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仁道 劉娣
金融機構工作人員違法幫助他人獲得貸款構成何罪
文◎張仁道 劉娣
[案情]河南省某縣居民謝某于2013年到該縣某鄉(xiāng)信用社申請貸款,該社信貸經理王某、馬某在查詢信用系統(tǒng)后得知謝某曾經在該社有不良貸款記錄,遂告知謝某不能用自己身份證件貸款。后謝某在復印店中隨手撿取段某某、張某等十二人的身份證復印件,并使用段某某等其中五人作為借款人,使用張某等七人作為擔保人申請貸款。在辦理貸款過程中,貸款所需的申請人、擔保人簽字均由謝某一人所簽。王某、馬某在復核材料時,還對貸款附屬合同中謝某遺漏的簽字進行代簽。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謝某在該鄉(xiāng)信用社貸款50萬元,至今尚未歸還。
本案的分歧在于王某、馬某的行為定性。第一種意見認為王某、馬某構成違法發(fā)放貸款罪,理由是:(1)違法發(fā)放貸款罪的主體為特殊主體,即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本案中王某、馬某為信用社信貸經理,符合該罪的主體要件。(2)違法發(fā)放貸款罪屬故意犯罪。王某、馬某違反國家的規(guī)定,沒有進行貸款調查、貸后檢查,違規(guī)發(fā)放貸款,對于造成該信用社重大損失的后果持放任態(tài)度。(3)王某、馬某在辦理謝某貸款過程中,沒有組織、策劃謝某如何具體運作,因缺乏共同故意,后期審批時補簽材料的行為,客觀上只是程序上的手續(xù)完善,對王某、馬某不應以騙取貸款罪的共犯論處,而應當依照《刑法》第186條第2款的規(guī)定,以違法發(fā)放貸款罪定罪處罰。第二種意見認為王某、馬某與貸款人謝某構成騙取貸款罪共犯,理由是:(1)王某、馬某二人對謝某以欺騙手段申請貸款存在認知,對于該筆貸款可能對信用社造成重大損失的后果主觀上明知。(2)王某、馬某在審批謝某貸款過程中,對謝某騙取貸款實施了幫助行為,并在客觀上促成了謝某借貸合同的成立,造成50萬元損失無法挽回。
[速解]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本案中王某、馬某與謝某構成騙取貸款罪的共犯。
首先,騙取貸款罪是以欺騙手段取得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貸款,并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行為。該罪“欺騙手段”是認定該罪的關鍵。本案中謝某冒用他人名義,提供與客觀事實不一致的材料及虛假保證人的欺騙手段毋庸置疑。
其次,王某、馬某身為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在審批過程中,嚴重違反農村信用社關于貸款條件中借款人身份的規(guī)定,對明知不具有貸款資質的人,依法應當不予貸款。而實際情況是,二人明知謝某不具有貸款資質后,暗示謝某可以使用他人身份證貸款。對謝某冒用他人名義貸款心知肚明,卻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持放任態(tài)度。
再次,依據《貸款通則》第17條關于農村信用社對貸款條件的規(guī)定,借款人申請信用貸款,應提供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保證人,保證人須到場確認擔保。王某、馬某在辦理謝某貸款過程中,在無擔保人員到場情況下,先期指導謝某冒簽保證人姓名,后期在貸款審批手續(xù)、貸款合同和相關的附屬合同中代為完善謝某遺漏的簽字,實質上對謝某騙取貸款提供了幫助,從形式上使得謝某的貸款合同符合條件,使得謝某的貸款得逞。根據部分犯罪共同說,只要二人以上的行為人就部分犯罪具有共同的行為與共同的故意,即在部分主客觀上具有重合性,即成立共同犯罪。綜觀全案,從謝某起初貸款時,王某、馬某即對謝某的騙取行為明知,三人間在欺騙銀行之前即已形成重合,此后王某、馬某的行為都是在此先行行為前提下的積極幫助行為,王某、馬某對于造成銀行重大損失的后果持放任的間接故意。正是因為三人的共同欺騙行為,不僅侵犯了金融機構的管理秩序,同時也侵犯了銀行的財產所有權。
最后,有人認為,借款人虛構了材料向銀行申請貸款,而銀行工作人員違反了《貸款通則》等相關規(guī)定,沒有經過仔細審核即發(fā)放了貸款,損失往往是由于兩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在這種情況下借款人構成了騙取貸款罪,銀行工作人員構成違法發(fā)放貸款罪,兩者并不構成共同犯罪。筆者認為,上述分析有一定道理。但就本案而言,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王某、馬某明知謝某不具有貸款資質,暗示其可以使用他人身份證貸款,且謝某提供的擔保人也未到場,均由謝某一人完成代筆簽名,在附屬合同中,還幫助謝某完成遺漏的簽字,正是王某、馬某的上述幫助行為,導致了謝某騙取貸款的目的得以實現,王某、馬某應構成騙取貸款罪的共犯。
(作者單位:河南省淅川縣人民檢察院[47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