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佳艷
摘 要: 觀察是學生進行化學實驗的開端,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對學生實驗能力的提高、思維的發(fā)展有重要作用。本文從化學實驗教學入手,闡述培養(yǎng)初中生觀察能力的幾種方法。
關鍵詞: 觀察能力 化學實驗 實驗現象
觀察是指學生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是知覺的高級形式,所以觀察被稱為“思維的知覺”?;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中學生的觀察能力是指以獲得關于物質和化學反應的感性知識為目的,有計劃、有選擇地進行化學知覺活動,然后對獲得的感性材料進行分析、概括、總結形成理性認識的能力。可見,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是培養(yǎng)學生實驗能力的前提,是發(fā)展學生智力的基礎。[1]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明確觀察目的
每一個化學實驗都有它的目的,實驗目的不同,觀察的目的和重點也不同。而學生面對復雜、稍縱即逝的化學現象往往感到茫然,不知道如何觀察。因此,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明確觀察目的,減少觀察的盲目性,提高觀察的有效性和準確性。如:
表一 蠟燭燃燒的實驗
如此,讓學生帶著任務觀察,有利于提高化學實驗效率。
二、教師應該事先制訂周密的觀察計劃
觀察是有計劃、有目的地與思維活動緊密結合的一種復雜的知覺活動,因此在實驗之前,教師除了應該熟悉實驗目的、觀察對象、實驗現象之外,還應該以啟發(fā)學生思考為宗旨設置一系列問題。如,做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時,學生往往會被“火星四射”的現象吸引,而忽略實驗中其他一些重要細節(jié),故教師在實驗開始之前可提出以下問題。
①反應之前,鐵絲是什么顏色?是什么狀態(tài)的?
②鐵絲的下端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
③為什么鐵絲要繞成螺旋狀的?
④集氣瓶中為什么要事先鋪一層細沙或裝少量的水?
⑤實驗結束后產物的顏色和狀態(tài)是怎樣的?
如此,讓學生帶著問題觀察,鼓勵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積極思考,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把獲得的感性知識加工成準確的理性概念和理論。
三、掌握一定的觀察方法
觀察要講究方法,針對不同的物質,不同的實驗目的,不同的實驗現象,應該運用不同的觀察方法,我通過歸納總結分為如下幾種。
1.運用多種感覺器官,進行全面具體的觀察。
由于化學實驗現象復雜多變,實驗觀察并不是只用視覺觀察,它要求學生通過多種感覺器官的協調,全面具體地感知物質的變化,獲得對實驗現象全面而準確的認識。如:
表二 硫在氧氣中燃燒
由此可見,這個實驗需要視、嗅、觸覺等感官協同合作,才能得到硫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的正確結論:“產生藍紫色的火焰,放出熱量,有刺激性氣味氣體生成”。這種多種感官協調合作觀察實驗的習慣,不僅有利于學生實驗觀察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2.觀察要有一定的順序性。
為了使觀察更加完整、全面,觀察應該按照一定的先后順序進行,我認為可以從藥品試劑、實驗裝置、實驗操作、實驗現象四方面入手,然后分三步走:反應前→反應中→反應后觀察化學實驗。如:
表三 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排水法收集
在實際教學中按照以上順序要求學生觀察,能夠使整個實驗過程條理清晰、重點突出,經過觀察后匯總得出全面、具體的感性材料。
3.觀察要有重點。
在實驗過程中為了說明某個概念,驗證物質的某種性質,如果選擇了正確的觀察點,將注意力放在與實驗目的有關現象著意觀察,則有利于縮小觀察范圍,減少觀察時間,強化觀察效果。如:驗證鎂條燃燒是化學變化,實驗前觀察鎂條是銀白色的固體,實驗后觀察到有白色的固體生成,說明有新的物質生成,證明鎂條燃燒是一種化學變化。
4.觀察要對比。
在實驗中,對于容易混淆和相似的實驗現象,借助對比實驗,能夠加深學生對獲得的感性知識的印象,對加深學生的記憶有顯著效果。如:比較硫在空氣中和氧氣中燃燒的現象,通過對比實驗發(fā)現,共同點是“放出熱量,產生刺激性氣味的氣體”,不同點是“氧氣中硫產生藍色火焰”,“空氣中硫產生淡藍色火焰”??梢?,通過對比,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的細致性,而且無意中就加強了學生對實驗中容易混淆的知識點的記憶。
四、準確描述實驗現象,做好實驗記錄
由于實驗紛繁復雜,學生應該養(yǎng)成邊觀察邊記錄的習慣,以免實驗結束后遺漏重要的實驗現象。在實驗的記錄過程中,應該有以下兩方面的注意點。
首先,實驗中應實事求是地記錄實驗現象和數據,形成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作風,決不允許主觀臆斷,同時教師要使學生明白實驗中略微的誤差是允許存在的,千萬不要為了追求“合理”結果,私自修改實驗現象及數據。
其次,要用科學規(guī)范的語言描述實驗現象。通過觀察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邊觀察邊記錄,但很多學生在描述的時候總是詞不達意,出現錯誤,教師應該指導和幫助學生使用化學術語,所以教師除了自己的言傳身教外,還應注重在平時教學中的錯誤糾正。如:
(1)指導學生區(qū)分實驗現象和實驗結論,現象是個體通過視覺、聽覺、嗅覺等感覺器官知覺到的客觀事實,因此現象的描述不能出現物質的名稱。如碳酸氫銨受熱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單憑觀察無法看到“二氧化碳”,只能看到“產生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現象的描述也應該是“產生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2)“煙”與“霧”的區(qū)別,“煙”是固體小顆粒,“霧”是小液滴,如:紅磷燃燒現象應描述為產生大量白煙,濃鹽酸揮發(fā)的現象才描述為產生白霧。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不可操之過急,一蹴而就,它貫穿于整個化學實驗的教學過程,但是只要教師不斷地教導訓練,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一定可以取得理想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忠華.實驗教學中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理化之窗,2012.
[2]劉知新.化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