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吸納·調控·合作:發(fā)展中的協(xié)同治理模式
      ——基于杭州的案例研究

      2014-02-05 05:47:59黃俊堯
      治理研究 2014年6期
      關鍵詞:和事佬杭州市決策

      □ 黃俊堯

      協(xié)同治理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產生的要求。波蘭尼曾精辟地論述道:市場的盲目擴張會消滅社會中的人和自然物質,由此引來社會的自我保護,但又會損害市場的自我調節(jié),以另一種方式危害到社會,從而陷入兩難境地*[英]卡爾·波蘭尼:《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馮鋼等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頁。。這就意味著,外部力量對社會的絕對支配可能引發(fā)深刻的危機,因而需要社會自身乃至多元主體參與的治理模式。穆里埃斯將協(xié)同治理理解為“富足、網絡、流通”時代的一種組織、發(fā)展和連接社會結構(國家,企業(yè),各種組織)的系統(tǒng),它是以創(chuàng)造力的均衡發(fā)展為目的的民主的社會管理體系*[法]托馬·穆里埃斯:《協(xié)同治理:讀菲利浦·莫羅·德法爾日著作的筆記(2003年8月28日)》,陳力川譯,載樂黛云等主編:《跨文化對話(第18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皡f(xié)同”也是治理理論的題中之義,后者強調治理過程的基礎不是控制而是協(xié)調以及持續(xù)的互動*參見全球治理委員會對“治理”的界定,引自俞可平主編:《治理與善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頁。。治理論者尤為重視社會組織協(xié)調的路徑,認為自組織借助制度化的談判達成共識,建立互信,從而彌補了市場交換和政府自上而下調控之不足*[英]鮑勃·杰索普:《治理的興起及其失敗的風險:以經濟發(fā)展為例的論述》,載俞可平主編:《治理與善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66頁。。

      以往中國的社會管理實踐并未對波蘭尼的兩難命題做出合理回應,曾先后走向“政府支配一切”和“市場包治百病”的誤區(qū),前者屬于全能主義政治邏輯的外在表現*鄒讜教授指出,全能主義國家的基本特性是:政治權力可以侵入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個人生活的諸多方面,在原則上它不受法律、思想、道德(包括宗教)的限制。在實際上(有別于原則上)國家侵入社會領域和個人生活的程度或多或少,控制的程度或強或弱。參見鄒讜:《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從宏觀歷史與微觀行動角度看》,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223頁。,后者則是對簡約主義治理原則的扭曲*清代通過準官員和糾紛解決機制對基層社會進行半正式治理,維持了統(tǒng)治體系低負擔、高效率運轉。黃宗智將這一行政方法稱為“儒家簡約主義”或“集權的簡約治理”。黃宗智:《集權的簡約治理:中國以準官員和糾紛解決為主的半正式基層行政》,《開放時代》,2008年第2期。,從而導致政府規(guī)避責任、放任市場力量肆意侵入基礎民生領域等種種現象。不過,國內學者近年來已逐漸將“協(xié)同治理”視為現代社會管理的核心思想,解讀其內涵為:治理主體的多元性、治理權威的多樣性、主體間的自愿平等協(xié)作、以提高治理效能和增進公共利益為目的、系統(tǒng)的動態(tài)性、社會秩序形成的自組織性和穩(wěn)定性,等等*陸世宏:《協(xié)同治理與和諧社會的構建》,《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何水:《協(xié)同治理及其在中國的實現:基于社會資本理論的分析》,《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鄭巧、肖文濤:《協(xié)同治理:服務型政府的治道邏輯》,《中國行政管理》,2008年第7期。。

      事實上,隨著中國“國家-社會”關系的不斷調整,公共治理領域已出現分化的趨勢,同一行政及社會空間內可能并存著政府管理、社會自治及復合治理領域,協(xié)同治理實踐也面臨著新的機遇空間。本文擬討論的核心問題為:上述三大領域中,分別形成了怎樣的協(xié)同治理模式,又遭遇了哪些制約因素?需要說明的是,本文立足于典型案例,依循經驗歸納而非邏輯演繹的研究路徑,因此研究意圖并非窮盡所有可能的模式。

      一、政府管理領域的“吸納型”協(xié)同

      政府管理領域通常由政府組織行使管理權,其顯著特征為封閉和排他,導致政府感知的靈敏度、回應的有效性、決策的科學性均受到負面影響。杭州市政府的“開放式決策”是旨在通過社會參與來改善公共服務、增進政治信任的典型案例,該項目曾在2010年1月獲得北京大學中國政府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五屆“中國地方政府創(chuàng)新獎”。

      (一)杭州的政府“開放式決策”案例

      “開放式決策”指:政府就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決策事項,從草案的提出、方案的討論、決策會議的舉行、決策實施和反饋等全過程向市民與媒體開放,并依法組織公眾有序參與的決策制度*杭州市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編:《第五屆“中國地方政府創(chuàng)新獎”獲獎項目 杭州市人民政府“開放式決策”介紹》2010年,第21頁。。主推“開放式決策”的杭州市領導認為,“民意可以檢驗修正我們的政策,讓不同的利益群體得到表達?!?柴燕菲、汪恩民:《杭州市長蔡奇:拍腦袋決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中國新聞網,2009年1月21日, www.chinanews.com/gn/news/2009/01-21/1537668.shtml。開放式決策的要點在于政府以吸納民意的方式向社會作出有限度開放。

      這項創(chuàng)新得到一定的制度保障。相關程序規(guī)定:市政府常務會議等決策機制在研究民生等重大議題時或市長在做出決策前,必須邀請市民代表、專家或咨詢機構、行業(yè)協(xié)會、中介組織、利益相關主體、人民團體等發(fā)表意見建議,并通過市政府門戶網站等媒體進行視頻直播,全程公開、開放決策*《杭州市人民政府開放式決策有關會議會務工作實施細則(試行)》,2009年3月10日;《杭州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事項實施開放式決策程序規(guī)定》(第21條)。。此外,杭州市還建立了一系列配套制度,擴大了開放式決策的社會參與廣度*配套制度還包括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列席市政府常務會議制度;政府決策事項事前公示、聽證制度;市民代表和專家列席市政府常務會議制度;市政府常務會議向媒體開放制度,實現網絡視頻直播互動交流;《政府工作報告》“兩會”前向社會公示制度等等。杭州市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編:《第五屆“中國地方政府創(chuàng)新獎”獲獎項目 杭州市人民政府“開放式決策”介紹》,2010年,第35、47-48頁。。

      “開放式決策”案例中,政府與社會的互動經歷了兩個階段:在單向吸納階段,政府通過聽取民意來改進工作。1999年11月,杭州市政府在當地報紙、網絡發(fā)布公告,公開征集次年“為民辦實事”項目,二十多天內就收集到社會各界建議的實事項目一千多件。此后還創(chuàng)設“12345”市長公開電話、人民建議征集制度等民意采集機制*杭州市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編:《第五屆“中國地方政府創(chuàng)新獎”獲獎項目 杭州市人民政府“開放式決策”介紹》,2010年,第36頁。;在雙向溝通階段,政府拓寬了與社會的雙向交流,建立起針對黨政機關工作人員的“96666”效能監(jiān)督電話、人大答辯制度等。2008年杭州召開“兩會”前,市政府在網上公示政府工作草案,征求市民意見,收到各類意見938人次(件),最后有98條意見被直接吸收進政府工作報告*顧春:《杭州市政府常務會議視頻直播 “開放式決策”讓最大多數群眾參與》,《人民日報》,2008年12月30日。。

      “開放式”決策的正面效果集中體現于政府效能和行政民主兩個維度。從政府效能看,它有助于增進決策的合理性,提升社會支持度,節(jié)約實施成本;在行政民主方面,它可促進公眾參與的廣度、深度及制度化水平,推動政務公開——有別于以往決策之后的通報和告知——督促政府持續(xù)地響應民意。

      不過,開放式決策尚需改進的環(huán)節(jié)也較多。包括:議題的選擇上,反映政府的偏好明顯而公眾需求表達還不充分;信息公開存在著內容不全、渠道不暢等缺陷;會前溝通和會后反饋的機制均有待完善,例如,決策后應形成和公開群眾意見處理報告、對已出臺的政策進行績效評估等*參閱杭州市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編:《為品質之城資政建言》,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609-625頁 。。另外,開放式決策畢竟是由杭州市主要領導強力推進的——時任杭州市長的蔡奇明確表示,“政府的決策,不應該僅由少數人決定,而需要最大多數人的參與”*顧春:《杭州市政府常務會議視頻直播 “開放式決策”讓最大多數群眾參與》,《人民日報》,2008年12月30日。,但在以政績?yōu)閷虻狞h政干部考核體制下,本屆政府的創(chuàng)新工作難以被計入下屆政府的成績單,后者往往傾向于另起爐灶,因而“開放式決策”以及類似的地方政府創(chuàng)新項目多潛伏著“人走政息”的隱憂,其制度鞏固程度和實踐延續(xù)性有待追蹤觀察。

      (二)“吸納型”協(xié)同治理:從封閉管理到吸納民意

      開放式決策案例凸顯“吸納型”協(xié)同治理的端倪?!拔{型”模式中的治理主體并非平等交往的關系,主要是政府以垂直吸納的方式與他者互動。一方面,政府作出有限度的開放,通過各項參與機制吸納公眾的意見,并能在決策和管理環(huán)節(jié)予以考慮;另一方面,在制度安排、議題選擇、議程設置等關鍵環(huán)節(jié),政府依然起著主導作用,具備較強的控制力,而社會并無足夠的話語權和自主性。

      “吸納型”協(xié)同治理模式一般生成于“強國家-弱社會”的結構中。有學者指出,吸納增效模式在社會自治能力相對弱小而政府能力很強大的時期才是有益的,這樣政府才有整合社會多元力量的能力和必要*汪錦軍:《從行政侵蝕到吸納增效:農村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中的政府角色》,《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1年第5期。。政府管理領域的“強國家-弱社會”結構特征更為顯著,適用“吸納型”協(xié)同治理的空間也較大。

      二、社會自治領域的“調控型”協(xié)同

      有別于政府管理領域,社會自治領域主要由自治機構和各類社會組織來行使自治權,政府未必直接干預,但會通過多種途徑間接加以調控。本文以社區(qū)“和事佬”協(xié)會為例,進一步探討該領域的協(xié)同治理模式。

      (一)社區(qū)“和事佬”協(xié)會案例

      社區(qū)“和事佬”協(xié)會是一項多元參與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創(chuàng)新機制。2008年初,杭州市下城區(qū)第一個“和事佬”協(xié)會在文暉街道打鐵關社區(qū)成立,被定性為以預防和調解民間糾紛為主要職能的群眾性自治組織,工作職能包括:調解社區(qū)群眾糾紛;了解掌握社情民意,向社區(qū)調委會傳遞信息,向社區(qū)居民反饋信息;向居民群眾宣傳政策、法制、法規(guī),促進社會和諧等*杭州市下城區(qū)天水街道:《關于推行社區(qū)“和事佬”人民調解機制的實施意見》,2008年12月31日。。耐人尋味的是,作為群眾性自治組織,“和事佬”協(xié)會的上述職能卻是由政府文件規(guī)定的。

      截止2011年4月,杭州下城區(qū)共有“和事佬”會員933名,已預防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084件,參與協(xié)調社會公共事務669件,向黨委政府反映社情民意494件*杭州市下城區(qū)民政局:《夯實基礎 強化服務 落實保障:下城區(qū)全面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建設》,杭州市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座談會材料,2011年4月14日。。 “和事佬”機制隨后在杭州全市獲得推廣,到2011年8月“和事佬協(xié)會”發(fā)展至2924個,建立了4萬多人的“和事佬”及人民調解員隊伍,自2010年以來共化解基層矛盾糾紛14800余件*王佳佳:《杭州2924個“和事佬協(xié)會兩年化解基層矛盾糾紛14800多件》,《都市快報》,2011年8月3日。。截至2013年上半年,杭州全市已有各類人民調解委員會4631個,人民調解員19684名,調解數量比前五年翻了一番多*《“和事佬”盡心經營和諧事業(yè)》,“中國杭州”政府門戶網站: www.hangzhou.gov.cn/main/zwdt/bmdt/ww/T462201.shtml,2013年10月25日。。 “和事佬”等調解機制不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基層社會的穩(wěn)定器作用,還傳遞出一個信號:政府可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來激活社會潛能,調動各方面力量共同化解多發(fā)的基層社會矛盾。

      “和事佬”協(xié)會也折射出介于管理與自治之間的“國家-社會”關系。首先,政府針對“和事佬”協(xié)會建立了專門的工作領導小組。以杭州市下城區(qū)石橋街道為例:領導小組組長為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副組長由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和派出所所長擔任,小組成員包括社區(qū)書記和街道科室負責人。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司法所所長擔任主任,負責指導各社區(qū)“和事佬”協(xié)會成立及其他相關協(xié)調工作。

      其次,“和事佬”協(xié)會須接受政府的工作指導?!昂褪吕小眳f(xié)會也被納入了針對民間組織的雙重管理體制:除要在區(qū)民政局備案以取得合法地位外,政府還要求其自覺接受司法所的工作指導,后者負責組織知識培訓、業(yè)務交流等,培訓內容包括法律法規(guī)、調解方式方法和技巧經驗。

      再次,政府還試圖將民間矛盾糾紛解決機制與正式的調解體系對接,構筑融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于一體的社會防范網絡。杭州下城區(qū)正在構建黨委政府領導下的這類大調解工作體系,由“和事佬”協(xié)會、警民聯(lián)調、訴調銜接、行業(yè)協(xié)會調解以及名人調解工作室等組成。

      又次,政府有力地影響著“和事佬”協(xié)會的經費來源。政府要求社區(qū)對“和事佬”協(xié)會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設立“和事佬協(xié)會”工作獎勵經費,采用“社區(qū)經費出一點、街道財政補一點”的辦法。下城區(qū)石橋街道曾要求每年用于“和事佬”協(xié)會的經費不少于5000元。

      最后,從“和事佬”的人員構成來看,社區(qū)黨委、居委會班子成員、離退休干部及其他公職人員的加入,意味著政府不但在制度層面,而且在人事上對“和事佬”協(xié)會形成了深度嵌入*“和事佬”協(xié)會設會長一名,副會長一至二名,會員若干名。人員結構通常包括三部分:社區(qū)樓道支部成員、樓宇居民自治會和單元居民自治小組成員;社區(qū)黨委、居委會班子成員以及住在本社區(qū)的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離退休干部、在職或退休法律工作者、退休教師等;社區(qū)志愿者。以上關于“和事佬”與政府關系的資料引自杭州市下城區(qū)天水街道:《關于推行社區(qū)“和事佬”人民調解機制的實施意見》,2008年12月31日;杭州市蕭山區(qū)樓塔鎮(zhèn):《關于推進村、社區(qū)“和事佬”協(xié)會建設的指導意見》,2009年8月13日;杭州市下城區(qū)石橋街道黨政辦:《關于推行社區(qū) “和事佬”協(xié)會工作的通知》,2008年12月23日;杭州市下城區(qū)民政局:《夯實基礎 強化服務 落實保障:下城區(qū)全面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建設》,2011年4月14日;杭州市下城區(qū)司法局:《關于全面構建大調解工作體系 有效預防化解社會矛盾的實施意見》,2013年6月8日。。

      由上觀之,政府能通過政策制定、制度供給、組織管理、角色嵌入等多種途徑來調控社會組織,在減少管理成本的同時,始終保持著強大的干預社會能力。

      (二)“調控型”協(xié)同治理:介于管理與自治之間

      “和事佬”機制體現了社會自治與政府管理兩種思路的折沖:既要讓社會組織在公共管理、社會服務等方面發(fā)揮必要的作用,又不致放任其脫離政府的調控、甚至走向對立面。而社會自治領域也很有可能生成調控型的協(xié)同治理模式。

      所謂調控型協(xié)同治理,指政府并不直接干預社會或市場領域的大量具體事務,但會以調控的方式有選擇性地介入,“政府調控”即成為上述領域內多元協(xié)同治理的基調。埃文斯曾指出,國家或官僚體制必須嵌入各種形式的社會關系中,才可能獲得有效性*Peter Evans,Embedded Autonomy: Stat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p41.,而“和事佬”案例所發(fā)生的結構性嵌入顯然強化了政府對社會自治領域的滲透及調控能力。不過與吸納型模式相比,調控型模式內出現了較明顯的權力轉移:社會組織被賦予部分管理權力,也暗示著社會自主性持續(xù)增強的前景。

      從“調控型”模式不難覺察到政府與社會關系的兩個可能走向:一為良性互動,即社會力量繼續(xù)成長甚至獲得相對獨立性,但仍與政府有效銜接互動;二為政府俘獲,即社會組織陷于政府的絕對控制,成為依附型的政府代理人。顯然,前一種趨向才具有正面效應。

      三、復合治理領域的“合作型”協(xié)同

      除相對清晰的政府管理與社會自治領域外,還存在著邊界模糊、多元主體行動交錯的復合治理領域。該領域由特殊公共問題集結而成,其治理模式也頗具獨特性。

      (一)杭州社會復合主體案例

      2000年杭州誕生了第一個社會復合主體——杭州市與浙江大學戰(zhàn)略合作組織。社會復合主體的官方定義為:由黨政界、知識界、行業(yè)界、媒體界共同參與、主動管理而形成的多層架構、網狀聯(lián)結、功能融合、優(yōu)勢互補的社會新型創(chuàng)業(yè)主體。杭州市的社會復合主體主要包括行業(yè)聯(lián)盟組織、項目推進組織和市校聯(lián)盟組織等三種類型*《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培育和發(fā)展社會復合主體的若干意見》,2008年12月20日。社會學界則將其理解為由多種成分組成的一個特別的單位主體,通過行動過程的相互關聯(lián)和彼此建塑,增進了結構的凝聚和功能的融合,使原本多個主體轉變?yōu)榫哂幸惑w化組織效應的一個復合主體*鄭杭生、楊敏:《從社會復合主體到城市品牌網群:以組織創(chuàng)新推進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杭州經驗”》,《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1年第4期。。

      社會復合主體可區(qū)分為實體型和非實體型,分別以不同的方式來協(xié)調多元主體合作。前者通過建立戰(zhàn)略合作委員會、領導小組或協(xié)調小組等實體組織或常設機構來整合治理資源。例如,杭州絲綢女裝戰(zhàn)略聯(lián)盟設立戰(zhàn)略合作促進委員會,下設產業(yè)、文化、旅游3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還成立了“杭州市絲綢與女裝產業(yè)發(fā)展領導小組”,由分管副市長擔任組長。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經委,負責編制發(fā)展規(guī)劃、落實扶持政策、協(xié)調產業(yè)發(fā)展中的重大問題?!吨泄埠贾菔形?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弘揚“絲綢之府” 打造“女裝之都”的若干意見》,市委發(fā)[2005]50號,2005年11月4日。; 非實體型復合主體則未建立常設協(xié)調機構,而是讓多元主體在共享價值下共同行動,相互關聯(lián)又保持相對獨立*李棉管:《杭州市“復合創(chuàng)業(yè)主體”理念的創(chuàng)新要素分析》,鄭杭生等:《“中國經驗”的亮麗篇章:社會學視野下“杭州經驗”的理論與實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21-222頁。。

      社會復合主體內的角色分工為:黨政統(tǒng)籌協(xié)調、企業(yè)實施、社團參與、媒體動員、公眾監(jiān)督,呈現功能耦合與平等協(xié)作的特質。以杭州西泠印社復合主體為例,其“三位一體”的組織架構由西泠印社社務委員會、中國印學博物館、西泠印社產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組成,集社團法人、國有事業(yè)法人和企業(yè)法人于一體*王國平:《培育社會復合主體研究與實踐》,杭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385頁。,旨在通過社團、行政、企業(yè)的合作促進西泠印社的長期發(fā)展。

      社會復合主體承載了兩種角色要求。首先被視為新型創(chuàng)業(yè)主體,即通過企業(yè)化、社會化的方式推進社會事業(yè)項目可持續(xù)發(fā)展,實現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tǒng)一,并提升經濟發(fā)展檔次*《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培育和發(fā)展社會復合主體的若干意見》,2008年12月20日。。相比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等社會功能,社會復合主體的經濟功能似乎更顯突出。例如,杭州市與浙江大學共建了“和諧杭州示范區(qū)”、浙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等復合主體,2007年浙大和杭州企業(yè)簽訂科技合作項目900余項,僅“和諧示范區(qū)”20多個項目總投資就達230億元*葉輝:《杭州市培育社會復合主體促進經濟文化全面發(fā)展》,《光明日報》,2008年12月13日。。

      社會復合主體的另一項角色是新型治理機制,以促進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培育和發(fā)展社會復合主體的若干意見》,2008年12月20日。。但在復合主體內的多元互動過程中,仍能發(fā)覺傳統(tǒng)治理機制的強大慣性。例如:政府依然定位于主導兼主體地位,而非協(xié)作伙伴;復合治理的運行機制不順,不僅政府、社會、市場之間存在橫向的信任、溝通及協(xié)作機制問題,跨部門協(xié)同也容易遭遇此類問題*楊逢銀、胡平、邢樂勤:《公共事務復合治理的載體、實踐及其走勢分析——以杭州運河綜保工程為例》《中國行政管理》,2012年第3期;鄭杭生、楊敏:《從社會復合主體到城市品牌網群:以組織創(chuàng)新推進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杭州經驗”》,《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1年第4期。。此外,社會復合主體的觸角尚未延伸至重要的民生領域,難以令公眾感知其在公共事務中的角色存在。

      (二)“合作型”協(xié)同治理:多元主體的功能耦合與水平合作

      復合治理領域中的公共問題,譬如文化保護、事業(yè)單位生存等問題并非政府包辦就能有效解決,更需要多元力量在組織、機制創(chuàng)新條件下的合作應對。而社會復合主體的萌生,可能促成有機聯(lián)結、平等交往的“合作型”協(xié)同治理。

      “協(xié)同”本身就帶有主體間合作的意蘊,本文之所以提出“合作型”協(xié)同治理,旨在強調一類特殊的治理模式。具言之,吸納型和調控型模式中也存在程度不等的合作,但均發(fā)生在垂直向度上,即政府掌握主動性和主導權,自上而下地與社會建立合作;合作型模式中,多元主體基于功能依賴而在水平向度上發(fā)生交往,有望形成較為對等的伙伴關系,從而為非均衡的政府與社會關系提供了吸納、調控之余的新選項。

      需要警惕的是,除良性互動或政府俘獲外,合作型模式中的多元主體關系趨勢還存在第三類可能性,即市場俘獲政府,尤其在市場主體深度介入公共事務后,有可能挾持政府共謀經濟利益而罔顧社會民生事業(yè),進而導致合作治理的異化。

      四、協(xié)同治理的機會條件與制約因素

      (一)多種協(xié)同治理模式并存的必要條件

      上述三個典型案例表明,即便在同一行政及社會空間內(如杭州市)亦可能生成多種協(xié)同治理模式,后者的機遇空間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以下主客觀要件。

      客觀要件是公共治理領域的分化及公共問題的復雜性。盡管“強國家—弱社會”的基本格局如故,但在分化了的公共治理領域中,政府與社會關系又存在具體而微妙的差別。具言之,政府管理、社會自治與復合治理領域各自賦有不同的結構特征,存在差異化的公共問題,因而對治理主體的組合產生多樣化需求,催生了形式與程度各異的協(xié)同治理。例如,政府管理領域的結構特點決定了“黑箱”乃是決策過程的常規(guī)而非例外,相對更適宜吸納型模式。

      主觀要件是地方政府的理性選擇。政府作為治道變革的施動者,從不同治理領域的特質出發(fā),以解決公共問題為導向,以功績?yōu)橐罋w,靈活選擇吸納、調控、合作等策略,推動了協(xié)同治理模式的多樣化。杭州的黨政領導就曾多次公開撰文支持“開放式決策”和社會復合主體建設,展現了變革意識與開明的治理思路。又如在調控型模式中,政府賦權社會組織的做法盡管帶有“簡約主義”治理方法復歸的跡象,但其實政府的角色與功能更難以替代,尤其新型治理機制多由政府創(chuàng)制和推廣,說明其作為公共權威的不可或缺性。從另一個角度看,社會自治領域的制度創(chuàng)新本該由各類社會主體發(fā)起,而政府卻成為事實上的制度供給者,致使原本應訴諸自愿協(xié)調的內在制度轉變?yōu)榭空涡袆訌娂佑谏鐣耐庠谥贫?關于內在制度與外在制度的區(qū)分可參閱[德]柯武剛、史漫飛:《制度經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韓朝華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119-120頁。,也反襯出社會自組織力量的弱小。

      (二)協(xié)同治理的制約因素

      各類協(xié)同治理實踐也映射出一些共同的制約因素,亟待破解之道。

      其一,多邊規(guī)制不足。規(guī)制是多元主體協(xié)同治理的規(guī)范性條件,首當其沖的問題在于社會管理方面缺少相對完備的法律框架,以致主體間的權責關系不清晰,影響了彼此行動預期,也抬升了協(xié)調成本,最終加大了治理失范的機率。另外,多元合作需要依托某些協(xié)調機制和平臺,它們短缺的現實也影響了協(xié)同治理的可行性。

      其二,治理力量失衡。協(xié)同治理要求政府角色從公共議題的主導者轉變?yōu)閰f(xié)作伙伴,要求主體間的關系網絡具備地位的平等性、協(xié)調的水平性、決策的集體性、運作的協(xié)力性等*孫柏瑛:《當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紀的挑戰(zhàn)》,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24、214頁。。然而,現實中屢遭詬病的恰恰是政府凌駕于其他治理主體之上,而社會的自主性尤為不足。針對社會自組織力量成長問題,需要政府修改完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適度放松對“高社會服務-低政治訴求”類社會組織的規(guī)制,發(fā)揮其在政治溝通、社會團結、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作用。此外,也可對現代信息技術與傳媒工具寄予一定希望,它們會賦予政府以外的治理主體更大的話語和行動權。

      其三,普遍信任困境。協(xié)同治理以多元互信為前提,規(guī)制不足、力量失衡等問題久拖不決可能引致普遍的信任困境。以社會組織與政府關系為例,協(xié)調機制和反制工具的短缺,成為社會對政府的信任度不高的部分原因,非但行政決策難獲社會支持,協(xié)同治理也難以推進;與此同時,社會組織對于政府而言也具有預期不確定性,成長起來的社會力量還有對抗國家的可能,這一點影響了政府放松規(guī)制的意愿。破解信任困境,除需訂立正式規(guī)則框架外,還應當重視多元協(xié)商的開展,因為平等的協(xié)商過程可望成為積聚社會資本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會與信任發(fā)生正向激勵*[美]查爾斯·蒂利:《民主》,魏洪鐘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9年版,第91頁。, 有助于締造行動規(guī)范,建立和鞏固多元主體間的信任關系。

      結語:從全能主義、簡約主義到合作主義

      盡管本文提煉的三類協(xié)同治理模式均不同程度帶有政府主導的色彩,但若將它們所依托的三個治理領域視為連續(xù)的統(tǒng)一體,將會發(fā)現權力向社會的漸次轉移過程,即由政府管理→適度放權→平等協(xié)作,既不同于全能主義政府對一切公共事務的壟斷、對社會領域不受限制的全面干預,也有別于簡約主義政府以低成本的半正式行政方法來實現治理社會目標——譬如皇權與紳權的雙軌運行時期。*例如費孝通等學者對“皇權不下縣”時期的國家與社會關系做了精辟的分析,參見吳晗、費孝通等著:《皇權與紳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申言之,作為中國“國家-社會”關系的經典解釋框架,簡約主義的“二元分立”與全能主義的“政府支配”已不足以回應經驗世界的“多元協(xié)同”現象。筆者主張以“合作主義”作為補充性概念,即政府、市場、社會等主體基于功能互補而協(xié)同解決各類公共問題,不但在特定的規(guī)約下結成平等交往的新型伙伴關系,還將在秩序、團結、公平、效率等重要維度促進各自的良性發(fā)展。當然,合作主義與其說盡然反映了現實,毋寧說預示著未來的發(fā)展趨勢。 □

      猜你喜歡
      和事佬杭州市決策
      為可持續(xù)決策提供依據
      決策為什么失誤了
      風景如畫的杭州市賣魚橋小學
      數學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9
      《杭州市行道樹修剪技術規(guī)范》編制的必要性探討
      現代園藝(2018年3期)2018-02-10 05:18:41
      創(chuàng)新“電視+”模式打造普法新高地——以法治調解欄目《和事佬》為例
      傳媒評論(2017年7期)2017-11-08 03:11:16
      你是哪一種“和事佬”
      杭州市城鄉(xiāng)協(xié)調發(fā)展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與深化舉措
      杭州市赴阿壩州開展交流考察
      杭州(2015年9期)2015-12-21 02:51:48
      和事佬一根蔥
      關于抗美援朝出兵決策的幾點認識
      軍事歷史(1997年5期)1997-08-21 02:36:06
      榆树市| 泸州市| 乐昌市| 岑溪市| 咸丰县| 罗城| 商都县| 获嘉县| 绥滨县| 阆中市| 巴里| 平潭县| 博乐市| 永康市| 佛冈县| 洛扎县| 禄丰县| 彩票| 海兴县| 昭平县| 道孚县| 五寨县| 安新县| 嫩江县| 浙江省| 桦川县| 和林格尔县| 滁州市| 宣城市| 二连浩特市| 建湖县| 乐都县| 江孜县| 宝山区| 建瓯市| 盘锦市| 赞皇县| 哈密市| 赫章县| 亳州市| 贵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