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然然
(渤海大學 政治與歷史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近代中國是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一百五十年的中國。在這一時期,中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基本上是從無到有,從微弱到成長,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并實現(xiàn)了三大轉變。即以1582年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進中國為標志的近代科學技術啟蒙期(1582-1928),以1928年建立中央研究院為標志的近代科學事業(yè)的形成期(1928-1956),從1956年制定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遠景規(guī)劃開始,近代科學技術事業(yè)進入國家指導下的現(xiàn)代發(fā)展期。它的發(fā)展反應了舊中國和新中國的不同年代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乃至與西方交往的過程,也反映了自身變化成長的過程?;仡櫧萍及l(fā)展歷程,并從中將中國近代科技進步的途徑、影響加以分析和概括,對現(xiàn)代科學創(chuàng)新和技術進步都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中國處在封建專制盛行的時代,儒、道、佛等傳統(tǒng)思想嚴重束縛著人們的思想。伴隨著清朝封建統(tǒng)治的嚴重危機以及西方資本主義不同方式的頻頻叩關,特別是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中的失敗促使中國人從歷史沉睡中醒來。
內優(yōu)外患,推動著他們把眼光投向現(xiàn)實,發(fā)揚經世致用的傳統(tǒng)。在這些人物之中,林則徐可以說是先驅。是他最先睜開眼睛開始探尋外面的世界,并組織專人翻譯外國的書籍和報紙,編成《四洲志》。緊接著,魏源依據(jù)林則徐的《四洲志》,綜述各國史地、科技、政治制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由此打開了近代中國人了解西方的窗口。
這些著作、言述適應了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人了解西方的需要,開闊了國人的視野,引起思想文化領域的重大變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掀起了向西方學習、學習西方先進科技知識的思想主張,為國人從“天朝上國”的空幻中解放出來,認識到自已的不足與落后,看到西方的長處和先進,從感情上、思想上、心理上,為消除盲目自大、狂妄自尊,而踏踏實實地學習西方先進科技知識莫定了思想基礎。
通過引進器物機械而傳播西方先進科技知識,其實在明末清初即已盛行。當年康熙皇帝就是觀看了傳教士的各種西洋儀器,才對其產生好感而允許傳經布道的。近代時期,器物機械的引進是通過兩種方式進行的。其一是官方有識之士主張引進西方先進的器物機械。兩次鴉片戰(zhàn)爭慘敗的事實,使清王朝的一部分開明官員認識到 “天朝上國”再也不是無所不有、無所不能,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擁有比中國舊式武器厲害得多的“堅船利炮”。經世派的代表魏源就在《海國圖志》中指出“臾之長技有三:一戰(zhàn)艦,二火器,三養(yǎng)兵練兵之法?!毖髣张傻念I袖李鴻章根據(jù)自己與洋人打文道時的所見所聞以及從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中深刻地認識到洋槍洋炮的威力。因此,他們極力主張??“及早自強,變易兵制,講求軍實”,“廢棄弓箭,專精火器,”“仿立外國船廠,購求西人機器”。由此而拉開了中國上層統(tǒng)治階級自覺自愿、積極主動地引進西方先進器物機械,傳播西方先進科技知識的序幕。
自從十六世紀下半葉,即明代中期以來,西方傳教士就一直在華扮演著一種特殊的角色。他們在向中國宜傳基督教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西方科技知識,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在鴉片戰(zhàn)爭以前,來華的主要是耶酥會士,他們以近代科技為敲門磚,妄圖通過宗教活動來達到從政治上左右中國的目的。當時來中國傳教的比較有名、并掌握一定科技知識的耶酥會士有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等。鴉片戰(zhàn)爭之后,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掩護下,西方傳教士更是成群結隊、有組織、目的更明確的來到中國。同時也在客觀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先進的科技知識,開了國人的眼界,更大地激發(fā)了中國人民學先進科技知識,自強富國的熱情。他們的行為成為向近代中國傳播西方先進科技知識的另一條渠道。例如,在數(shù)學方面,從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李善蘭與偉烈亞力合譯了《幾何原本》后9卷,《代數(shù)學》13卷等書。這樣古希臘的數(shù)學名著《幾何原本》15卷就有了完整的中文譯本。并使西方近代的符號數(shù)學以及解析幾何合微積分第一次傳入中國。
興辦學堂不僅是傳播西方先進科技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 ,而且是培養(yǎng)科技人才最重要的途徑。中國近代以學習西方科技知識為目的的學校主要有三類。
一是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新式學堂書院。這類學堂書院最早可以追溯到1862年京師同文館的建立 ,并從1866年起陸續(xù)添設天文、算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各種課程。為西方科技知識系統(tǒng)地進人中國莫定了基礎,使中國科技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二是教會學校。作為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一個重要方面,傳教士也在華創(chuàng)辦了不少學校。最早的一所是1839年在澳門設立的馬禮遜學堂。這類學校發(fā)展得很快,到 1905年僅在基督教會嚴密控制下的學校就多達2585所,學生人數(shù)為57600余人。教會學校的主觀目的雖然是反動、侵略的,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向國人傳播了在西方看來平常,對國人卻十分新穎奇妙的科學知識。
三是維新派創(chuàng)辦的學堂。中國近代,在興辦學堂以培養(yǎng)人才學習西方科技知識方面維新派也貢獻卓著??涤袨檎J為“變事而不變法,變法而不變人,則與不變同耳”,可見變人為治國之本。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維新派積極在北京、上海、湖南、廣州等地開辦學堂。根據(jù) 1895-1897年的統(tǒng)計,維新派共創(chuàng)辦學堂17所。這類學堂大都以宜傳變法,崇尚西學為主要目的,普遍都開設了讀史 、識字、側算、繪圖、光電等科目??梢娕d辦學堂、學習基礎知識為近代科技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近代科學的創(chuàng)新和技術的進步是以向西方學習為主要方式,以民族自強、振興中華為精神動力的不斷前進的過程。無論是因為救國救民積極向西方學習,還是由于列強入侵,在中國修鐵路、建工廠而掌握一定的生產技術,近代中國的科技發(fā)展總是伴隨著強烈的民族精神,從而展現(xiàn)了一幅頑強奮斗、積極進取的歷史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