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蘇共權力結構模式演變的歷史考察

      2014-02-03 12:08:23
      中共黨史研究 2014年10期
      關鍵詞:斯大林合一監(jiān)察

      董 瑛

      權力結構,是黨和國家的頂層領導制度,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權力結構優(yōu)劣,關系國家治理“好”“壞”,事關國家政權興衰。正如鄧小平所言,集中體現權力結構的“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①《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3頁。。蘇共作為人類社會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執(zhí)政黨,其權力結構模式從“議行合一”到“議行監(jiān)分開”再到“議行監(jiān)合一”的歷史演變過程,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蘇共興亡的歷史演變過程,其中的經驗教訓令人深思。

      一、列寧時期蘇共權力結構從“議行合一”到“議行監(jiān)分開”(1917—1924年)

      列寧不僅是科學社會主義實體形態(tài)的開創(chuàng)者,而且是社會主義國家執(zhí)政黨權力結構形態(tài)的開創(chuàng)者。執(zhí)政之初,列寧領導布爾什維克效法巴黎公社的“議行合一”權力結構,初創(chuàng)了與軍事共產主義相對應的“議行合一”戰(zhàn)時權力結構。但是,列寧晚年意識到“議行合一”戰(zhàn)時權力結構不符合執(zhí)政興國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要求,因而致力于頂層設計并努力構建“議行監(jiān)分開”的等腰三角形權力結構,力求解決權力過分集中、黨政不分、監(jiān)督缺失、官僚主義復活等國家治理問題。

      (一)清醒地認識到“議行合一”權力結構的制度弊端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領導的俄共(布)基于國內反動勢力反撲、帝國主義武裝干涉、生產生活資源匱乏等情勢,實行軍事共產主義政策。與此相對應,不論是俄共 (布)黨內權力結構還是國家治理體系構建,都缺乏成熟的權力結構理論指導和國家治理實踐,無產階級創(chuàng)建的第一個政權組織——巴黎公社“議行合一”權力結構則是參照的最好樣本,于是“以‘同時兼管立法和行政的工作機關’去代替議會式的機構”①《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巴黎公社》,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481頁。,初創(chuàng)了俄共 (布)“議行合一”戰(zhàn)時權力結構,實行高度集中的戰(zhàn)時政權體制和國家治理體系?!鞍屠韫缭谶@條道路上走上了具有全世界歷史意義的第一步,蘇維埃政權走了第二步?!雹凇恶R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巴黎公社》,第530頁??梢?,執(zhí)政初期的列寧,對國家治理體系和黨內權力結構尚處于探索和認識過程,未能進行黨內決策權、執(zhí)行權和監(jiān)督權的規(guī)范配置和分工,未能進行黨權、國權、行政權、司法權、民權的厘清和劃分。

      可貴的是,列寧從短期的國家治理和執(zhí)政實踐中,自省到“議行合一”戰(zhàn)時權力結構的制度弊端和執(zhí)政危險。尤其是從各地農民起義、喀瑯施塔得水兵暴動、彼得格勒工人罷工等一系列危機事件中,他敏銳地發(fā)現“議行合一”權力結構存在著權力過分集中、以黨代政、監(jiān)督不力、剝奪人的權利等制度弊端,難以適應執(zhí)政時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要,難以保障和滿足人民群眾的“和平、土地、面包和自由”需求。特別是病重期間,他利用蘇共中央和醫(yī)生強制他休息的機會,進一步反思黨內權力結構和國家治理存在的問題,清醒地預見到“議行合一”權力結構將導致官僚主義在政權內部復活,以及因此而脫離人民群眾、特權現象泛濫、“政治期票到期”的嚴重危險。因此,他把俄共 (布)創(chuàng)建的蘇維埃國家稱為“帶有官僚主義弊病的工人國家”③《列寧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4頁。,并鄭重警告全黨,“共產黨員成了官僚主義者。如果說有什么東西會把我們毀掉的話,那就是這個”④《列寧全集》第5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00頁。。他明確提出:“我們要向1871年的偉大戰(zhàn)士學習的不是‘公社’這個字眼,不應當盲目重復他們的毎一個口號,而應當明確地提出符合俄國情況的綱領性的和實際的口號?!雹荨读袑幦返?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5頁。由此,他著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黨內權力結構的頂層設計和改革實踐,力求構建與新經濟政策、和平執(zhí)政相適應的等腰三角形權力結構,推動“議行合一”戰(zhàn)時權力結構向“議行監(jiān)分開”執(zhí)政權力結構轉換,構建“決策科學、執(zhí)行堅決、監(jiān)督有力的權力運行體系”。

      (二)努力構建無產階級執(zhí)政黨第一個“議行監(jiān)分開”的等腰三角形權力結構

      列寧晚年領導俄共 (布)首創(chuàng)了與新經濟政策相適應、與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相順應的新型權力結構——等腰三角形權力結構,即黨內決策權、執(zhí)行權和監(jiān)督權基本分開,黨代會(最高決策權、立法權機關)選舉產生兩個相平行的黨內機關——執(zhí)行機關 (執(zhí)委會)和監(jiān)督機關 (監(jiān)委會),監(jiān)委會對執(zhí)委會進行異體監(jiān)督。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為無產階級執(zhí)政黨及其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治理創(chuàng)制的第一個“議行監(jiān)分開”權力結構。

      1.主張保障黨代會的黨內“最高領導機關”地位。列寧初創(chuàng)黨內權力結構過程中,基于國家治理現代化,不斷思考和探索如何發(fā)揮黨代會的功能和作用。俄共 (布)第八次代表會議黨章規(guī)定,黨內的最高領導機關是黨員大會、代表會議或代表大會,定期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黨員大會、代表會議或代表大會選舉黨委員會,黨委員會是它們的執(zhí)行機關①《蘇聯共產黨章程匯編》,求實出版社,1982年,第18—19頁。。列寧擔任俄共 (布)最高領導人七年間,始終堅持黨代會年會制,共召開了六次代表大會、五次全國代表會議,注重發(fā)揮黨代會在黨內的最高決策權能和集體領導作用。即使在遭受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和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仍然如此。

      同時,列寧晚年意識到黨政不分、以黨代政導致權力過分集中、官僚主義復活等問題。因而,他特別強調,“加強黨的領導”要慎用,不能擴大化,“必須十分明確地劃分黨 (及其中央)和蘇維埃政權的職責;提高蘇維埃工作人員和蘇維埃機關的責任心和獨立負責精神,黨的任務則是對所有國家機關的工作進行總的領導,不是像目前那樣進行過分頻繁的、不正常的、往往是瑣碎的干預”②《列寧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4頁。。他親筆起草的《罷免權法草案》規(guī)定:“任何由選舉產生的機關或代表會議,只有承認和實行選舉人對代表的罷免權,才能被認為是真正民主的和確實代表人民意志的機關”③《列寧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2頁。。進而,他主張實施黨內權力分解和監(jiān)督制衡,推進黨政分開和國家治理現代化,強化黨代會的最高決策地位和授權過程;而且他用實際行動表示對黨內最高權力機關——黨代會的尊重和依靠,將黨的委員會與監(jiān)察委員會的分歧或其聯合會議解決不了的問題提交代表大會或代表會議解決,將其生命彌留之際所寫的文章、信件和札記都提交黨代會,通過黨代會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權力結構現代化的思想主張建議轉變?yōu)槿h的共識和行動。

      2.分解黨內權力,平行配置黨內執(zhí)行權與監(jiān)督權。1920年9月,俄共 (布)第九次全國代表會議召開前,列寧向全黨發(fā)出公開信,建議改革“議行合一”的黨內權力結構,分解黨內權力,設立“一個同中央委員會平行、由黨的代表大會民主選舉產生的監(jiān)察委員會”。據此,俄共 (布)第九次全國代表會議決定:“有必要成立一個同中央委員會平行的監(jiān)察委員會”,“黨的代表大會選出的監(jiān)察委員會應當有權接受和協同中央委員會審理一切控訴,必要時可以同中央委員會舉行聯席會議或把問題提交黨的代表大會?!雹堋短K聯共產黨決議匯編》第2分冊,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43—44頁。經過半年時間的謀劃,1921年3月,俄共 (布)第十次黨代會通過了《關于監(jiān)察委員會的決定》,規(guī)定:中央、區(qū)域和省的監(jiān)察委員會分別由全國代表大會、區(qū)域代表會議和省代表會議選舉產生;各級“監(jiān)察委員會和黨的委員會平行地行使職權,并向本級代表會議和代表大會報告工作”⑤《蘇聯共產黨決議匯編》第2分冊,第71頁。。由此,俄共 (布)首次由黨代會選舉產生了相平行的黨內兩大機關——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對中央委員會進行異體監(jiān)督制衡。1922年3月至4月召開的俄共 (布)第十一次黨代會通過了《關于監(jiān)察委員會的任務和目的》,制定了《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條例》,重申監(jiān)察委員會與黨的委員會平行地行使職權,向本級代表大會報告工作。

      3.構建具有“最大限度的獨立性”⑥《列寧全集》第43卷,第433頁。的異體監(jiān)督機關,特別強調賦予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對中央政治局、總書記的監(jiān)督制衡權力。在列寧的設計和推動下,俄共 (布)最高權力機關相繼做出制度安排,賦予和保障監(jiān)察機關足夠的獨立性和權威性。俄共 (布)第九次全國代表會議規(guī)定:監(jiān)察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向違反黨紀、濫用職權現象以及官僚主義和腐敗行為作斗爭。俄共 (布)第十次黨代會明確監(jiān)察委員會的職責范圍:“同侵入黨內的官僚主義和升官發(fā)財思想,同黨員濫用自己在黨內和蘇維埃中的職權的行為,同破壞黨內的同志關系、散布毫無根據的侮辱黨或個別的謠言以及其他諸如此類的破壞黨的統一和威信的流言蜚語的現象作斗爭”①《蘇聯共產黨決議匯編》第2分冊,第70頁。;同時規(guī)定,監(jiān)察委員會委員不得兼任黨的委員會委員,也不得兼任負責的行政職務;監(jiān)察委員會委員有權出席同級黨的委員會和蘇維埃委員會的一切會議以及同級黨組織的其他各種會議,并有發(fā)言權;對于監(jiān)察委員會委員的決議,同級黨的委員會必須執(zhí)行,不得加以撤銷。俄共 (布)第十一次黨代會賦予了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對中央機關、中央書記處、組織局、各書記、部長的監(jiān)督權、檢查權、質詢權,但未賦予對中央政治局的監(jiān)督檢查權。

      列寧病重期間,還以《給黨的第十二次代表大會的信》《我們怎樣改組工農檢查院》《寧肯少些,但要好些》等口授記錄、書信形式,對黨內權力結構和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問題繼續(xù)進行新的思考和設計,特別強調應賦予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對中央政治局、總書記的監(jiān)督制衡權力。他建議:中央監(jiān)察委員“也應享有中央委員的一切權利”,并應給以較高報酬;“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委員必須在自己主席團的領導下,經常檢查政治局的一切文件”;“凡與政治局會議有關的文件,一律應在會議前24小時送交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的各委員,刻不容緩的事情除外,這類事情要通過特別程序通知中央委員會委員和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委員并加以解決”;“有一定的人數必須出席政治局每次會議的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的委員們,應該形成一個緊密的集體,這個集體應該‘不顧情面’,應該注意不讓任何人的威信,不管是總書記,還是某個其他中央委員的威信,來妨礙他們提出質詢,檢查文件,以至做到絕對了解情況并使各項事務嚴格按規(guī)定辦事”②《列寧全集》第43卷,第374、384—385、376、377頁。。

      4.突出監(jiān)察隊伍的職業(yè)化、專業(yè)化和質量化建設。列寧主政時期,俄共 (布)要求:“監(jiān)察委員會應當由黨內最有修養(yǎng)、最有經驗、最大公無私并能嚴格執(zhí)行黨的監(jiān)督的同志組成”③《蘇聯共產黨決議匯編》第2分冊,第44頁。。列寧在口授記錄中,表露出對“議行合一”權力結構的相當不滿,建議改組工農檢查院,采取“特殊的形式把黨的監(jiān)察機關同蘇維埃的監(jiān)察機關合并起來”,擴大中央監(jiān)察委員人數及其工農委員的比例,建立專業(yè)化、職業(yè)化的監(jiān)察隊伍,提高執(zhí)政黨的國家治理能力。他指出:“再沒有比工農檢查院這個機關辦得更糟糕的機關了”,其演變?yōu)椤白畹湫偷呐f式國家機關”,“只是成了這些中央委員的‘附屬品’,或者在一定條件下成了他們的助手”,無法履行對于中央委員會及其領導機關和成員的監(jiān)督職能。④《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92、787、779、747頁。

      列寧還特別強調監(jiān)察隊伍的質量建設。他認為,“寧可數量少些,但要質量高些”⑤《列寧選集》第4卷,第786頁。。俄共 (布)第十一次黨代會要求,監(jiān)察委員必須是久經考驗、政治可靠的黨員,特別是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委員至少要有10年黨齡,省監(jiān)察委員會委員至少是二月革命前入黨的。列寧還建議改進監(jiān)察委員的選任條件和方式,把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打造成為“多種素質和不同優(yōu)點結合起來”的整體。⑥《列寧選集》第4卷,第790、788頁。

      (三)特別提出對斯大林的政治考量及其在黨內權力結構中的重新定位問題

      列寧病重期間,意識到黨內權力結構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制度弊端難以彌合中央領導成員之間的性格差異和缺陷,存在著黨內分裂的危險。1922年12月底,列寧口授了《給黨的第十二次代表大會的信》,對托洛茨基、布哈林、斯大林等中央主要成員的個性特征分別作了點評,建議黨代會高度關注并由集體做出選擇。列寧預見到,黨內不穩(wěn)定的因素“基本在于像斯大林和托洛茨基這樣的中央委員。分裂的危險,一大半是由他們之間的關系構成的”。黨如果“不穩(wěn)定,它的垮臺就不可避免”。①《列寧選集》第4卷,第744頁。

      于是,列寧把斯大林“喜歡采取行政措施”及“急躁” “憤恨”的性格缺陷,置于“權力過分集中”的權力結構缺陷進行多次嚴肅的政治考量,意識到斯大林不適宜擔任中央最高領導成員,建議黨代會和中央重新考慮斯大林在黨內權力格局中的定位問題。列寧認為,斯大林的“憤恨通常在政治上總是起極壞的作用”?!斑@一點看來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我想,從防止分裂來看,從我前面所說的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相互關系來看,這不是小事,或者說,這是一種可能具有決定意義的小事?!雹凇读袑庍x集》第4卷,第756、746頁。1922年12月24日,列寧在口授信中提出:“斯大林同志當了總書記,掌握了無限的權力,他能不能永遠十分謹慎地使用這一權力,我沒有把握”③《列寧全集》第43卷,第339頁。。1923年1月4日,列寧在《對1922年12月24日一信的補充》中指出:“我建議同志們仔細想個辦法把斯大林從這個職位上調開,任命另一個人擔任這個職位”④《列寧全集》第43卷,第340頁。。1923年3月5日,列寧直接致信斯大林,表示要同他“斷絕關系”。

      列寧晚年致力于頂層設計并努力構建的黨內決策權、執(zhí)行權和監(jiān)督權三權分開且協調制衡的等腰三角形權力結構,開創(chuàng)了無產階級執(zhí)政黨權力結構建設的新篇章,是社會主義執(zhí)政黨建設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極其寶貴的政治財富和制度成果,也是無產階級執(zhí)政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和權力結構改革轉型的重要指導??杀氖牵送稣?,列寧關于國家治理和權力結構改革的光輝思想、制度原則和改革實踐,被斯大林及其后的蘇共黨人曲解和異化。

      二、斯大林時期蘇共“議行監(jiān)合一”權力結構模式的生成與固化(1924—1953年)

      斯大林主政期間,開發(fā)利用蘇聯豐富的自然資源,在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迅速建立起國家工業(yè)化、現代化基礎體系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為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勝利奠定了經濟基礎。同時,在政治體制上中斷了列寧晚年啟動的新經濟政策和等腰三角形權力結構改革,曲解了巴黎公社“議行合一”權力結構的形成條件,將保障“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在一國取得勝利”的“議行合一”戰(zhàn)時權力結構用于“首先在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的國家治理和執(zhí)政實踐⑤《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2頁。,建立并固化了決策權、執(zhí)行權和監(jiān)督權高度重合的“議行監(jiān)合一”權力結構模式。

      (一)蘇共“議行監(jiān)合一”權力結構模式的生成

      1.虛化和替代黨代會的決策權。在國家治理過程中,斯大林通過不斷修改黨章,改變黨代會年會制,轉移黨代會最高權力。聯共 (布)十五大將黨代會年會制改為每隔兩年召開一次,聯共 (布)十七大又改為每隔三年召開一次,聯共 (布)十九大再改為每隔四年召開一次,黨代會間隔時間最長的達13年,一度把中央全會當作“最高機關”,實行“全會決定一切”⑥《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28頁。。后來,他又將國家治理的最高權力中心由中央全會轉向中央日常工作機構,政治局、書記處成為兼行決策和執(zhí)行職能的“議行合一”機關。同樣通過修改黨章,他將每月應召開兩次中央全會先后改為每兩個月、每四個月、每六個月召開一次。即使這樣,全國黨代會、中央全會、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聯席的召開次數會越來越少。1923年至1929年年均三次以上,1930年至1936年年均約兩次,1937年至1952年年均不到一次,而且這些會議“走的完全是一種儀式性質的程序”⑦〔俄〕尼·伊·雷日科夫著,徐昌翰等譯,徐昌翰審校:《大國悲劇——蘇聯解體的前因后果 (修訂版)》,新華出版社,2010年,第306頁。。

      雖然斯大林公開宣稱,“政治局是擁有全權的機關”“是高于一切中央機關的”①《斯大林全集》第7卷,第328頁。,但在國家治理中,不論是政治局還是主席團都很少開會,基本上是斯大林隔三差五地召集赫魯曉夫、馬林科夫、貝利亞、卡岡諾維奇等幾個心腹,在他的別墅共進晚餐,斯大林邊吃飯邊向他們口授黨和國家的重大事項,然后交由他們分頭去執(zhí)行。因而,“無論是中央委員會、政治局還是主席團的常務委員會都沒有有規(guī)則地工作過”②〔蘇〕赫魯曉夫著、張岱云等譯: 《赫魯曉夫回憶錄》,東方出版社,1988年,第429頁。。由此,最高權力中心由黨代會——中央委員會——政治局 (主席團)、書記處——總書記,處于塔頂的總書記斯大林超越一切、壟斷一切。

      2.弱化和異化監(jiān)察機關的監(jiān)督權。斯大林主政后,改變了監(jiān)察委員會與執(zhí)行委員會職責分工、職務分開和權能平行的原則,不斷矮化、異化黨內監(jiān)督機關權能。1925年12月,俄共(布)第十四次黨代會,在斯大林的授意下,改變了九大、十大和十一大及列寧關于中央監(jiān)察委員可以參加中央委員會“一切會議”并“享有中央委員的一切權利”,監(jiān)察委員不得兼任同級黨的委員會委員和負責的行政職務等制度規(guī)定。大會通過的新黨章規(guī)定:只有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的主席團委員及其候補委員才可以出席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且僅有發(fā)言權而無表決權;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主席團派代表三人 (主席團委員)和副代表三人出席中央政治局會議,派代表五人 (主席團委員)和副代表五人出席中央組織局和中央書記處會議;經過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主席團、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特許批準,中央、共和國、區(qū) (邊區(qū))、省和專區(qū)的監(jiān)察委員會委員可以兼任黨的委員會委員,兼任行政和經濟部門的職務。

      1926年11月,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聯席會議任命奧爾忠尼啟澤為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主席,同時兼任政治局候補委員,改變了黨內監(jiān)督機關與執(zhí)行機關同由黨代會選舉產生,且二者平行制衡的制度規(guī)定。1934年1月,聯共 (布)第十七次黨代會決定把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改組為聯共 (布)黨的監(jiān)察委員會,并委派一名聯共 (布)中央委員會書記兼任黨的監(jiān)察委員會主席。同時,黨章刪掉了關于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的章節(jié),取消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監(jiān)督中央委員會制定有關政策和決議的規(guī)定;規(guī)定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對中央委員會的任何決定均無權參與和監(jiān)督,而只能對這些決定的貫徹執(zhí)行情況進行監(jiān)督檢查。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不再擁有對中央委員會特別是最高領導人監(jiān)督制衡的權力。

      1939年3月,聯共 (布)第十八次黨代會,決定把黨的監(jiān)察委員會改為隸屬于中央委員會的監(jiān)察委員會;黨章規(guī)定黨的監(jiān)察委員會由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產生,并在中央委員會領導下工作。黨的監(jiān)察委員會的職能異化為重點監(jiān)督和保障黨的執(zhí)行機關方針政策的貫徹執(zhí)行。1952年10月,蘇共第十九次黨代會對黨章中關于監(jiān)察委員會條款再次進行修改,進一步縮小監(jiān)察委員會的職權范圍,取消了監(jiān)察委員會監(jiān)督黨和中央委員會決議執(zhí)行情況的權力,僅保留檢查黨員遵守黨紀的情況并對違反黨紀和黨的道德的行為追究責任的權力。

      經過斯大林的不斷改造和演變,原來與黨內執(zhí)行機關相平行的黨內監(jiān)察機關逐漸異化為黨的委員會領導的隸屬機構,監(jiān)督制衡黨內執(zhí)行權的黨內監(jiān)督權逐漸被執(zhí)行權所統制和覆蓋,異體監(jiān)督改組為同體監(jiān)督,執(zhí)行權與監(jiān)督權合一,蘇共黨內“議行監(jiān)合一”權力結構模式得以確立和形成,給國家治理和權力運行留下了重大的制度缺陷。

      3.形成“議行監(jiān)合一”的體制。斯大林執(zhí)政期間不僅實現了黨內決策權、執(zhí)行權和監(jiān)督權的“三權合一”,而且將黨政軍三權高度重合。1941年5月,他由聯共 (布)中央總書記兼任人民委員會主席,黨政合一長達12年(1941年至1953年);同年6月,衛(wèi)國戰(zhàn)爭爆發(fā)后又兼任新設立的國防委員會主席 (1934年蘇聯廢除共和國軍委),戰(zhàn)后撤銷國防委員會后他繼續(xù)兼任蘇聯武裝部隊總司令。這樣,斯大林成為全黨全國全軍的“總法人”,形成“一言堂”決策、“一支筆”執(zhí)行、“一個人”選人的“一把手體制”。

      (二)固化“議行監(jiān)合一”權力結構模式

      1.以等級授職制固化“議行監(jiān)合一”權力結構模式的“管理層”。斯大林深知“干部就是決定因素”,拋棄蘇聯憲法原則,以等級授職制和職務終身制取代任期制,先后制定了《關于選拔、任命工作人員的程序》《關于同意任命和調動地方機關領導工作人員的方式的細則》《職務名冊》等法規(guī)制度,上至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政治局、組織局,下到各市、區(qū)、縣、鎮(zhèn)、廠,層層任命、等級授職、逐級上控。斯大林本人主要控制《職務名冊》的第一、二號名單,還常常插手和操縱第三號名單,選拔“絕對聽話”和“積極地為個人迷信服務”的干部①〔俄〕格·阿·阿爾巴托夫著,徐葵等譯:《蘇聯政治內幕:知情者的見證》,新華出版社,1998年,第312頁。,安插親信進入各級領導機關,培養(yǎng)在冊權貴,“無論是常任私人秘書,還是私人警衛(wèi)隊長,在斯大林活著的時候都是些擁有無限權力之人”②〔俄〕亞·舍維亞金著,李錦霞等譯:《蘇聯滅亡之謎》,東方出版社,2011年,第14頁。,從而形成以斯大林為核心的“管理層”控制模式。

      2.以官僚特權制固化“議行監(jiān)合一”權力結構模式的“守夜人”。衛(wèi)國戰(zhàn)爭勝利后,斯大林以等級化、穩(wěn)定化、優(yōu)厚化的特權制,集聚現有體制的“守夜人”和崇拜者,收編和固化官僚特權階層,形成“蘇維埃國家內部的一種圣劍騎士團”。他們既按官職大小享受制度化的特殊住房、特殊醫(yī)療、特殊供應、特殊安保、特殊車輛、特殊開支、特殊錢袋等種種特權,同時為自己及其子女和身邊人員不斷謀取非制度化的待遇和特權。官僚階層的最高工資待遇與熟練工人工資的差別由20年代的幾倍擴展到30年代的30多倍,50年代的50多倍。③參見高放:《斯大林是如何破壞黨內民主的?》,陸南泉等: 《蘇聯真相——對101個重要問題的思考》(上),第421頁。

      3.以“紅色恐怖”固化“議行監(jiān)合一”權力結構模式的“統一性”。斯大林認為,無產階級專政是不受任何法律限制和約束的政權④參見《斯大林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19頁。。為了保衛(wèi)自己無限的權力和其構建的國家治理體系,他濫用“紅色恐怖”手段,大搞政治清洗,消除對“議行監(jiān)合一”權力結構的不同看法和聲音。直至其逝世前,專制主義的鎮(zhèn)壓活動一直未停止,遭到清洗和迫害的人數達千萬計。其中1937年至1938年的大清洗,有1108名十七大黨代表被捕 (十七大黨代表總共1961名),有98名十七大中央委員、候補委員被殺害 (十七大中央委員139名、候補委員98名);30年代的767名元帥、高級將領有512人被鎮(zhèn)壓等。

      4.以造神運動固化“議行監(jiān)合一”權力結構模式的“盟主”。為打造全黨全國的精神圖騰,斯大林大搞意識形態(tài)壟斷,對各階層人士和廣大民眾進行思想控制和理論灌輸,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教條主義、實用主義的解釋和運用,甚至修改、編造、杜撰歷史,把其審定的《聯共 (布)黨史簡明教程》 《斯大林文集》當成全黨全國的教科書,形成唯上唯權和萬馬齊喑的氛圍;同時,大搞造神運動,打造個人絕對權威,利用其50歲、60歲、70歲生日,將個人崇拜不斷推向高潮,全國各地和東歐國家到處建造斯大林廣場,豎立斯大林紀念塑像,懸掛斯大林圖像,佩戴斯大林像章,傳唱斯大林頌歌?!疤K聯各族人民把斯大林看作自己的朋友、父親和領袖”⑤轉引自〔蘇〕德·沃爾科戈諾夫著,蘇群譯:《勝利與悲劇——斯大林政治肖像》,新華出版社,1989年,第390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及和平執(zhí)政時期,特別是面對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大潮,蘇共構建了“議行監(jiān)合一”權力結構模式并以此作為國家治理的頂層領導制度,斯大林成為“掌握了無限的權力”且“不能永遠十分謹慎地使用這一權力”的“一把手”,從而固化和加劇了“權力過分集中”的“總病根”,走上了以犧牲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權利為代價的國家治理道路,給蘇共亡黨留下了制度隱患。

      三、后斯大林時期蘇共“議行監(jiān)合一”權力結構模式的改良、固化與解體(1953—1991年)

      斯大林之后的一代代蘇聯共產黨人,從赫魯曉夫的局部性反思和枝節(jié)性改良,到勃列日涅夫的維穩(wěn)抑變、固化極化,經過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的老年治國、病夫過渡,再到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而分裂、拆建而解體,蘇共坐失執(zhí)政黨轉型、國家治理現代化和權力結構改革的最佳時機,最終亡黨亡國。

      (一)赫魯曉夫時代:“議行監(jiān)合一”權力結構模式的改良與反彈 (1953—1964年)

      赫魯曉夫執(zhí)政11年間,在國家治理上開展民生建設,開放克里姆林宮,建立國家退休金制度和工人最低工資標準,降低、取消有關賦稅,提出“三和兩全”等“一系列新的論點”①〔蘇〕鮑·尼·波諾馬遼夫主編: 《蘇聯共產黨歷史》,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77頁。。同時,對“議行監(jiān)合一”權力結構模式有所反思,實施了一些“非斯大林化”的修補和改良。但由于“本人肯定沒有把掃除他前任所建立的那種政治體制當成自己的任務,相反,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以及實施某些政治和經濟上的改革,他還充分利用了這種體制的獨裁主義結構”②〔美〕羅·亞·麥德維杰夫著,肖慶平等譯:《赫魯曉夫傳》,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第2頁。。結果,在舊國家治理體系的窠臼中同義反復,人沒亡政卻息了。

      1.反思與改良

      (1)適時推動思想“解凍”。斯大林逝世不久,愛倫堡等文學領域的知名人士發(fā)起文學“解凍”運動,對斯大林時期的頌圣文學、文化壟斷提出質疑和批判,呼吁重視“人性本位”,重新確立“人”的主體地位。赫魯曉夫因勢而變,支持文學“解凍”活動,逐漸放松對思想文化領域的控制,進而帶動歷史學、經濟學、語言學等“解凍”,一些具有改革思想和批評斯大林集權體制的作品得以發(fā)表,形成了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和改革流。

      (2)開展審查平反活動。赫魯曉夫作為斯大林時期的得力助手,親歷甚至參與了斯大林的大清洗活動,常常擔心自己落入這個死亡陷阱。上臺伊始,他就廢除了國家安全機關的審判特權,并為斯大林時期的一些受害者平反昭雪。到1954年5月的一年多時間,其先后為莫洛托夫的妻子、加里寧的妻子、卡岡諾維奇的弟弟等1000多人恢復名譽,為“列寧格勒案件”等相關人員平反昭雪,贏得了黨內外的好評,也為揭批斯大林個人崇拜奠定了基礎。

      (2)揭批斯大林個人崇拜。斯大林逝世的第五天,1953年3月10日,蘇聯部長會議主席馬林科夫就率先提出反對個人崇拜問題。赫魯曉夫上臺后,在米高揚的倡導下,蘇共中央主席團進行多次討論,對反對斯大林個人崇拜問題逐漸達成共識。當時,蘇共中央成立了一個以波斯佩洛夫為首的專門委員會,負責研究調查斯大林大清洗期間的迫害案件材料,并形成“秘密報告”文本。1956年2月25日,在蘇共二十大的最后一次大會上,赫魯曉夫花近5個小時作了《關于個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報告,集中對斯大林個人崇拜及其危害進行了揭露和批判,把蘇聯自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來出現的種種嚴重問題歸結為對斯大林個人崇拜造成的后果。

      (3)推行干部輪換制、任期制,反對特權。赫魯曉夫還試圖糾正斯大林“有害的”治理方式。他首先打破斯大林的領導職務終身制,實行從中央委員會到地方黨的各級領導機關按一定比例更換制和任期制。1961年蘇共二十二大黨章規(guī)定:在例行換屆選舉中,蘇共中央委員會及其主席團成員至少更換1/4,加盟共和國黨中央、邊疆區(qū)委、州委委員至少更新1/3,市委、區(qū)委及各級基層黨組織委員至少更新1/2;蘇共中央主席團委員以及設有州的加盟共和國黨中央領導機關成員,連續(xù)當選不得超過3屆,毎屆任期4年;不設州的加盟共和國黨中央、邊疆區(qū)委、州委以及市委、區(qū)委領導機關成員,連續(xù)當選不得超過3屆,毎屆任期2年;基層黨組織書記連續(xù)當選不得超過2屆,毎屆任期1年①參見戴隆斌:《蘇聯特權階層形成的原因及對蘇聯劇變的影響》,陸南泉等:《蘇聯真相——對101個重要問題的思考》 (下),新華出版社,2010年,第1308頁。。同時,開展反特權活動,取消中央委員、州委書記相當可觀的月薪津貼等特殊待遇,對局級干部不再配備專車,撤銷除最高領導機關之外的療養(yǎng)院和一批內部特供網點,從而“觸犯了這個官僚體系的‘機密’,猛烈打擊了它的官員的傳統地位”②〔美〕羅·亞·麥德維杰夫著,肖慶平等譯:《赫魯曉夫傳》,第3頁。。

      (4)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jiān)督體系。難能可貴的是,赫魯曉夫還從國家治理的角度反思過斯大林推行幾十年的黨內監(jiān)察權配置問題。1962年11月,在蘇共中央全會上,赫魯曉夫指出:“監(jiān)察組織的重大缺點,嚴重地影響了我國經濟和文化建設的進程?!雹郾本┐髮W蘇聯東歐研究所譯:《赫魯曉夫時期蘇共中央全會文件匯編 (1953年3月——1964年10月)》,商務印書館,1976年,第549頁。全會決定將黨和國家監(jiān)察機關合并,成立黨和國家統一的監(jiān)督機關——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黨和國家監(jiān)察委員會,強化專門監(jiān)督機關對黨員干部的監(jiān)督檢查。同時,鼓勵群眾監(jiān)督,在企業(yè)、建筑隊、集體農莊、車間等成立監(jiān)督小組和監(jiān)督崗,協助黨和國家監(jiān)察機關工作,一定程度上強化了權力運行制約和監(jiān)督機制。

      2.反彈與回歸

      (1)同樣搞“議行監(jiān)合一”。赫魯曉夫曾“批評斯大林一人身兼兩職,一個是政府的職務,一個是黨的職務”④〔蘇〕赫魯曉夫著,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譯:《最后的遺言》,東方出版社,1988年,第45頁。。因此,執(zhí)政初期,他還是能比較謹慎地使用權力,注重集體領導和黨政分工原則,與馬林科夫分別執(zhí)掌蘇共中央和蘇聯政府權力。但是,隨著執(zhí)政地位的鞏固,特別是執(zhí)政后期,其“行為舉止越來越霸道,自我批評越來越少,對自己的失敗拒不承認”⑤〔美〕羅·亞·麥德維杰夫著,肖慶平等譯:《赫魯曉夫傳》,第5頁。。在三年多時間里,他先后解除了馬林科夫、布爾加寧兩任部長會議主席職務。1955年2月,借口“列寧格勒案件”,將馬林科夫由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改任為副主席,將相對聽話的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布爾加寧提升為主席;1958年3月,因布爾加寧與其很多意見相左,又解除了布爾加寧的部長會議主席職務,自此其由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兼任部長會議主席,實行新的黨政合一。接著,其又兼任新成立的最高國防委員會主席,回歸斯大林的國家治理體系和“議行監(jiān)合一”權力結構模式。

      (2)同樣搞等級授職制。隨著“議行監(jiān)合一”權力格局的重新形成,赫魯曉夫同樣以等級授職制代替普選制,“挑選干部越來越不按德才兼?zhèn)涞脑瓌t,而按忠實于人,叫干啥就干啥的原則”⑥俄羅斯聯邦總統檔案館3號全宗,67號目錄,223號案卷。; “他猛烈抨擊對其不滿的批評者,撤銷反對者的職務,然后以不民主甚至不太文明的方式,把他們調到次要的崗位上去”⑦〔俄〕葉梅利亞諾夫著、張俊翔等譯:《未經修改的檔案:赫魯曉夫傳》,譯林出版社,2009年,第5頁。。他將自己在烏克蘭的大批親信安插至黨政軍重要崗位,形成以其為核心的“烏克蘭幫”。

      (3)同樣搞個人崇拜。斯大林執(zhí)政時期,赫魯曉夫不僅是斯大林的崇拜者,更是斯大林個人崇拜的推手。在聯共 (布)十七大前后,其鼓吹斯大林為“天才的領袖”;在烏克蘭蘇維埃政權成立30周年紀念日,其帶頭高呼“敬愛和偉大的斯大林萬歲”;在斯大林70壽辰時,其稱斯大林為“生身父親、偉大的領袖和天才的導師”;在蘇共二十大上,其揭露和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但是,赫魯曉夫掌握有無限的權力后,同樣極力推行個人崇拜。他自以為自己絕對正確,充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理論家與實踐家;把一切成就不是歸功于黨,而是歸功于他個人;在工作中,只要別人談談自己的看法,立即就被打斷,經常怒氣沖沖地吼叫,極端粗暴,為所欲為,⑧參見陸南泉:《赫魯曉夫下臺的真實原因是什么?》,陸南泉等: 《蘇聯真相——對101個重要問題的思考》(中),新華出版社,2010年,第814頁。最后“形成了一種令人不能容忍的局面,使得中央主席團不能正常地進行工作”①俄羅斯聯邦總統檔案館3號全宗,67號目錄,223號案卷。。

      (4)同樣搞黨內權力斗爭。斯大林逝世后,蘇共形式上的第一號人物是部長會議主席馬林科夫,而實際上起主導作用的是掌控克格勃的貝利亞。赫魯曉夫上臺后,先與馬林科夫聯手,采取斯大林大清洗的做法快速清除掉貝利亞。1957年6月,在朱可夫的支持下,赫魯曉夫又把馬林科夫、卡岡諾維奇、莫洛托夫等革命元老打成“反黨集團”。1957年10月,在赫魯曉夫的操縱下,中央主席團通過決議對威望日漸升高的朱可夫進行強烈譴責,中央全會對他展開一致的批評,并撤銷他的國防部長職務。通過不斷的權力斗爭,強化其一人治的一把手體制。

      (5)同樣搞霸權主義。赫魯曉夫執(zhí)政期間,由大國主義、大黨主義走向超級霸權主義,先后建立了華沙條約組織,制造了舉世震驚的“波匈事件”,構筑起德國柏林墻,引發(fā)了第二次柏林危機、古巴導彈危機,開展了中美、中蘇論戰(zhàn),與美國展開太空競賽等。

      (二)勃列日涅夫時代:“議行監(jiān)合一”權力結構模式由紅利期轉向虧損期 (1964—1982年)

      勃列日涅夫主政期間,延續(xù)十月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勝利的政治紅利,坐享石油暴漲的經濟紅利,發(fā)掘斯大林權力結構模式的體制紅利,國力、軍力達到蘇聯歷史高點,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和權力結構改革的條件最為成熟。但是,勃列日涅夫作為等級授職制產生的平庸化干部的杰出代表,堅持走封閉僵化的老路,拒絕甚至壓制改革,痛失蘇共和國家治理轉型的最佳時機,使“議行監(jiān)合一”權力結構模式更加成熟、更加固化,走向極化,成為“議行監(jiān)合一”權力結構模式由紅利期到虧損期的轉折點,成為蘇共由改革機遇期到危機爆發(fā)期的分界點。

      1.以“三合一”體制回歸斯大林權力結構模式。勃列日涅夫上臺后,并不甘于充當一個過渡人物,著力構建“三合一” (三權合一、黨國合一、黨政合一)的國家治理體系,全面恢復斯大林權力結構模式。黨內權力沒有分工和制衡,將黨代會年會制由斯大林時期的三年制、四年制改為五年制,進一步虛化蘇共代表大會的最高決策權,弱化監(jiān)察機關的監(jiān)督權,規(guī)定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由中央全會選舉產生并隸屬于中央委員會,取消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對地方監(jiān)察委員會的垂直領導體制,黨內決策、執(zhí)行和監(jiān)督三權高度重合;黨和國家權力合一,打破執(zhí)政之初“三駕馬車”的權力格局 (勃列日涅夫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米高揚、波德戈爾內先后任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柯西金任部長會議主席),解除波德戈爾內的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職務,自己兼任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同時,創(chuàng)制新的黨政合一,停止柯西金啟動的經濟改革,將柯西金的經濟管理權和外交權轉移到自己手上,并在黨委系統設置與政府相同的職能機構,各級黨組織領導人大都兼任蘇維埃和部長會議部門的重要職務。如蘇共中央與蘇聯部長會議同時設置了國防工業(yè)部、農業(yè)部、機器制造部等機構。

      2.以等級授職制和職務終身制打造平庸化執(zhí)政團隊。平庸化執(zhí)政團隊是勃列日涅夫時代的獨特風景線。勃列日涅夫上臺后,廢止了赫魯曉夫推行的干部任期制與輪換制,搞層層任命的等級授職制、任職無期的職務終身制,極力排擠“四種類型”干部 (原來跟隨赫魯曉夫的人,對他的地位有威脅的人,對他的領導能力有懷疑的人,對他敢于提批評意見的人),重用執(zhí)行型、老態(tài)型、守成型、吹捧型干部,指定提拔親屬子女及其在第聶伯羅彼特羅夫斯克州、摩爾多瓦共和國、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等地工作時的部下和親信 (如契爾年科等),形成了以老年政治為特征的國家治理體系以及以“第聶伯羅幫”為核心的執(zhí)政團隊。其執(zhí)政18年間,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成員僅更換12人,如蘇共二十六大的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是二十五大的原班人馬,政治局委員平均年齡超過70歲,且大多數任期超過15年;書記處成員平均年齡68歲,核心成員平均年齡75歲。①參見陸南泉:《勃列日涅夫時期經濟體制改革緣何停滯不前?》,陸南泉等:《蘇聯真相——對101個重要問題的思考》(中),第856頁。由此,蘇共干部隊伍陷入老年化、幫派化、平庸化、腐敗化的陷阱,為蘇共亡黨、蘇聯解體埋下了伏筆。

      3.以文治武衛(wèi)方式極化“一把手體制”。勃列日涅夫一方面以文治策略塑造其神圣形象。上臺伊始,就重新打出斯大林的精神旗幟,蓄意編造歷史,夸大自己在二戰(zhàn)、戰(zhàn)后農業(yè)、國防等方面的功績,加強對全黨全民的意識控制和思想灌輸;通過壽慶、出書等制造新的個人崇拜,吹捧自己是“我們時代的偉大人物”“真正列寧式的領導人” “黨和國家的英明領袖”“英明的理論家”等。如1981年,勃列日涅夫在蘇共二十六大作報告時,被“78次掌聲、40次長時間的掌聲和8次暴風雨般的掌聲”所打斷②陳之驊:《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的主要問題和歷史教訓》代序,郭春生:《勃列日涅夫18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頁。;自授和受授國內外各種勛章榮譽達200多枚,比斯大林和赫魯曉夫兩人所得的勛章總和還要多,并在各種公開場合佩戴勛章、接受鮮花和列隊迎接,打造其最高領袖的“超人”形象。另一方面,勃列日涅夫繼承斯大林“紅色恐怖”經驗,把軍隊國防系統和安全機關 (克格勃、內務部)作為穩(wěn)固其權力的兩塊基石牢牢控制在手里,鼓勵大家告密,嚴查私人信件,監(jiān)聽領導電話,將持不同政見者送入精神病醫(yī)院、紀律處分、驅逐出境、剝奪國籍等,制造新的社會恐懼和大一統。

      4.以既得利益集團充當封閉僵化老路的“守夜人”。到勃列日涅夫執(zhí)政后期,在斯大林特權階層的基礎上,蘇共形成了以各級“一把手”為核心的黨政官僚領導階層,以編造蘇聯歷史、粉飾現實、鼓吹個人崇拜為己任的知識分子階層,以控制和鎮(zhèn)壓不同政見者為使命的軍警和安全階層等,構成了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據俄國學者估計,當時這個集團成員大約有50萬至70萬人,加上他們的家屬,共有300萬人之多,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5%③轉引陳之驊:《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15頁。。既得利益集團與勃列日涅夫形成一種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關系,保持“穩(wěn)定”、停止改革、享受特權、謀取利益成為他們的共識和行動。因此,既得利益集團成為“議行監(jiān)合一”權力結構模式和等級授職制用人體制的最大受益者和忠誠“守夜人”,進而成為勃列日涅夫的堅定支持力量;勃列日涅夫成為既得利益集團的總代理,最大限度地代表、維護和保障他們的既得利益。1979年4月,勃列日涅夫在政治局會議上,說他非常累了,打算退休。但是,全體政治局委員一致表示堅決反對,一致保證為他創(chuàng)造條件,使其“能繼續(xù)富有成果地為蘇聯人民和全體進步人類工作”④鄭異凡:《蘇聯最高權力是怎樣交接的?》,陸南泉等: 《蘇聯真相——對101個重要問題的思考》(下),第1441頁。。

      (三)戈爾巴喬夫時代:“議行監(jiān)合一”權力結構模式的改革與解體 (1985—1991年)

      戈氏執(zhí)政近7年間,面對“瀕死狀態(tài)”的國家治理危機,總是在激進派、傳統派、中間派等爭斗中猶豫搖擺,總是在斯大林封閉僵化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權力結構模式的窠臼中折騰反復,總是在等級授職制的用人體制中選人用人,最后在慌不擇路的情況下,超越黨情國情干情,搞跨越式、激進式的權力結構改革,自己成為擁有無限權力的超級總統,走上了改旗易幟的邪路,最終亡黨亡國。

      1.蘇聯處于“瀕死狀態(tài)”。蘇共長期固守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形成了畸形的權力結構和國家治理體系,承諾了幾十年的面包、自由、和平等執(zhí)政目標始終未能實現。這種國家治理體系和權力結構模式慣性運行的結果,形成了體制內的強大“阻礙機制”⑤陸南泉:《如何認識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的原因與蘇聯劇變的關系?》,陸南泉等:《蘇聯真相——對101個重要問題的思考》(中),第1144頁。,加劇了蘇共權力結構僵化的程度和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難度,更消解了廣大民眾對蘇聯社會主義的信心和動力。廣大群眾對蘇共“領導人的缺乏鮮明形象、平庸而低微的人品感到如此厭倦”,紛紛呼吁“國家不能再有一個契爾年科,不能容忍一個有他同樣思想和同樣低下智力和政治水平的人”。戈爾巴喬夫執(zhí)政之時,蘇聯已到了“極度蕭條衰退時期”和“瀕死狀態(tài)”。①〔俄〕格·阿·阿爾巴托夫著,徐葵等譯:《蘇聯政治內幕:知情者的見證》,新華出版社,1998年,第394、391、319頁。

      2.企圖以“改革新思維”破危局?!白h行監(jiān)合一”權力結構模式的最大弊端是權力的封閉性和壟斷性。戈爾巴喬夫上任不久,就拋出公開性、民主性和多元化的“改革新思維”,企圖以改革破解蘇聯危局。他指出:“公開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②〔蘇〕米·謝·戈爾巴喬夫著,岑鼎山等譯:《改革與新思維》,世界知識出版社,1988年,第43頁。。為此,更換了《消息報》《真理報》等主流媒體的領導人,陸續(xù)釋放以前被關押的持不同政見者,結束書報檢查制度,開放報禁和言論自由等。

      接著,他雄心勃勃地開展以加速戰(zhàn)略為標志的經濟體制改革。1985年3月,戈爾巴喬夫上任的第一次政治局會議就討論“動員全國力量實現經濟集約化和加速經濟發(fā)展的戰(zhàn)略”。同年4月,蘇共中央四月全會分析了經濟形勢及困難發(fā)生的原因,提出采用新科技革命成果、最終靠改革解決經濟社會問題的新思路。1986年2月,蘇共二十七大正式提出“加速戰(zhàn)略”,制定了經濟體制改革方針和2000年前的戰(zhàn)略任務。1987年蘇共中央一月、六月全會討論通過了《根本改革經濟管理的基本原則》 《蘇聯國營企業(yè)法》等;同年7月,又出臺了計劃、價格、財政、金融、物資體制改革等11個決議,至此形成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系統方案。但是,經濟體制改革受到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強大阻撓。

      改革轉型工作比預想的更艱難。戈爾巴喬夫深有感觸地說:政治體制幾十年來不是在法律范圍內組織社會生活,而主要是執(zhí)行強制命令和指示;改革所遇到的障礙正是僵化的權力體制,這個體制的行政強制結構。于是,從1988年六七月的蘇共第十九次代表會議開始,他將國家治理和體制改革的重點轉移到以權力結構為核心的政治體制改革上來。但是,政治體制改革同樣受到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強烈阻撓,并由此引發(fā)了黨內高層的分化。經過對現實困境的考量,戈爾巴喬夫決定打破或繞過“阻礙機制”。他沒有經過科學的頂層設計和特區(qū)試驗,卻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權力結構進行激進式的改革。他打著列寧建政之初提出的“一切權力歸蘇維?!钡钠焯?,從憲法上取消了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建立新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及其蘇維埃,企圖將國家最高權力中心由蘇共黨內轉向最高蘇維埃,并通過推行普選制、差額選舉制大量調整干部,致使蘇共保守派人物紛紛落選或出局,戈爾巴喬夫本人則由蘇共總書記兼任最高蘇維埃主席。

      遺憾的是,長期被當作“橡皮圖章”的最高蘇維埃,實難以擔負國家治理的“領導核心”重任;加之各派反對勢力和組織派系的迅速成長,特別是葉利欽組建的“跨地區(qū)議員團”發(fā)展為最大的反對派組織,對新建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及其最高蘇維埃主席——戈爾巴喬夫不斷掣肘和攻擊。戈爾巴喬夫轉而全盤照搬西方國家治理體系,構建議會制權力結構,成立總統委員會和聯邦委員會,將國家最高權力中心由最高蘇維埃轉移到總統委員會,強調黨的權力與國家權力分開,國家不從屬于任何一個政黨。1990年12月,他又撤銷總統委員會和國家最高行政機關——部長會議,將聯邦委員會由議事機構提升為最高決策機構,將最高權力中心又轉移到聯邦委員會,實行總統領導下的內閣制,賦予總統遠比最高蘇維埃主席更為廣泛的16項權力,形成新的高度集權的超級總統制,從而使改革不但同義回復“權力過分集中于個人”的“總病根”③《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29頁。,而且使黨喪失了“領導核心”地位和法定執(zhí)政權力。

      3.重歸“議行監(jiān)合一”權力結構模式。戈爾巴喬夫為了推行改革,破除各方阻滯,不是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下功夫,不是在權力結構的頂層設計和有序改革上下功夫,而是搞激進式、跨越式的改革,結果脫離不了老的套路,如斯大林一樣,同樣實行決策權、執(zhí)行權和監(jiān)督權三權合一,黨政軍三權合一,把無限的權力集中在個人手中,形成權力壟斷的一人治體制。他既是蘇共中央總書記,領導人數眾多的執(zhí)政黨,又是蘇聯總統、國家元首,還主持部長會議,不把部長會議主席放在眼里,實際上使政府及其首腦有名無實;他兼任武裝力量總司令和國防委員會主席,獨自控制著國家軍工、國防、安全、內務、外交等機關;他一方面呼吁司法的獨立性,另一方面卻對總檢察長指手畫腳,干涉具體案件審理;他一方面反對用行政手段管理經濟,另一方面卻對各部委嚴加控制,由中央給所有經濟問題制定對策。①參見〔俄〕瓦列里·博爾金著,甄西等譯:《震撼世界的十年——蘇聯解體與戈爾巴喬夫》,昆侖出版社,1998年,第298—299頁。

      同時,戈爾巴喬夫在選人用人上仍然搞等級授職制,“撤換掉他認為不太稱職的領導人,卻又常常任用能力更差、但更聽話的人”②P.A.麥德維杰夫:《意識形態(tài)衰落是蘇聯解體的最重要的原因》,李慎明:《歷史的風——俄羅斯學者論蘇聯解體和對蘇聯歷史的評價》,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79頁。。他“一方面大談民主,指責同事搞斯大林主義;另一方面卻一人獨攬黨政大權。他個人主宰別人的命運:決定黨中央和政治局的人選,根據個人的好惡指定加盟共和國、州、邊疆區(qū)委第一書記”③〔俄〕瓦列里·博爾金著,甄西等譯:《震撼世界的十年——蘇聯解體與戈爾巴喬夫》,第298頁。。1986年至1989年,他更換了82.2%的區(qū)委書記和市委書記、90.8%的州委書記、邊區(qū)委員會書記和共和國黨組織的書記。但是,“在這種制度下,掌握權力的往往不是最聰明能干的人,而是最狡猾、最會阿諛奉承的人,從上到下都是如此”。④〔俄〕瓦·博爾金著,李永全等譯:《戈爾巴喬夫沉浮錄》,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年,第213頁。

      4.遲到的監(jiān)督權配置使改革無力回天。戈爾巴喬夫在權力中心轉移過程中,也試圖按照列寧晚年關于監(jiān)督權異體配置原則重建黨內監(jiān)督體制。1986年2月,蘇共二十七大決議強調:“黨內不應當存在不受監(jiān)督和拒絕批評的組織?!?987年1月,戈爾巴喬夫提出監(jiān)督不應該有禁區(qū)的原則。1988年6月,蘇共第十九次代表會議提出:“建立一個隸屬于選舉產生的權力機關的、統一的國家—社會監(jiān)督體系”,成立了蘇共中央監(jiān)察和檢查委員會。1989年10月,蘇共中央通過《職務名冊登記監(jiān)督》決議,終止執(zhí)行等級授職制的重要制度。1990年3月,蘇共討論恢復列寧時期的監(jiān)督體制,制定了《中央監(jiān)察—檢查委員會條例》,規(guī)定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與中央委員會地位相平行。1990年7月,蘇共二十八大通過了《蘇聯共產黨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條例》,重新確定:黨內監(jiān)督機關由黨的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監(jiān)督委員不得兼任中央委員會委員,也不能擔任蘇共中央機關的工作人員;中央監(jiān)察和檢查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監(jiān)督蘇共中央及其機構對民主原則的遵循情況;中央監(jiān)察和檢查委員會成員有權出席中央委員會和各級委員會的會議,中央監(jiān)察和檢查委員會主席和副主席有權出席政治局及蘇共中央其他執(zhí)行機構的會議。但是,遲到的監(jiān)督權配置改革,已無法阻擋蘇共衰亡的趨勢。在一系列分裂、解體事件中,在監(jiān)督制約包括戈爾巴喬夫在內的領導干部權力上,監(jiān)督機關已不能發(fā)揮糾偏和矯正作用。

      5.“議行監(jiān)合一”權力結構模式破產。戈爾巴喬夫“不具備駕馭蘇維埃國家這個復雜的機器所必備的素質”⑤P.A.麥德維杰夫:《意識形態(tài)衰落是蘇聯解體的最重要的原因》,李慎明:《歷史的風——俄羅斯學者論蘇聯解體和對蘇聯歷史的評價》,第272頁。,缺乏破局解困的頂層智慧和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能力,加之其推行的改革偏離了“權力過分集中”這個“總病根”,所以他走上了一條改旗易幟的邪路。蘇共亡黨、蘇聯亡國已成為不可逆轉之勢,“議行監(jiān)合一”權力結構模式也隨之破產。

      1991年8月25日,作為一個有著90多年的建黨歷史、占全國總人口近10%的黨員、執(zhí)掌政權74年的無產階級執(zhí)政黨,蘇共中央書記處根據總書記戈爾巴喬夫的聲明宣布全黨“自動解散”。而全國1800多萬黨員、2600多萬團員、1.4億多工會會員,43萬多個基層黨組織泰然處之,好像發(fā)生的一切與己無關,更沒有黨組織的模范救贖和黨團員干部的骨干維護。列寧70多年前的“擔憂”變成了現實,蘇共“政治期票到期”。

      1991年12月25日,恰逢蘇共解散四個月,戈爾巴喬夫在總統府發(fā)表電視講話,宣布辭去蘇聯總統職務。第二天,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舉行最后一次會議,正式宣告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停止存在。如蘇共解散一樣,對蘇聯解體,世界震驚,而蘇聯人民異常冷靜,莫斯科紅場上只見三三兩兩的行人,沒有外人想象中的群眾聚會和反對抗議。

      歷史表明:蘇共亡黨亡國,關鍵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白h行監(jiān)合一”權力結構模式及其等級授職制用人體制,猶如蘇共國家治理的車之兩輪,一方面使“權力過分集中于個人或少數人”,決策權、執(zhí)行權和監(jiān)督權高度合一,始終沒有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蘇共成為“唯一一個在自己的葬禮上致富的黨”;另一方面使執(zhí)政隊伍陷入平庸化、幫派化、腐敗化的陷阱,治理能力層層矮化、執(zhí)政本領代代弱化,最終無人無能替“天下”負責。這種畸形權力結構模式,既違背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權力分工、人民授權、監(jiān)督制衡等國家治理和權力結構現代化的重要思想和原則,也背離了列寧晚年關于國家治理和等腰三角形權力結構的頂層設計原則和實踐軌道;既背離了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的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和以人為本、公平正義、民主法治的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也悖逆了社會治理現代化、權力運行規(guī)范化、促進新科技革命和先進生產力發(fā)展的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

      猜你喜歡
      斯大林合一監(jiān)察
      人劍合一
      故事大王(2019年11期)2019-12-20 08:48:29
      由“三線合一”到“兩線合一”
      水政監(jiān)察
      智慧監(jiān)察“行穩(wěn)”方能“致遠”
      獨立設置“環(huán)保警察”促環(huán)境監(jiān)察執(zhí)法
      早期對外漢語中的“語”“學”合一
      唐山文學(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57
      江西:網上監(jiān)察“陽光燦爛”
      關于“三規(guī)合一”的幾點思考
      民意調查:列寧和斯大林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
      斯大林猝死之謎
      軍事歷史(1998年1期)1998-08-21 05:53:42
      集贤县| 偏关县| 澜沧| 鹿邑县| 崇阳县| 长沙市| 渑池县| 青河县| 南部县| 浏阳市| 汕头市| 辽宁省| 开江县| 惠安县| 台东县| 双峰县| 专栏| 乐安县| 芜湖市| 加查县| 辽中县| 郸城县| 西丰县| 阿坝| 龙井市| 和硕县| 乌海市| 黄冈市| 阿勒泰市| 淄博市| 惠水县| 余干县| 汨罗市| 都江堰市| 台北市| 济宁市| 竹山县| 望江县| 定西市| 嘉黎县| 上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