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弗吉尼亞鼠刺葉片中稀少糖醇生物轉化及分離制備

      2014-03-08 06:33:06竇德泉朱玥明孫媛霞
      食品科學 2014年22期
      關鍵詞:糖醇弗吉尼亞產酸

      竇德泉,曾 艷,朱玥明,劉 燦,孫媛霞

      (1.北京農學院園林學院,北京 102206;2.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yè)生物技術研究所 工業(yè)酶國家工程實驗室,天津 300308)

      弗吉尼亞鼠刺葉片中稀少糖醇生物轉化及分離制備

      竇德泉1,曾 艷2,朱玥明2,劉 燦2,孫媛霞2

      (1.北京農學院園林學院,北京 102206;2.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yè)生物技術研究所 工業(yè)酶國家工程實驗室,天津 300308)

      為探討使用鼠刺植物制備稀少糖醇的可能性,以弗吉尼亞鼠刺葉片為原料,熱水提取其所含的稀少糖及糖醇,使用產酸克雷伯氏菌靜息細胞對提取物的單糖類物質進行生物轉化,再利用絮凝、離子樹脂色譜分離以及乙醇結晶連用手段對轉化的提取物進行純化,最后使用核磁共振譜對獲得的稀少糖醇進行分析鑒定。液相色譜分析結果顯示弗吉尼亞鼠刺葉片提取物含有稀少D-阿洛酮糖和蒜糖醇,其質量分數分別為27.86%和7.86%;利用制備的產酸克雷伯氏菌的靜息細胞進行60 h催化反應后,提取物中86%的D-阿洛酮糖轉化為蒜糖醇,其余被細胞代謝消耗。多種分離純化手段的聯(lián)合使用,能有效去除雜質和色素,獲得蒜糖醇純品。

      弗吉尼亞鼠刺;稀少糖醇;提取純化;生物轉化

      弗吉尼亞鼠刺原產于北美東部,其樹型美觀,長勢旺盛,易于修剪,可用作庭院色塊、綠籬、造型群植或孤植等[1]。同時,弗吉尼亞鼠刺也是一種稀少糖醇含量較高的植物,日本學者研究表明其莖葉中的蒜糖醇含量不低于細胞干質量的10%[2]。自浙江森禾種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引入弗吉尼亞鼠刺,經過多年的引種馴化和繁育,其已成為我國園林綠化上重要的觀賞樹種。然而,雖然目前國內已有弗吉尼亞鼠刺引種馴化和扦插繁育及其適應性的研究報道[3-4],但對于其蒜糖醇含量鑒定、提取純化及其生物轉化卻仍是空白。

      弗吉尼亞鼠刺葉片中含有蒜糖醇(又名阿洛糖醇),是重要的六碳稀少糖醇。研究表明蒜糖醇具有獨特的生理功能。給小鼠口服一定劑量蒜糖醇后,觀察到小鼠小腸蠕動速度加快,含水量增加,出現腹瀉現象,說明蒜糖醇具有潤腸通便作用,可用于治療便秘[5]。馬耀輝等[6]發(fā)現蒜糖醇具有一定的降血糖功能,而且動物實驗表明其降血糖的過程緩慢平穩(wěn),即使大量服用也不會發(fā)生低血糖危險。在韓國專利KR100372187中,蒜糖醇是一種治療女性不孕癥、保護男性生殖腺的藥物填充劑[7]。而世界專利WO2008056453保護的一種抗齲齒藥劑的配方中,除了D-阿洛酮糖、L-阿洛酮糖等外,蒜糖醇也是有效成分[8]。

      D-阿洛酮糖是弗吉尼亞鼠刺葉片中含有的另外一種稀少糖,D-阿洛酮糖是D-果糖C3位差向異構體,但與D-果糖在生理活性方面明顯不同,當其被吸收到體內的時候,很少被代謝,因此其具有零卡路里的特性,同時還可以通過其抑制脂質合成的酶活性而減輕腹部肥胖的作用[9-11]。稀少糖/糖醇除了具有獨特的生理學功能,根據Izumoring生產策略,在脫氫酶或產脫氫酶微生物催化下D-阿洛酮糖和蒜糖醇能相互轉化,進一步以蒜糖醇為底物,轉化形成L-阿洛酮糖、L-果糖、L-葡萄糖等一系列L型的稀少糖(圖1)[2],為六碳稀少糖/糖醇生物轉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實驗參考[12-13]。

      圖1 以蒜糖醇為基礎的六碳稀少糖轉化Fig.1 The conversion of rare sugars based on allitol

      本研究以弗吉尼亞鼠刺葉片為研究對象,借助干燥粉碎、熱水抽提方式提取弗吉尼亞鼠刺葉片中的稀少糖及糖醇,然后利用靜息細胞反應把弗吉尼亞鼠刺葉片中D-阿洛酮糖轉化為蒜糖醇,進一步利用絮凝、離子樹脂色譜分離以及乙醇重結晶等手段對提取物進行純化,并通過核磁共振譜對獲得的蒜糖醇晶體進行鑒定。該項研究將能促進我國稀少糖/糖醇研究及功能食品新資源的開發(fā)。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與試劑

      弗吉尼亞鼠刺葉片采自北京農學院園林學院的弗吉尼亞鼠刺培養(yǎng)基地;產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 G4A4)為實驗室篩選獲得;001×7 H型強酸性陽離子樹脂、D3 01弱堿性N(CH3)2型陰離子樹脂、D201大孔強堿性苯乙烯系陰離子樹脂、AB-8聚苯乙烯非極性大孔吸附樹脂天津波鴻樹脂有限公司;D-阿洛酮糖、蒜糖醇、沒食子酸、槲皮素標準品 美國Sigma-Aldrich公司;乙醇、丁醇、氯仿、FeCl3、Ca(OH)2等試劑均為分析純。

      1.2 儀器與設備

      1200Series高效液相色譜系統(tǒng)(配有示差折光檢測器) 美國安捷倫公司;AVANCEⅢ 600MHz NMR核磁共振儀 德國Bruker公司;GF254薄層層析硅膠版天津思利達科技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弗吉尼亞鼠刺葉片稀少糖醇的提取

      稱取弗吉尼亞鮮葉若干,于70 ℃烘箱加熱干燥至質量恒定,粉碎過40 目篩。按1∶10(g/mL)的料液比加入二次水,于90 ℃條件下攪拌加熱1 h。冷卻,使用砂芯漏斗過濾,濾液濃縮冷凍干燥即為提取物。

      1.3.2 薄層色譜分析提取物主要成分

      將點好樣品的薄層層析板晾干后置于密閉的薄層層析缸中,以體積比V乙醇∶V丁醇∶V氯仿∶V水= 3∶6∶2∶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體積分數10%硫酸-乙醇溶液,105 ℃烘約15 min。

      1.3.3 多酚總量檢測

      參照謝倩等[14]方法,采用Folin-Ciocalteu試劑對提取物的多酚總量進行測試。使用沒食子酸繪制標準曲線y=0.012x-0.007。其中,沒食子酸質量濃度為橫坐標,765 nm波長處紫外吸光度為縱坐標。

      1.3.4 總黃酮含量檢測

      參照Erdogan-Orhan等[15]方法,采用氯化鋁比色法測試提取物的總黃酮含量。使用槲皮素繪制標準曲線y=0.005x-0.085。其中,沒食子酸質量濃度為橫坐標,415 nm波長處紫外吸光度為縱坐標。

      1.3.5 高效液相色譜分析提取物中的稀少糖成分[13]

      色譜柱:Waters Sugar-Pak-Ⅰ(8 ?m,6.5 mm×300 mm);柱溫:80 ℃;洗脫溶劑:超純水;流速:0.4 mL/min;進樣量:20 ?L(20 mg/mL);色譜采集時間:30 min。檢測信號為示差折光率。以稀少糖質量濃度(mg/mL)為橫坐標,示差折光信號相應值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其中,蒜糖醇的標準曲線為y=17 395x-400.76,D-阿洛酮糖的標準 曲線為y=10 679x-802.38。

      1.3.6 產酸克雷伯氏菌靜息細胞對鼠刺提取物中稀少糖的轉化

      利用實驗室前期工作中篩選得到的能夠將D-阿洛酮糖轉化成蒜糖醇的產酸克雷伯氏菌,制備其靜息細胞,具體方法參見文獻[13]。利用pH 8.0的Tris-HCl緩沖液調整鼠刺提取物中總糖質量分數為0.5%,加入產酸克雷伯氏菌靜息細胞并使其在反應體系中的光密度(OD600nm)值為40左右,吹氮氣后密封,37 ℃條件下靜置培養(yǎng),進行靜息細胞反應。反應0、3、6、12、24、36、48、60、72 h取樣,高效液相色譜檢測D-阿洛酮糖的轉化情況。

      1.3.7 脫色樹脂的粗篩

      根據使用說明對樹脂進行前期 處理后,采用靜態(tài)法粗篩樹脂。具體操作以D201大孔強堿性苯乙烯系陰離子樹脂靜態(tài)吸附實驗為例,稱取5 g弗吉尼亞鼠刺葉片提取物,溶于100 mL二次水中,12 000 r/min離心15 min,移取上層清液,加入50 g經處理的D201樹脂,置于搖床,設置搖床溫度25 ℃、轉速150 r/min,測試靜態(tài)吸附0~6 h內,鼠刺葉片提取物在420 nm波長處紫外吸收,測定溶液顏色以及稀少糖含量的變化。并根據文獻[16]提供的色素吸附率計算方法以420 nm波長處紫外吸收變化評估離子樹脂的脫色效果。

      1.3.8 FeCl3-Ca(OH)2絮凝[17]

      稱取5 g鼠刺葉片提取物,加入200 mL水,振蕩溶解后,12 000 r/min離心20 min,移取合并上層清液。調節(jié)pH值至9.0,加入1.0 g的Ca(OH)2和0.25 g FeCl3,在 65 ℃條件下50 r/min 攪拌10 min后,靜置1 h。離心,使用活性白土作為載體過濾,獲得上層清液。

      1.3.9 離子交換樹脂動態(tài)吸附和乙醇結晶

      稱取5 g鼠刺提取物按照1.3.6節(jié)操作后,濃縮至50 mL,以0.6 mL/min流速轉移至001×7 H型強酸性陽離子樹脂色譜柱(內徑2 cm,柱高50 cm),以二次水為淋洗劑進行洗脫。全程通過薄層分析監(jiān)控,以3 mL/管的速率收集含有稀少糖的洗脫液合并,轉移至D201強堿性陰離子樹脂色譜柱(內徑2 cm,柱高50 cm)。繼續(xù)以二次水為淋洗劑,流速為0.6 mL/min進行洗脫,濃縮含有稀少糖的洗脫液,加入大量無水乙醇,于-20 ℃冰箱靜置結晶。

      1.3.1013CNMR的分析

      用D2O溶解適量乙醇結晶獲得的白色固體,通過Bruker AVANCE Ⅲ 600MHz NMR核磁共振儀測定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弗吉尼亞鼠刺葉片提取物中各成分的分析

      圖2 弗吉尼亞鼠刺葉片提取物的糖類物質分析Fig.2 Analysis of sugar substances in the extract of Itea virginica leaves

      根據熱風干燥的失重測試,弗吉尼亞鼠刺新鮮葉片的水分含量為62.5%。所得葉片提取物經冷凍干燥后,為棕黃色松散固體。在薄層色譜分析中,使用體積分數10%的硫酸-乙醇作為顯色劑,發(fā)現提取物在層析板原點處有一無法移動的棕色大斑點,推測其可能為酚類物質。Folin-Ciocalteu和氯化鋁比色法測試結果顯示鼠刺提取物的總多酚質量分數(28.7±1.5)%(按沒食子酸當量折算)、總黃酮質量分數(2.73±0.19)%(按槲皮素當量折算)。酚類和黃酮類化合物的大量存在,在使用高效液相示差折光信號檢測鼠刺葉片提取物的單糖組成時,同樣被觀察到(圖2虛線標記)。通過與稀少糖的標準品保留時間對照,發(fā)現弗吉尼亞鼠刺提取物主要含有稀少糖D-阿洛酮糖和蒜糖醇。標 準曲線計算,其D-阿洛酮糖質量分數為27.86%,蒜糖醇則為7.86%。

      2.2 利用產酸克雷伯氏菌靜息細胞轉化鼠刺提取物中的D-阿洛酮糖生成蒜糖醇

      圖3 利用產酸克雷伯氏菌靜息細胞轉化鼠刺提取物中稀少糖的反應進程Fig.3 Time courses of conversion of rare sugars in the extract of Itea virginica using the resting cells of Klebsiella oxytoca

      圖4 鼠刺提取物經靜息細胞轉化后產物的高效液相色譜分析Fig.4 HPLC analysis of Itea virginica extract before and after being transformed by resting cells

      弗吉尼亞鼠刺提取物中D-阿洛酮糖含量較高,大約是蒜糖醇的4 倍,為了獲得更多的蒜糖醇,用實驗室前期篩選得到的產酸克雷伯氏菌對鼠刺提取物中的單糖成分進行轉化。前期實驗結果發(fā)現,利用該產酸克雷伯氏菌的靜息細胞可以將D-阿洛酮糖轉化成蒜糖醇,底物質量分數0.5%時轉化率約為83%[13];當利用總糖質量分數0.5%的鼠刺提取物(D-阿洛酮糖質量分數0.4%)作為底物時,通過60 h的靜息細胞反應,產物中檢測不到D-阿洛酮糖,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數據計算發(fā)現,大約有86%的D-阿洛酮糖轉化為蒜糖醇,推測其余的D-阿洛酮糖被菌體消耗利用(圖3)。利用靜息細胞對鼠刺提取物進行轉化,一方面在細菌細胞膜的屏障作用下,阻礙提取物中雜質進入細胞內,避免了其對酶活的影響;另一方面,在轉化生成蒜糖醇的同時,剩余少量的D-阿洛酮糖被細胞代謝,起到了生物凈化的作用,方便了后續(xù)的純化。轉化后樣品溶液的高效液相色譜分析如圖4所示。

      2.3 樹脂吸附與FeCl3-Ca(OH)2絮凝的脫色和純化效果

      鼠刺提取物色素、糖苷等雜質的去除,是影響稀少糖純化效果的關鍵因素。陰陽離子樹脂和大孔吸附樹脂能有效吸附植物黃酮與色素,已成功應用于核糖、葡萄糖、低聚木糖等糖工業(yè)生產的脫色純化上[18-21]。因此,本研究選擇了4 種代表性樹脂,通過靜態(tài)吸附實驗測試樹脂對鼠刺提取物脫色純化的效果。結果表明,在這4 種樹脂中,001×7 H型強酸性陽離子樹脂不會造成提取物稀少糖的明顯損失,但脫色效果有限。D301弱堿性N(CH3)2型陰離子樹脂能吸附大部分色素,但對稀少糖特別是D-阿洛酮糖有吸收。AB-8大孔樹脂的色素吸附率強,但是對處于薄層分析板原點處的極性酚類雜質作用效果小。在色素吸附方面,D201大孔強堿性苯乙烯系陰離子樹脂比D301型樹脂的效果好,同時其對極性酚類雜質的去除能力則優(yōu)于AB-8大孔樹脂,圖5顯示了D201型樹脂的靜態(tài)吸附率隨時間的變化,這一結果與已有報道一致。呂蕾等[22]分析D201型樹脂色素吸附效果好是因為強堿條件下色素中的酚羥基更容易解離成負離子從而被交換吸附,同時色素內的疏水結構基團可以通過范德華力與樹脂苯環(huán)結合。而向大雄等[23]在使用樹脂分離純化葛根總黃酮時,發(fā)現在靜態(tài)吸附中AB-8型樹脂吸附的黃酮較易洗脫,而D201型樹脂的洗脫率相對較低。

      圖5 D201樹脂對鼠刺葉片提取物色素靜態(tài)吸附率隨時間的變化Fig.5 Change in static adsorption rate of pigments in the extract of Itea virginica leaves onto D201 resin

      進行單糖生物轉化后的鼠刺葉片提取物經樹脂脫色純化濃縮后,若直接加入乙醇進行結晶,溶液會出現膠狀物,導致析出的固體量甚少。推測這是因為其含有大量蛋白質、蠟質、多糖、鞣質等雜質。它們不僅能污染樹脂降低柱效,還容易在加入乙醇時形成膠狀固體,造成鼠刺葉片提取物的脫色純化損失率高。而絮凝劑能提供大量的絡合離子,強烈吸附這些膠體微粒,通過黏附橋架交聯(lián)作用,促使其凝聚;中和膠體微粒及懸浮物表面電荷,降低膠團電位,破壞膠團穩(wěn)定性,使其互相碰撞,形成沉淀[24-25]。在采用FeCl3-Ca(OH)2進行絮凝操作后,發(fā)現鼠刺提取物溶液的渾濁度減小,顏色變淺。

      2.4 陽陰離子樹脂動態(tài)吸附與乙醇結晶進一步純化

      考慮FeCl3-Ca(OH)2絮凝操作可能帶入Fe3+、Ca2+陽離子,先使用001×7 H型強酸性陽離子樹脂脫除陽離子,再采用D201強堿性陰離子樹脂進行動態(tài)吸附。結果表明在進行相關操作后,濃縮洗脫液加入乙醇結晶時不會產生膠體。-20 ℃靜置后有淺黃白色固體析出。過濾,使用乙醇進行重結晶能獲得白色松散固體,其高效液相色譜保留時間與蒜糖醇標準物吻合,其13CNMR譜分析進一步證實這些白色松散固體為蒜糖醇(圖6)。

      圖6 弗吉尼亞鼠刺提取物純化后析出晶體的表征Fig.6 Identification of the crystals from the extract of Itea virginica leaves after purification

      3 結3 論

      本研究使用熱水抽提從弗吉尼亞鼠刺葉片中提取稀少糖醇,發(fā)現該鼠刺含有D-阿洛酮糖和蒜糖醇兩種稀少糖/糖醇,質量分數分別為27.86%和7.86%。利用產酸克雷伯氏菌靜息細胞能將提取物中D-阿洛酮糖轉化為蒜糖醇,轉化率達到86%,其余D-阿洛酮糖被菌體消耗,起到了初步純化的目的。進一步對產物的純化鑒定進行研究表明:絮凝操作能有效降低提取液的濁度,并起到一定的脫色效果。而001×7 H型與D201型樹脂的串聯(lián)動態(tài)吸附能滿足分離純化中盡量去除色素同時保留產物的效果。通過乙醇重結晶得到的白色固體也被高效液相和核磁共振譜鑒定為蒜糖醇。這一工藝顯示了如果大面積栽植弗吉尼亞鼠刺,有望實現從中使用工業(yè)化手段獲得稀少糖醇用于功能糖生產。

      參考文獻:

      [1] LINDSTROM J T, PELTO M. Identification of Itea virginica cultivars using DNA-based techniques[J]. HortScience, 2000, 35(3): 395.

      [2] POONPERM W, TAKATA G, ANDO Y, et al. Efficient conversion of allitol to D-psicose by Bacillus pallidus 25[J]. 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 2007, 103(3): 282-285.

      [3] 江少華, 張倩, 劉彬, 等. 激素處理對弗吉尼亞鼠刺扦插生根的影響[J].北京農學院學報, 2011, 26(3): 51-53.

      [4] 鄭勇平, 魏斌, 楊鐘, 等. 弗森虎耳扦插繁殖技術[J]. 林業(yè)科技開發(fā), 2008, 22(5): 69-72.

      [5] OOSAKA K. Possibility as monosaccharide laxative of rare sugar alcohols[J]. Yakugaku Zasshi, 2009, 129(5): 575-580.

      [6] 馬耀輝, 鄧嵐, 蘇任, 等. 蒜糖醇在制備糖尿病藥物中的應用: 中國, 02133562[P]. 2006-12-27.

      [7] ENGEL J, WICHERT B, SAUERBIER D, et al. Medicamentcomprising lyophilisate of cetrorelix: Korea, KR100372187[P]. 2003-01-30.

      [8] IIDA A, ICHIHARA T, IZUMORI K, et al. Noncarious raw material useful in foodstuff or oral cavity composition, pharmaceutical and cosmetics for preventing caries and periodontitis, has D-psicose, D-sorbose or D-tagatose, L-fructose, L-psicose or L-tagatose, and allitol: Japan, WO/2008/056453[P]. 2008-05-15.

      [9] CHUNG M Y, OH D K, LEE K W. Hypoglycemic health benefits of D-psicose[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2, 60(4): 863-869.

      [10] MU Wanmeng, ZHANG Wenli, FENG Yinghui, et al. Recent advances on applications and biotechnological production of D-psicose[J].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2, 94(6): 1461-1467.

      [11] ZHU Yueming, MEN Yan, BAI Wei, et al. Overexpression of D-psicose 3-epimerase from Ruminococcus sp. in Escherichia coli and 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D-psicose production[J]. Biotechnology Letters, 2012, 34(10): 1901-1906.

      [12] MUNIRUZZAMAN S, TOKUNAGA H, IZUMORI K. Conversion of D-psicose to allitol by Enterobacter agglomerans strain 221e[J]. Journal of Fermentation and Bioengineering, 1995, 79(4): 323-327.

      [13] HAN Wenjia, ZHU Yueming, MEN Yan, et al. Production of allitol from D-psicose by a novel isolated strain of Klebsiella oxytoca G4A4[J]. Journal of Basic Microbiology, 2014, 53: 1-7.

      [14] 謝倩, 王威, 陳清西. 橄欖多酚含量測定方法的比較[J]. 食品科學, 2014, 35(8): 204-207.

      [15] ERDOGAN-ORHAN I, SEVER-YILMAZ B, ALTUN M L, et al. Radical quenching activity, ferric-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 and ferrous ion-chelating capacity of 16 Ballota species and their total phenol and flavonoid content[J]. 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 2010, 13(6): 1537-1543.

      [16] 王松柏, 秦雪梅, 郭小青, 等. 樹脂對防風粗多糖脫色效果[J]. 應用化學, 2005, 22(12): 1308-1311.

      [17] 張雪穎, 徐仲偉, 戰(zhàn)宇, 等. 甜葉菊提取液的絮凝研究[J]. 現代食品科技, 2007, 23(2): 8-10.

      [18] 鄧國才, 陳榮悌. 樹脂吸附法D-核糖發(fā)酵液脫色的研究[J]. 離子交換與吸附, 1999, 15(6): 549-554.

      [19] 王立東, 唐偉, 隋明, 等. 利用樹脂D392進行低聚木糖提取液脫色的研究[J]. 糧油食品科技, 2010, 18(3): 36-39.

      [20] 吳雪輝, 郭建軍, 袁松. 陰離子交換樹脂對糖液色素脫色規(guī)律的研究[J]. 廣西蔗糖, 1999, 18(2): 36-39.

      [21] 李苗苗, 于淑娟, 秦慧民, 等. 幾種大孔吸附樹脂糖漿脫色的性能比較[J]. 中國甜菜糖業(yè), 2007(2): 10-11.

      [22] 呂蕾, 郭志軍, 胡耀輝. 大孔樹脂對茁霉多糖發(fā)酵液色素吸附性能的研究[J]. 食品與發(fā)酵科技, 2009, 45(4): 39-41.

      [23] 向大雄, 李煥德, 朱葉超, 等. 大孔吸附樹脂分離純化葛根總黃酮的研究[J]. 中國藥學雜志, 2003, 38(1): 35-37.

      [24] 孫衛(wèi)東, 王雙飛, 李紅, 等. 糖汁的氣浮提純分離[J]. 食品工業(yè)科技, 2003, 24(6): 31-33.

      [25] 徐仲偉. 甜菊糖甙的提取精制新工藝及酶法改性研究[D]. 廣州: 華南理工大學, 2009: 89-96.

      Biotransform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Allulose/Allitol from Itea virginica Leaves

      DOU De-quan1, ZENG Yan2, ZHU Yue-ming2, LIU Can2, SUN Yuan-xia2
      (1.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2206, China; 2.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Industrial Enzymes, Tianji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ianjin 300308, China)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possibility of producing rare sugar alcohols from Itea virginica leaves. Hot water was used to extract rare sugars/sugar alcohols from the leaves of this plant. It was showed that the extract of leaves contained 27.86% D-psicose and 7.86% allitol. The rare sugars in the extract were transformed by the resting cells of Klebsiella oxytoca. After 60 h reaction, 86% of D-psicose was converted into allitol, while the rest was consumed by cellular metabolism. Flocculation, ion exchange resin chromatography and ethanol crystallization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onversion products. Finally, the purified rare sugar alcohol was identified as allitol by13CNMR.

      Itea virginica; rare sugar alcohol; purification; biotransformation

      Q946.3

      A

      1002-6630(2014)22-0028-05

      10.7506/spkx1002-6630-201422006

      2014-06-08

      天津市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12ZCZDSY14900);天津市企業(yè)博士后創(chuàng)新項目擇優(yōu)資助計劃項目

      竇德泉(1962—),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北京地區(qū)適宜樹種的選擇和屋頂綠化。E-mail:doudequan@bac.edu.cn

      猜你喜歡
      糖醇弗吉尼亞產酸
      代糖“赤蘚糖醇”真的安全嗎?
      異麥芽酮糖醇在卷煙增香保潤中的應用
      云南化工(2021年6期)2021-12-21 07:31:04
      論弗吉尼亞·伍爾夫《倫敦風景》中的情景交融
      甘露糖醇結構及熱穩(wěn)定性研究
      美國“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
      薄荷復方煎液對齲病及牙周病常見致病菌生理活性的抑制作用
      產酸沼渣再利用稻秸兩級聯(lián)合產酸工藝研究
      芍藥總多糖抑齲作用的體外研究
      赤蘚糖醇生產母液中糖醇組分的定性鑒定*
      弗吉尼亞·伍爾芙《到燈塔去》的成長主題解讀
      短篇小說(2014年12期)2014-02-27 08:33:01
      忻城县| 漳平市| 枣强县| 朝阳市| 临澧县| 上蔡县| 深圳市| 南部县| 天祝| 黄大仙区| 阿瓦提县| 疏勒县| 出国| 扬中市| 万宁市| 高尔夫| 衡山县| 金乡县| 平原县| 江城| 尼木县| 湖州市| 丹江口市| 德化县| 桂阳县| 高淳县| 大厂| 襄樊市| 衡水市| 潮安县| 抚松县| 孝义市| 永新县| 太原市| 承德市| 柏乡县| 新龙县| 攀枝花市| 松潘县| 郸城县| 澄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