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棟梁,胡笙悅
(通化師范學院 文學院,吉林 通化, 134002)
論《夜譚隨錄》中的滿族宗教文化與民俗文化
徐棟梁,胡笙悅
(通化師范學院 文學院,吉林 通化, 134002)
《夜譚隨錄》的作者和邦額為滿族鑲黃旗人,故其作品中多有滿族特有的文化展現?!兑棺T隨錄》不但語言頗具東北方言特色,其內容更有大量關于滿族之宗教信仰與民間風俗的描寫,充分展示了滿族民間的風土人情。
《夜譚隨錄》;滿族;宗教;民俗;文化
康熙年間《聊齋志異》的行世,引發(fā)了清代文言小說創(chuàng)作的高潮。一時間,模仿《聊齋志異》的文言小說頻頻出現,僅在乾隆年間就有《螢窗異草》、《新齊諧》、《夜譚隨錄》等文言小說專集成書,其中滿族文人和邦額的《夜譚隨錄》尤以獨特的視角和表現方式在當時眾多的聊齋體文言小說中別具一格。其語言兼具北京方言與東北方言之特色,其內容更有大量關于滿族特有的宗教信仰以及民間風俗描寫。
滿族人早期以信仰薩滿教為主。薩滿教是原始的多神教,是萬物有靈說、巫術、圖騰、早期拜物教的集成,因此滿族人不僅對天、地膜拜,還將與自己生活關系密切的一些動物、植物也奉若神明?!八_滿”是宗教祭祀活動的主持人,并被認為是神派來的使者,負責人類與神明之間的溝通。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變遷,滿族的宗教文化也有了一些變化,從單一信仰薩滿教的萬物有靈慢慢發(fā)展到薩滿教與民間“俗信”、“雜信”的合流,這些在和邦額的《夜譚隨錄》中都有體現。
《夜譚隨錄》卷八第五篇《莊斸松》描寫了薩滿作法除祟的過程。北京城內有一個叫莊壽年的人,他的朋友丘生為黑狐所祟,無藥可醫(yī),于是莊壽年請來鑲白旗蒙古人穆薩滿作法驅怪。其日,“鄰人觀者如堵”只見“穆冠兜鏊,腰金鈴,撾鼓咚咚,口誦神咒,繞園而走。至園后廢樓前,瞋目仰視,旋棄鼓,捉鐵叉,趨步登梯,若有所逐。至墻角,極力叉之,聞哰哰之聲,如犬之被撻然,設鼎鑊,提叉烹之,咸見一黑狐,大如獾,脫腸而死。穆炙肉焚皮,取心燒之,研為末,服丘及莊而去。”[1]228這一段文字形象地描寫了薩滿作法除掉黑狐的過程,其中提及當時流行于滿族和蒙古族人中的薩滿教作法除祟之過程,既有薩滿服飾的描寫,又涉及薩滿法器的使用。
滿族薩滿服飾常見的有神帽、神裙、七星褂、銅鏡等。神帽上多有鳥模型、各種骨飾以及銅鏡、銅鈴等飾物。銅鏡多代表日月星辰,飛鳥則象征其能在宇宙間自由飛翔。骨飾一般為有著數百年的野豬牙、鹿角、獐熊的腳掌骨等等。豬骨象征勇猛,鹿角象征長壽,獐熊骨則意味著驅魔除邪。有些望族薩滿的骨飾可重達百余斤。[2]38《莊斸松》中“穆冠兜鏊”一句描寫的正是穆薩滿頭戴金盔的形象,這里的金盔應該就是薩滿服飾中神帽的一種。滿族薩滿無論男女在祭祀或做法時都必須身著神裙,原因是早期部落酋長、氏族首領往往兼任薩滿,而且多為女性。后世女薩滿逐漸為男性所代替,因此穿著神裙是女薩滿留下的歷史標記。
《夜譚隨錄》中還涉及薩滿所使用的法器。常見的薩滿法器有腰鈴、抓鼓、抬鼓、銅鈴、神刀、扎槍馬叉、花棍、木錘、卡拉器、箭等?!肚f斸松》中的穆薩滿所用法器至少有腰鈴和神鼓兩種?!肚f斸松》一篇中有對穆薩滿“冠兜鏊,腰金鈴,口誦神咒繞園而走”的描寫,其腰間所掛之金鈴正是薩滿常用法器之腰鈴。腰鈴滿語為“西沙”,最初為石頭所制,后來材質變?yōu)殂~、鐵,它的響聲代表風雷,可以嚇退鬼怪,是薩滿做法時必不可少的法器之一。[2]43同篇文中還有“至園后廢樓前,瞋目仰視,旋棄鼓,捉鐵叉,趨步登梯,若有所逐”的描述。滿族薩滿作法時常用的鼓包括抓鼓和抬鼓,其中抓鼓較小,適合單人手持,抬鼓則須雙人或多人共抬。抓鼓滿語為“尼瑪琴”,也稱神鼓,鼓背有抓環(huán),呈圓形或橢圓形,象征著浩渺的宇宙,其聲能召請神靈,嚇退惡魔。
滿族人的許多風俗習慣都與其宗教信仰和圖騰崇拜有關,例如滿族直至清末相沿不準殺狗、食狗、使用狗皮。一方面,滿族發(fā)源于白山黑水之間,是一個游牧民族,塞外惡劣的生活環(huán)境使得滿洲旗人以漁獵經濟為主要生產方式,因此犬就常用于狩獵,滿族人愛護犬類,也是長期狩獵生活所余下的風俗。另一方面,滿族對犬的愛護與圖騰有關,如郝哲人所祭諸神中就有狗神。呂振羽先生說:“……我認為這幾種動物,必是作過中國人在原始時代的圖騰標識;并且這幾個圖騰在原先必系較有能力的部落,所以在人們的意識上所受的影響才如此深刻?!盵3]76犬在滿族意識上的影響即同樣深刻,滿族部落中也必定有以犬為圖騰的。滿族人愛犬敬犬在《夜譚隨錄》中也有體現,如卷五《癲犬》篇,“粵西某村,居民數千家,俗尚蓄犬以為食。”[1]145或許是上天懲罰他們吃了太多的狗肉,在夏日酷暑的時候,“其犬盡癲,人被傷而死者,日以百數。”人們無應對之策,請來一名巫師才使癲犬全部離去。廣西歷來有吃狗肉的習慣,這與滿族人敬犬愛狗的思想相悖,和邦額通過寫因愛吃狗肉導致一村之犬全部瘋癲咬人的故事來警告世人戒吃狗肉,表現了滿洲旗人對犬的喜愛之情,同時也與滿族早期的圖騰崇拜有必然聯系。
清人入主中原后,其宗教文化也融入了漢文化的元素。滿族人在祭祀天地鳥獸的同時,還崇拜關帝、觀音、佛祖。北京旗人尊敬老爺神。所謂老爺神其實正是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關羽,旗人尊敬關羽,視其為護國神,絕不會對他指名道姓,一般都稱之為“關帝”,俗稱“關瑪法”?!艾敺ā痹跐M語中有“老爺”、“老翁”的意思。中原地區(qū)對關羽的崇拜可以追溯到唐代,關公是釋、道二家共同崇拜的神袛。在佛教中,“關帝”是伽藍神之一,道教崇之更甚。到了明代萬歷年間,他被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圣帝君”的尊號,簡稱“關圣帝君”。[4]153關羽英勇善戰(zhàn)、忠君信友的精神品質正好符合滿族人崇尚武功、篤守信義的性格。清人王嵩儒在《掌故零拾》卷一這樣寫道:“本朝未入關之先,以翻譯《三國演義》為兵略,故其崇拜關羽。其后有托為關神顯靈衛(wèi)駕之說,屢加封號,廟遂遍天下?!盵5]可以看出,關公在旗人中獨特的影響力?!兑棺T隨錄》卷九《三官?!菲獙懙溃骸氨>咏捕ㄩT,門外舊營房之東,故有關帝廟,保與佟暨其黨十余人,常聚集于其中?!盵1]256這里提及的關帝廟正是供奉關羽的地方。在清代,旗人足跡所到之處多有關帝廟。金啟孮先生在《北京郊區(qū)的滿族》中也回憶道:“……那里已看不見薩滿教的遺留,所信奉的只有老爺(關羽)和娘娘了。清朝的護國神營房中八旗就有八個老爺廟,真是不厭其多。營房外面也有老爺廟,如雙關帝廟(廟中塑有兩個關帝像)、立馬關帝廟(關帝的像不是坐著而是騎在馬上)”[6]45可見當時旗人對關羽的崇拜。
鼓詞始于唐代變文,在明清兩朝相當流行。八旗子弟為了讓鼓詞的表演更加靈活,創(chuàng)作出了只唱不說的新曲藝形式——子弟書。子弟書在鼓詞基礎上形成,不同的是,鼓詞是長篇,有說有唱,子弟書則是短篇,有唱無說,想唱可以多唱幾段,不想唱就可以隨時中止,便于在親友之間娛樂交流?!兑棺T隨錄》中對此也進行了描寫。
如《某馬甲》文中曰:“甲獨坐炕頭,寂無聊賴,檢得鼓詞一本,就燈下觀之?!盵1]87從這段描寫中可以推斷出兩點:第一,子弟書在軍中流傳頗廣。究其原因,挑兵補缺是普通滿洲旗人的經濟來源,他們只能通過自己披甲當差的俸祿來養(yǎng)活自己,而不能有其它的經濟活動,八旗子弟終日無所事事,精神上無所寄托,因此聽書唱詞成了滿洲旗人排遣心理壓力的好方法,久而久之也就演變成滿族人的一個廣泛愛好。第二,子弟書已經不是純粹的彈詞說書,還經常以寫本的方式流傳,子弟書在當時已與話本小說等形式合流。
滿族做為一個少數民族自然會有許多獨特的民間風俗,而且和邦額是滿族人,因此在作品中也會有意無意的寫到滿族的一些民俗。在《夜譚隨錄》中記載了大量滿族的習俗,通過和邦額的記載我們可以了解到一些不同于漢族的滿族特有的民族風俗,看到一個豐富多彩的滿洲旗人世界。
1.滿族女子精擅騎術
中原女子多擅長閨閣女紅,而滿族女子即使在入關后有不少還保持著擅長騎馬的習慣。滿族女子不同于漢族女子,受其早期漁獵生活方式影響,都不纏足,且性格豪爽,執(zhí)鞭馳馬,不異于男。如康熙年間的滿族詩人納蘭性德在一首詞中寫道:“有個盈盈騎馬過,薄妝淺黛亦風流……”[4]87詞句生動的描繪出了一位騎馬的滿洲少女形象。《滿文老檔》中也記載有努爾哈赤率眾福晉行圍狩獵的情景。在《夜譚隨錄》的《譚九》,中有這樣一處描寫“……道遇一媼,衣懸鶉,而跨白顛馬,鞍轡華美,”[1]215其風俗與中原女子迥然相異。
2.重小姑
滿族民間有“重小姑”風俗,即家族中尊重未婚女子。受騎射文化以及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滿族的青年男女生長的自然與社會環(huán)境幾乎沒有差別,這就促發(fā)了滿族男女的平等觀念。滿族婦女無論在家里還是外面,其社會地位和不羈性格都是漢族婦女遠遠無法比擬的。[7]12《王侃》一篇寫農家弟子王侃偶救一狐女,狐女為報恩情委身事之,而后王侃的妹妹得知其為狐,不顧其富家育子大恩,潛以符箓除之。狐精為了與王侃結為夫婦,極力討好王侃之妹,得到了小姑的認可方才奠定了狐精與王侃婚姻,但最后也正因王妹不見容使狐精最終離開?!肚灏揞愨n·風俗》中曰:“旗俗,家庭之間,禮節(jié)最繁重,而未字之小姑,其尊亞于姑,宴居會食,翁姑上坐,小姑側坐,媳婦侍立于旁,進盤匜,奉巾櫛惟謹,如仆媼焉。京師有諺語曰:‘雞不啼,狗不咬,十八歲大姑娘滿街跑。’蓋即指小姑也。小姑之在家庭,雖其父母兄嫂,亦皆尊稱之為姑奶奶。因此之故,而所謂姑奶奶者,頗得不規(guī)則之自由。南城外之茶樓、酒館、戲園、球房,罔不有姑奶奶?!盵8]2212可見滿族姑娘未出嫁時,在家庭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姑奶奶當家的現象在旗人中也不罕見。
3.新郎不迎親
滿族傳統(tǒng)的婚俗更有其獨特的禮節(jié),如滿族有不迎親的婚俗。滿族新娘出嫁當天,會由送親太太(即女方送新娘子的親人)或自己的親哥哥親自送到新郎家里成婚。[9]在《夜譚隨錄》中有多篇小說就呈現了滿族不迎親的婚俗。如《阿鳳》中狐妖欲將其女阿鳳許配給尚書家四公子,尚書答允,問何日迎親,而狐妖卻回答應尊滿族不迎親之風俗,會親自將阿鳳送至府上。再如《阿稚》篇中也寫到“旗俗不親迎,且既承慨許,當即令其趨事舅姑,敢議禮乎?!盵1]226狐母知曉滿族婚俗中不親自迎親的習俗,在出嫁的前一天,親自將兩個女兒送到新郎家里成親。以上都表現出滿族婚俗不迎親的傳統(tǒng)。
4.愛好吸煙
滿族人愛好吸煙,而且不論男女老少,可以說是一項全民性的愛好。吸煙已經成為滿洲旗人之間的一種流行時尚,“俗稱‘蛤蟆煙’,亦稱關東煙……關東‘三大怪’中‘十七八的姑娘叨著個大煙袋’即指此?!盵10]135此景更為形象的反映了滿洲旗人全民愛好吸煙的現象?!蹲T九》篇中寫商人譚九借宿一鬼婦家中,鬼婦的媳婦見譚九吸煙,也不覺動了煙癮。于是鬼婦便代其媳婦討煙?!皨D頻脧,有欲煙之色。媼察知其意,亟拊掌曰:‘媳婦垂涎吃煙矣,小郎肯見賜否?’譚以煙囊付之。……婦吸之甚適,眉顰頓舒?!崩蠇D不解吸煙有什么好處,譚九笑著和她解釋:“亦自不解,第不會則已,學會則一刻不能離,寧可食無飯,不可吸無煙也。”[1]215譚九的一番話正是吐露了滿族人對吸煙的喜愛,并且其中不乏女子。
滿族人愛吸煙這一民俗在古籍中也多有記載,如楊賓在《柳邊紀略》中寫道:“其宴賓禮儀主要包括送煙、獻茶、敬酒、進食、歌舞等幾項主要內容。首先是主人向客人送煙,次獻奶子茶?!盵11]153此處描繪的是寧古塔地區(qū)滿族人家宴的情景,在家宴上主人首先要給客人送煙,然后才是給客人送奶子茶,這一步驟的先后形象地說明了滿洲旗人對吸煙的熱愛。至康乾年間,吸煙之風進一步盛行,徐珂在《清稗類鈔》飲食類記載:“康熙時,士大夫無不嗜吸早煙,乃至婦人孺子,亦皆手執(zhí)一管,酒食可闊也,而煙決不可闊,賓主酬醉,先以此為敬。光緒以前,北方婦女吸者尤多,且有步行于市,而口銜煙管者?!盵12]90主人招呼客人時必先遞煙以表尊敬,甚至達到了酒食可以不吃,但不能不吸煙的地步。
清代統(tǒng)治者的文化策略是主動接近和融入中原文化,但由于彼時滿人在政治上的主導地位,以及滿人入關后各民族之間的融合以及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原先為滿族人所固有之民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也隨之進入中原。有清一代,在各類小說中描寫、記載滿族宗教文化和滿族民俗文化的現象屢見不鮮。如《紅樓夢》中便有大量關于滿族服飾、婚姻、喪葬、宗教文化的描寫,[13]充分展示了滿族融入中原文化后不同階層、不同側面的文化形態(tài)。但是,此類長篇小說因為有自身的發(fā)展脈絡和故事情節(jié),宗教和民俗的描寫在其中只屬于點綴成分,導致許多宗教儀式、民俗行為少有具體而細致的敘述。
筆記小說則不然。由于筆記小說本身的特點便是篇幅短小、涉及內容廣泛,舉凡社會習俗、宮廷生活、官場見聞、文化軼事、風景名勝等無所不包。清代滿人足跡遍布天下,其特有之宗教信仰及生活習俗等皆與中原有所不同,文人往往或以獵奇視之,故筆記小說中時常能見到滿洲宗教信仰及民俗描寫。這種情況在以滿族人或者受滿族文化影響甚深的文人的作品中尤其明顯。由于清朝歷代統(tǒng)治者對文學的愛好,帶動了許多滿族文人文學創(chuàng)作的熱情,創(chuàng)作筆記小說的滿族作家也越來越多,比較著名的除和邦額的《夜譚隨錄》外,還有昭梿的《嘯亭雜錄》、麟慶的《鴻雪因緣圖記》、慶蘭的《螢窗異草》等。這些小說的作者因本身就是滿族人,對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及生活習俗自然非常熟悉,因而在其筆下,也有更多的滿洲民俗體現。對于以《夜譚隨錄》為代表的清代滿族作家筆記小說的研究,不僅可以更好地再現和了解清季滿人之固有之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更能從中看出滿族文化在融入中原文化之后的變遷和發(fā)展。
[1](清)和邦額.夜譚隨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王宏剛,于曉飛.大漠神韻——神秘的薩滿文化[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3.
[3]呂振羽.中國原始社會史[M].1949.
[4]劉小萌.八旗子弟[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5](清)王嵩儒輯.掌故零拾[M].彝寶齋印書局,1936.
[6]金啟孮.北京郊區(qū)的滿族[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89.
[7]李麗.夜譚隨錄中滿族旗人世界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遼寧大學,2013.
[8]徐珂.清稗類鈔(第五冊風俗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
[9]王立,紀芳.清代滿族小說報恩母題與滿漢文化交流[J].民族文學研究,2010:80.
[10]韓耀旗、林乾.清代滿族風情[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11]楊英杰.清代滿族風俗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
[12]成高.煙文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
[13]吳松林.《紅樓夢》的滿族習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博士論文,2010;王云英.從《紅樓夢》談滿族服飾紅樓夢[J].紅樓夢學刊,1982(1)
Manchu Religious Culture and Folk Culture in Ye Tan Sui Lu
XU Dong-liang1,2,HU Sheng-yue2
(1.College of Literature,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2.Department of Chinese,Beij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He Bange,the author of Ye Tan Sui Lu,was the Manchu Xianghuangqi people,so his works more to showed the Manchu unique culture.The language has northeastern dialect features in Ye Tan Sui Lu,its contents have a lot of description about the Manchu religious beliefs and folk customs,demonstrating the Manchu folk customs.
Ye Tan Sui Lu;Manchu;religion;folk;culture
G122
A
1008—7974(2014)04—0030—04
2014-03-17
徐棟梁(1980-)山東諸城人,文學博士,講師;胡笙悅(1991-)女,浙江金華人,通化師范學院2011級在讀學生。
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明清文學作品中的長白山民俗文化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397號);吉林省“2011計劃”長白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項目(吉教聯字[2013]6號)
(責任編輯:章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