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但語文的功能絕不僅限于此。從美學的角度看,語文亦具有審美性?!墩Z文新課程標準》即指出要“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語文教材為學生的審美教學提供了素材和載體,但這些遠遠不夠。在培養(yǎng)學生審美鑒賞和創(chuàng)造能力方面,高中語文教師應進一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想象力,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體悟美并創(chuàng)造美。
一.透過語言文字發(fā)現(xiàn)美
語言文字是構成文學作品的基本要素,對語言文字的分析乃是審美文學作品的第一步。有的作品語言端莊中正給人以凝重堅實之美;有的作品語言雄奇秀麗給人以輕松奇譎之美;有的作品語言雖平實卻給人感受到內在的思想張力……總之,不同的作品,因其語言文字排列不同,產生不同的美。
如魯迅的《藥》結尾寫“微風早經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銅絲。一絲發(fā)抖的聲音,在空氣中愈顫愈細,細到沒有,周圍便都是死一般靜”,這是沉重郁結之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引用《采蓮賦》描寫少女采蓮蕩舟的畫面“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這是輕盈歡快之美;巴金的《小狗包弟》用質樸平實的文字,講述自己的沉痛懺悔,這是含蓄上進之美……
因此,高中語文的審美教學,應注重對語言文字分析,分析不同作品的不同語言、句式與表達方式,透過語言文字表面,捕捉作者內在的思想感情,發(fā)現(xiàn)字里行間的無邊美色。同時,還要鼓勵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許多文章,其文筆與句式不讀不足以體會其妙處,有感情的朗讀即是要從作者的角度出發(fā),沿著作者的行文與思路,用自己的話,替作者抒發(fā)作品的感情。
二.創(chuàng)設情境意象體悟美
有些作品的語言文字之美是淺露于外的,給人以直覺的美感,往往不必深思;但有些作品,其美感是蘊藏于內的,需要讀者掩卷深思,在腦海中構建意象,方能探得其妙。針對這類作品,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透過作品與文字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在腦中創(chuàng)設作品所描繪的情境意象,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而體悟其中的美。
如宋祁《玉樓春》一詞,寫道“紅杏枝頭春意鬧”,王國維先生贊道:“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钡珜Ω咧袑W生,單就字面而言,他們往往無法理性挖掘其內在的美,對春天的絢爛多姿、生機勃勃的景色并無多少形象的感受。再如賈島《題李凝幽居》一詩,寫道“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作者抓住這一瞬即逝的現(xiàn)象,來刻畫環(huán)境之幽靜,響中寓靜,有出人意料之勝。而這也是高中學生缺乏審美方法,難以理性鑒別的地方。
針對這類內蘊的美,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利用圖畫與聲音,模擬虛構這種場景和意境,積極引領學生融入到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作品意境之中,體悟其中的美感。如“紅杏枝頭春意鬧”句,通過多媒體,創(chuàng)設鶯歌燕舞、蜂飛蝶繞的或喧鬧或繁忙場景,引導學生在腦中積極想象,從而體悟春天絢爛多姿、生機勃勃的動態(tài)美。教師還可以通過情緒體驗法,創(chuàng)設臨時情境,如,“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教師可以在課堂突然中斷講話,讓學生在靜得能聽見自己的呼吸聲中加以體悟響中寓靜,再去體悟詩的幽靜美。
三.鼓勵模仿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美
創(chuàng)造美本身即是“再審美”的過程,是將自己所積累的審美知識重新用自己的作品予以表達的過程。而要完成這種過程,對于閱歷尚淺的高中學生而言,首先是一個模仿創(chuàng)新的過程。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對美的認識和內心所要表達的真實情感,充分調動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鼓勵學生在模仿中創(chuàng)新。
那么,如何引導學生模仿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美?可從作文的寫作訓練入手。
首先,厚積方能薄發(fā)。除了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教師還得讓學生養(yǎng)成收集、積累優(yōu)美文辭句式的習慣,通過不斷的積累,充實自己的寫作素材。如2001年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正是在《三國志》的基礎上發(fā)揮而來,若沒有平時的積累,是不會有如此老到的語言。
其次,學會審美角度。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適合模仿的優(yōu)美文章,或仿其構思美,或仿其語言美,或仿其形象美,或仿其情感美,從而在訓練中不斷增強寫作技巧和審美能力。如2002年高考滿分作文《孔雀東南飛》,其構思之美、語言之美,均模仿教材里的《孔雀東南飛》。其后,2004年、2007年高考,都有考生據此變換審美角度,模仿出新,不斷成就高考美文。
綜上所述,可見高中語文的審美教學,只要方法得當,那么,它既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又與高考并不矛盾,反而相得益彰。所以,那種單為應試而教,從而使高中語文課堂缺乏一種美的存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高中語文審美教學在初中“讀一讀”“背一背”的基礎上,就應當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鑒賞和創(chuàng)造。
楊國清,教師,現(xiàn)居福建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