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王懌旦
[摘 要] 《燃情歲月》展現(xiàn)了20世紀初美國西部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它以一段凄美愛情為主線且深深觸及家庭親情、超越種族之友情、對大自然的尊崇及對本性的追求,影片自始至終貫穿著對生態(tài)主義的探索與思考。本文利用生態(tài)批評的理論和方法對其進行解讀,分析其中蘊涵的自然生態(tài)、精神生態(tài)和社會生態(tài)意識,以幫助觀眾深刻理解作品的生態(tài)主義思想并為更深入地認識本片提供新的思考方向和理論路徑。
[關鍵詞] 生態(tài)批評;《燃情歲月》;自然生態(tài);精神生態(tài);社會生態(tài)
《燃情歲月》是一部洋溢著溫情、陽剛同時又糅合著幾分悲意的唯美派電影,它展現(xiàn)了20世紀初美國西部大草原上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倔強而慈善的父親威廉上校出于對戰(zhàn)爭的厭惡及對政府驅趕和殺戮印第安土著行為的不滿,舉家來到西部偏僻山區(qū)開荒放牧,遠離世俗塵囂,妻子因無法忍受艱苦環(huán)境而回到東部,上校則在這片山野里獨自將三個兒子養(yǎng)大成人。長子艾弗雷沉穩(wěn)內斂,縝密世故;次子崔斯汀深受印第安文化熏染,生性狂野,勇于追求自我;幼子塞繆爾思想單純、天真熱血。然而,當學成歸來的塞繆爾把未婚妻蘇珊娜帶回家時,一段以凄美愛情為主線且深深觸及父子兄弟親情、超越種族之友情、對大自然的熱愛尊崇及對本性追求的“燃情歲月”在美國西部群山間開始上演,自此平靜草原上波瀾迭起。本文將從生態(tài)批評角度對影片進行解讀,分析其中的生態(tài)思想及其社會批判意義,因為正是這些使得該片成為一部充分展示深邃生態(tài)意識和生態(tài)智慧的作品。
一、生態(tài)批評理論
生態(tài)批評是20世紀90年代興起于北美的一種批評理論,其興起與人類社會所面臨的生態(tài)危機及掀起的綠色思潮密不可分,它是從生態(tài)視野觀察文學藝術的批評模式,是用生態(tài)學觀點研究文學與自然、社會、人的精神狀態(tài)的關系,它是當前西方文學界較為前沿的批評流派。作為一種主流文化批評,它擔負著體現(xiàn)其本體特性與獨特價值的重任,即通過文學來透視人類思想文化及社會發(fā)展模式的合理性。[1]生態(tài)批評具有強烈的解構主義色彩,它力圖打破人本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壁壘,使文學更好地發(fā)揮人學和社會功能,矯正人們的思想觀念,最終建立生態(tài)整體思想,實現(xiàn)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格局,進而促進生產生活方式及發(fā)展模式的變革。[2]生態(tài)批評主張用和諧、整體、聯(lián)系、多樣化、非對抗性、相互依存的生態(tài)哲學與生態(tài)倫理學原則來評判文學作品所蘊涵的生態(tài)價值和意義;它主張在關注人與自然關系的同時也要關注人類內在精神生態(tài)和人類內部的社會生態(tài)。國內學者魯樞元全面系統(tǒng)地將生態(tài)批評的要旨歸為三個維度:自然生態(tài)、精神生態(tài)和社會生態(tài)。[3]這一劃分在學術界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下文將從這三個維度對影片中蘊涵的生態(tài)主義意識加以剖析。
二、對《燃情歲月》中生態(tài)主義的解讀
(一)自然生態(tài)
自然生態(tài)以相對獨立的自然界為描述對象,主要從人類與自然的關系角度進行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文學作品探索的一個永恒主題,自然和人類在該片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高度。自然是萬物之源,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世上沒有一種物體能離開他物獨存,人脫離自然就無法生存。影片中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寫突出了大自然獨特魅力、人與自然間密不可分的關系及人物對大自然的熱愛。湛藍天空,遼闊草原,巍峨山脈,孱孱清泉,茂密森林,靜淌大河,西風落日,枯草黃葉,蔥綠春季、絢麗夏季、金燦秋色、皚皚冬景,在這片天地間,人們心底那份渴望與自然融合的愿望,就像崔斯汀的野性一般,呼之欲出。影片以豐潤的筆觸描繪了萬物共融、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理想主義畫面,使人感受著生命的質樸和自然的神圣。影片尤為突出了主人公崔斯汀與博大的自然融為一體。剛出生時,崔斯汀就被印第安老人整晚包在熊皮內抱著,仿佛他與自然之熊天生不可分;童年時那場與黑熊搏殺中,他的血與熊血融在一起,他擁有了永不屈服的獸性,從此一種強大的征服欲左右著他的一切。崔斯汀就是大自然最純真的兒子,他在草原的草長鶯飛與冰雪覆蓋的輪回里迅速長大,他的生命注定屬于那片廣袤無垠的大草原,他的感情真摯熱烈甚至于放浪形骸,就像一匹奔馳的野馬,他的心底似乎有一只咆哮的熊,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與讓人震撼的強大力量。歷盡滄桑的崔斯汀最終把父親子女托付給了哥哥,選擇獨自離開,選擇回歸自然,直至生命終結,他和熊那個凄美壯闊的搏斗鏡頭看上去就像是熊把崔斯汀抱入懷中,這與開頭他出生時被擁在熊皮中相映照,全景中深刻展現(xiàn)了這位自然之赤子遁入森林的氣魄和靈魂皈依。整部影片這種貫穿始終的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傳奇蘊涵了豐富的生態(tài)主義思想,呈現(xiàn)了一種始于自然、終于自然的積極的生命狀態(tài),一種構成和諧整體的獨特野性美,同時也體現(xiàn)了人類對自然的依賴、尊崇與感悟。影片將大自然視作了人類展現(xiàn)生命存在與張力之所,視作獲得心靈寧靜和精神慰藉的庇護所,視作獲得重生與解脫的歸宿。本片中對印第安文化、對印第安部落酋長“一刀”的推崇更是深深印證了這一點,印第安文化精神的主導價值取向就是天地一體、天人合一,認為人與自然之間是一種天然的休戚與共、相互平等的關系。
(二)精神生態(tài)
精神生態(tài)體現(xiàn)為作為精神存在主體的人與其自身的關系,它以人的內在情感與精神生活為研究對象,主張人不僅是自然性和社會性存在,而且還是精神性存在。精神生態(tài)主要反映人的情感、信仰、道德與操守等。影片宣揚著主人公崔斯汀狂放不羈、追求本性、追求心靈自由、追求生命最真實價值的精神,正如影片開頭所述:有的人能清楚聽見心靈之聲并依其作息,這種人最后不是瘋了就是成了傳說。崔斯汀選擇了聽從內心召喚遠離文明,在純粹大自然中感受生命最原始的魅力。在無邊海上漂泊,在原始叢林與猛獸對抗,釋放生命中最原始最純真的力量讓自己活得真實,他身上蘊涵著那種隨時隨地可能爆發(fā)的力量,那是征服自然、征服自我的力量,這種力量貫穿了他一生,當歲月流逝,斯人遠去之際,該主題豁然而現(xiàn)。本片中崔斯汀隨心而為、追求自我天性地游離于世俗制約之外的小眾化、邊緣化精神狀態(tài)被有意放大,它是對內心世界的自我解剖與自我救贖。艾弗雷被突出作為對立形象,他代表了世俗大眾的現(xiàn)實生活:在夢想與現(xiàn)實物欲之間,無法率性而活,現(xiàn)代文明的規(guī)則或負擔使得其只能克制調整自己去適應這個社會,即使能聽到內心深處聲音,也往往妥協(xié)于人類規(guī)則去循規(guī)蹈矩,而忽略了生命最原始的魅力,也失去了崔斯汀那樣將生命本質里最真實的思想付諸行動的勇氣。在既定的“規(guī)矩”軌道上,人們或許可以快速奔向目標,但當回首時,卻會發(fā)現(xiàn)在這所謂的“規(guī)矩”的旅程中,自己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做夢的自己,自己已將生命的痕跡改變,改變成為與千千萬萬人都類似的一條路,外在的物欲得到滿足的同時,卻始終被世俗牽引,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本心。雖然每個人心中都向往著打破這些社會法則的約束和禁錮,向往自然野性,但這僅停留在內心希望層面,“自我”和“超我”會把“本我”很好偽裝,本片崔斯汀就是蕓蕓眾生內心中一個真實側面的寫照,道出了我們社會生活中無法實現(xiàn)的一些缺憾和無奈。同時,三兄弟分別代表著三種處世心態(tài):艾弗雷代表世俗功利主義者,塞繆爾代表理想主義者,崔斯汀則代表著自然主義者;很明顯,影片倡導的是一種自然主義傾向,但是影片最后崔斯汀將老父、兒女托付給兄長,自己則嘯歸山野時,卻意味深長地反映出對“文明世界”功利主義潮流的無奈。
(三)社會生態(tài)
社會生態(tài)體現(xiàn)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人類社會生活為研究對象。在本片展示的社會生態(tài)萬象中,本文將對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一,愛情方面。片中愛情帶有濃厚的古希臘悲劇色彩,它從誕生那刻開始就注定了悲劇性結局。塞繆爾將未婚妻蘇珊娜帶回牧場,艾弗雷和崔斯汀也都愛上了這個熱情活力、善良美貌的姑娘,但道德約束使其克制住了情感,然而她卻情不自禁地戀上了充滿野性的崔斯汀。塞繆爾戰(zhàn)死后,蘇珊娜和崔斯汀終于袒露心聲走到一起,但崔斯汀卻深陷自責中,無法安心接受本屬弟弟的一切,無法平靜面對愛人,加上本身難以安歇的心靈使得他離家遠航,逃避了蘇珊娜的愛。最終蘇姍娜在無盡等待和決絕回音中無奈地嫁給了艾弗雷,他給了她安定生活,是她絕望時的救命稻草,但這份情感對她來說終究只是恩情,艾弗雷深愛妻子,卻無法得到她的真愛。蘇姍娜則始終生活在一種情感的矛盾糾葛中,自己的最愛、最愛自己的和自己所嫁之人并非三位一體,她無法控制自己情感又擺脫不了現(xiàn)實困擾,唯有在痛苦遺憾中結束生命來擺脫這無法自拔的沉重愛情。其二,親情方面。本片始終透著一種深邃隱忍的親情大愛。首先是舐犢之情。上校得知兒子參戰(zhàn)時的憤怒、被迫接受時的無奈及出發(fā)前的關照,都透著對兒子的了解、尊重與深愛;獲知小兒子戰(zhàn)死后溢于言表的悲傷,得知崔斯汀永不回來后的一夜頭白更是體現(xiàn)了熱烈的父愛。崔斯汀第二次歸來時,中風老父跌蹶出門,無法言語的他用粉筆在胸前小板上艱難寫下“高興”一詞并用寬厚胸懷將其擁抱,無言地書寫著無邊的父愛。片末,上校為保護崔斯汀居然奮力從袖管掏槍射殺來襲惡人,卻不顧自身安危;當大兒子最終挺身共同對抗敵人時,上校更是將其擁抱,這是父愛對犯錯兒子的救贖與釋懷。其次是手足情深。塞繆爾自小就得到兩位兄長的愛護,在戰(zhàn)場上更是受其竭力保護;崔斯汀奔赴戰(zhàn)場就是為了保護他心愛的弟弟,支持他的理想。當崔斯汀得知弟弟主動到前線偵查時,他策馬孤身趕去,卻親眼目睹其被亂槍射死,在心痛暴怒中他手刃敵人并以印第安人的方式祭奠了弟弟亡靈。影片那份堅不可摧、至真至善的親情生態(tài)甚是令人動容。其三,種族問題方面。影片對美國政府那段血腥的西進歷史再次進行了反思,強烈抨擊和控訴了當時政府對印第安人的歧視與迫害。上校在對那些不請自來的政客咆哮中就揭露出政府對印第安人犯下的罪行:政府軍隊毫無人性地屠殺整個村子的村民,有些孩子甚至還在睡夢中就被無辜射殺。而上校一家和“一刀”他們卻保持著超越了種族的忠貞不渝的友情與親情。尤其是崔斯汀,他視“一刀”為其狩獵教師、精神導師、親密朋友;為保護印第安人,他與警察對抗;為了讓其擁有平等喝酒的權力,維護其尊嚴,他不顧危險將酒保制服并令其給印第安人服務;在雙方家庭的認可下,他還娶了印第安女子為妻,生兒育女。整部影片體現(xiàn)了對白人與印第安人文化之間的和睦與融合的向往及推崇。
三、結 語
生態(tài)批評為文學作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在生態(tài)批評理論基礎上從自然生態(tài)、精神生態(tài)和社會生態(tài)三個維度對影片《燃情歲月》的生態(tài)主義解讀,使我們深入了解了本片豐富深厚的生態(tài)內涵,挖掘出了其中蘊涵的生態(tài)意識,從而進一步深化了觀眾對這部作品的思考和評價?!度记闅q月》這部西部文學作品超越了西部類型片的狹窄范疇,它所表現(xiàn)的生態(tài)境界往往能引發(fā)觀眾的共鳴與普遍認同,在反思與批判中喚醒人們的生態(tài)意識,從而有助于喚醒人類的自然責任感和社會使命感,利于人們從生態(tài)整體利益的角度考慮建立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在生態(tài)危機日益嚴重的今天,意義非常深遠。
[參考文獻]
[1] 王諾.生態(tài)批評:發(fā)展與淵源[J].文學研究,2002(03).
[2] 魯樞元.生態(tài)文藝學[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6-59.
[3] 余謀昌.生態(tài)哲學[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9.
[作者簡介] 張雪梅(1979— ),女,江蘇無錫人,碩士,南京林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語言文學。王懌旦(1979— ),男,江蘇溧陽人,碩士,三江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