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麗娜, 姜相德, 陳 宏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 天津 300121)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中醫(yī)稱之為“風隱疹”、“隱疹”等?!妒備洝氛f:“身體風騷而癢,搔之隱隱而起”故名隱疹。蕁麻疹是由于皮膚、粘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通常在2—24小時內消退,但反復發(fā)生新皮疹[1]。皮損以風團為主,大小不等,形態(tài)不一,色澤或鮮紅或濡白,分布或散在或融合成片可發(fā)生于身體任何部位,尤以喉部為急癥。伴有劇烈瘙癢。遷延數日至數月。且劃痕征陽性。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發(fā)生過一次蕁麻疹。
姜相德教授,研究生導師,從事皮膚科工作40余年,運用中醫(yī)中藥治療皮膚病中醫(yī)理論深厚,臨床經驗豐富,筆者有幸侍診左右,聆聽教誨受益良多,現將其診治蕁麻疹的經驗介紹如下,共同學習。
本病病因復雜,病機變化多端,歸納其要旨,一是稟賦不耐,《儒門事親》說:“凡胎生血氣之屬,皆有蘊蓄濁惡熱毒之氣。有二歲而發(fā)者,有三五歲至七八歲而作者,有年老而發(fā)丹熛隱疹者”說明稟賦耐,氣血虛弱,衛(wèi)氣失固,人體對各種因素敏感而發(fā)病?,F代醫(yī)學研究證明蕁麻疹患者細胞免疫功能顯著抑制,尤其是急性蕁麻疹患者[2]。蕁麻疹與個體的免疫功能關系密切。二是六淫入侵,“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無風不作癢”等為風侯特點.蕁麻疹發(fā)病特點,具有“風候”的特點。風常與寒邪、熱邪、濕邪相兼而致病。三是飲食不當,《證治要訣》說:“有人一生不可食雞肉獐魚動風等物,才食則丹隨發(fā),以此見得系是脾豐?!庇腥艘蚴臭~腥海味、辛辣等物而發(fā)病。是由于濕熱內瘀,化熱動風而致。現代醫(yī)學研究證明,蕁麻疹血變應原陽性率很高,胃部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蕁麻疹發(fā)病關系密切[1]。四是情志所傷。緊張,焦慮等情志因素,致臟腑機能失調,陰陽偏亢,營衛(wèi)失和而發(fā)此病。
2.1 關于蕁麻疹西藥治療,療效不一,反復發(fā)作,治愈較難。而應用中醫(yī)中藥治療,如辨證準確,施法精良,處方嚴謹,往往療效甚佳,臨床療效較為滿意。中醫(yī)治療的特色為簡、便、廉、驗,其優(yōu)勢體現在對疾病診療的特點:整體觀念、辨證論治。
2.2 姜老師細心篩選中藥自創(chuàng)經驗基礎方 君藥:生黃芪15 g,防風6 g,炒白術10 g,臣藥:赤芍10 g,丹皮10 g,雞血藤15 g,佐藥:白鮮皮10 g,地膚子10 g,使藥:生地黃10 g,郁金10 g。中藥藥理研究表明[5],黃芪提取物有顯著的免疫增強作用。主要是誘導淋巴細胞產生γ-干擾素介導從而促進NK細胞活性等。白術也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白術多糖可以幫助恢復淋巴細胞增殖功能,糾正T細胞亞群分布紊亂的狀態(tài),可使低下的IL-2水平顯著升高。白術對消化系統也有一定的影響,具有抗?jié)兊淖饔谩P旌3]研究發(fā)現玉屏風散能抑制IgE的產生,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生物活性介質,從而對蕁麻疹起到治療作用。甘露[4]研究發(fā)現玉屏風多糖顯著促進小鼠腹腔的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相關遲發(fā)型超敏反應以及溶血素抗體生成;同時玉屏風多糖可恢復模型組動物脾細胞白細胞介素-2(IL-2)及消化道和呼吸道的IgA分泌量,明顯改善模型組動物免疫低下狀況。中藥藥理研究表明[5],丹皮提取物丹皮酚有抗菌,抗炎,抗過敏及免疫調節(jié)作用。且姜老師基于中醫(y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理論,方中加入了赤芍、牡丹皮、雞血藤體現了涼血活血作用。中藥藥理研究表明[5],地膚子水提取物有抑制單核巨噬系統的吞噬功能及遲發(fā)型超敏反應。且有止癢的作用。地膚子與白鮮皮均有清熱燥濕,止癢的功效,臨床療效明顯。姜老師基于中醫(yī)“七情致病”認為情緒對皮膚病影響顯著,認為調節(jié)情緒很重要,因此又在方中加入了郁金,郁金有“行氣解郁,清心涼血”的功效,可以舒緩情緒,且現代藥理研究有類激素的作用。方中的地黃功效為“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現中藥藥理研究[5],生地黃水提取液有類激素作用,且可通過促進機體淋巴母細胞的轉化、增加T淋巴細胞數量對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作用明顯。
2.3 姜老師辨證簡單,療效顯著 主要依據“望、問、切”三診合參所得臨床資料,根據患者見風癢將此病分型為風熱證,風寒證,風濕熱證,血虛生風證。根據不同證型和患者身體整體癥狀在自創(chuàng)基本方的基礎上隨證加減。風熱證者,加金銀花、連翹,牛蒡子等;風寒證者,加桂枝,白芍,生姜,大棗等;風濕熱證者,加蒼術、黃柏、苦參等;血虛生風證者,加當歸、黨參等。如大便稀薄加入白扁豆;如口干,咽痛者,加板藍根或馬勃。
孫某,女,28歲。2013年8月2日初診。主訴:近一年來,全身反復出現風團伴癢,近一周再次發(fā)作?,F病史:患者全身皮膚出現紅色風團,已1年。時起時消,見風加重,遇熱加重,最近一周來又發(fā)作,癢甚,自覺與食物、季節(jié)無關?,F無其他不適,飲食尚可,大便稀,小便正常。
檢查:患者軀干四肢散發(fā)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粉紅色風團樣變平皮疹,周圍紅暈,觸之稍硬,部分皮疹融合成大片,劃痕征陽性。脈象:細數。舌象:舌苔白,舌質淡紅。
西醫(yī)診斷:慢性蕁麻疹急性發(fā)作。中醫(yī)診斷:蕁麻疹(隱疹)腠理不固,外感風邪。治法:固表,疏風,止癢。方藥:生黃芪15 g,防風6 g,炒白術10 g,赤芍10 g,牡丹皮12 g,雞血藤15 g,白鮮皮10 g,地膚子10 g,郁金10 g,生地黃10 g,炒白扁豆15 g,患者于8月9號復診,癥狀減輕,大便正常,舌淡紅,苔白,脈細數。咽痛,口干。原方加入金銀花10 g,板藍根10 g。予14劑?;颊哂?月23號復診,皮疹由大漸小,由多漸少,逐漸消失,癢感亦減輕。無口干和咽痛癥狀,原方去金銀花、板藍根加白茅根10 g。予14劑?;颊哂?月6號復診,皮疹消失,癢感亦除。經復查已無皮疹出現,劃痕征陰陽性。囑其再服藥一周加以鞏固。隨后但電話隨訪至今未復發(fā)。
參考文獻:
[1]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4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742.
[2]王冬云,彭振輝.細胞免疫在蕁麻疹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4,20(5):510—511.
[3]徐海.玉屏風散治療慢性蕁麻疹66例[J].臨床藥學,2003,12(5):68.
[4]甘露.玉屏風散多糖對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J].免疫學雜志,2013,29(2):182-184.
[5]侯家玉,方泰惠.中藥藥理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