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娟,王軍英,李劼晟
(1.蘇州大學,江蘇 蘇州21500;2.西安體育學院,陜西 西安710068)
清徐縣地處山西省晉中盆地西北部,太原市南端,春秋戰(zhàn)國時名為梗陽,隋煬帝年間有官員發(fā)現(xiàn)城西北的平泉山上有股股清泉涌出,為之源,故改名為清源。1952年,與縣城東境的徐溝縣合并,取兩縣名的首字,并稱清徐縣。清徐悠久深遠的歷史孕育了其濃厚獨特的燦爛文化,在山西及周邊省市,人們熟知清徐素有“醋都葡鄉(xiāng)”美譽,其實,清徐縣淳樸的民俗體育文化更是讓人回味無窮。筆者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及走訪詢問本地百姓,對民俗體育一詞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整體的認識。在此,將民俗體育定義為“在一定地域內(nèi)由人民群眾在日常生產(chǎn)、生活中自發(fā)創(chuàng)造的能反映當?shù)孛袼琢暁獾木哂袀鞒行院湍J叫缘捏w育活動?!?/p>
民俗體育依附于一定的祭祀活動、傳統(tǒng)節(jié)日、民間信仰、文化慶典等,清徐境內(nèi)流傳的民俗體育活動根據(jù)其表現(xiàn)形式可分為民間社火類活動和游戲類活動。
清徐境內(nèi)的民間社火類活動是當?shù)厝嗣穸e時為歡慶豐收、辭舊迎新、祭祀神靈而舉行的,集民間雜耍技術和舞臺表演為一體,融合精湛的制作工藝和戲曲元素的傳統(tǒng)活動,是社火節(jié)的重要組成部分。此類活動如同它自身的歷史文化一樣悠久而深遠,大部分活動是由當?shù)匕傩諡榍笊窦漓牖蛞罁?jù)民間傳說、戲劇文藝、生產(chǎn)生活應運而生的。各個活動都有科學的選材,嚴格的制作工序,精美的造型和繽紛的彩繪。社火類活動包括技巧、步伐、隊形、服裝、伴奏等多樣化的表演形式?;顒釉从谏?,反映生活,無論是祭祀活動還是歡慶活動,都以其獨特的方式表達著人們內(nèi)心各種各樣的情感,有深刻的寓意。
清徐縣民俗體育中的游戲類活動豐富多彩,內(nèi)容涵蓋了民間絕活、祭祀信仰、風俗禮儀以及日常生活的縮影等,包羅萬象。有眾多人都可參與的大型戶外游戲,也有只容許一兩個人參與的小型戶內(nèi)游戲;有益智健腦的智力游戲,也有強身健體的力量游戲;有徒手游戲,也有器械游戲……不勝枚舉。至今在民間廣泛流傳,且饒有興趣的游戲有:“過星星”、“憋牛角”、“跳格格”、“打水漂”、“背背”、“翻架架”、“雞毛信”、“八子打槍”、“摔跤”、“接竹籬”、“抽陀螺”等等。
徐溝的背棍鐵棍是一項綜合性民間藝術,它博采眾家所長,被譽為“無言的戲劇”、“空中的芭蕾”,其淵源可推至明嘉靖年間。民間祭祀活動是它的雛形,后逐漸揉和了神話傳說和傳統(tǒng)戲劇,最終形成當?shù)匕傩障猜剺芬姷奈乃噴蕵坊顒?。相沿成習,約定俗成,正名為鐵棍背棍。歷經(jīng)了四百余年,久演不衰。
鐵棍分為平棍和轉(zhuǎn)心棍兩大類。轉(zhuǎn)心棍又分大轉(zhuǎn)心、小轉(zhuǎn)心。大轉(zhuǎn)心鐵棍是在大架桌面裝置一個車輪式的圓盤,圓盤與總挺固定,通過圓盤的轉(zhuǎn)動來帶動總挺的旋轉(zhuǎn)。小轉(zhuǎn)心是總挺固定不動,上端一部分設置原件插頭與支挺下端內(nèi)的圓錐形插口套起來,這樣力點可以集中在橫桿中間,使鐵棍保持平衡。彩繪是徐溝鐵棍的一大特色,主要起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作用,增強表演的藝術魅力。其彩子分上下兩層,上層玄妙,下層恢弘,有真彩和工藝彩兩種。制彩原料就彩子的內(nèi)容而定。裝彩方法有三種:一是穿裝法,二是合裝法,三是分裝法,三法因物而異。抬鐵棍非常講究,一般由八個人抬一根棍,分前四人、后四人兩組。它有一套專用的“號子”,起、行、退、轉(zhuǎn)、拐……前后照應,配合默契,行動一致,步調(diào)統(tǒng)一,非常得體安全。鐵棍上敷演的節(jié)目包括歷史劇、現(xiàn)代劇、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古裝戲、時裝劇等百十來個。
背棍的樣式常見的有三種。一種叫直頂式,重心壓在背棍者的頭頂上;另一種叫懸掛式,背棍者一手托樹,樹旁掛著一個人;還有一種叫活心式,如跑馬棍,上面的人坐在轉(zhuǎn)心棍上可前俯后仰,左右搖擺,上下翻動。背棍的結(jié)構(gòu)分上中下三截,下截是用一條一尺長的扁鐵條曲成弧形的橫腹部的鐵絆。中、上截制作時必須注意質(zhì)量,首先鐵質(zhì)要優(yōu),其次工藝水平要高,尤其是中截與插口相連的地方,鍛制火候要適度,尺寸要規(guī)格。背棍行進中的舞步和上棍表演一般可以分三種:一是左右擺,二是前后甩,三是抱香爐(兩手同時向里向外甩)。背者的步伐亦可分為三種:一是大搖大擺,二是輕步慢甩,三是碎步小跑。三種步伐依照故事內(nèi)容選定,第三種步伐只適合跑馬棍。總而言之,背棍者與表演者一定要配合默契,上下一致,變化有致。
近年來徐溝鐵棍、背棍的抬、背者有年輕漂亮的女子參與,給徐溝鐵棍、背棍這一獨有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錦上添花。
抬圪攬官是清徐地方特有的民間社火中的一種雜耍活動,該活動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主要活躍于清源鎮(zhèn)和馬峪鄉(xiāng)邊山一帶。百姓用這一娛樂活動形式在正月歡愉的同時巧妙地諷刺了當?shù)氐呢澒傥劾簟爱敼俨粸槊褡鲋鳌钡某舐袨椤?/p>
“圪攬”是清徐地方用語“木棍”的意思,是個多義詞,現(xiàn)多用其貶義。本項活動命名為“抬圪攬官”而非“抬縣官”,足以見得該縣官是怎樣的欺壓百姓,不得民心。但是百姓不敢與之正面抗衡,只能用這種自娛自樂的活動方式發(fā)泄心中的不滿與憤怒。
圪攬官的表演者分抬桿者和坐桿者。抬桿者一般為兩人,技巧有面對面橫跨步走,背對背橫跨步走,左右換肩前后步直走等。他們抬的“圪攬”必須是木質(zhì)堅硬,韌性大的木材,榆木、槐木最適宜。而坐桿者必須具備走鋼繩的技巧和豐富的表演才能及嫻熟的說唱技藝。表演時坐桿者身著破爛芝麻官服,頭歪戴銅錢形圓翅兒官帽,扮相丑陋,表演時上躥下跳,嘴里說唱結(jié)合,隨著鑼鼓镲的伴奏,人物形象活靈活現(xiàn)。這項活動對表演者的技巧要求較高,近年來很少有人下功夫?qū)W這門技藝,因此這項活動在近年來的正月社火節(jié)中已很少出現(xiàn),幾近消失。
劉三推車的社火表演始于清朝,最初由民間故事演變而來,后經(jīng)過多年的發(fā)展,添加了許多新鮮內(nèi)容,如慶祝農(nóng)民豐收,宣傳黨的計劃生育政策等,使其更加豐富多彩。制作推車首先要選擇質(zhì)地較輕的竹竿或木棍,然后將其捆綁成梯狀的“井”字形推車骨架,最后將推車用黃色的布料圍起,彩繪出車輪圖案。表演時,俊俏少女扮演者先站在中間的“井口”里,將拴在車架兩邊的紅帶子搭在肩上撐起,然后扮得如丑臉小生似農(nóng)民形象的“劉三”出場,兩手握住車把手作推車狀。兩人密切配合,用碎步跑、大步慢行爬坡、后仰直步下坡的步伐和繞八字、跑圓場、水溜溜的走場形式,以及豐富的面部表情,伴著民間鑼鼓樂器,將人物形象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九曲”又名“迷宮”,在清徐境內(nèi)相傳已久,是一種民間群體游藝活動?!熬徘钡摹熬拧庇谐湵傩爸?。關于九曲的歷史源頭眾說紛紜,有人說,九曲之陣是根據(jù)黃河曲折的河道而制;也有人說,九曲源自古代的三霄妹作戰(zhàn)陣圖;還有人說,九曲亦稱“九宮”,這“九宮”即道家構(gòu)造復雜的八卦九宮圖……“九曲”的表演中以東南坊的“九曲黃河陣”獨具一格,其道具從扎制到裝飾都特別的精致美觀又極具清徐特有的文化內(nèi)涵。九曲有圓弧形,方形,葫蘆形等多種樣式,進口前隔著屏風擺放著各種貢品,以示人們對神靈的崇敬和對上蒼的祈禱。貢品前是一盞盞燭燈,叫“求子燈”,聽說游人進九曲前求得一盞燭燈,拿燭燈在曲中繞一周出來,燈不滅者,來年可以生得貴子。玩這種游戲時,游人在九曲中暢游,接受心靈的洗禮同時增長傳統(tǒng)文化知識,拓展思維,正因如此,這種益智健身的活動一直延傳至今。
清徐縣民俗體育活動無論是民間社火類還是游戲類活動,都是人們生產(chǎn)生活的縮影。筆者走訪了本縣的文體中心和各村的村委會,詢問了縣城廣場經(jīng)常鍛煉的人群,發(fā)現(xiàn)目前在清徐縣只有“背棍鐵棍”、“迎鼓”、“高蹺”、“秧歌”、“游九曲”等活動在社火節(jié)上仍頻頻出現(xiàn)。尤其其中的“背棍鐵棍”不僅在清徐盛行,而且已經(jīng)走出國門,蜚聲中外了。但“張公背張婆”、“劉三推車”等僅在少數(shù)農(nóng)村的社火節(jié)上亮相,而“抬圪攬官”、“二鬼摔跤”等則多年沒有登臺,將近斷絕和失傳。
此外,清徐的民俗游戲活動中,“抽陀螺”、“踢花毽”、“轉(zhuǎn)地不?!?、“蕩秋千”、“跳皮筋”等還廣泛存在于吳村、南營村、牛家寨、柴家寨、東范莊、西范莊等鎮(zhèn)周圍的村落;“跳方格”、“踢牛足”、“接竹籬”、“砸元寶”等游戲只有少部分如李家婁,后窯等比較落后的農(nóng)村的孩子們還在玩樂;而“憋牛角”、“翻架架”、“雞毛信”等老一輩人小時候經(jīng)常玩耍的游戲現(xiàn)在卻幾乎沒有人參與了。導致清徐許多民俗體育活動瀕臨絕跡,甚至有的活動已經(jīng)消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民俗體育的技能要求過高。某些瀕臨失傳的民俗活動,如“抬圪攬官”和“二鬼摔跤”,表演者要具備高超的技能才能體現(xiàn)出演出效果,而現(xiàn)代人很少有人愿意下工夫進行排練,所以這兩項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tǒng)社火節(jié)目在鬧紅火的隊伍中就很少能看見了。
(2)現(xiàn)代體育項目的侵入。改革開放,使得中國已經(jīng)與世界接軌,足球、籃球、乒乓球、街舞等國外體育活動在清徐境內(nèi)廣泛普及,致使本土的民俗體育活動受到冷落。
(3)人們精神觀念的轉(zhuǎn)變。隨著人們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更加超前,觀念也朝著更時尚的方向發(fā)展,民俗傳統(tǒng)活動已經(jīng)滿足不了人們娛樂的需求。
(4)青少年兒童學習任務繁重?,F(xiàn)代社會中,家長們更希望下一代能以“知識改變命運”,更希望孩子們成龍成風,這樣,孩子們的閑暇時間就都被學習、被作業(yè)和補課所占據(jù),因此他們無暇玩耍,更不用說去繼承民俗體育技能了。
[1] 涂傳飛,陳志丹,嚴偉.民間體育、民俗體育、民族體育的概念及其關系辨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8):24~31.
[2] 王琳.晉中民俗體育特征及其發(fā)展途徑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1(6):22.
[3] 霍亮.山西民俗體育游戲的開展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0,27(1):71.
[4] 張國棟,劉堅,李運.我國民俗體育發(fā)展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8,5(1):25.
[5] 王鐵新,常乃軍.我國民俗體育研究綜述[J].體育文化導刊,2009(10):133.
[6] 涂傳飛,余萬予,鈔群英.對民俗體育特征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11):6.
[7] 關鐘威,李紅梅.論民俗體育文化[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6(1):65.
[8] 梁鎮(zhèn)卿.清徐縣志[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9] 尹國昌,涂傳飛,鈔群英.當前我國民俗體育文化發(fā)展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南昌大學學報,2007(5):70.
[10] 王俊奇.關于民俗體育的概念與研究存在的問題[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2):18.
[11] 曾于久,劉星亮.民族傳統(tǒng)體育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