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平
【摘 要】本文從歸化、異化翻譯的定義以及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為切入點,闡述了中西方學者對異化和歸化兩種翻譯策略的共識和分歧。長期以來,歸化翻譯易于被大眾所接受而廣受追捧;然而,在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異化翻譯能夠更好地保留異國情調(diào),給目的語讀者帶來更多的思索。同時,本文對異化翻譯中存在的語意缺失問題也進行了簡要的闡述。
【關鍵詞】歸化 異化 語意缺失
引言
翻譯的本質是什么?或翻譯有怎樣的標準?這是翻譯理論家苦苦求索的問題。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在“忠實”的問題上,討論最多的是“形似”與“神似”,或“直譯”與“意譯”等,中外如此。長期以來,嚴復的“信、達、雅”翻譯標準、錢鐘書的“化境”和付雷的“神似”的翻譯理論被西方的翻譯理論所邊緣化。在西方,翻譯界對翻譯應采用歸化策略還是異化策略一直爭論不休。有人認為,應采用歸化翻譯,好的譯文就應該讀起來不像翻譯,而應像在讀地道母語所寫的文章。也有人認為,既然是翻譯的文章,就應該有異國的特色,應保留原文的表現(xiàn)形式。一般認為,翻譯應采取歸化譯法,譯文不應損害譯入語的習慣表達法,而異化譯法會生成許多不符合譯入語習慣的表達方式,譯文不可能通順流暢。但到了21世紀末以及進入了21世紀,越來越多的中國譯者采用異化翻譯的方法來翻譯各種材料,包括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面對這一趨勢,我們應該重新審視異化翻譯的策略。
一、歸化與異化
歸化翻譯(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與異化翻譯(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是美國學者勞倫斯·韋努蒂在1995年所著的《譯者的隱身》(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書中首次提出的。根據(jù)韋努蒂的界定,歸化翻譯是譯者為了制造出透明、通順的譯文而將異域文本中的“陌生性”降低到最低程度的翻譯策略。而異化翻譯是譯者為了故意對目的語文化的規(guī)范進行沖擊而保留原作中一些“陌生性”的翻譯策略。尤金·奈達(Eugene Nida)是推崇歸化翻譯的代表人物。他認為,“翻譯即是交流,這個過程要看人們在聽、說、讀、寫、譯時所獲得的是什么。判斷一個譯本的效用不宜拘于相應的詞匯意義、語法類別和修辭手段的對比,重要的是考查接受者正確理解和欣賞譯語文本的程度?!蹦芜_認為成功的翻譯就是要使譯語讀者產(chǎn)生與源語讀者類似的反應。而歸化翻譯能使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避免文化沖突,從而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異化翻譯的前提是:認為文化是有差異的。主張異化的譯者,不僅可以在譯文的表達手段上異化,而且會選擇對目的語中的外國文學規(guī)范提出挑戰(zhàn)的外國文本來翻譯。
二、異化的作用
異化翻譯的前提是文化的差異性,它的作用如下:第一,有助于讀者擴大文化視野,獲得知識和啟迪。英語中很多說法形象生動,寓意深刻,表達獨特。如:“In the county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盲人國內(nèi),獨眼為王)”。漢語中同樣存在大量獨特的說法,如用異化將其翻譯成英文,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One doesn't expect ivory from a dog' s mouth)?!钡诙兄谧x者更好地比較兩國文化,增強對原語文化的理解,促進文化交流,兩國文化中的語言形象,有的形義對應,如:All the rivers run into the sea, yet the sea is not full,“百川歸海,而海不盈”。有許多形義不對應。諸如“狼吞虎咽”eat like a horse,“笑掉牙齒”laugh off one's head等。第三,極大地豐富了譯入國的語言。一方面,許多英文表達流入中國后被中國人接受并廣泛流傳,甚至被認為是中國本土化的語言。如dark horse“黑馬”,flea market“跳蚤市場”,a stick-and-carrot policy“大棒加胡蘿卜政策”。另一方面,一些中國式表達進入英語國家后,也成為約定俗成的習語。如:舊瓶裝新酒“New wine in old bottles”,君子協(xié)定“gentleman's agreement”,門戶開放政策“the open door policy”。這是中國的語言文化融入進了講英語的國家,為講英語的國家的語言文化帶來了生氣,增添了新鮮血液。
三、異化翻譯中的語義缺失
異化翻譯理論擴大了翻譯研究的范圍,使人們在討論翻譯方法時不僅僅局限于語言層面,而是考慮到譯者的翻譯活動還受到意識形態(tài)、政治等多方面的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考慮到翻譯方法與主流話語中意識形態(tài)的動態(tài)關系,這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都有利于我們從翻譯歷史的角度來較為客觀地考察翻譯和譯者的地位。然而,異化翻譯理論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由于東西方文化在歷史傳統(tǒng)、價值取向、地理環(huán)境、宗教信仰、思維方式及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同一種事物在不同的文化氛圍中往往會產(chǎn)生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和情感共鳴。例如,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松、鶴、梅、竹等向中國讀者傳遞的信息與向西方讀者傳遞的信息以及產(chǎn)生的情感共鳴完全不同。當對這類的文化差異進行異化翻譯時,勢必要在譯文中添加大量的注釋,否則就會造成大量的語義缺失,從而導致譯文讀者在閱讀上有很大的負擔,有時甚至難以理解或引起誤解,使讀者失去閱讀的興趣。
例如:
1. His words are as plain as ABC——But I am DEF. 他的話明白簡單,但我還是不懂。
2. 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寧為雞首,不為鳳尾。
3.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多此一舉。
4. 井底之蛙a person of narrow view
5. 吃醋jealousyendprint
“翻譯之難,在于在一種文化里有些不言而喻的東西,在另一種文化里卻要加大力氣去解釋。對本族語者不必解釋的事情,對外族語者得加以解釋?!保ㄍ踝袅?,1997:34)。如果我們將上述例句1譯成“他的話明白的如同ABC——但我卻是DEF,”讀者不知所云;如將例句2譯成“寧做狗頭不做獅尾,”這不符合中國文化的約定俗成;如將例句3譯成“運煤到紐卡索”,雖然譯文沒錯,但讀者還是云里霧里,殊不知紐卡索是英國的產(chǎn)煤中心;如將例句4譯成be like a frog at the bottom of a well,雖然忠實到家,卻無人叫好;如將例句5譯成eat vinegar,英語讀者還真以為“吃醋”呢。這些譯文雖然做到了保留原文化,但由于無法理解 ,讀者就會失去興趣。以“吃醋”為例,能保留漢語的句子結構和民族特色的英譯當屬eat vinegar。但在英語中,此英譯除了滑稽可笑外,還能說明什么呢?在西方文化中“醋”與“嫉妒”風馬牛不相及,毫不相干。相反,美國人還用vinegar來表示一個人的精力旺盛和活力十足。因此,異化翻譯在一定程度上不僅會帶來語意缺失而且會導致譯文句式的生硬,有時甚至晦澀難懂,從而損害了譯文的可讀性。
四、歸化翻譯與異化翻譯的平衡點
歸化翻譯與異化翻譯各有各的優(yōu)缺點,不應絕對地褒揚或摒棄任何一者。不管是對于翻譯實踐還是對于翻譯理論的探討來說,斷然地對歸化與異化做出“是與否”的結論都是不明智的。不同翻譯理論和實踐的中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傳播的效度問題,而文化傳播的對象便是譯文讀者。因此,離開譯文讀者談歸化和異化是毫無意義的。隨著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不斷加深,譯文讀者接受外來文化的承受力也在不斷加強。文化的不斷交流和融合勢必導致譯文中越來越多的異化翻譯,異化是全球化時代的必然趨勢;但是民族間文化的差異是永遠不會被消滅的,讀者接受異國文化始終需要一個過程,歸化作為這個接受過程的橋梁與媒介將始終存在。因為人們接受異國文化需要的時間長短不一,所以歸化和異化之間的平衡點是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因此,譯者需要以動態(tài)的讀者反應來把握兩者之間的平衡點。
結束語
翻譯的手法除了“異化”“歸化”,還有“因境而異”“因時而異”,“因體而異”的“變遷”“變通”和“創(chuàng)造性叛逆”,林林總總??傊?,“翻譯藝術中存在著一個奇妙的辯證法,并為無數(shù)實踐所證實,接近原著反而會脫離原著,脫離原著有時卻是接近原著”(劉苾慶,1999)。異化與歸化這對矛盾是對立統(tǒng)一而又共生并存的,完全歸化和完全異化都不成其為翻譯。要復寫原作的“思想”,忠實地再現(xiàn)原作的“風格和筆調(diào)”以及“思想”與帶有濃厚的異國情調(diào),翻譯中必須采用異化的方法;而要求譯文像原作一樣“通順”,譯者在語言表達中,又不得不作必要的歸化。因此,歸化與異化是并行不悖的,任何譯本都是歸化與異化相結合的結果。
【參考文獻】
[1]5.Nida, Eugen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on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5.
[2]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異化與歸化[J].外國語,199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