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素梅
(中原油田婦幼保健院,河南 濮陽 457001)
對丙種球蛋白治療無效川崎病患兒的臨床特點分析
齊素梅
(中原油田婦幼保健院,河南 濮陽 457001)
目的 對丙種球蛋白治療無效的川崎病患兒臨床特點進行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來我院心血管科就診的川崎病患兒300例為研究對象,有277例的患兒對丙種球蛋白反應敏感,作為敏感組,23例患兒首次注射丙種球蛋白后1~2 d內有發(fā)熱或者持續(xù)發(fā)熱的癥狀,作為丙種球蛋白治療無效組,對其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和研究。結果 敏感組中的靜脈血C反應蛋白、外周血白細胞、中性粒細胞與無反應組相比有顯著的降低(P<0.05),血紅蛋白、白蛋白與無反應組相比有顯著的升高(P<0.05)。無反應組中的外周血白細胞、靜脈血C反應蛋白、中性粒細胞與治療前相比變化不大,其血小板、血紅蛋白、白蛋白卻有著顯著性的降低(P<0.05)。丙種球蛋白1 g/kg連續(xù)注射兩天的使用方法中丙種球蛋白蛋白的無反應發(fā)生率高于丙種球蛋白2 g/kg一天內進行輸注的使用方法。對待丙種球蛋白無反應的患兒,采取追加注射第三劑丙種球蛋白或者甲潑尼龍進行治療可以恢復健康。結論 無反應組中外周血白細胞、靜脈血C反應蛋白、中性粒細胞與治療前相比變化不大,其血小板、血紅蛋白、白蛋白卻有著顯著性的降低,冠狀動脈擴張嚴重;對丙種球蛋白治療無效的川崎病患兒,采取追加注射第三劑丙種球蛋白或者甲潑尼龍進行治療可以恢復健康。
丙種球蛋白;治療無效;川崎??;臨床特點;分析
近年來,川崎病的發(fā)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且其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很復雜,至今仍未有明斷,當前采用丙種球蛋白與阿司匹林相互聯(lián)用對川崎病進行控制是臨床上一種比較常見的治療方法,多數(shù)患兒在此法治療后都會恢復健康,但也存有極少數(shù)患兒療效不明顯,我們稱之為丙種球蛋白無反應。本次研究采用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來我院心血管科就診的川崎病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分析并總結了對其的治療體會,現(xiàn)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采用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來我院心血管科就診的川崎病患兒300例為研究對象,患兒的年齡處于3個月~8歲,平均年齡為(3.3±1.2)歲,對川崎病患兒的診斷依據(jù)諸福棠《實用兒科學》及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員會新修訂的診斷標準。對丙種球蛋白治療無效的川崎病患兒的評價標準即為:首次注射丙種球蛋白后患兒體溫持續(xù)升高或者體溫反復性升高。
1.2 治療方法
所有川崎病患兒進行口服阿斯匹林每天40 mg/kg和潘生丁進行傳統(tǒng)的治療,給予川崎病患兒首次注射丙種球蛋白1 g/kg,連續(xù)注射2 d,采用這種治療辦法的有199例,占所有患兒的66.3 %;另外有101例(33.7 %)在口服阿司匹林每天40 mg/kg和潘生丁進行傳統(tǒng)的治療,然后再給予患兒首次注射丙種球蛋白2 g/kg,1 d內進行輸注。
密切關注所有患兒首次注射丙種球蛋白后的體溫,若2 d內體溫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即為丙種球蛋白反應敏感組,若體溫持續(xù)升高或者給藥后反復性升高,即為丙種球蛋白治療無效組。對患兒首次注射丙種球蛋白的時間進行記錄,檢測所有患兒的靜脈血C反應蛋白(CRP)、外周血白細胞(WBC)、中性粒細胞、血紅蛋白(Hb)、血小板(PLT)、白蛋白(ALB)等實驗室檢查結果,并且針對其結果制定合適的治療措施。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2.1 治療前后敏感組中的靜脈血C反應蛋白(89±11.8)降為(31± 11.1)、外周血白細胞(15.6±4.3)降為(10.8±3.1)、中性粒細胞(71.6±1.1)降為(60.6±3.6)與無反應組相比都有著顯著的降低(P<0.05),血紅蛋白(108.5±17.1)升為(110.6±7.9)、白蛋白(31.8±4.2)升為(34.3±4.5)與無反應組相比有顯著的升高(P<0.05)。無反應組中的外周血白細胞、靜脈血C反應蛋白、中性粒細胞變化不大,而與此同時,其血小板(387±25.2)降為(443± 44.6)、血紅蛋白(97.7±2.3)降為(83.6±1.9)、白蛋白(26.7± 6.1)降為(21.6±3.2)卻有著顯著性的降低(P<0.05)。
2.2 不同的丙種球蛋白使用方法,丙種球蛋白蛋白的無反應發(fā)生率也不一樣,在199例的丙種球蛋白1 g/kg,連續(xù)注射2 d的使用方法中,有丙種球蛋白無反應18例,丙種球蛋白無反應發(fā)生率為9.04 %;在101例的丙種球蛋白2 g/kg,一天內進行輸注的使用方法中,有丙種球蛋白無反應5例,丙種球蛋白無反應發(fā)生率為4.95 %,兩種丙種球蛋白無反應率存著著顯著性差異(P<0.05)。
2.3 對待23例的丙種球蛋白無反應的患兒,我們對其的第二劑丙種球蛋白2 g/kg在一天內進行輸注,其中有18例的患兒經過注射后身體情況有所改善;有2例患兒的體溫雖有所下降但仍然處于發(fā)熱階段且持續(xù)的時間比較長,經注射第三劑丙種球蛋白1 g/kg體溫恢復到健康狀態(tài)。還有3例的患兒,在第二劑丙種球蛋白2 g/kg注射之后體溫持續(xù)高溫不變,對其進行復查,發(fā)現(xiàn)其冠狀動脈擴張嚴重,對其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采用甲潑尼龍進行治療,最后體溫恢復到健康狀態(tài)。
川崎病是一種小兒體溫迅速上升并伴隨發(fā)疹的疾病,在年齡段為0~5歲的小兒人群中較為多見。近年來,川崎病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而對其治療的時候又發(fā)現(xiàn)丙種球蛋白治療無效率也呈現(xiàn)出增長的趨勢,有人研究發(fā)現(xiàn),有10 %~15 %的川崎病患兒采用丙種球蛋白治療無效[1]。
本次研究中,反應組中的外周血白細胞、靜脈血C反應蛋白、中性粒細胞與治療前相比變化不大,其血小板、血紅蛋白、白蛋白卻有著顯著性的降低。丙種球蛋白1 g/kg連續(xù)注射2 d的使用方法中丙種球蛋白蛋白的無反應發(fā)生率高于丙種球蛋白2 g/kg一天內進行輸注的使用方法[2-3]。對待丙種球蛋白無反應的患兒,采取追加注射第三劑丙種球蛋白或者甲潑尼龍進行治療可以恢復健康[4]。
在本研究中,無反應組中外周血白細胞、靜脈血C反應蛋白、中性粒細胞與治療前相比變化不大,其血小板、血紅蛋白、白蛋白卻有著顯著性的降低,冠狀動脈擴張嚴重;丙種球蛋白1 g/kg連續(xù)注射兩天丙種球蛋白蛋白的無反應發(fā)生率高于丙種球蛋白2 g/kg一天內進行輸注;對丙種球蛋白治療無效的川崎病患兒,采取追加注射第三劑丙種球蛋白或者甲潑尼龍進行治療可以恢復健康。
[1] 任躍,吳蓉洲,張園海.靜脈丙種球蛋白無反應川崎病38 例臨床分析[J].溫州醫(yī)學院學 報,2011,41(3):259-260.
[2] 翁海美,項如蓮,張園海,等.丙種球蛋白無反應型川崎病治療及隨訪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1,29(3):269-272.
[3] 賈實磊,李成榮,王國兵,等.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無反應型川崎病Th17細胞的變化及意義[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9,13(11): 736-740.
[4] 杜忠東,張永蘭,趙地,等.靜脈丙種球蛋白無反應性川崎病的治療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6,21(10):738-741.
R725.4
:B
:1671-8194(2014)03-00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