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略論唐代西域的優(yōu)勢語?

      2014-03-03 00:38:51蔣宏軍
      關(guān)鍵詞:粟特人回鶻突厥

      蔣宏軍

      (新疆財經(jīng)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12)

      一、漢語在西域的影響

      (一)漢語影響地域廣闊

      漢語在西域的諸多語言中影響力最為久遠。唐代經(jīng)營西域前后150余年,漢語的傳播范圍,不僅限于西域一隅,中唐之后,漢語甚至成為中亞諸國重要的外交語言。《全唐文》卷287《敕罽賓國王書》云:“敕罽賓國王:得四鎮(zhèn)節(jié)度使王斛斯所翻卿表,具知好意?!盵1]478王斛斯任安西四鎮(zhèn)節(jié)度使在開元二十二至二十八年(公元734—740年),康國、安國、俱蜜國等三國文書應(yīng)是由四鎮(zhèn)節(jié)度使譯成漢文后呈唐中央政府的。而吐火羅國王文書很可能是該國官員直接用漢語起草后上表唐朝的[1]732?736。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賜突騎施三姓葉護都磨度闕頡斤鐵券,以漢文書寫[1]1535,可見突騎施部也有識漢語者。1967年在前蘇聯(lián)學者在北高加索山區(qū)莫謝瓦亞·巴勒卡墓葬區(qū)和此墓葬區(qū)以東的哈薩烏特墓,出土了唐代西傳最遠的漢文文書[2]。

      (二)漢語影響深遠

      唐代在西域開辦州學、縣學、鄉(xiāng)學等各級學校,加速了社會“漢化”。伊、西、庭三州,學生定額150人,加上四鎮(zhèn)都督府,學生定員總數(shù)在350人左右,縣學十二,學生定員360人,鄉(xiāng)學學員以千數(shù)計[3]。教材包括《論語》、《毛詩》、《尚書》、《春秋》、《孝經(jīng)》等儒家經(jīng)典,其外還有啟蒙課本《千字文》、《開蒙要訓》等,用以普及和提高以儒學為核心的漢文化。這些漢文教材不僅在伊、西、庭三州各級學堂使用,而且在龜茲、于闐等地也有發(fā)現(xiàn)。

      在佛經(jīng)翻譯領(lǐng)域,漢文佛經(jīng)成為中亞各種語文的佛教著作翻譯范本。當時西域通曉多種語言的人們形成一個廣泛的階層,他們能夠閱讀用印度文(梵文、印度俗語)、漢文或地方語文寫成的宗教作品[4]208。從公元9世紀開始,在吐魯番定居下來的回鶻人,就不再從印度文或吐火羅文翻譯佛教作品了,而是從漢文翻譯了。在柏孜克里克石窟中,發(fā)現(xiàn)有用回鶻文和漢文兩種語文書寫的同一榜題[4]180。漢語是當?shù)氐耐ㄓ谜Z

      (三)漢語的異化

      在近代敦煌吐魯番出土了大量的變文,一些寫本訛俗別字連篇,隨處可見同音字、近音字代替本字的現(xiàn)象,這與卜天壽習作錯字百出如出一轍。其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西域與中原長期隔閡后,當?shù)厝顺鲇趨^(qū)別關(guān)內(nèi)及中原漢語的考量,試圖語言地域化的一種實踐。

      在語言接觸過程中,“漢化”胡人使用一種漢語的變體——“漢兒漢語”?!皾h兒言語”本是北方地區(qū)地道的漢人和被漢化的非漢人在與非漢語者長期打交道后作為勝利語言而存在的,其中的新語言成分極多。令人吃驚的是,即使在母語各異的北方民族中間,它(漢兒言語)也被當成共同語,并且連極為偏遠的地方也通行[5]。

      (四)漢語成為優(yōu)勢語的原因

      1.西域各族對漢文化的認同。自唐代以后,掌控西域的族群大多來自受漢文化熏陶的蒙古高原,他們對漢語及中原文化并不陌生。大多數(shù)時期,西域的地方政權(quán)和中原王朝保持密切朝貢關(guān)系,“胡兒向化新成長,猶自千回問漢王?!闭俏饔蚋髯鍖χ性幕蛲恼鎸崒懻铡N饔蜃迦簩ν庖捕嘁郧厝俗跃樱饔蛑T鄰也視其為中國人。

      2.唐代漢語所承載的文化是一種進取型文化。唐代以前“中國文明的影響雖在當?shù)剡_到某種程度,但語言、文字、宗教、衣食住行,以致生活方式的同化并不明顯”[6]。對西域當?shù)氐钠胀ň用駚碚f,漢語僅為當?shù)貪h人之漢語,并未深入到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但唐代此況為之一變,大量的本地出土的漢文及雙語文獻可為證。

      3.漢人在西域的人數(shù)眾多,廣泛分布?!洞筇莆饔蛴洝酚洠簠爝壦剑ń窆_克斯坦塔拉茲附近)“南行十余里有小孤城。三百余戶。本中國人也。昔為突厥所掠。后遂鳩集同國。共保此城。于中宅居衣服去就遂同突厥。言辭儀范猶存本國?!盵7]。另據(jù)史載,黠戛斯“永徽四年(公元665年)又遣使朝貢,仍言內(nèi)地大有其國人,今欲放還,請一使受領(lǐng)”[8]。永徽年間黠戛斯主要分布于阿爾泰山以北地區(qū)?!镑镪┧咕硟?nèi)經(jīng)常保持數(shù)以百計的漢族工匠”[9]。

      二、粟特語在西域的影響

      (一)粟特人是西域重要的譯語人群體

      粟特人擅長經(jīng)商,《新唐書·西域傳》記載:“善商賈,好利,丈夫年二十去旁國,利所在無不至?!表f節(jié)《西蕃記》云:“康國人并善賈,男年五歲則令學書,少解則遣學賈,以得利多為善?!盵10]由此看來,粟特人具有語言學習的傳統(tǒng)。作為從事跨地區(qū)貿(mào)易的族群,粟特人所學語言不可能只是一種。歷史資料也證明,粟特人屬于“通六蕃語”之多語族群。粟特人一直活躍在西域絲綢之路上,粟特語是中亞地區(qū)廣泛流行的國際商用語,到13世紀蒙古人入侵時,粟特語才在西域絕跡。

      (二)粟特語對突厥語影響巨大

      蘇聯(lián)學者在描述6—8世紀謝米列契地區(qū)社會生活的情景時說道:“在城市堅固圍墻的內(nèi)外,在密集的建筑物中,生命被泉水敲響。在這里響起突厥語、伊朗語、敘利亞語和中國話?!盵11]216在這里,突厥語和粟特語都在廣泛使用。突厥語在這里是以不同于東突厥語的熱卡尤什方言為代表,但同時也使用來自東突厥的盧尼文和粟特字母,看來是利用東突厥汗國的語言作為文學語言。在8世紀的突厥錢幣上,我們看到粟特字體順利地戰(zhàn)勝了古突厥文(盧尼文),在此之前,突厥人是用盧尼文到處去刻寫銘文和題詞的[11]259?260。粟特語是一種戰(zhàn)勝了其他語言的混合語。

      (三)粟特語成為優(yōu)勢語的原因

      1.粟特語所承載的文化是當時最為先進的文明。粟特人是中亞各個游牧民族的老師,他們所起的作用,不僅僅是偉大的宗教傳播者,而且是一種更為高級的城市文化的載體與傳播者。例如,除了文字之外,粟特人還向大草原的突厥人傳授了城市建設(shè)知識。有一個突厥詞匯——“城市”(Kart)——原先就是來自粟特語。粟特人的文化水平較高,大草原突厥人的正式文件(例如布古特銘“Bugut”文),甚至都是用粟特文書寫”[4]140。

      2.粟特人在政治上對統(tǒng)治西域強勢族群有巨大的影響力。歷史上粟特人一直與突厥人保持密切的關(guān)系,在政治、經(jīng)濟上對突厥和回鶻都有重大影響。例如,公元6世紀突厥派往拜占庭的外交使團首領(lǐng)就是一個名叫馬涅亞克的粟特人,回鶻人改宗摩尼教也是受粟特人所影響。

      3.粟特人以文化為載體的商業(yè)經(jīng)營之道。在傳播手段還不甚發(fā)達的唐代,商道就是文化傳播之道。粟特人帶給東西方的不僅僅是絲綢、香料、寶石、玉器等物質(zhì)方面的東西。他們將伊朗以及近東引進的文字歷法傳播到東方。粟特人是最早將印度佛教經(jīng)典翻譯成漢文的族群,粟特人還將中亞的繪畫、音樂藝術(shù)輸送到東方,深受西域及內(nèi)地人民的歡迎。

      三、吐蕃語在西域的影響

      (一)吐蕃語和于闐語之間的歷史淵源

      王忠先生在《新唐書吐蕃傳箋證》中也說:“李敬(li-byin)之李(li)即李域(li-yul)之李(li),李域為和闐,藏文與古和闐文最為接近?!盵12]黃顥先生在譯注《新紅史》時亦認為:“至于從和闐古文字看,如果說藏文更接近和闐文是有物為證的。因此,藏文取自和闐文之說是有相當說服力的”[13],而且藏文中的確保存著不少于闐語借詞,藏文與于闐文字具有同源性。

      (二)西域語言的吐蕃化趨勢

      唐代吐蕃文在西域的使用范圍遍及整個天山南部及西州、伊州、庭州一帶。從出土文獻看,米蘭、若羌一帶是吐蕃較早進入的地區(qū),于闐則是吐蕃在較晚時間才取得統(tǒng)治權(quán)的。吐蕃在西域前期的對手主要是唐朝,中后期則主要是回鶻和大食。吐蕃在與強族對抗的過程中,廣泛吸收他們的語言文化,并大力推進西域的吐蕃化。從19世紀迄今,在和闐、米蘭、若羌一帶發(fā)現(xiàn)了大量吐蕃文書寫的簡牘、文書,在龜茲克孜爾石窟和蘇巴什佛址也發(fā)現(xiàn)有藏文題記和藏文石刻銘文,高昌地區(qū)曾發(fā)現(xiàn)用回鶻文注藏文經(jīng)書。匈牙利藏學家烏瑞認為在吐蕃勢力退出河西、敦煌和于闐一線以后,藏語文在公元十世紀仍然被作為官方的語文而被普遍使用著[14]。從藏文記錄內(nèi)容看,吐蕃語言文化已滲入到了西域的各個領(lǐng)域。

      (三)吐蕃語成為優(yōu)勢語的原因

      1.吐蕃人統(tǒng)治下的西域,一般的行政管理權(quán)留給當?shù)厥最I(lǐng)掌握,吐蕃只是滿足于建立對這個國家的軍事控制[15]224。在文化上,吐蕃通過接受佛教,參與到西域精神文化的建設(shè),努力進行著統(tǒng)治地區(qū)文化的整合和新型藏文化的構(gòu)建,最終成功將吐蕃文化植入了西域。

      2.吐蕃語言文化是交流融合的產(chǎn)物,具有東方文化特質(zhì)。藏語包含漢語言文化的基因,因此,吐蕃語比較容易在唐朝勢力退出西域后,取代漢語成為西域流行語。

      四、于闐塞語在西域的影響

      (一)于闐塞語具有漢文化特征

      西域諸國,于闐國受漢文化影響最深,其主體居民也與相鄰的疏勒、龜茲地區(qū)大不相同。從人種學方面,現(xiàn)代和田人接近帕米爾地區(qū)的塔吉克人,并混有突厥人和藏人的成分[16]。唐代于闐地區(qū)族群混血和文化融合特征比較明顯。

      (二)于闐塞語受多種語言文化影響

      于闐語言文化受印度影響很大,現(xiàn)存于闐文獻在內(nèi)容、文體、詩律、文字、語詞等方面都受到印度佛教文化影響,印度俗語曾經(jīng)在于闐廣泛使用,但在法顯時代,印度俗語已經(jīng)被當?shù)氐挠陉D塞語,以及佛教的梵語所取代。到唐代時,梵語對于闐塞語的影響已經(jīng)延續(xù)了300多年,當?shù)胤鹚律畟H大多精通于闐塞語和梵語。

      (三)于闐塞語成為優(yōu)勢語的原因

      1.“絲綢之路”北移為于闐營造了一個有利于區(qū)域文化發(fā)展的獨特地理環(huán)境。從公元5世紀開始,從粟特向東前往中國旅行的人,大多樂于選擇北線。對他們來說,和田幾乎處于一個“死角”之中。這種與世隔絕的狀態(tài),導致一種獨立的和田文化得以繁榮起來[4]151。

      2.佛教為于闐塞語提供了文化上的強大支撐。于闐地區(qū)作為西域佛教的中心大概有1000年歷史,這里曾經(jīng)是中原僧人西行取經(jīng)的圣地。法顯、玄奘、慧超、悟空等求法僧也都曾駐足于闐,足見其地的文化影響力。在和田與敦煌發(fā)現(xiàn)的產(chǎn)生于公元7—10世紀的佛教文獻,大部分是用這種和田—塞克語寫成的[4]154。唐代于闐出身的僧人提云般若、寶叉難陀、釋智嚴、尸羅達摩都是當時有名的譯經(jīng)大師。根據(jù)羅伯特·迪克森的觀點:“如果一個群體處于宗教中高級地位的牧師層,那么他們的語言就會成為該地區(qū)的優(yōu)勢語言?!盵17]

      3.于闐塞語中廣泛吸收和融合了東方語言文化。雖然于闐塞語屬于印歐語系,但是由于其吸收了東方語言文化,所以比較容易為西域諸族所接受,其中漢語對于闐語言的影響既深且久。托馬斯認為:“從較早的時間看,如果關(guān)于(于闐)城市起源的傳說有任何一點真實性,甚至可以說從一開始就有了漢文字的滲入。一些民間詞語常使人想起漢文意思?!盵15]230于闐塞語中除滲入了漢文外,也吸收了藏文和突厥語文的成分,使其西域不同族群所接受。

      五、突厥語在西域的影響

      (一)突厥語在西域的通用語地位

      成書于11世紀的《突厥語大詞典》記載:“喀什噶爾有操坎切克語的村莊,但城里人均操哈喀尼耶突厥語。”[18]33但在于闐國,突厥語的影響似乎有限,大概是因于闐語言文化先進,突厥還不能完全戰(zhàn)勝之故。而在天山以北,因為一直活躍著突厥各部,突厥語一直是通用語。

      (二)兼收并蓄的回鶻語

      突厥語在西域取得壓倒性優(yōu)勢是在回鶻西遷之后,回鶻語屬于突厥語的一種。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認為突厥語乃突厥、鐵勒諸族共操語言,“回鶻人的語言是純粹的突厥語?!盵18]32回鶻西遷前,西域境內(nèi)就有相當多的回鶻人?;佞X進入西域,形成了融匯中西文明的回鶻文化。高昌回鶻王國時期(約850—1250年)回鶻文逐漸取代了漠北時期使用的古代突厥文,成為當時西域乃至中亞地區(qū)廣泛通行的文字之一。

      回鶻文化是一種兼收并蓄、博采眾長的文化,在回鶻語中保存了回鶻文化的合成型特征。近現(xiàn)代新疆出土了大量的回鶻語與漢語、梵語、粟特語、于闐塞語、焉耆–龜茲語的對照詞典。在一些回鶻文佛教文中常常夾寫有漢字,甚至出現(xiàn)了大量用漢語標寫題目的回鶻文佛經(jīng)譯本,回鶻語中也融入了大量的漢語和印歐語詞匯。

      (三)突厥語成為優(yōu)勢語的原因

      1.西域人種的突厥化。據(jù)《舊唐書》卷一九四《突厥傳》記載:初,室點密從單于統(tǒng)領(lǐng)十大部落,有兵十萬眾,往平西域諸胡國,自稱可汗,號十姓部落。到統(tǒng)葉護可汗時期,西突厥“北并鐵勒,西拒波斯,南接罽賓,悉歸之。控弦數(shù)十萬,霸有西域,據(jù)舊烏孫之地。又移庭于石國北之千泉。其西域諸國王悉授頡利發(fā),并遣吐屯一人監(jiān)統(tǒng)之,督其征賦。西戎之盛,未之有也?!惫?40年,回鶻西遷,遷往西域的回鶻人口,史書有明確記載,但回鶻人很快在西域取得了統(tǒng)治地位。到北宋初期,西州回鶻控地東到河西。西達蔥嶺,南至于闐,北抵天山,其族群遍布西域各地。

      2.開放的文化心態(tài)和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這是突厥語成為優(yōu)勢語的根本原因,從漠北時期開始,突厥部族就不斷從相鄰的族群中汲取先進文化,在突厥碑銘、回鶻語文獻和現(xiàn)代維吾爾語中,依然可以發(fā)現(xiàn)漢語、梵語、焉耆–龜茲語、粟特語等語言對其的影響?;佞X西遷前,本身并無高度發(fā)達的文明,而突厥語部族固有的開放文化心態(tài),使其必然會在西域各種先進文化中做出選擇。從史料來看,東西文化合成式的文明特色在初唐和中唐時期的西域非常少見。但進入晚唐,隨著回鶻西遷,一種融匯東西文明,包含各種文化因素的文明在西域構(gòu)建起來,大批雙語文獻被編撰出來,一批翻譯大師活躍在西域精神世界的舞臺。突厥部族開放的文化心態(tài)和博采眾長的文化發(fā)展模式,促成并鞏固了突厥語在西域的優(yōu)勢語地位。

      [1]張星烺.中西交通史料匯編:第3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3.

      [2]張廣達.西域史地叢稿初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85-286.

      [3]薛宗正.中國新疆古代社會生活史[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253.

      [4]克林凱特.絲綢古道上的文化[M].趙崇民,譯.烏魯木齊:新疆美術(shù)攝影出版社,1994.

      [5]太田辰夫.漢語史通考[M].汪藍生,白維國,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198.

      [6]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論(外一種)[M].耿世民,譯.北京:中華書局,2005:50.

      [7]玄奘.大唐西域記[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09:16-17.

      [8]樂史.宋本太平寰宇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0:329.

      [9]白多明,張永海.從官職的一種序列看《瑪納斯》形成的年代[J].河北學刊,1997(4):58-63.

      [10]李錦繡,余太山.《通典》西域文獻要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71.

      [11]紀宗安.9世紀前的中亞北部與中西交通[M].北京:中華書局,2008.

      [12]王忠新.唐書吐蕃傳箋證[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11.

      [13]鄭阿財,朱玉鳳.開蒙養(yǎng)正——敦煌的學校教育[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7:137.

      [14]王堯,陳踐.敦煌吐蕃文獻選[M].譯注本.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43.

      [15]托馬斯.敦煌西域古藏文社會歷史文獻[M].劉忠,楊銘譯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6]耿世民.新疆歷史與文化概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183.

      [17]羅伯特·迪克森.語言興衰論[M].朱曉農(nóng),嚴至誠,焦磊,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67.

      [18]麻赫默德·喀什噶里.突厥語大詞典:第1卷[M].何銳,丁一,校仲彝,等,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猜你喜歡
      粟特人回鶻突厥
      俄藏回鶻文《玄奘傳》第六卷七葉釋讀
      小議回鶻文《玄奘傳》第六卷所見之?g?一詞
      Or.8212/76突厥魯尼文文書譯注
      北朝石刻壁畫中粟特人物形象探析
      從館藏文物看東西方文化交流
      絲綢之路(2017年20期)2017-10-30 16:24:32
      固原史姓粟特家族多元信仰探討
      絲綢之路(2017年14期)2017-07-29 07:58:49
      唐代西州粟特人貿(mào)易活動考索
      敦煌學輯刊(2017年4期)2017-06-27 08:07:10
      古突厥文碑銘中ik芻議
      暾欲谷碑所見古突厥文詞彙“騰格里”()釋讀
      回鶻文《慈悲道場懺法》動詞的式范疇
      娄底市| 荥经县| 伊宁市| 泰和县| 周宁县| 依安县| 铁力市| 云南省| 象州县| 天长市| 特克斯县| 盐边县| 华安县| 府谷县| 宁化县| 德惠市| 新巴尔虎左旗| 府谷县| 盐亭县| 辽中县| 连州市| 综艺| 扬州市| 惠来县| 东乌珠穆沁旗| 翼城县| 社旗县| 改则县| 高雄市| 页游| 高碑店市| 吉林市| 滨海县| 册亨县| 临洮县| 融水| 万盛区| 开江县| 恩平市| 丹江口市| 望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