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
牙克石市庫都爾醫(yī)院,內蒙古 牙克石 022164
護理干預對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鼻竇炎患者的影響
朱紅
牙克石市庫都爾醫(yī)院,內蒙古 牙克石 022164
目的探討和觀察對行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鼻竇炎患者的效果觀察及護理,為鼻竇炎的治療提供臨床參考。方法選擇2012年8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在全麻下行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患者,并配合臨床護理,分別對Ⅰ、Ⅱ、Ⅲ類型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觀察。結果Ⅰ型治愈率100%,Ⅱ型治愈率95%,Ⅲ型治愈率80%,發(fā)生繼發(fā)性出血者7例,術腔粘連5例,其余均痊愈出院。結論鼻內窺鏡手術是治療慢性鼻竇炎的有效方法。圍手術期的全面、專業(yè)護理對于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及降低復發(fā)率有積極作用,應得到廣大醫(yī)護工作者及患者的高度重視。
鼻內窺鏡;鼻竇炎;護理
現代鼻內窺鏡外科的內涵應該是:在鼻內窺鏡直視下,清除病灶,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竇通氣引流功能,并盡可能保留鼻腔、鼻竇正常解剖結構和功能,從而治愈鼻竇炎的鼻外科技術[1]。選擇2012年8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在全麻下行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護理經驗,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8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在全麻下行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患者,其中男性80例,女性40例;年齡20~72歲,平均年齡46.8歲。根據術前鼻內窺鏡檢查及鼻竇冠狀位CT掃描結果,按照??跇藴史中头制冢孩裥?0例,Ⅱ型60例,Ⅲ型30例。
1.2 治療方法
全麻下經鼻內鏡下遵循FESS手術原則切除中鼻道為中心的附近區(qū)域(竇口鼻道復合體)病變,開放篩竇、上頜竇、額竇及蝶竇,清除竇腔內病變,恢復竇口的引流和通氣。
2.1 術前護理
(1)協助完善相關術前常規(guī)血化驗、心電圖、胸片等。鼻竇CT明確鼻竇病變程度、范圍等。(2)術前抗生素+地塞米松靜脈滴注3天,減輕局部炎癥、水腫,減少術中出血。(3)告知:①向患者交代手術時間,麻醉方式及簡要手術過程;全麻手術前禁食、禁水6~8小時。②講解術中口內有血,勿下咽,應吐出或請醫(yī)生使用吸引器吸出。③講解術后鼻腔填塞的必要性及可能出現的疼痛等不適,可鍛煉使用口呼吸。告知2天后抽出填塞物,癥狀可消失,增加患者信心和耐受力。④備皮,剪鼻毛,男患者剃胡須,沐浴,剪指甲。
2.2 術后護理
(1)體位。全麻未清醒者去枕平臥;清醒后及局麻者給予半臥位,利于鼻腔分泌物、滲出物引流,同時減輕頭部充血。術后2~3天臥床休息,避免單獨入廁,從蹲位、平臥位轉為直立位時動作要緩慢,避免暈厥。(2)觀察口鼻腔滲血情況:囑患者口內有血須吐出,以便觀察出血量,并防止血液進入胃內,刺激胃黏膜,引起惡心、嘔吐,出血較少可冷敷鼻、額部,如出血較多,及時通知醫(yī)生處理,按醫(yī)囑使用止血藥。(3)保持鼻腔填塞物在位:囑患者不要用力咳嗽或打噴嚏,以免鼻腔內紗條松動或脫出而引起出血。
Ⅰ型治愈率100%,Ⅱ型治愈率95%,Ⅲ型治愈率80%,發(fā)生繼發(fā)性出血者7例,術腔粘連5例,其余均痊愈出院。
鼻竇炎即鼻竇黏膜化膿性炎癥,是鼻科常見疾病,慢性居多[2]。其中上頜竇、篩竇發(fā)病較多。鼻竇炎多由鼻炎引起,機體抵抗力降低,變態(tài)反應體質,外傷、氣壓傷,鄰近器官或組織感染,如牙源性鼻竇炎,增殖體炎引起兒童鼻竇炎等易誘發(fā)本病[3]。
鼻竇炎主要病理改變是鼻竇黏膜的急性化膿性炎癥改變,嚴重者可累及骨質。先是卡他期,竇內黏膜松弛、充血、水腫、多形核白細胞及淋巴浸潤,纖毛運動緩慢。進而發(fā)展為化膿期,上皮壞死,纖毛脫落、小血管出血、膿性分泌物形成。當炎癥侵及骨質或經血管擴散,引起骨髓炎或眶內顱內感染。急性鼻竇炎是鼻竇黏膜的急性化膿性炎癥。慢性鼻竇炎多因急性鼻竇炎反復發(fā)作未徹底治愈遷延而致。鼻內窺鏡手術是治療慢性鼻竇炎的有效方法。圍手術期的全面、專業(yè)護理對于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及降低復發(fā)率有積極作用,應得到廣大醫(yī)護工作者及患者的高度重視。
[1]張崢. 功能性鼻內鏡手術的??谱o理配合體會[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624-626.
[2]黃娟,王在霞. 鼻內鏡手術治療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的護理配合[J]. 當代護士(中旬刊),2013,3:70-71.
[3]丁麗英. 護理干預對慢性鼻竇炎鼻息肉鼻內鏡術后康復的影響[J]. 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3,2:226-227..
R473.6
B
1674-9308(2014)02-0068-02
10.3969/J.ISSN.1674-9308.2014.0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