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資本論》
本書回顧了自工業(yè)革命以來收入及財富分配的歷史,利用20多個國家眾多研究人員精心收集的最新數據,嘗試梳理出一部關于財富及其分配不平等所引發(fā)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矛盾的歷史,堪稱一部鮮活生動的人類歷史。
本書主要貢獻之一就是以事實批判了經濟增長會自動解決分配問題的流行觀點。二戰(zhàn)以后,流行觀點認為不平等的程度會隨著經濟增長自動出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二戰(zhàn)后頭30年的確出現了不平等程度下降的趨勢,仿佛是經濟增長達到一定水平之后自動產生的結果。
(法)托馬斯·皮凱蒂著
中信出版社
2014年8月
然而,皮凱蒂認為,這一時期在資本主義的歷史上是個特例,是兩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和20 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的危機與蕭條迫使資本主義國家實行大規(guī)模再分配政策的結果。隨著撒切爾和里根等保守勢力的上臺,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再次回到不平等程度持續(xù)惡化的長期趨勢中。
在作者看來,200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fā)與過去30年不平等程度的嚴重惡化密切相關,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里而大多數人需要舉債生活,債務膨脹與監(jiān)管的缺乏使金融市場越來越不穩(wěn)定。此外,200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并沒有像20 世紀30年代那樣沉痛打擊富人的財富,危機爆發(fā)短短幾年之后,最富裕階層所占收入的比重就得以恢復并繼續(xù)上升。
作者認為腐敗是最不合情理的一種財富不平等,讓巨額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入極少數人手中,中國把反腐作為當前要務是完全必要的。不過,若以為腐敗是導致極為不公的財富不平等和財富過度集中的唯一根源,就想得過于簡單了。其實私人資本的積累和分配過程本身就具有使財富集中且往往過度集中的強大推動力。
本書指出,從長期來看,資本收益率(特別是頂級資本的收益率)明顯超過經濟增長率。兩者之差導致初始資本之間的差距一直延續(xù)下去(資本持有者只需將資本收入的一小部分用于保持自己的生活水平,而將大部分用于再投資),并且可能造成資本的高度集中。
腐敗和市場操縱讓個別人牟利會加劇這種不平等,但不是唯一的因素。要扭轉這種趨勢,必須建立一整套公共機制,使資本為整體利益服務,包括在各個行業(yè)中發(fā)展各種新型資產和新型的參與性治理,還包括對收入和資產實行累進稅制。
《公天下》
吳稼祥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3年1月
一本不得不讀的政治史學作品:讀懂本書,讀懂中國政治史,為近三十年難得一見的政治史學力作,核心是“多中心治理”,亦稱“制度化分權”。吳稼祥思考近二十年,歷時3年完成,用他的話說“此書朝成夕死可矣”。
《錢商》
(加拿大)阿瑟·黑利著
譯林出版社
2009年1月
7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推薦了這本小說,并引用書中話告誡銀行等金融機構。小說講述的是一家銀行的故事,并揭開了銀行金融界神秘的面紗,根據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成為歷史上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之一。
《穿布鞋的馬云》
王利芬著
北京聯合出版社
2014年10月
作者不講勵志故事,讓讀者省時間學干貨,認真梳理阿里巴巴15年的歷史,歸納出對創(chuàng)業(yè)者有益的27個節(jié)點:關于融資、關于團隊、關于管理、關于談判、關于失敗、關于企業(yè)愿景、關于企業(yè)文化、關于戰(zhàn)略、關于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