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江蘇無錫214122)
元好問佚著三種考論
●顏慶余(江南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江蘇無錫214122)
元好問;佚著;輯佚;考述
元好問著述宏富,而亡佚多種,傳授詩學(xué)和金史兩方面的著述亡佚最為嚴(yán)重。今鉤稽史料,考論其佚著《詩文自警》《錦機》《壬辰雜編》等凡12種,藉以增加學(xué)者對元好問文章行業(yè)的認(rèn)識。
金人元好問(1190~1257)一生著述頗多,門人郝經(jīng)撰《遺山先生墓銘》敘述其一生文章行業(yè),約略有三方面:一是詩文詞,凡古近體1500余篇、古樂府100余篇和新樂府(詞)數(shù)十百篇;二是金史著作,包括《中州集》《金源君臣言行錄》《壬辰雜編》《南冠錄》;三是傳授詩學(xué),包括《杜詩學(xué)》《東坡詩雅》《錦機》《詩文自警》等。這些著述,除詩文集、《中州集》外,多已亡佚。今檢核書志著錄、鉤稽史料引述,對元好問三種佚著略作考辨,并提供若干殘存的片段,希望藉此增加我們對元好問的認(rèn)識。
郝經(jīng)沒有提及卷數(shù),而《金史》卷一百二十六《元好問傳》稱此書十卷,想必有所依據(jù)。明初瞿祐《歸田詩話》引及此書,可知明初尚存。此后書目多不載此書,大概明清時期已經(jīng)流傳罕絕。清初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三十一著錄此書為一卷,不詳所本,未必可信。
孔凡禮先生據(jù)明初唐之淳編《文斷》(國圖藏明天順間黃瑜刊本、成化刊本),輯得14則,收入姚奠中主編《元好問全集》卷五十四(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增訂本),后又收入氏編《元好問資料匯編》附錄二《元好問詩文自警輯錄》(學(xué)苑出版社2008年)。
除此之外,《詩文自警》的佚文還可找出3則。
郝經(jīng)《續(xù)后漢書》卷七十三《阮籍傳》有一段關(guān)于魏晉古詩的議論:“惟東漢之十九首,與阮籍之詠懷十七首,托物寓興,辭旨幽婉,曠逸邁往,如醉語無敘,吐出真實,高風(fēng)遠(yuǎn)韻,邈不可及。其后陶潛出于應(yīng)璩,靜深簡麗,委運乘化,悠然天地同流,與籍作相表里,于是為魏晉古詩之正?!痹谶@段議論中,郝經(jīng)提及建安詩人應(yīng)璩,并在其姓名之下加入一段出于《詩文自警》的小字注釋:
元好問《詩文自警》中《初學(xué)記·貧門》載應(yīng)璩《雜詩》:“貧子語富兒,無錢可把撮。耕日不得粟,采彼南山葛。簞瓢恒自在,無用相呵喝?!薄段脑酚⑷A》載璩《三叟詞》云:“昔有行路人,陌上見三叟。年各百余歲,相對鉏禾莠。駐車問三叟,何以得此壽。一叟前致詞,量腹節(jié)所受。中叟前致詞,夜臥不覆首。下叟前致詞,室內(nèi)婦粗丑。要哉三叟言,所以能長久?!辩妿V《詩評》謂,淵明詩其源出于應(yīng)璩,然璩詩世不多見,宋人以璩《百一詩》較之,謂淵明與璩全無關(guān)涉,殆未見前二詩邪。大率前輩議論悉有依據(jù),譏評之際,不可不慎也。[1]
郝經(jīng)作為元好問的門人,引述師說,想必可信。
明初瞿祐《歸田詩話》卷上“山石句”條稱:
元遺山《論詩三十首》,內(nèi)一首云:“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詩?!背醪粫运^,后見《詩文自警》一編,亦遺山所著,謂“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晚枝”,此秦少游《春雨》詩也。非不工巧,然以退之山石句觀之,渠乃女郎詩也。破卻工夫,何至作女郎詩?[2]
《中州集》卷九《擬栩先生王中立》小傳也記載這段議論,并且說明這段議論的來源:“予嘗從先生(案指王中立)學(xué),問作詩究竟當(dāng)如何。先生舉秦少游春雨詩”云云。大概瞿祐的引述并不完整,從孔凡禮輯錄的佚文看,《詩文自警》通常會指明觀點的來源,尤其是來自師長的傳授,不會掩為己有。
元好問文集中有一篇《楊叔能小亨集引》,自述學(xué)詩經(jīng)歷說:
初予學(xué)詩,以十?dāng)?shù)條自警云:“無怨懟,無謔浪,無驁狠,無崖異,無狡訐,無媕阿,無傅會,無籠絡(luò),無衒鬻,無矯飾,無為堅白辨,無為賢圣癲,無為妾婦妒,無為仇敵謗傷,無為聾俗哄傳,無為瞽師皮相,無為黥卒醉橫,無為黠兒白捻,無為田舍翁木強,無為法家丑詆,無為牙郎轉(zhuǎn)販,無為市倡怨恩,無為琵琶娘人魂韻詞,無為村夫子免園策,無為算沙僧困義學(xué),無為稠梗治禁詞,無為天地一我、今古一我,無為薄惡所移,無為正人端士所不道?!保?]
這里的29句自警之語,想必應(yīng)該寫入《詩文自警》。
另外,明初王行《半軒集》中有一篇題跋稱,元好問有一部《論文訣》。此書名稱僅見于此,元好問所有傳記、文集序跋和歷代書目都未見提及。從王行題跋的內(nèi)容推測,所謂《論文訣》大概就是《詩文自警》。王行題跋稱:“右遺山元好問裕之《論文訣》。雖云論文,實看文字法也。惟作者能知作者之苦,誠非易事,然茍能字字求之,則用心亦精矣。所謂作者將不始于此乎。古有云讀書一目十行,又云目數(shù)行下,又云五行俱下,皆史文耳。先儒曰讀書只怕尋思推究者為可畏,如史所云,何足畏哉。”[4]要義是看文要字字求之,而這樣的意思正好見于孔凡禮《輯錄》九:“文須字字作,亦要字字讀?!币虼?,《論文訣》應(yīng)該只是《詩文自警》的別稱,或者摘抄而改稱,而非另一種書。
從以上17則佚文看,《詩文自警》作為元好問早年學(xué)詩、晚年指授學(xué)者而編成的詩學(xué)手冊,主要內(nèi)容是關(guān)于詩文寫作中的禁忌和規(guī)則,也包含一些古人的議論和師長的教導(dǎo),如黃庭堅、呂居仁、元德明、周昂、王中立、楊云翼。正如書名所示,此書主要是詩人給自己擬定的寫作訓(xùn)條,與通俗詩法手冊的寫法類似。討論這些文字的水平,也許并不重要,值得我們關(guān)注的是其中所體現(xiàn)的詩歌觀念。在這些文字中,元好問顯然非常警惕詩歌的某些負(fù)面品質(zhì),時刻提醒自己遠(yuǎn)離它們。這種宗旨正符合他在《論詩三十首》中自任詩中疏鑿手的思想。
據(jù)《金史》本傳記載,此書僅有一卷的規(guī)模。明清時期書目罕見著錄,僅見清初《千頃堂書目》卷三十一著錄,也是一卷,大概本于《金史》,黃虞稷未必收藏或親見原書。
元好問集中尚存一篇《錦機引》,記載此書編纂始于金宣宗興定元年(1217),時年28歲,并自述編纂用意是遍考百家之書中的前人議論,知悉古人的淵源,掌握文章的法度。書名取自北宋黃庭堅《與王立之四帖(其四)》所云:“若欲作楚詞,追配古人,直須熟讀楚詞,觀古人用意曲折處,講學(xué)之,然后下筆。譬如巧女文繡妙一世,若欲作錦,必得錦機,乃能成錦爾。”(《山谷外集》卷十)
此書既作于早年,《錦機引》又自稱藏書所限而未備,在此后數(shù)十年間,元好問繼續(xù)增輯此書,直到晚年才最終成書。集中有《答聰上人書》,約作于蒙古憲宗五年(1255)前后,是元好問寫給劉秉忠(1216~1274)的書信。元好問在書信中回顧40年間致力詩學(xué),積累“量體裁、審音節(jié)、權(quán)利病、證真贗,考古今詩人之變”的功夫,并含蓄地批評劉秉忠:“唯前輩諸公議論,或未飽聞而饜道之耳?!弊詈筇峒啊跺\機》一書說:“此仆平生所得者,敢以相告?!跺\機》已成,第無人寫潔本。年間得斷手,即當(dāng)相付,亦倚公等成此志耳?!保?]此事劉秉忠也有記述,其《再讀遺山詩》“蜀錦絲頭從此細(xì)”句下自注:“蓋遺山見愚狂作,寄語世昌曰:他日自細(xì)去。既而賜到《錦機》,故此及之也。”[5]劉秉忠所說的“狂作”,大概是指他的《讀遺山詩十首》,這組論詩絕句是對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的回應(yīng),并有若干軒輊之見。元好問寄送劉秉忠的《錦機》,大概是清稿本或者抄副本,信中倚付之意應(yīng)該是希望刊印傳世。劉秉忠記述此事時沒有回應(yīng)這一點,因此《錦機》是否刊行無從確認(rèn)。
《錦機》一書亡于何時,不能確定,然而清初人提及一部《錦機集》,或與此書有關(guān)。明人蔣一葵《堯山堂外紀(jì)》卷六十七稱:“元遺山嘗有《錦機集》指授學(xué)者?!边@里的《錦機集》指的就是《錦機》,可見明代已有此異稱。這里稍作考述。清初沈雄編纂、江尚質(zhì)增輯的《古今詞話》,提及《錦機集》一書凡四處。
《古今詞話》詞辨卷下“三奠子”條:
曹秋岳曰:“唐宋未有是曲,元遺山《錦機集》中有二闋,傳是奠酒、奠谷、奠璧也?!贝蘖顨J《教坊記》有《奠璧子》。元詞云:“悵韶華流轉(zhuǎn),無計流連。行樂地,一凄然。笙歌寒食后,桃李惡風(fēng)前。連環(huán)玉,回文錦,兩纏綿。芳塵未遠(yuǎn),幽意誰傳。千古恨,再生緣。閑衾香易冷,孤枕夢難圓。西窗雨,南樓月,夜如年?!保?]
第一則材料中,曹秋岳即曹溶(1613~1685),《古今詞話》卷首有其序,自署:“鴛水年家弟曹溶撰?!辈苋芴峒霸脝枴度熳印范祝浧渲幸皇?,今皆載《遺山樂府》。
《古今詞話》詞辨卷下“小圣樂”條:
江丹崖曰:“《錦機集》載,都城外萬柳堂,廉野云置酒,招盧疏齋、趙松雪同飲。時歌妓解語花者,左手折荷花,右手執(zhí)杯行酒,歌《小圣樂》,詞云:綠葉陰濃,遍池亭水閣,偏趁涼多。海榴初綻,朵朵蹙紅羅。乳燕雛鶯弄語,對高柳鳴蟬相和。驟雨過,似瓊珠亂撒,打遍新荷。人世百年有幾,念良辰美景,休放虛過。富貴前定,何用苦張羅。命友邀賓燕賞,飲芳醑,淺斟低歌。且酩酊,從教二輪,來往如梭。此元遺山預(yù)為制曲以教歌者也?!保?]
第二則材料中,江丹崖即增輯此書的江尚質(zhì)。江氏引述《錦機集》所載的這則軼事,亦見明人蔣一葵《堯山堂外紀(jì)》卷七十“趙孟頫頁”條,略有異文,且有趙所賦詩一首,無此處末句,而有注曰:“調(diào)元遺山所制。當(dāng)時名姬多歌之?!贝藙t軼事的疑點,是盧摯(疏齋)、趙孟頫頁(松雪)的年代都晚于元好問,《錦機集》一書似不應(yīng)記載二人之事。
《古今詞話》詞評卷下“元好問錦機集”條:
《金源言行錄》曰:“遺山從郝天挺游……有《錦機集》,其《三奠子》《小圣樂》《松液凝空》皆自制曲也?!保?]
《錦機集》曰:“正大中,狂僧李菩薩于十月灑酒作花,竟開牡丹二株,遺山為賦《滿庭芳》,一時傳誦?!保?]
第三則材料中,引用已佚的《金源言行錄》,提及元好問《錦機集》收錄三首自制曲,其中《三奠子》和《小圣樂》,元好問都有作品傳世,而《松液凝空》未見傳世,曲名也僅見于此。
第四則材料中,引用《錦機集》的文字,在《古今詞話》提及此書的幾處文字中,此處是唯一直接的引用。稍有疑義的是引文采用第三人稱,似非元好問口吻。作為《滿庭芳》寫作背景的李菩薩灑酒作花一事,更詳細(xì)的記載出于元好問自己的詞序,《堯山堂外紀(jì)》卷六十七亦載。
以上四則材料的引用,都作《錦機集》,而不是《錦機》。第一則提及《錦機集》收詞2首并錄其中一首,第二則引錄《錦機集》所收詞1首,第三則提及《錦機集》所收詞3首,第四則提及《錦機集》所收詞1首。這樣看來,《錦機集》似乎應(yīng)該是一部詞集。而“元好問錦機集”條所在的詞評卷,所評都是諸家詞集,如下卷(金元明清)評及完顏璹《如庵小稿》、吳激《東山樂府》、蔡松年《蕭閑公集》、黨懷英《竹溪詞》等,這樣的體例也表明《錦機集》應(yīng)該是一部詞集。然而,元好問詞集傳本,無論書志著錄還是存世諸本,都題作《遺山樂府》或《遺山先生新樂府》,并無《錦機集》的名稱。這其間的悖謬或許應(yīng)該歸咎于《古今詞話》的引用有誤?!跺\機集》是否即是《錦機》,二者有何關(guān)聯(lián),有待進(jìn)一步的考證。
《錦機》一書,既是元好問數(shù)十年致力詩學(xué)的筆記,也是他指授學(xué)者所用的教材。元初著名詩人多沾溉于此。前引郝經(jīng)《遺山先生墓銘》明確提到,元好問編纂《錦機》等書“指授學(xué)者”。前引劉秉忠詩自述元好問對他的告誡以及寄贈《錦機》寫本,并對元好問的寄語“他日自細(xì)去”,謙遜地回應(yīng)說:“蜀錦絲頭從此細(xì)。”在東平府學(xué)校試中得到元好問賞識的閻復(fù),也在《挽遺山先生》詩中說:“野史夜寒蟲蠧簡,錦機春暖鳳停梭?!保?]將《錦機》一書與野史亭著述相提并論,即是將元好問傳授詩學(xué)的功績與撰述金史的成就相提并論。元好問弟子王惲在《追挽元遺山先生》詩中,自注稱:“余年廿許,以詩文贄于先生,公喜甚,親為刪誨。”詩曰:“天機翻錦余官樣,月戶量工更苦心?!保?]聯(lián)系自注與詩句,在元好問指授詩學(xué)的過程中,《錦機》一書留給王惲的影響大概是最深的。
《壬辰雜編》是元好問晚年編纂的一種雜史著作,紀(jì)事始于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壬辰,故以干支題名。此書僅有手寫本,曾經(jīng)入藏元翰林國史院,在設(shè)局纂修遼、宋、金三史時,得到采摭利用。元人歐陽玄《送振軒宗丈歸祖庭》詩序(《圭齋文集》卷二)、蘇天爵《三史質(zhì)疑》(《滋溪文稿》卷二十五)、王沂《題歐陽興世帖》(《伊濱集》卷二十一)等,都充分肯定此書的史料價值。
《壬辰雜編》雖已整體亡佚,卻有部分資料被采摭而保存在《金史》當(dāng)中?!端膸烊珪偰俊分赋觯骸敖瘛度沙诫s編》諸書,雖已無傳,而元人纂修《金史》,多本所著,故于三史中獨稱完善,亦可知其著述之有裨實用矣?!保?]陳學(xué)霖《〈壬辰雜編〉探賾》一文,考述此書流傳情況,并從史源學(xué)的角度,找出《金史》采摭《壬辰雜編》資料的三例,即《金史》卷一一五《完顏奴申傳》、卷一二三《完顏斜烈傳》和卷一二四《完顏絳山傳》的部分文字。[10]由此三例,略可蠡測此書的若干特點。
這里補充另外一例。《金史》卷一二四《畢資倫傳》也有部分資料出自《壬辰雜編》。
先引《畢資倫傳》中的相關(guān)部分如下:
既而,樞密院以資倫、思忠不相能,恐?jǐn)∈?,以資倫統(tǒng)本軍屯泗州。興定五年正月戊戌,提控王祿湯餅會軍中宴飲,宋龜山統(tǒng)制時青乘隙襲破泗州西城。資倫知失計,墮南城求死,為宋軍所執(zhí),以見時青。青說之曰:“畢宣差,我知爾好男子,亦宜相時達(dá)變。金國勢已衰弱,爾肯降我,宋亦不負(fù)爾。若不從,見劉大帥即死矣?!辟Y倫極口罵曰:“時青逆賊聽我言。我出身至貧賤,結(jié)柳器為生,自征南始得一官,今職居三品。不幸失國家城池,甘分一死尚不能報,肯從汝反賊求生耶?!鼻嘀獰o降意,下盱眙獄。
時臨淮令李某者亦被執(zhí),后得歸,為泗州從宜移剌羊哥言其事。羊哥以資倫惡語罵時青必被殺,即以死不屈節(jié)聞于朝。時資倫子牛兒年十二,居宿州,收充皇后位奉閣舍人。
宋人亦賞資倫忠憤不撓,欲全活之,鈐以鐵繩,囚于鎮(zhèn)江府土獄,略給衣食使不至寒餓,脅誘百方,時一引出問云:“汝降否?”資倫或罵或不語,如是十四年。及盱眙將士降宋,宋使總帥納合買住已下北望哭拜,謂之辭故主,驅(qū)資倫在旁觀之。資倫見買住罵曰:“納合買住,國家未嘗負(fù)汝,何所求死不可,乃作如此嘴鼻耶?!辟I住俯首不敢仰視。
及蔡州破,哀宗自縊,宋人以告資倫。資倫嘆曰:“吾無所望矣。容我一祭吾君乃降耳。”宋人信之,為屠牛羊設(shè)祭鎮(zhèn)江南岸。資倫祭畢,伏地大哭,乘其不防,投江水而死。宋人義之,宣示四方,仍議為立祠。
鎮(zhèn)江之囚有方士者親嘗見之,以告元好問,及言泗州城陷資倫被執(zhí)事,且曰:“資倫長身,面赤色,顴頰微高,髯疏而黃。資稟質(zhì)直,重然諾,故其堅忍守節(jié)卓卓如此?!薄缎趯嶄洝份d資倫為亂兵所殺,當(dāng)時傳聞不得其實云。[11]
由傳中所述可知,《畢資倫傳》的史源有二。一是《宣宗實錄》,二是元好問的著述。興定五年(1221)泗州城陷,畢資倫被執(zhí)不降,泗州從宜移剌羊哥以畢資倫不屈死節(jié)奏聞于金朝,那么,《宣宗實錄》所載畢資倫事跡應(yīng)該止于此,興定五年以后的事跡就不可能出自《宣宗實錄》,而只能出自元好問的著述。傳記末尾明確說明,元好問所記畢資倫興定五年以后被囚鎮(zhèn)江、天興三年(1234)癸巳投水自盡的事跡,出自當(dāng)時目擊者的講述,并補充說《宣宗實錄》載畢資倫為亂兵所殺是傳聞不得其實。
據(jù)陳學(xué)霖《〈壬辰雜編〉探賾》一文的研究,《壬辰雜編》記載天興壬辰、癸巳兩年間的時事聞見。《金史·畢資倫傳》所采摭的元好問著述,應(yīng)該就是《壬辰雜編》。
[1](元)郝經(jīng).續(xù)后漢書卷七十三阮籍傳[M].清道光刻宜稼堂叢書本。
[2](明)瞿祐.歸田詩話卷上[M]//何文煥.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3:1240-1241.
[3]狄寶心校注.元好問文編年校注卷五[M].北京:中華書局,2012:1025,1400-1401.
[4](明)王行.半軒集卷八書元裕之論文訣而題其后[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31冊:394.
[5](元)劉秉忠.劉文貞公集[M]//永樂大典第十冊卷九百一詩字韻.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影印本.
[6](清)沈雄編纂,江尚質(zhì)增輯.古今詞話[M]//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931-932,941-942,1017.
[7](明)宋緒.元詩體要卷十二[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372冊:666.
[8](元)王惲.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卷十七[M].四部叢刊影印明弘治翻元本.
[9](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六六遺山集四十卷附錄一卷提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3:1421.
[10]陳學(xué)霖.《壬辰雜編》探賾[J].晉陽學(xué)刊,1990(5).
[11](元)脫脫,等.金史卷一二四畢資倫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7:2707-2708.
G256.22
E
1005-8214(2014)06-0054-04
顏慶余(1980-),復(fù)旦大學(xué)文學(xué)博士,現(xiàn)執(zhí)教于江南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研究方向:中國詩學(xué),文獻(xiàn)學(xué)。
2013-03-18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2YJC751095),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wù)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編號:JUSRP111A56),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研究指導(dǎo)項目(項目編號:2011SJD750002)的研究成果之一。
[責(zé)任編輯]宋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