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消非制度性障礙的反腐負效應
我們要認識到,集團性腐敗、體制內腐敗以及社會上出現(xiàn)的一些羨慕腐敗的心理,都是腐敗滋生、輿論監(jiān)督乏力以及公序良俗潰退的可怕信號。除了進一步加強內部的約束機制外,還需要培育社會的反腐文化,消除腐敗的非制度性障礙,通過社會性制約來強化對腐敗的約束。
□馬玨
筆者日前乘出租車遇到堵車,健談的司機從城市治堵、道路改造說到官員腐敗。他說:“現(xiàn)在老百姓的要求很低,貪點拿點也就算了,只要能干事就是好官。”這一家之言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當前社會一種比較普遍的心理狀態(tài),即對腐敗行為日益麻木。盡管這一心態(tài)的形成源于一種無奈,但卻反映著當前最深刻的不良社會現(xiàn)象。
從以往的深惡痛絕,認為腐敗分子不殺不足以平民憤,到類似“只要能給老百姓干事的就是好官”,折射出了當前社會看待腐敗問題的重大變化。從近幾年公布的一些腐敗案看,一些干部的腐敗金額越來越大;形式越來越多樣化,除了送現(xiàn)金、銀行卡、金磚金條、名表,還出現(xiàn)字畫、觀賞石等所謂“雅賄”,一幅假字畫可以通過拍賣被行賄者以幾十萬上百萬元買回“洗白”贓款等等。
預防和打擊腐敗,需要內外兩個環(huán)境。除了內部的體制、機制建設外,來自外部文化、公眾心態(tài)、社會輿論等非制度性因素的約束同樣重要。當這些非制度性約束日益麻木甚至主動尋求對腐敗的適應時,來自內部體制、機制約束和懲戒的效力將會被積極沖抵。我們要認識到,集團性腐敗、體制內腐敗以及社會上出現(xiàn)的一些羨慕腐敗的心理,都是腐敗滋生、輿論監(jiān)督乏力以及公序良俗潰退的可怕信號。除了進一步加強內部的約束機制外,還需要重視培育社會的反腐文化,消除遏制腐敗的非制度性障礙,通過社會性制約來強化對腐敗的約束。
要盡快形成對腐敗現(xiàn)象的“公眾不服從”氛圍。近幾年曝光的重大貪腐案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有蛛絲馬跡可循,單位同事、下屬乃至鄰居都能夠第一時間掌握這些線索,但都沒有形成提供線索的氛圍,導致一些干部越陷越深,發(fā)生的腐敗案件影響很大。因此,發(fā)揮社會人的力量,應成為現(xiàn)有反腐機制的重要補充。
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反腐影響干部隊伍形象,影響黨的形象”、“反腐敗影響干部隊伍穩(wěn)定”等言論不斷出現(xiàn),并被一些人用來為自己的腐敗行為開脫。要盡快消除為腐敗行為“正名”的輿論氛圍。這些謬論,導致了容忍腐敗甚至羨慕腐敗的思想蔓延,必須予以消除。
一些一身正氣、有才有德的干部在少數(shù)地方沒有被上級領導重用并提拔的原因,不僅僅是他們被人看作“傻”“不懂事”,還有一個原因是這些人觸犯了那些以腐敗為榮者的利益,被淘汰出局了。這種環(huán)境必須打破,要盡快給予清正廉潔的干部更大的生存空間,否則難以形成對腐敗行為的自我清理機制。
同時,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對行賄犯罪的打擊力度,在社會上進一步營造“行賄有風險”的氛圍。國家有關法律對行賄罪名有清晰界定,但由于行賄受賄多是一對一進行,官員被查處后,行賄者的口供、證據對案件突破又有重要幫助,在司法實踐中對提供重要證據的行賄者往往處以緩刑或免予起訴。這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行賄風險低”的錯誤意識。對此,要加大打擊力度,要強化宣傳,避免公眾之間“貪官落馬,不見行賄者受刑”的錯誤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