nèi)科學.1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2083-2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