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計芬
青光眼是指眼內(nèi)壓持續(xù)性或間斷性升高的一種眼病, 青光眼患者會出現(xiàn)眼壓升高、視野變小、視力下降, 若不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可致失明等不良后果, 目前青光眼已成為致盲的主要原因。目前小梁切除術是治療青光眼最常用的手術方式[1], 作者采用小梁切除術聯(lián)合絲裂霉素C治療青光眼,臨床療效滿意, 現(xiàn)將相關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間收治的49例(57眼)青光眼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26例, 女性患者23例, 年齡33~82歲, 平均(63.7±2.9)歲。急性閉角性青光眼18例20眼, 慢性閉角性青光眼14例18眼, 開角性青光眼10例11眼, 外傷性青光眼7例8眼。
1.2 治療方法 本組患者均行小梁切除術聯(lián)合絲裂霉素C治療, 球周麻醉后, 于顯微鏡下做以穹窿部結膜為基底結膜瓣, 大小為4mm×4mm, 然后選取3mm×4mm小棉片蘸取0.4%絲裂霉素C溶液, 放置于鞏膜瓣下, 再覆蓋球結膜,1~3min后取出棉片。給予生理鹽水進行反復徹底的沖洗鞏膜面和球結膜囊, 行前房穿刺, 切除相應大小的鞏膜下小梁,并切除周邊的虹膜, 結膜下注射慶大霉素與地塞米松混合溶液0.5 ml。使用10-0尼龍線在鞏膜瓣兩端頂角做一可調縫線,球結膜切口兩端行封閉縫合, 包扎患眼, 術后予以典必殊眼膏涂眼。
1.3 療效評價標準[2]顯效:視力≥0.3, 眼壓<16mmHg,視盤及視野損害未發(fā)生進展, 術后無需使用抗青光眼藥物;有效:不用或僅局部用抗青光眼藥物, 視力范圍在0.1~0.25,眼壓≤21mmHg, 視盤及視野損害未發(fā)生進展;無效:視力<0.1, 藥物無法將眼壓控制在正常范圍內(nèi)??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本組49例青光眼患者治療后, 顯效41例, 有效5例,無效3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93.9%。術后隨訪6個月, 所有患者均未出現(xiàn)前房出血、結膜瓣滲漏、黃斑病變以及感染等明顯并發(fā)癥。
小梁切除術目前已成為治療青光眼的首選術式, 如何提高該手術治療的成功率一直是臨床研究的重點, 臨床研究認為[3,4]:導致小梁切除手術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球結膜下成纖維細胞過度增殖, 致濾過泡下瘢痕形成, 阻斷濾過作用。因此,通過應用抗代謝藥物可抑制成纖維細胞的增生, 減少濾過泡瘢痕形成能夠進一步提高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的成功率。
本研究采用小梁切除術聯(lián)合絲裂霉素C治療青光眼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治療后患者的視力改善程度及眼壓控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且治療后未出現(xiàn)明顯的并發(fā)癥, 治療總有效率為93.9%。絲裂霉素C是一種烷化劑, 其能夠與DNA雙螺旋結構形成交聯(lián), 破壞DNA的結構和功能, 抑制成纖維細胞DNA復制, 從而有效地抑制成纖維細胞的增殖, 阻止成纖維細胞產(chǎn)生膠原物質, 抑制濾過口瘢痕的形成[5]。為進一步提高絲裂霉素C的臨床應用效果, 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術中應嚴格控制絲裂霉素C的濃度大小及局部組織的接觸時間[6], 絲裂霉素C濃度以0.4%為宜, 治療的接觸時間不超過5min, 術中做鞏膜瓣可調縫線時, 鞏膜瓣應嚴密對合, 避免絲裂霉素C與結膜及角膜直接接觸, 以防止術后因絲裂霉素C的作用濾過功能過強而引發(fā)低眼壓及滲漏等并發(fā)癥。
綜上所述, 采用小梁切除術聯(lián)合絲裂霉素C治療青光眼臨床療效好, 術后并發(fā)癥少, 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
[1]聶慶珠劉致力, 沙倩, 等.絲裂霉素C在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中的應用.實用藥物與臨床, 2010, 13(3):176-178.
[2]劉緬.小梁切除術聯(lián)合絲裂霉C對青光眼再手術的遠期治療價值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 2012, 9(30):23-24.
[3]劉亞丹, 李軍, 陳紅娟, 等.小梁切除術聯(lián)合應用絲裂霉素C治療青光眼療效觀察.山東醫(yī)藥, 2010, 50(2):105-106.
[4]李盈龍, 彭小寧.改良小梁切除術聯(lián)合絲裂霉素C治療青光眼的臨床觀察.中華眼外傷職業(yè)眼病雜志, 2012, 34(5):379-382.
[5]魯杰, 孟歡, 張悅.絲裂霉素C在30例青光眼小梁切除術中的應用.延邊大學醫(yī)學學報, 2007, 30(4):292-293.
[6]陳東棟.小梁切除術聯(lián)合絲裂霉素C及鞏膜瓣可調縫線在青光眼手術中的應用.醫(yī)學理論與實踐, 2013, 26(9):1191-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