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清華
(福建省將樂縣高唐中學,福建 將樂 353301)
【民主教學】
以人為本
——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學會學習
羅清華
(福建省將樂縣高唐中學,福建 將樂 353301)
在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完全處于被動的地位。因而,在學生對數學學習存在的諸多障礙中,我認為最大障礙在于:學習的被動性,主動參與的意識差。他們把學習單純地作為被動接受的過程。針對這種情況,這些年,我在初中數學課的教學過程中做了一些嘗試。力爭創(chuàng)造濃厚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主動參與、主動學習中學會學習、學會交流、學會合作。
主動參與;氛圍;學會學習
從課堂教學的主要矛盾看,不應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矛盾,而是教材與學生之間的矛盾。課堂教學就是將教材中體現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知識結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起到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因此,我在備課過程中,精心設計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每個環(huán)節(jié),盡量讓學生養(yǎng)成勤學多思的良好習慣。課堂教學中怎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數學教學中呢?我在這點上的做法是把學生吸引到積極的學習活動中來,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課堂活動是由眾多的個體活動組成的集體活動,培養(yǎng)全班同學的學習愿望。想方設法使大部分學生都有思考、發(fā)言的機會。比如在練習課上,鼓勵學生大膽地把自己認為不懂的題目(即使很簡單)提出來,而我并不急于講解,我把問題展示出來,請那些思路明了的學生上臺做“小老師”,大膽講清自己的思路,這樣已懂了的同學就有了充分表現自我的機會,并使它們有一種成就感、自豪感和榮譽感,激起他們想學得更好的欲望。而臺下的學生此時就帶著“看看你講的,我能不能聽懂,我來評價下你講得好不好,對不對?”的心理聽課,這無疑提高了聽課效率,增強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此時作為執(zhí)教者的我不僅要當好虛心求教的“學生”,而且要做好導演工作,及時加以啟發(fā)、評點,調動好課堂的學習氛圍,避免出現“你講你的,對了與我無關,錯了我也不管”的局面,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如我在講解習題:已知D是ΔABC一邊AB上的中點,求證:ΔABC是直角三角形。
就為了評析這樣一道題,整整花了一節(jié)課的時間,而且都由學生主講。三位學生都清晰地表述了自己的各不相同的證法。證法一:利用三角形內角和定理證;法二:作DE⊥BC垂足為E;證法三:延長CD至E,使得DE=DC,得四邊形ACBE。當時的課堂氣氛相當熱烈,我們師生合作體現得淋漓盡致。然后我讓學生歸納比較出該題又快又簡潔的證法。往往這種氛圍能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的良性循環(huán)。
數學課本身是枯燥無味的,如果教師能設計出有趣的問題,特別是新課引入時,往往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注意力,讓學生帶著好奇參與課堂教學。如在上《事件、隨即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這一節(jié)課時,我設計了如下問題進行引入:“某書店2008年8月各類圖書的銷售情況是:數學40萬冊,自然科學30萬冊,文化藝術20萬冊,生活百科10萬冊?!?/p>
1.四種類型的書籍中哪一種所占的百分比最大?哪一種最?。?/p>
2.如果說進書店買書,買哪一種書可能性最大?買哪一種書的可能性最?。?/p>
3.進書店有可能買到蔬菜嗎?為什么?
以上各問題的設計為新課的學習埋下伏筆,特別是第三問,學生覺得搞笑、有趣,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根據教材特點,在問題的引出、探求、論證等每個環(huán)節(jié)都精心設問,讓學生尋求知識的思維狀態(tài)下學習。在提問的過程中,我努力使問題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啟發(fā)性,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思維,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并注意面向全體學生,不讓他們任何中的一個成為學習的局外人。在提問時,針對不同層面的學生設計不同問題,力爭為每個學生都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始終是鼓勵者和有益的啟發(fā)者,在學生取得進展有所收獲、有所發(fā)現時,我都及時對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才能予以充分的肯定。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興奮感、自豪感。這對學生無疑是巨大的鼓勵。事實證明:成功的機會越多,興趣越大,動力也就越足。當學生在某一方面取得了成功之后(即使他們的成功只不過是解決了一些不太復雜的問題),他們也會像完成了一個重大科研課題一樣,由衷地感到高興,繼而對數學知識產生了親切之感。此時,必然在他們心中產生巨大的內驅力,驅使他們向第二次、第三次的成功邁進。這樣就可以形成穩(wěn)定而持久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是教學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的作用在于:營造一種和諧、活躍的學習氣氛,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激勵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奮發(fā)向上,使學生“樂學”。在這一過程中,我始終堅持以下兩個原則:其一,鼓勵性原則。鼓勵能使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發(fā)揮最大的作用,所以它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只要我們教師對學生充滿愛,我們就會在課堂上、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發(fā)現他們的可愛之處,使你情不自禁地去鼓勵他們,引導他們一步步登上知識的殿堂。因此,在課堂上,凡是回答問題或發(fā)表意見的學生都會得到我做出的相應的評論,絕不會讓任何一個學生發(fā)言后“兩手空空”地坐下。例如,在學生較為圓滿地回答了問題后,我常會說“好,非常好”、“妙極了,你的回答很精彩”等語言。這時被表揚的學生是那樣的滿足和愉悅,眉宇之間又平添了幾分自信和專注,對于那些回答問題欠妥或基本不會的學生,我一方面給予適當的提示,另一方面,我會說“別灰心,還有機會”、“再想一想,好男孩永遠都不會放棄”、“別著急,下面同學的發(fā)言一定會對你有啟發(fā)”……其二,信任性原則。信任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信任的奧秘在于啟發(fā)自尊。我們是農村初中,學生的情況千差萬別,掌握知識的水平參差不齊,對于一些接受能力較差、學習比較吃力的學生,我始終對他們充滿信心,力爭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使他們跟上集體的步伐,與同學們共享成功的喜悅。我知道,教師任何一句輕蔑的語言,哪怕一個不信任的眼神,都會深深地傷害學生的心靈。2008年我任課的班級學生小英,從小父母離異,父親下崗,這些不利的外部因素,造成該生性格內向,不善交流,語言木訥。加之其腦子慢,基礎差,自卑感極強。盡管如此,我仍相信教師的愛心、誠心、信心、耐心一定可以點燃她心中的火花。在教學和平時的交流中,我首先做到充分地尊重她、信任她,課堂上,我盡力為她創(chuàng)造發(fā)言的機會,并耐心地傾聽她每一次發(fā)言,同時在課下鼓勵她與同學們多接觸、多交流,在一次次的努力中,使其找回自己的信心和自尊。經過一年多的不懈努力,終于使小英同學的臉上開始出現笑容,逐步融入到集體當中。其在性格改變的同時,參與教學的主動性和學習成績都有明顯的提高。
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在主動參與中學會學習的良好習慣,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讓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成為教學的主體。重視學法指導,掌握“教貴在導”的訣竅,誘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主動學習,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來學習數學,通過重新發(fā)現來學習數學,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和發(fā)展。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真正擺脫應試教育,從而真正落實素質教育,為21世紀培養(yǎng)合格人才。
G633.6
A
1674-9324(2014)35-02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