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姝苗
一碗疙瘩 幾多慈愛
◎潘姝苗
在我的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那些美食,并非是工藝復雜,味道驚艷的大餐,而是那些融入了親情和愛意的氣息,令肺腑生暖、齒頰留香的美食。母親的面疙瘩湯就是其中一種。
在我小的時候,一到冬天,母親時常給我們姐妹做疙瘩湯吃,雪白、筋道的面皮在母親手里像有魔力的天使,能祛除天氣的寒冷,吃了周身俱暖。成家之后,我也自己動手做過幾次,總不如母親做的味道好。
上一周,母親來家住,幫我們接送孩子上學,我纏著她,說是想嘗她做的疙瘩湯。清晨,我趁母親正在和面,讓她教我怎么做。只見她將面粉加溫水,打散抓勻,又打進去一個雞蛋,用筷子迅速攪拌,隨后放入少許豬油、精鹽和白糖,做完這些準備,母親嘆口氣望著我∶“你們小時候吃的疙瘩就是面粉做的,哪有這些配料,味道肯定要差一些?!钡仍钆_上的骨頭湯冒了熱氣,母親不緊不慢地將和好的面往鍋內(nèi)撥,湯開面熟,沉下去的大小面團不一會兒全露了頭,像紛紛從池塘鉆出來的小淘氣,讓人看著歡喜。母親熟練地用鍋鏟抄著底,續(xù)下一碗冷水。把洗好的芫荽和小蔥切碎,待鍋內(nèi)湯水大開時,關(guān)火,撒上菜葉,一道青白相間,味美香濃的“大骨疙瘩湯”就得了。盛上一碗,撲鼻的香味裹著一圈圈白蒸汽撲面而來。
見我們一家三口吃得津津有味,隔日,母親又換著花樣,做了份清水菠菜疙瘩湯。將面切成細絲兒,清湯掛面不單調(diào),拌上一碟油腌紅椒、一碟重陽綠韭,澆幾滴麻油。一碗夾紅帶綠的疙瘩別有新意,有這樣一股田園風味的早餐縈繞其間,把晨光映襯得格外清爽。
周三,有兒子最喜歡的西紅柿雞蛋疙瘩湯,一天就有了新的開篇。母親將西紅柿拿鐵勺壓熟去皮,加入蔥末兒、姜末兒和熱油炒成醬,再下水煮開,接著下入碾碎的細面疙瘩,燜熟之后,轉(zhuǎn)圈倒入攪拌好的雞蛋,色香味俱佳,營養(yǎng)搭配也好。
周四,母親買了鯽魚,正好做魚香疙瘩湯,這回打的面疙瘩狀如細絲,似有若無,裹在奶白的湯汁里,像籠著輕紗的夢。很快到周末了,母親說∶“明天我回了,給你們改改口吧,天天吃疙瘩湯吃厭了沒?”兒子點名還要一道沒吃過的疙瘩湯,母親笑著哄他∶“小饞貓,把你這會吃的功夫用在學習上,外婆天天給你做疙瘩湯都樂意?!眱鹤永@在鍋臺前不走,母親也不賣關(guān)子,“今天是道北京特色面食,叫撥魚兒。”這次做法的確不同,面團早就緊實醒好了,將其覆于掌心上,小刀一條條地撥成細條,不一會兒,鍋里就現(xiàn)出長短不一的面片,筷子攪勻,猶如一鍋活蹦亂跳的“小雜魚”。
母親不在家時,每天的早餐除了稀飯饅頭,就是面包牛奶,吃得孩子直撇嘴,老公也皺著眉頭。如今吃著母親花樣翻新的疙瘩湯,我才知道,生活需要不時地調(diào)換口味,只要用心付出,一碗疙瘩湯,也有多姿多彩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