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回鶻文《金光明經(jīng)》中的漢語借詞對(duì)音研究?

      2014-03-03 14:38:23張鐵山朱國祥
      關(guān)鍵詞:韻尾借詞回鶻

      張鐵山,朱國祥

      (1.中央民族大學(xué)少數(shù)民族語言與古籍研究所,北京100081;2.中央民族大學(xué)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xué)系,北京100081)

      回鶻文《金光明經(jīng)》(全稱《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原名altun?nglüg yaruq yaltr?ql?γqopta k?trülminom iligi atl?γnom bitig,是目前回鶻文佛經(jīng)中篇幅最大、保存較完整的重要文獻(xiàn)之一?;佞X文本譯自義凈的漢文本《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20世紀(jì)初德國考古隊(duì)曾在吐魯番獲得此經(jīng)的許多殘卷,但最完整寫本為俄國馬洛夫于20世紀(jì)初在我國甘肅酒泉地區(qū)所得?;佞X文本譯者為著名回鶻翻譯家別失八里人(今新疆吉木薩爾)勝光法師,約生活于10-11世紀(jì)。除《金光明經(jīng)》外,他還從漢文翻譯了《玄奘傳》、《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jīng)》、《觀心經(jīng)》等佛教著作。從回鶻文譯文來看,勝光法師精通漢文、梵文和佛學(xué),是一位翻譯大師。

      由于《金光明經(jīng)》的重要價(jià)值,所以長期以來一直是世界突厥學(xué)家們研究的主要對(duì)象。對(duì)此書的研究作出貢獻(xiàn)的國外學(xué)者有:繆勒、班格、馮加班、拉德洛夫、恰哈臺(tái)、馬洛夫、西納色·特肯、皮特·茨木等[1],而國內(nèi)對(duì)回鶻文《金光明經(jīng)》進(jìn)行研究的學(xué)者有:耿世民、阿不都熱依木、張鐵山、阿力肯、周北川等[2]。但迄今為止,國內(nèi)外尚無人對(duì)回鶻文《金光明經(jīng)》中的漢語借詞進(jìn)行專門研究。作為中國學(xué)者,我們有能力也應(yīng)該對(duì)此做出自己的貢獻(xiàn)。

      下面我們將以土耳其學(xué)者Ceval Kaya整理刊布的土耳其文版《回鶻文<金光明經(jīng)>》[3]為底本,窮盡回鶻文《金光明經(jīng)》中的漢語借詞,運(yùn)用譯音對(duì)勘法,通過漢語借詞與回鶻文譯音的對(duì)比,歸納漢語—回鶻語的對(duì)音規(guī)律。該研究不僅可以幫助建立回鶻語和漢語的語音對(duì)應(yīng)關(guān)系,探討回鶻語從漢語借詞的途徑和規(guī)律,而且也可以提供漢字音值的音韻學(xué)直接材料。

      一、回鶻文《金光明經(jīng)》中的漢語借詞

      回鶻文《金光明經(jīng)》中共出現(xiàn)81個(gè)漢語借詞,其中有6個(gè)尚無法確定其對(duì)音,另有多個(gè)是用不同回鶻文拼寫漢語借詞。因此共得漢語借詞66個(gè)。這些漢語借詞構(gòu)成我們下面進(jìn)行對(duì)音研究的基本材料。茲列舉如下:

      1.an<案,8/7①前一數(shù)字表示回鶻文原文頁碼,后一數(shù)字表示原文行數(shù)。

      2.anqo<案固,17/18

      4.ban<板,477/15

      5.bursang<佛僧,32/2

      7.?amhuy<懺悔,25/22

      8.?ang(1)<鉦,27/18

      9.?ang(2)<長,4/7

      10.??m??am?<苫弭,476/1

      11.??n<真,24/22

      12.??γ<尺,41/12

      13.??nju<真如,34r/8

      14.?i<執(zhí),343/22

      15.?uuγ<濁,74/22

      16.g?ts?samatso~g?tsosamatso<義凈三藏,343/5,3/14

      17.guuy?hua ~guuy?huua<玉花宮,34/18,686/17

      18.hua<花,83/11

      19.?n??u<溫州,4/6

      20.ir<乙,686/16

      21.qamats?<檻子,454/3

      22.qamatsun<甘松,476/9

      23.qangs?<康熙,34/17

      24.qav<合,135/9

      25.ki<已,403/25

      26.q?y<街,17/18

      28.qub?q<琥珀,476/14

      29.qu?n<卷,404/4

      30.qun?uy<公主,85/10

      31.quotau<居道,4/7

      32.quu<癸,34/17

      33.labay<螺貝,658/9

      34.l?nhua<蓮花,27/19

      35.luu<龍,28/10

      36.m?r<蜜,477/5

      38.p?nsun<本尊,403/26

      39.poo<魄,400/24

      40.sang~tsang<倉,519/2,607/11

      42.sim~sin<辛,343/20,343/22

      43.sisi<祭祀,29/21

      44.su<蘇,623/5

      45.suts?<水精,680/23

      46.sü~süü<序,2/5,499/14

      52.taluy<大流,28/6

      53.tay?ng<大清,34/17

      55.t?ts?~t?tsu<弟子,669/20,656/1

      56.toγ~tooγ<纛,34d/12,176/20

      57.toy?n<道人,2/12

      58.ts?<細(xì),587/16

      59.tsun<寸,41/12

      60.tsuy<罪,24/1

      61.tunghuvan<敦煌,34/19

      62.tut?a<咄者,476/3

      63.uu<戊,686/14

      64.üjik~üjük<字,27/2,532/20

      65.yang<樣,95/3

      66.yinu<珍珠,70/5

      二、漢語借詞與回鶻文譯音對(duì)音研究

      在進(jìn)行對(duì)音研究之前,有一個(gè)問題必須說明:回鶻文譯者為回鶻翻譯家勝光法師,其生活時(shí)代約在10-11世紀(jì)。因此,回鶻文《金光明經(jīng)》的翻譯時(shí)間相當(dāng)于漢語中古語音時(shí)期。

      (一)從中古漢語聲母系統(tǒng)看漢語借詞與回鶻語對(duì)音規(guī)律

      1.唇音:幫(p)、滂(ph)、並(b)、明(m)。

      幫(p):博(士)p6k(bah)(前為漢語音,括號(hào)內(nèi)為回鶻語音,下同),板pan(ban),布(施)pu(bu),本(尊)pu@n(p?n)。(回鶻b、p=p)。

      滂(ph):(琥)珀phek(b?q),魄ph5k(poo)。(回鶻b、p=ph)。

      並(bh):佛(僧)fo(bur),(室利)薜(得迦)bhiei(p?)。(回鶻b、p=bh)。

      明(m):蜜mǐet(m?r),(沙)彌mǐe(b?),(苫)弭mǐe(m?),戊m@n(uu)。(回鶻m、b、v=m)。

      說明:幫滂并的3個(gè)聲母同回鶻文的b、p對(duì)音,回鶻文中不能區(qū)分p、ph這兩種形式的送氣與否,在回鶻文字母中,b與p書寫不分。

      2.舌音:端(t)、透(th)、定(dh)、來(l)、知(t)、徹(th)、澄?h)。

      端(t):(室利薜)得(迦)t@k(s?),敦(煌)tu6i(tung),咄(者)tu@t(tut)。(回鶻t、s=t)。

      透(th):(都)統(tǒng)thuong(tung)。(回鶻t=th))。

      定(dh):(居)道dhAu(tau),纛dhuok(toγ~tooγ),弟(子)dhiei(t?),道(人)dhAu(to)。(回鶻t=dh)。

      來(l):螺(貝)luA(la),蓮(花)lien(l?n),龍lǐwong(luu),(大)流lǐu(luy)。(回鶻l=l)。

      說明:回鶻文t、s對(duì)應(yīng)漢語的端透定組,回鶻l與漢語來母對(duì)應(yīng)。

      知(t):珍(珠)tǐěn(yin)。(回鶻y=t)。

      徹(th):在回鶻文《金光明經(jīng)》的漢語借詞中沒有出現(xiàn)齒音徹(th),但在其他回鶻文漢語借詞中出現(xiàn)過這一音,特在此補(bǔ)足,如:(班)超thǐεu(?ao)[4]123。(回鶻?=th)。

      澄(?h):長thǐAng(?ang)。(回鶻?=?h)。

      說明:回鶻?、y與知徹澄母對(duì)應(yīng)。

      3.齒音:精(ts)、清(tsh)從(dz)、心(s)、邪(z)、莊(ù)、初(ùh)、崇(?h)、山(S)、章(tC)、昌(tCh)、船(dyh)、書(C)、禪(y)。

      精(ts):(佛)僧s@ng(sang),(弟)子tsǐ@(ts?),祭(祀)tsǐEi(si)。(回鶻s、ts=s、ts)。

      清(tsh):倉tshAng(sang~tsang),(大)清tshǐ Eng(??ng),寸tshu@n(tsun)。(回鶻ts、?=tsh)。

      從(dzh):(義凈三)藏dzhAng(tso),罪dzhu6i(tsuy)。另,“字”的中古音dzhǐ@開口三等字,而回鶻文為üjik-üjük,中間轉(zhuǎn)寫為i或ü則是回鶻文字母近似之故。(回鶻ts、üj=dzh)。

      心(s):(義凈)三(藏)sAm(sam),(甘)松suo ng(tsun),?。ǔ耍﹕ǐEu(sav~s?v),辛sǐěn(sim~sin),蘇su(su),(佛)僧s@ng(sang)。(回鶻s、ts=s)。

      邪(z):(祭)祀zǐ@(si),序zǐo(sü~süü)。(回鶻s=z)。

      莊(ù):在回鶻文《金光明經(jīng)》中沒有出現(xiàn)齒音“莊”(ù),但在其他回鶻文文獻(xiàn)中出現(xiàn)過,特在此補(bǔ)足,如:盞ù?n(?an)。(回鶻?=ù)[4]124。

      初(ùh):懺(悔)ùhAm(?am),(義)凈(三藏)ùh?ng(tso)(回鶻?、ts=ùh)

      崇(?h):(博)士?hǐ@(?)(回鶻=?h)。

      章(tC):鉦tCǐEng(?ang),真tCǐěn(??n),執(zhí)tCǐep(?i),(咄)者tCǐa(?a),(珍)珠tCǐu(?ü)。(回鶻?=tC)。

      昌(tCh):尺tChǐEk(??G)。(回鶻?=tCh)。

      船(dyh):(大)乘dyhǐ@ng(?ng)。(回鶻=dyh)。

      禪(y):回鶻文《金光明經(jīng)》中沒有出現(xiàn)“禪”(y)音,但在其他回鶻文文獻(xiàn)中出現(xiàn)過,自此補(bǔ)足,如:十(干)yǐ@p(?p)[4]125。

      4.半齒音:日(ny)

      日(ny):(真)如nyǐo(ju),(道)人nyǐěn(y?n)。(回鶻j、y=ny)。

      5.牙音:見(k)、溪(kh)、群(ɡh)、疑(ng)。

      見(k):(案)固ku(qo),甘(松)kAm(qam),合k6p(qav),公(主)kung(qun),癸kwi(quu),(勝)光(聲梨都統(tǒng))kuAng(qo),己ki(ki),(室利薜瑟得)迦kǐA(qa),居(道)kǐ@(quo)。(回鶻q、k=k)。

      溪(kh):康(熙)khAng(qang)。(回鶻q=kh)。

      群(ɡh): 卷ɡhǐwEn(qu?n),群母三等。(回鶻q=ɡh)。

      疑(ng): 義(凈三藏)ngǐe(g?),開口三等,玉(花宮)ngǐwθk(guu),合口三等。

      說明: 借詞“義凈三藏”gitsisamtso與“玉花”guhua中的“義、玉”都是三等字,分別對(duì)應(yīng)著回鶻gi、gu,這是因?yàn)榛佞X文不能表現(xiàn)漢語y+i(ü)所致。

      6.喉音:影(?)、余(j)、曉(x)、匣(7)。

      曉(x):(懺)悔xu6i(huy),(玉)花(宮)xwa(huua),(康)熙xǐ@(s?)。(回鶻h、s=x)。

      匣(7):檻(子)7am(qam),琥(珀)7u(qu),(敦)煌7uAng(huvan)。(回鶻q、h=7)。

      影(?): 案an(an),溫(州)uen(?n),乙ǐet(ir),(觀世)音ǐěm(?m)。(回鶻? = ?)。

      余(j): 樣jiAng(yang)。(回鶻y=j)。

      說明,高本漢擬一、二四等為舌根音,擬三等為舌根腭化音,而回鶻文則譯一二等為小舌音,譯三四等為舌根音,剛好向后移了一個(gè)發(fā)音部位。見組聲母和曉匣二母依所帶的洪細(xì)分為兩類[5]65。

      從以上漢語借詞聲母與回鶻語的語音對(duì)應(yīng)不同的聲母,其原因是有兩個(gè)方面造成的:一方面,發(fā)音越接近的音,其對(duì)應(yīng)的范圍就越?。环粗?,發(fā)音越模糊,其對(duì)應(yīng)的范圍越廣,如p=回鶻b~f~v~w等。另一方面,在回鶻文字母中有t-d,s-,q-γ不分現(xiàn)象,這也造成了對(duì)應(yīng)的字母有所不同[4]136。

      (二)從中古漢語韻母系統(tǒng)看漢語借詞與回鶻語對(duì)音規(guī)律

      1.首先,看中古漢語陰聲韻母?;佞X語與漢語借詞的對(duì)音情況如下:

      (1)果攝合口一等:螺(貝)luA=la(前為漢語音,等號(hào)后為回鶻語音,下同。);開口三等:(室利薜瑟得)迦kǐA=qa。

      (2)假攝合口三等:(蓮)花xwa=hua;開口三等:(咄)者tCǐa=?a。

      (3)遇攝 合口三等:(真)如nyǐo=ju;合口一等:琥(珀)7u=qu,蘇su=su,都(統(tǒng))tu=tu。

      合口三等:(公)主tCǐu=?ü,序zǐo=sü~süü,(珍)珠tCǐu=?ü。

      (4)蟹攝 合口一等:(懺)悔xu6i=huy,罪dzhu6i=tsuy,敦(煌)GuAng=tun。

      開口一等:(螺)貝pAi=bay,大(流)dhAi=ta。

      開口二等:街kAi=k?y。

      開口三等:祭(祀)tsǐEi=si。

      開口四等:(室利)薜(瑟得迦)bhiei=pi,弟(子)bhiei=t?,細(xì)siei=ts?。

      開口四等:(沙)彌mǐe=b?,(苫)弭mǐe=m?。

      合口三等:水(精)Cwi=su。

      (6)效攝 開口一等:道(人)dhAu=to,報(bào)(身)pAu=pao,?。ǔ耍﹕ǐEu=sav~s?v。

      (7)流攝開口一等:戊m@u=uu。

      開口三等:(溫)州tCǐ@u=??u。

      從上可以看出:很多復(fù)韻母在回鶻文獻(xiàn)語言中的有單元音化的趨勢,果攝中的uA與ǐA變成單元音a;遇攝中的ǐo與ǐu變成單元音u、ü、üü(回鶻文獻(xiàn)元音字母雙寫是長元音),這是回鶻文獻(xiàn)語言沒有復(fù)元音的緣故。另,蟹攝中的四等字的主要元音譯作i,確是反應(yīng)了當(dāng)時(shí)的實(shí)際情況。事實(shí)上齊韻只在唐代以前是e,而在宋代的某些方言里就已變成與止攝相同的i了[5]66。

      2.其次,看中古漢語陽聲韻母?;佞X語與漢語借詞的對(duì)音情況如下:

      (1)咸攝 開口一等:(義凈)三(藏)sAm=sam,甘(松)kAm=qam。

      開口二等:懺(悔)ùhAm=?am。

      開口三等:苫弭CǐEm=??m?。

      說明:甘松qamatsun與檻子qamatsi回鶻文借入后都在qam后+a,這是增音現(xiàn)象,在兩個(gè)輔音之間增加一個(gè)元音,為了語言和諧。另,?mi?ami,??m?與?am?重疊寫在一起,且??m?結(jié)構(gòu)應(yīng)該是??m+m?,省略一個(gè)m,?am?也是這樣的。中間?或a這是回鶻文中轉(zhuǎn)寫差別所致。

      (2)深攝 開口三等:(觀世)音ǐěm=?m。

      (3)山攝開口一等:案An=an。

      開口二等:板pan=ban。

      開口四等:蓮(花)lien=l?n。

      合口一等:觀(世音)kuAn=qon。

      合口三等:卷ɡhǐwEn=qu?n。

      (4)臻攝 開口三等:真tCǐěn= ??n,(報(bào))身Cǐěn=?n,辛sǐěn=sim~sin,人nyǐěn=yin。

      合口一等:溫(州)u@n=?n,本(尊)pu@n=p?n,寸tshu@n=tsun。

      (5)宕攝 開口一等:(三)藏dzhAng=tso,康(熙)khAng=kanɡ,倉tshAng=tsanɡ。

      開口三等:長?hǐAng= ?ang,樣jǐAng=yang。

      合口一等:(勝)光(聲梨都統(tǒng))kuAng=qo,煌(煌)7uAng=huvan。

      (6)江攝 ?

      (7)曾攝 開口一等:(佛)僧s@ng=sang。

      開口三等:(大)乘dyhǐ@ng=?ng,勝(光)Cǐ@ng=?ng,升Cǐ@ng=ing。

      (8)梗攝 開口二等:(義)凈ùh?ng=tso~ts?。

      開口三等:tCǐEng= ?ang,(水)精tsǐEng=ts?,(勝光)聲(梨都統(tǒng))CǐEng=e,(大)流lǐ@u=luy。

      (9)通攝 合口一等:(甘)松suong=tsun,公(主)kung=qun。

      合口一等:龍lǐwong=luu。

      以上我們可看出:回鶻文的宕梗通攝中的藏tso、光qo、精ts?、聲e、龍luu,都無鼻韻尾,而宕攝中的康qang、倉tsang、長?ang,倉sang、樣yang與梗攝中的?ang等字都有-ng鼻韻尾。鼻音-ng的消失大約是從唐代開始。在回鶻文獻(xiàn)語言中,消失了-ng的漢語借詞,可以認(rèn)為是唐代以后吸收進(jìn)來的。但對(duì)于仍然帶有-ng的借詞,則還需要其他旁證,它有可能是唐代以前的,也可能是唐代或唐代以后的,因?yàn)?ng的消失在唐代以后是逐漸發(fā)生的[4]135。聶鴻音先生在其《回鶻文<玄奘傳>中的漢字古音》一文中所列舉宕梗兩攝的例字絕大多數(shù)是無鼻韻尾的,他的結(jié)論是“認(rèn)定當(dāng)時(shí)西北地區(qū)漢語方言的宕梗兩攝是既不帶韻尾也不帶鼻化的純元音韻”。現(xiàn)代西北方言區(qū)有不少地方都把一大批漢語陽聲韻字讀作元音尾,這也只能說明當(dāng)時(shí)漢語西北方言的這幾個(gè)陽聲韻字已不帶鼻音尾了[6]56。宕、梗兩攝字不帶鼻韻尾是唐、宋時(shí)期漢語西北方音的普遍現(xiàn)象,敦煌唐代漢藏對(duì)音《千字文》、11世紀(jì)的回鶻漢對(duì)音《玄奘傳》以及12世紀(jì)的夏漢對(duì)音《番漢合時(shí)掌中珠》等文獻(xiàn)都可以提供此類例證[7]。綜上各家,我們對(duì)這現(xiàn)象解釋可否作如下猜想:鼻音韻尾脫落是漢語借詞處于不同歷史時(shí)期而造成的現(xiàn)象,如宕攝中的煌huvan與通攝中的松tsun、公qun則是鼻韻尾的部分脫落現(xiàn)象。漢語借詞在回鶻文獻(xiàn)語言中的脫落路徑大致是:早期鼻韻尾完全脫落,中期部分脫落,晚期完整保留鼻韻(-?→-n→-ng)。

      3.再看中古漢語入聲韻母?;佞X語與漢語借詞的對(duì)音情況如下:

      (1)咸攝開口一等:合k6p=qav。

      說明:回鶻文《玄奘傳》里:“甲法”二字的回鶻文分別是qap、vap,由此可見,中古漢語入聲韻p在回鶻文中有三種形式對(duì)應(yīng):v、p、?(零形式)。

      (3)山攝 ?

      (4)臻攝 開口三等:乙ǐet=ir。

      開口三等:蜜mǐet=m?r,室(利薜瑟得迦)Cǐet=?r,瑟Sǐet=v?

      合口一等:咄(者)tu@t=tut。

      合口三等:佛(僧)bhǐu@t=bur。

      在回鶻文獻(xiàn)語言的漢語借詞中,漢語韻母尾音-t有的保留著,有的變成了-r,有的消失了[4]135,這個(gè)t或者是最初的,但是在唐朝時(shí)候的中古北部這個(gè)截?cái)嘁粢呀?jīng)變成了-r了[6]55。回鶻文《玄奘傳》在寫梵文詞語時(shí)總是清晰地表現(xiàn)出舌尖塞音韻尾,而現(xiàn)在在可以譯出舌尖塞音韻尾t(d)的情況下卻把漢語的一些入聲字譯作-r,這顯然說明當(dāng)時(shí)當(dāng)?shù)貪h語方言的山臻兩攝已不像《切韻》時(shí)代那樣讀作-t,而是讀作顫音-r了[6]58。我們可看出:漢語中古音的臻攝中帶-t入聲字在回鶻文譯作三種可能韻尾:-t,r-,?。

      (5)宕攝開口一等:博(士)pAk=bah。

      (6)江攝 開口二等:濁?hOk= ?uuγ。

      (7)曾攝(室利薜瑟)得(迦)t@k=s?

      (8)梗攝 開口二等:(琥)珀phek=b?q。

      開口三等:尺tChǐEk= ??γ。

      (9)通攝 合口三等:玉(花宮)ngǐwok=gu,纛dhuok=toγ(tooγ)。

      回鶻文《玄奘傳》也在完全可以譯出舌根塞音韻尾的情況下(掖:yiɡ)卻把漢語的另一些入聲字譯作-γ,這顯然說明當(dāng)時(shí)當(dāng)?shù)貪h語方言的宕江曾梗通五攝已不像《切韻》時(shí)代那樣讀作-k,而是讀作擦音-γ了[6]60。我們從在以上材料所舉的例子里可看出:中古漢語入聲字帶-k韻尾,在回鶻文翻譯時(shí)對(duì)應(yīng)著舌面后音-γ、-k和小舌音-h(而在《玄奘傳》里回鶻文譯作-γ),少數(shù)則消失什么都不帶了。

      猜你喜歡
      韻尾借詞回鶻
      論漢藏語言高元音的類型與共性
      俄藏回鶻文《玄奘傳》第六卷七葉釋讀
      小議回鶻文《玄奘傳》第六卷所見之?g?一詞
      阿魯科爾沁土語的漢語借詞研究
      淺談借詞對(duì)維吾爾語詞匯演變的影響
      仡佬語-n、-?、-i韻尾的發(fā)展演變
      現(xiàn)代維吾爾語中的漢語借詞研究
      回鶻文《慈悲道場懺法》動(dòng)詞的式范疇
      《南村輟耕錄》借詞分析
      語言與翻譯(2014年3期)2014-07-12 10:31:50
      關(guān)于回鶻文書中幾個(gè)詞的探討
      通化市| 宜阳县| 鄂州市| 平昌县| 公安县| 阳曲县| 延庆县| 定西市| 信宜市| 夹江县| 磐石市| 都兰县| 乌苏市| 理塘县| 商丘市| 海林市| 历史| 茂名市| 河间市| 郴州市| 金阳县| 法库县| 仙桃市| 桂平市| 汶上县| 玉田县| 界首市| 收藏| 孟津县| 喀喇沁旗| 诏安县| 沙洋县| 甘德县| 郓城县| 广饶县| 蓬溪县| 平泉县| 宿州市| 安福县| 大渡口区| 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