嗓子里有痰,多數人會自然想到肺部出了問題??稍谥嗅t(yī)看來,咳嗽、有痰,還可能跟脾虛濕盛有關。明代醫(yī)家李中梓在《醫(yī)宗必讀·痰飲》一書中寫道,“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認為脾承擔著運化水液和營養(yǎng)物質的職能,而肺部只是人體儲存痰液的容器。脾出現了問題,便不能正常運輸營養(yǎng)物質來養(yǎng)肺,水液代謝也會隨之出現問題。這樣一來,人的肺氣會跟著變虛,一旦受到外邪侵犯,肺的通調水道等原有功效也會逐漸變弱,水液停聚于體內就成了“痰”,進而出現咳嗽、痰多等癥狀。
中醫(yī)將痰分為“有形之痰”與“無形之痰”兩種。“有形之痰”,是指那些肉眼能見到的黏稠液體,一般是由肺、氣管等呼吸道問題所致;而“無形之痰”范圍更廣,是指體內臟腑功能有障礙時,津液的正常輸布、排泄受阻,以致水濕停聚而成。它會隨著氣血的運行在全身流竄,影響血脈經絡和五臟六腑,且容易被人忽視,對健康的危害也更大。無形之痰一旦積聚在體內某個部位,就會引發(fā)相應病癥,比如積聚在胃部,可能引起胃脹、惡心、嘔吐;積聚在心腦,則可能導致心神失常、精神錯亂等。
因此,除了治療呼吸系統(tǒng)的問題,久咳不愈、有痰咳不出時還要注意調理脾胃。飲食上多吃素食,少吃辛辣、油膩等對脾胃有損的食物,同時可適當補充一些補脾胃之物,如山藥、薏米、赤小豆、豇豆、玉米等。這些食物加在粥里熬煮食用,有助和胃、補脾、潤燥,效果更好。同時,平時應注意加強鍛煉,規(guī)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等,都會對健脾祛痰大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