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斯特朗格著 韓中義 馬吉德譯注
烏滸水(Oxus)流域考*
(英)斯特朗格著 韓中義 馬吉德譯注
過去的烏滸水a烏滸水,即烏古思河,《史記·大宛列傳》、《漢書·西域傳》稱媯水?!端鍟の饔騻鳌纷鳛鯘G水?!洞筇莆饔蛴洝纷骺`芻水?!队详栯s俎》、《新唐書·西域傳》作烏滸河?!对贰す鶎氂駛鳌?、《西使記》作暗木河?!对厥贰纷靼⒚泛印!段饔武洝肪硐伦靼⒛笡]輦(即amū Moren,是蒙古人對烏滸水的稱呼)?!段饔蛐谐逃洝酚涊d:“至一河邊,河名阿木,有小舟七八個。東岸有城池,名迭里迷(忒耳迷)。”譯者。 《大唐西域記》載赤鄂衍那國,“東西四百余里,南北五百余里。國大都城周十余里。伽藍五所,僧徒甚少”?!秲愿敗肪砭牌咭蛔髦Ш鼓恰Wg者。是操波斯語與突厥語、伊蘭(Irān)地區(qū)與土蘭(Tūrān)地區(qū)之間的邊界;越過這條河北邊的地區(qū)被阿拉伯人稱作麻洼蘭納赫兒(Mā-warā-n-Nahr),即河外地區(qū)(此河可以理解為烏滸水),或者稱作亥塔兒(Нaytal)bНay?al應是《冊府元龜》(卷九九九)的挹達、《新唐書·西域傳》挹怛的對音,因阿拉伯文、波斯文中Н有時候不發(fā)音、或發(fā)輕音,但出現(xiàn)在詞匯中必須要書寫,因此該詞的實際讀音應為ay?al,或I?al,即為《魏書》、《周書》之嚈噠,這和拜占庭文獻中的夷費塔(Ephthalites),即西方歷史上的“白匈奴”音近。有關嚈噠的內容,可參考余太山先生著的《嚈噠史研究》(齊魯書社,1986 年)和馮承鈞先生之《西域地名》Ephthalites條。譯者。地區(qū)。公元5世紀,亥塔兒人是薩珊王朝的勁敵,這個民族應為拜占庭文獻中記載的夷費塔(Ephthalites),通常被稱作白匈奴。但中世紀的阿拉伯人將亥塔兒之名寬泛地指烏滸水以北的所有土蘭諸族和地域,如穆喀達思就是這么使用的。
這些地方一般劃為5個地區(qū):最重要的就是粟特(Sughd)地區(qū),即古代的索格底亞那(Soghdiana),其有兩座首府:不花剌(Bukhārā)城和撒馬兒罕(Samar?and)城;粟特地區(qū)的西邊是花剌子模(Khwārizm)地區(qū),現(xiàn)在通常被稱作希瓦(Khivah),以及包括烏滸水三角洲;粟特地區(qū)的東南則是赤鄂衍那c烏滸水,即烏古思河,《史記·大宛列傳》、《漢書·西域傳》稱媯水?!端鍟の饔騻鳌纷鳛鯘G水?!洞筇莆饔蛴洝纷骺`芻水?!队详栯s俎》、《新唐書·西域傳》作烏滸河?!对贰す鶎氂駛鳌?、《西使記》作暗木河?!对厥贰纷靼⒚泛??!段饔武洝肪硐伦靼⒛笡]輦(即amū Moren,是蒙古人對烏滸水的稱呼)。《西域行程記》記載:“至一河邊,河名阿木,有小舟七八個。東岸有城池,名迭里迷(忒耳迷)?!弊g者。 《大唐西域記》載赤鄂衍那國,“東西四百余里,南北五百余里。國大都城周十余里。伽藍五所,僧徒甚少”。《冊府元龜》卷九七一作支汗那。譯者。(S?aghāniyān)地區(qū),和忽塔兒(Khuttal)地區(qū)和烏滸水上游的各大區(qū),八答哈傷(Badakhashān)地區(qū)雖也在這一范圍內,但在烏滸水的左岸或南岸,除了吐火羅思田外,差不多被這條河的大拐彎所包裹;最后的兩個地區(qū)為:藥殺水(Jaxartes)流域上游的拔汗那(Farghānah)地區(qū)與赭時(Shāsh,現(xiàn)在的Tāshkand)地區(qū)[433],后一個地區(qū)還包括了西北的諸區(qū),以及直到藥殺水流入到咸海沼澤的地帶。
中世紀的阿拉伯人將烏滸水與藥殺水分別稱作質渾(Jayhūn)河與細渾(Sayhūn)河,據傳說這兩條河像第格里斯河與幼發(fā)拉底河一樣,是天堂中的兩條河。這兩條河的名稱來源尚不十分清楚,但阿拉伯人所稱之名顯然借自猶太人,因質渾河與細渾河在《舊約·創(chuàng)世紀》(2:11,13)中提到了,即為吉渾(Gihon)河與皮筍(pison)河,是這兩條河
之名的訛音aIst(Istakh rī).,第286、287、295頁。I.Н(Ibn Нaw kal).,第335、347、348頁。Muk(Mu?addasī).,第261—268頁。只渾(Jayhān)河和細渾(Sayhān)河之名稍有變化,如前文所提(第131頁)派剌木思(pyramus)河與薩魯思(Sarus)河,這兩條河位于思里思雅(cilicia)邊陲,靠近希臘領土。至于這些河流名城的來源不清楚,似乎是外來詞,其含義不明確,質渾河與細渾河是對偶詞,許多其他外來詞也是這種情況,如在《古蘭經》和圣訓中,凱因(cain)與阿必兒(abel)阿拉伯人稱為喀必兒(Kābīl)與哈必兒(Нābīl);掃兒(Saul)與高剌忒(Goliath)對應為套魯忒(?ālūt)與賈魯忒(Jālūt);高戈(Gog)與麻高戈(Magog)對應為雅主折(Yājūj)與麥主折(Majūj),見裕爾(Н.Yule)撰寫,收入伍德(J.Wood)編的《烏滸水(The Oxus)》(第22頁,1872年)。原書頁碼。 《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71頁稱:“另一條河是哈兒拿卜(Kharnāb)河。其發(fā)源于喀薩(Qasa)山之西,在八答哈傷和法兒噶兒(Pārghar)之間流入只渾河。這條哈兒拿卜河水量要比只渾河大,但每個人都用只渾河的名稱來稱呼后一條河,原因就是只渾河的河道里程要長?!惫耗貌罚↘harnāb)河和牙兒牙卜(Jaryāb)河應是同一條河流,只是由于筆誤造成了這種混亂。所以《世界境域志》中米諾斯基注釋第208頁稱更合適的寫法應是哈兒拿卜·穆爾加布(Kharnāb-Murghāb)河,但對筆誤未加評論。Translated byMinorsky. London, Luzac, 1970.譯者注。。
中世紀后期,約在蒙古西征之時,質渾河與細渾河之名通常被廢棄不用了;此后烏滸水通常被稱作阿姆牙(amūyah)河,或阿姆·答里牙(amū Dary?。殰喓臃Q作錫兒·答里牙(Sīr Dary?。?,此河將在下章敘述。阿姆牙(amūyah)或阿姆(amū)一詞的來源也不十分清楚。哈菲茲·阿卜魯?shù)挠涊d僅解釋說這個名稱是取自靠呼羅珊一邊烏滸水岸邊的城市和地區(qū)名稱,最初寫作阿姆(amul,即察哈兒·朱夷,見上文第403頁)。實際上與這種名稱解釋可能恰好相反,準確的解釋應是以阿姆牙(amūyah)或阿姆(amū)大河(波斯語) 之名來命名阿姆城,由于這條河名稱使用普遍,于是就代替了更早(阿拉伯人稱呼)的質渾河之名。再進一步考察,按阿拉伯人的習慣,河流之名通常多取自沿岸大城市的名稱;因此烏滸水,或阿姆·答里牙通常也稱作巴里黑(Balkh)河,但巴里黑城距離此河南岸有一定的距離。希臘人已知曉烏滸水是條大河,并將此河名稱記載為瓦合矢·阿卜(Wakhsh-āb)水b我國一般學者認為《史記·大宛列傳》與《漢書·西域傳》的媯水是指烏滸水,但從梵文文獻、希臘文獻來看,較早時期媯水是指烏滸水的主要支流瓦合矢·阿卜水,并以這條支流來稱呼整個烏滸水,但后來我國文獻、阿拉伯波斯文獻沒有以此支流稱呼該大河。譯者。,即瓦合矢(Wakhsh)河,這條河是烏滸水上游的支流,[434]cIst(Istakh rī).,第286、287、295頁。I.Н(Ibn Нaw kal).,第335、347、348頁。Muk(Mu?addasī).,第261—268頁。只渾(Jayhān)河和細渾(Sayhān)河之名稍有變化,如前文所提(第131頁)派剌木思(pyramus)河與薩魯思(Sarus)河,這兩條河位于思里思雅(cilicia)邊陲,靠近希臘領土。至于這些河流名城的來源不清楚,似乎是外來詞,其含義不明確,質渾河與細渾河是對偶詞,許多其他外來詞也是這種情況,如在《古蘭經》和圣訓中,凱因(cain)與阿必兒(abel)阿拉伯人稱為喀必兒(Kābīl)與哈必兒(Нābīl);掃兒(Saul)與高剌忒(Goliath)對應為套魯忒(?ālūt)與賈魯忒(Jālūt);高戈(Gog)與麻高戈(Magog)對應為雅主折(Yājūj)與麥主折(Majūj),見裕爾(Н.Yule)撰寫,收入伍德(J.Wood)編的《烏滸水(The Oxus)》(第22頁,1872年)。原書頁碼。 《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71頁稱:“另一條河是哈兒拿卜(Kharnāb)河。其發(fā)源于喀薩(Qasa)山之西,在八答哈傷和法兒噶兒(Pārghar)之間流入只渾河。這條哈兒拿卜河水量要比只渾河大,但每個人都用只渾河的名稱來稱呼后一條河,原因就是只渾河的河道里程要長。”哈兒拿卜(Kharnāb)河和牙兒牙卜(Jaryāb)河應是同一條河流,只是由于筆誤造成了這種混亂。所以《世界境域志》中米諾斯基注釋第208頁稱更合適的寫法應是哈兒拿卜·穆爾加布(Kharnāb-Murghāb)河,但對筆誤未加評論。Translated byMinorsky. London, Luzac, 1970.譯者注。但阿拉伯人沒有用瓦合矢河之名來稱呼這條河(烏滸水)的干流。
伊本·魯斯塔和其他早期阿拉伯地理學家準確地記載稱,烏滸水的源頭位于帕密兒(pam ir,或Fām ir)d帕密兒,《往五天竺國傳》作播蜜;《舊唐書·高仙芝傳》作播密川。譯者。高原上,并在小吐蕃(at-Tubbat)地區(qū)的一座湖泊。伊斯塔赫里的記載被后來絕大部分著述者所傳抄,他提到了烏滸水上游很多支流中的四條河名。這些支流中的每條河雖不易勘定,但以下的幾條河還是較清楚的:烏滸水上游的干流為納赫兒·牙兒牙卜(Nahr Jaryāb)河eIst(Istakh rī).,第286、287、295頁。I.Н(Ibn Нaw kal).,第335、347、348頁。Muk(Mu?addasī).,第261—268頁。只渾(Jayhān)河和細渾(Sayhān)河之名稍有變化,如前文所提(第131頁)派剌木思(pyramus)河與薩魯思(Sarus)河,這兩條河位于思里思雅(cilicia)邊陲,靠近希臘領土。至于這些河流名城的來源不清楚,似乎是外來詞,其含義不明確,質渾河與細渾河是對偶詞,許多其他外來詞也是這種情況,如在《古蘭經》和圣訓中,凱因(cain)與阿必兒(abel)阿拉伯人稱為喀必兒(Kābīl)與哈必兒(Нābīl);掃兒(Saul)與高剌忒(Goliath)對應為套魯忒(?ālūt)與賈魯忒(Jālūt);高戈(Gog)與麻高戈(Magog)對應為雅主折(Yājūj)與麥主折(Majūj),見裕爾(Н.Yule)撰寫,收入伍德(J.Wood)編的《烏滸水(The Oxus)》(第22頁,1872年)。原書頁碼。 《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71頁稱:“另一條河是哈兒拿卜(Kharnāb)河。其發(fā)源于喀薩(Qasa)山之西,在八答哈傷和法兒噶兒(Pārghar)之間流入只渾河。這條哈兒拿卜河水量要比只渾河大,但每個人都用只渾河的名稱來稱呼后一條河,原因就是只渾河的河道里程要長?!惫耗貌罚↘harnāb)河和牙兒牙卜(Jaryāb)河應是同一條河流,只是由于筆誤造成了這種混亂。所以《世界境域志》中米諾斯基注釋第208頁稱更合適的寫法應是哈兒拿卜·穆爾加布(Kharnāb-Murghāb)河,但對筆誤未加評論。Translated byMinorsky. London, Luzac, 1970.譯者注。,今天稱作噴赤(panj)河,其從東流經稱作瓦罕(Wakhkhān)的地區(qū),然后到達八答哈傷地區(qū),牙兒牙卜(Jaryāb)河也稱作洼哈卜(Wakhkhāb)河。這條從東邊高原流來的烏滸水干流,在八答哈傷地區(qū)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拐彎,然后北流,再向西,在未流入附近的忽懔城前南流,就在這一過程中拐彎的河道的3/4里程內,從該河右岸接納了很多支流。第一條支流就是安底賈剌(andījārāgh)河,
附近有同名的(安底賈剌)城市,位于此支流與烏滸水匯合處。這條支流顯然應是今天的巴爾堂(Bartang)河a巴爾堂河位于塔吉克斯坦境內,發(fā)源于帕米爾高原,其上游稱作穆爾加布(Murghāb,這條河與與木鹿專區(qū)的河流同名),經過薩勒(Sare)湖后從北邊接納了庫達拉(Kudara)河,并形成了巴爾堂河,經過132公里匯入到阿富汗與塔吉克斯坦界河噴赤河。譯者。 《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71頁稱:“另一條河(沒有提到名稱,引者)從卜坦漫(Buttamān)山背后行進60法兒薩。該河發(fā)源于從北到南的山區(qū),然后到達門可(Munk)城和忽兒卜(Нulbuk)城。而后到達法兒噶兒(Pārghar),并流入到只渾河。”這條應是庫拉布(Kulāb)河,即小蘇爾哈布(Kchī Surkhāb)河,該河由阿可·速河和紅河(Kizil-S?ū)組成(米諾斯基注釋第208頁)?,F(xiàn)在這條河也稱紅河(Kizil-S?ū)。譯者。 《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71頁稱:“另一條河叫做瓦合矢(Vakhshāb)河發(fā)源于瓦合矢山區(qū),在瓦合矢城附近流入到只渾河。”洼哈卜或瓦合矢河,今天音譯為瓦赫什(Vakhsh)河 ,僅拼寫不同而已。這條河發(fā)源于帕米爾高原南坡,上游在吉爾吉斯坦境內,稱作克孜勒蘇河(Kyzylsu、Kizil-S?ū即紅水河),也稱作蘇爾哈布(Surkhāb、Surkhob)河,西流262公里,從南岸依次接納了穆克蘇河(Muksu)和奧比辛高(Obihingou)河,形成了瓦赫什河。是阿姆河的第二條大支流,下游長524公里,總長786公里。一般來說匯入奧比辛高支流以南才叫做瓦赫什河。瓦赫什河上游大多穿流在深山峽谷中,最后的150公里河谷變寬,兩岸才有農田。譯者。;第二條支流是與發(fā)源于忽塔兒地區(qū)的納赫兒·法兒噶兒(Nahr Fārghar,也拼寫為Farghār、Farghān或Farghi)河匯合而成,這條支流應是今天的萬吉(Wanj)河b萬吉(Wanj)河,現(xiàn)在一般拼寫為萬池(Vanch),是噴赤河的北岸支流。譯者。;再往下的支流就是阿合沙洼(akhshawā,或akhsh)河,流量差不多與烏滸水的干流一樣大,此河岸邊就是忽塔兒地區(qū)的首府忽兒卜(Нulbuk)城c巴爾堂河位于塔吉克斯坦境內,發(fā)源于帕米爾高原,其上游稱作穆爾加布(Murghāb,這條河與與木鹿專區(qū)的河流同名),經過薩勒(Sare)湖后從北邊接納了庫達拉(Kudara)河,并形成了巴爾堂河,經過132公里匯入到阿富汗與塔吉克斯坦界河噴赤河。譯者。 《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71頁稱:“另一條河(沒有提到名稱,引者)從卜坦漫(Buttamān)山背后行進60法兒薩。該河發(fā)源于從北到南的山區(qū),然后到達門可(Munk)城和忽兒卜(Нulbuk)城。而后到達法兒噶兒(Pārghar),并流入到只渾河?!边@條應是庫拉布(Kulāb)河,即小蘇爾哈布(Kchī Surkhāb)河,該河由阿可·速河和紅河(Kizil-S?ū)組成(米諾斯基注釋第208頁)?,F(xiàn)在這條河也稱紅河(Kizil-S?ū)。譯者。 《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71頁稱:“另一條河叫做瓦合矢(Vakhshāb)河發(fā)源于瓦合矢山區(qū),在瓦合矢城附近流入到只渾河?!蓖莨坊蛲吆鲜负?,今天音譯為瓦赫什(Vakhsh)河 ,僅拼寫不同而已。這條河發(fā)源于帕米爾高原南坡,上游在吉爾吉斯坦境內,稱作克孜勒蘇河(Kyzylsu、Kizil-S?ū即紅水河),也稱作蘇爾哈布(Surkhāb、Surkhob)河,西流262公里,從南岸依次接納了穆克蘇河(Muksu)和奧比辛高(Obihingou)河,形成了瓦赫什河。是阿姆河的第二條大支流,下游長524公里,總長786公里。一般來說匯入奧比辛高支流以南才叫做瓦赫什河。瓦赫什河上游大多穿流在深山峽谷中,最后的150公里河谷變寬,兩岸才有農田。譯者。。這條(烏滸水)河支流源頭之一就是納赫兒·八兒班(Nahr Balbān,或Barbān)河,這些源頭匯合形成了今天用突厥語稱作阿可·速(a?-S?ū)的河流。因此,這就是伊斯塔赫里提到的烏滸水上游四條支流,他還說這幾條河流在阿兒汗(arhan)渡口或通道以北匯合于干流中。
也是在這個渡口之北,但在烏滸水的左岸有八答哈傷(Badakhashān)河,現(xiàn)在稱作古兒察(Gukchah)河,也稱作納赫兒·底兒干(Nahr Dirghām)河,其流入了烏滸水。阿兒汗渡口向南,烏滸水從右岸接納了一條大支流,即洼哈卜或瓦合矢河,如前所說希臘人將這條支流叫做烏滸水;就是這條河將東邊的忽塔兒地區(qū)與瓦合矢(Wakhsh)d瓦合矢地區(qū),《大唐西域記》作鑊沙國,其“東西三百余里,南北五百余里。國大都城周十六七里”。譯者。地區(qū)和西邊的苦八茲養(yǎng)(?ubādhiyān)地區(qū)與赤鄂衍那地區(qū)劃分開了。洼哈卜河現(xiàn)在[435]稱作蘇爾哈布(Surkhāb)河,即紅河(Kizil-S?ū)e巴爾堂河位于塔吉克斯坦境內,發(fā)源于帕米爾高原,其上游稱作穆爾加布(Murghāb,這條河與與木鹿專區(qū)的河流同名),經過薩勒(Sare)湖后從北邊接納了庫達拉(Kudara)河,并形成了巴爾堂河,經過132公里匯入到阿富汗與塔吉克斯坦界河噴赤河。譯者。 《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71頁稱:“另一條河(沒有提到名稱,引者)從卜坦漫(Buttamān)山背后行進60法兒薩。該河發(fā)源于從北到南的山區(qū),然后到達門可(Munk)城和忽兒卜(Нulbuk)城。而后到達法兒噶兒(Pārghar),并流入到只渾河?!边@條應是庫拉布(Kulāb)河,即小蘇爾哈布(Kchī Surkhāb)河,該河由阿可·速河和紅河(Kizil-S?ū)組成(米諾斯基注釋第208頁)。現(xiàn)在這條河也稱紅河(Kizil-S?ū)。譯者。 《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71頁稱:“另一條河叫做瓦合矢(Vakhshāb)河發(fā)源于瓦合矢山區(qū),在瓦合矢城附近流入到只渾河?!蓖莨坊蛲吆鲜负?,今天音譯為瓦赫什(Vakhsh)河 ,僅拼寫不同而已。這條河發(fā)源于帕米爾高原南坡,上游在吉爾吉斯坦境內,稱作克孜勒蘇河(Kyzylsu、Kizil-S?ū即紅水河),也稱作蘇爾哈布(Surkhāb、Surkhob)河,西流262公里,從南岸依次接納了穆克蘇河(Muksu)和奧比辛高(Obihingou)河,形成了瓦赫什河。是阿姆河的第二條大支流,下游長524公里,總長786公里。一般來說匯入奧比辛高支流以南才叫做瓦赫什河。瓦赫什河上游大多穿流在深山峽谷中,最后的150公里河谷變寬,兩岸才有農田。譯者。。烏滸水流經了八答哈傷地區(qū)三邊的大拐彎后,最終向西流,在這里從河的左岸或南岸接納了發(fā)源于吐火羅思田,并流經臺亦干(?āyi?ān)城與昆都茲(?unduz)城的兩條河。伊本·魯斯塔分別稱這兩條河為納赫兒·忽塔剌(Nahr Khuttalāb)河與納赫兒·洼忒剌(Nahr Watrāb)河,有關內容見前一章節(jié)(見第428頁)??喟似濔B(yǎng)地區(qū)與赤鄂衍那地區(qū)的兩條河(后一條河流經了忒耳迷城,伊本·魯斯塔稱作納赫兒·匝密兒Nahrzām il河)從北邊或右岸匯入了烏滸水,它們的源頭在卜坦(Buttam)山區(qū),就是從這個山區(qū)向北將烏滸水水系與粟特地區(qū)的匝剌夫珊(Zarafshān)水系分開了。這些河流是烏滸水最后的大支流,由于巴里黑城之西,烏滸水再沒有接納其他支流,而且河道向西與西北
流經沙漠,直達咸海南邊的三角洲aI.R(Ibn Rustah).,第92、93頁。I.K.,第33頁。I.F(abu-l-Fidā).,第324頁。Ist.,第277、296頁。I.Н.,第348頁。Muk.,第303頁。I.S(Ibn Serapion).,第25a、44b葉面。Yak(Yā?ūt).,第2卷第171頁;第3卷第469頁。加茲溫尼的著述中將牙兒牙卜(Jaryāb)寫成了賈兒八卜(Jarbāb,第1卷第177頁)和賈兒延(Jaryān,第2卷第353頁),兩者均是音點筆誤。 八答哈傷城,《元朝秘史》作巴惕客薛城。譯者。 青金石又稱天青石,是一種不透明或半透明的藍色、藍紫色或藍綠色的準寶石,主要由天藍石和方解石組成。我國文獻稱“金精”、“蘭赤”、“金螭”、“金碧”、“點黛”或“璧琉璃”,波斯語、阿拉伯語稱作剌茲瓦兒(Lāzward,或Lāzūrd)。青金石主要產地為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等地,多用于雕刻工藝品,也用作顏料與辟邪物件。張星烺先生將青金石指認為琉璃(《中西交通史料匯編》第二冊,第1409頁注1、第1413頁注1),似誤。譯者。。
八答哈傷地區(qū)b八答哈傷地區(qū),《大唐西域記》作缽鐸創(chuàng)那國,“周二千余里。國大都城,據山崖上,周六七里。山川迤邐,沙石彌漫。土宜菽麥,多蒲萄、胡桃、梨、柰等果。氣序寒烈,人性剛猛,俗無禮法,不知學藝。其貌鄙陋,多衣氈毼”?!妒澜缇秤蛑荆℉udūdal-`ālam)》第112頁稱:“八答哈傷是非常愜意的地區(qū),為商人光顧之地。這里有金、銀、石榴石、‘鴿血’紅寶石等礦?!卑矗航褡g作巴達赫尚,是阿富汗東北的一個省,省會為法扎巴德城。譯者。位于吐火羅思田地區(qū)的東邊,如前所說其三邊被烏滸水上游的大拐彎所環(huán)繞。伊斯塔赫里記載這一地區(qū)人口稠密,土地肥沃,還稱這里流經很多河流以及數(shù)不清的葡萄園。這個地區(qū)的首府為同名的八答哈傷(Badakhashān)城cI.R(Ibn Rustah).,第92、93頁。I.K.,第33頁。I.F(abu-l-Fidā).,第324頁。Ist.,第277、296頁。I.Н.,第348頁。Muk.,第303頁。I.S(Ibn Serapion).,第25a、44b葉面。Yak(Yā?ūt).,第2卷第171頁;第3卷第469頁。加茲溫尼的著述中將牙兒牙卜(Jaryāb)寫成了賈兒八卜(Jarbāb,第1卷第177頁)和賈兒延(Jaryān,第2卷第353頁),兩者均是音點筆誤。 八答哈傷城,《元朝秘史》作巴惕客薛城。譯者。 青金石又稱天青石,是一種不透明或半透明的藍色、藍紫色或藍綠色的準寶石,主要由天藍石和方解石組成。我國文獻稱“金精”、“蘭赤”、“金螭”、“金碧”、“點黛”或“璧琉璃”,波斯語、阿拉伯語稱作剌茲瓦兒(Lāzward,或Lāzūrd)。青金石主要產地為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等地,多用于雕刻工藝品,也用作顏料與辟邪物件。張星烺先生將青金石指認為琉璃(《中西交通史料匯編》第二冊,第1409頁注1、第1413頁注1),似誤。譯者。,如前所述,八答哈傷(或古兒察)河被阿拉伯稱作底兒干(?irghām)河。至于八答哈傷城所在的位置,流傳下來的道里志文獻中未提供相關的信息;但鑒于這一地區(qū)絕大部分地方難以到達的特點,這座城市很可能應在今天此地區(qū)首府法扎巴德(Fayzābād)城所在地的河谷里。
八答哈傷地區(qū)很早以來就以產寶石,尤其產“鴿血”紅寶石d《馬可波羅行紀》第46章139頁稱:“此州(巴答哈傷)出產巴剌思紅寶石(rabis balais),此寶石甚美,而價甚貴。采之于若干山巖中,掘大隧以采之,與采銀礦之法同?!弊g者。,以及發(fā)現(xiàn)于剌茲瓦兒(Lāzward)礦中的青金石eI.R(Ibn Rustah).,第92、93頁。I.K.,第33頁。I.F(abu-l-Fidā).,第324頁。Ist.,第277、296頁。I.Н.,第348頁。Muk.,第303頁。I.S(Ibn Serapion).,第25a、44b葉面。Yak(Yā?ūt).,第2卷第171頁;第3卷第469頁。加茲溫尼的著述中將牙兒牙卜(Jaryāb)寫成了賈兒八卜(Jarbāb,第1卷第177頁)和賈兒延(Jaryān,第2卷第353頁),兩者均是音點筆誤。 八答哈傷城,《元朝秘史》作巴惕客薛城。譯者。 青金石又稱天青石,是一種不透明或半透明的藍色、藍紫色或藍綠色的準寶石,主要由天藍石和方解石組成。我國文獻稱“金精”、“蘭赤”、“金螭”、“金碧”、“點黛”或“璧琉璃”,波斯語、阿拉伯語稱作剌茲瓦兒(Lāzward,或Lāzūrd)。青金石主要產地為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等地,多用于雕刻工藝品,也用作顏料與辟邪物件。張星烺先生將青金石指認為琉璃(《中西交通史料匯編》第二冊,第1409頁注1、第1413頁注1),似誤。譯者。而聞名f剌茲瓦兒(Lāzward,或Lāzūrd)是一種礦石或礦物的名稱,該詞源于“藍色”一詞。。伊斯蘭歷4世紀(10世紀),穆喀達思稱寶石礦在一個渡口處,這個渡口是訶論·剌失底妻子祖拜答(Zubaydah)修建的,并以她的名字命名。除了紅寶石、“鴿血”紅寶石與青金石外,八答哈傷地區(qū)的純色水晶,以及牛黃石g牛黃石,在阿拉伯、波斯早期文獻中提到的一種石頭,但對它的特性沒有做記載。據說是寶石中最名貴的一種,用它可以防止身體遭到侵害;拉齊(Muhammad b.zakariya Razi)說牛黃石:“像也門產的明礬,很脆,掉到地上就會裂成碎片,對這種神奇效果,我感到驚嘆不已?!甭_威(abu 'ali ibn Mandawayh)說: “其色綠中帶白”。哈木匝與納思兒(Нamzahandnasr)說:“是一種石頭,顏色有白、黃、綠等??梢匝谐杉毞?。產自起兒曼等地?!币灿行┪墨I記載是神奇的解毒藥,因此在阿拉伯藥典中常作為解毒藥物,實際上是不能解毒的,因1565年著名法國醫(yī)生皮埃爾(ambroiseParé)進行科學實驗表明沒有任何解毒效果。我國的有些文獻著述將牛黃石比定為牛黃,顯然有商榷之處。譯者。也很有名。這里也發(fā)現(xiàn)有石棉,阿拉伯人稱作燈芯石(Н?ajar-al-Fatīlah),[436]石棉不能作他用,但可作燈芯。穆喀達思還說這種石棉纖維可以織成餐桌布,當油漬滴上時,將餐桌布在爐子上烘烤一下,餐布就會凈潔如初。他又說,同樣石棉燈芯一旦粘上油漬,在火中放上一個小時就會變新,但燈芯不會有損耗。穆喀達思還提到了螢光石,在黑暗的房間里可以點亮其附近的所有東西,可能是磷光性氟石。
加茲溫尼重述了這些細節(jié)的大部分內容,并提到了在八答哈傷地區(qū)所發(fā)現(xiàn)的寶石中
的“鴿血”紅寶石,“像紅寶石一樣的石頭”,并說在他那個時代人們認為石棉石是由鳥類羽毛石化形成的?!傍澭奔t寶石 (Balkhash)礦主要在延坎(Yam kān)城a延坎城,《大唐西域記》作淫薄健國,其“周千余里。國大都城,周十余里。山嶺連屬,川田隘狹”。譯者。 喀蘭地區(qū)。《大唐西域記》作屈浪拿國,其“周二千余里”。“俗無法度,人性鄙暴,多不營福,少信佛法?!?“有山巖中,多出金精,琢析其石,然后得之。伽藍既少,僧徒亦寡?!薄缎绿茣の饔騻鳌纷骶闾m,“或曰俱羅弩,曰屈浪拿,與吐火羅接。環(huán)地三千里,南大雪山,北俱魯河。出金精,琢石取之”。譯者。 博羅,即《新唐書》卷二二一《西域傳》之勃律,有關內容可參考楊銘著的《唐代中西交通——勃律道考》,刊于《西域研究》2007年第2期,第76—84頁。《馬可波羅行紀》第49章151頁稱:“此地名曰博洛爾(Beler,即博羅,引者)。居民居住高山之上,信奉偶像,風俗野蠻,僅以獵獸為生,衣獸皮,誠惡種也” 。譯者。附近;這附近還有銀礦,阿布·勒·費達則提到了吉兒木(Jirm)城,阿里·亞茲底用這座城名來稱呼八答哈傷河。帖木兒在伊斯蘭歷8世紀(14世紀)末侵入了八答哈傷地區(qū),當時的首府在記施木(Kishm)城b記施木,《大唐西域記》作訖栗瑟摩國,其“東西千余里,南北三百余里。國大都城,周十五六里”?!恶R可波羅行紀》第45章137頁訖瑟摩(casem),“其他具有城垣之城村盡在山中。有一河流尚大,流經此城”。 “此訖瑟摩城管理一州,亦名訖瑟摩,居民自有其語言”。譯者。,這里是八答哈傷地區(qū)國王駐蹕之地;這一地區(qū)的主要城市之一稱作喀勞干(Kalāūkān)城,但文獻沒有記載這一地區(qū)的各城,從而也無法確定這些城市所在位置。
八答哈傷地區(qū)的東面,在烏滸水上游就是瓦罕地區(qū),伊本·豪喀爾記載從這里有一條通到(小)吐蕃的麝香之路。這個地區(qū)是異教徒的土地,他們將附近地區(qū)叫做薩吉拿(as-Sa?īnah)和喀蘭(Karrān,或Karrām)c延坎城,《大唐西域記》作淫薄健國,其“周千余里。國大都城,周十余里。山嶺連屬,川田隘狹”。譯者。 喀蘭地區(qū)。《大唐西域記》作屈浪拿國,其“周二千余里”?!八谉o法度,人性鄙暴,多不營福,少信佛法?!?“有山巖中,多出金精,琢析其石,然后得之。伽藍既少,僧徒亦寡?!薄缎绿茣の饔騻鳌纷骶闾m,“或曰俱羅弩,曰屈浪拿,與吐火羅接。環(huán)地三千里,南大雪山,北俱魯河。出金精,琢石取之”。譯者。 博羅,即《新唐書》卷二二一《西域傳》之勃律,有關內容可參考楊銘著的《唐代中西交通——勃律道考》,刊于《西域研究》2007年第2期,第76—84頁?!恶R可波羅行紀》第49章151頁稱:“此地名曰博洛爾(Beler,即博羅,引者)。居民居住高山之上,信奉偶像,風俗野蠻,僅以獵獸為生,衣獸皮,誠惡種也” 。譯者。,經過了這些地區(qū)再向喀失密(Kashmīr)d喀失密,《漢書》卷九六《西域傳》作罽賓;《魏書》卷一〇二作罽賓國;《大唐西域記》卷三座迦濕彌羅國;慧超著的《往五天竺國傳》作迦葉彌羅國;《新唐書》卷二二一《西域傳》作箇失密,或曰迦葉彌羅,即現(xiàn)代的克什米爾。《馬可波羅行紀》第49章150頁也提到了克什米爾,并稱其水草豐美,是天然的牧場。譯者。方向就是博羅(Bulūr)e延坎城,《大唐西域記》作淫薄健國,其“周千余里。國大都城,周十余里。山嶺連屬,川田隘狹”。譯者。 喀蘭地區(qū)?!洞筇莆饔蛴洝纷髑四脟洹爸芏в嗬铩??!八谉o法度,人性鄙暴,多不營福,少信佛法。” “有山巖中,多出金精,琢析其石,然后得之。伽藍既少,僧徒亦寡。”《新唐書·西域傳》作俱蘭,“或曰俱羅弩,曰屈浪拿,與吐火羅接。環(huán)地三千里,南大雪山,北俱魯河。出金精,琢石取之”。譯者。 博羅,即《新唐書》卷二二一《西域傳》之勃律,有關內容可參考楊銘著的《唐代中西交通——勃律道考》,刊于《西域研究》2007年第2期,第76—84頁?!恶R可波羅行紀》第49章151頁稱:“此地名曰博洛爾(Beler,即博羅,引者)。居民居住高山之上,信奉偶像,風俗野蠻,僅以獵獸為生,衣獸皮,誠惡種也” 。譯者。地區(qū),“這里由于下雪或降雨,有三個月不見到太陽” 。伊斯蘭歷4世紀(10世紀),瓦罕地區(qū)f《馬可波羅行紀》第49章150頁提到了瓦罕地區(qū),并稱“居民信奉摩訶末,自有其語言。善戰(zhàn)斗”。的銀礦很有名,還在河床中發(fā)現(xiàn)有黃金。從中亞來的奴隸販子商隊將擄掠來的奴隸通過這個地區(qū)運到呼羅珊,供應給西邊的穆斯林市場gIst.,第278、279、297頁。I.Н.,第327、349頁。Muk.,第303頁。Kaz(?azvīnī).,第2卷第203、225、328頁。a.F(abu-l-Fidā).,第427頁。a.Y(‘alī Yazdī). ,第1卷第179頁。。
如前所說,烏滸水最大的支流就是瓦合沙卜河,在烏滸水右岸的北邊匯入了這條大河,[437]在瓦合沙卜河與烏滸水之間犄角處的大山區(qū)就是忽塔兒地區(qū)h忽塔兒,《大唐西域記》作珂咄羅,其“東西千余里,南北千余里。國大都城周二十余里” ?!缎绿茣さ乩碇尽?、《冊府元龜》卷九九九均作骨咄。譯者。,這一地區(qū)名稱也粗略地指呼羅珊東邊與北邊的所有異教徒地區(qū)i這個地區(qū)的名稱很容易產生混淆,有區(qū)別不大的忽塔兒(Khuttal)、忽忒蘭(Khutlān)和忽塔蘭(Khuttalān)。但加茲溫尼記載(第2卷第352頁)忽塔蘭就是一個突厥人的城市名,位于山之間的一條峽谷中,但確切位置沒有記載。阿里·亞茲底在記載帖木兒的武功活動時,一般稱之為忽忒蘭(第1卷第464頁,及其他地方)。忽塔兒這個名稱實際上和挹怛(Нay?al)是同一個詞,阿拉伯人所稱的這個名稱在薩珊波斯王朝與拜占庭時代被稱作夷費塔(Ephthalites),或白匈奴。。忽塔兒地區(qū)也包括了位于北部的瓦
合矢(Wakhsh)地區(qū),這里是瓦合沙卜河的發(fā)源地。伊斯塔赫里記載這一地區(qū)土地異常肥沃,以產良馬和馱蓄而著名,很多河流的兩岸有眾多的大城市,附近種植糧食的土地和果園產量很高。
伊斯蘭歷4世紀(10世紀)忽塔兒地區(qū)的首府為忽兒卜(Нulbuk)城,這里是算端駐蹕之地(可能就是現(xiàn)代庫利亞布Khulāb城所在地附近),但門可(Munk)城和哈剌洼兒(Нalāward)城規(guī)模比忽兒卜城要大。其他大城市為安底賈剌(andījārāgh,或andājārāgh)城和法兒干(Farghān),或法兒噶兒(Fārghar)城,分別位于同名河的岸邊;還有坦利牙(Tam liyāt)城和剌洼刊(Lāwakand)城,后一座城市在石橋南(現(xiàn)代的庫爾干·秋別Kurgān Tappah城附近)的瓦合沙卜河岸邊。穆喀達思記載首府忽兒卜城的中央有座聚禮清真寺,城靠近阿合沙洼(akhshaw?。┖影哆叄脑摵荧@得水源。安底賈剌城靠近烏滸水岸邊,這里有一條同名的河流入烏滸水,這座城市的位置可能應在今天的喀剌·瓦馬兒(Kal`ah Wamar)所在地。門可城是這個地區(qū)的最大城市,位于忽兒卜城之北,在坦利牙城之東;哈剌洼兒城位于瓦合沙卜河岸邊,穆喀達思記載這是座比首府忽兒卜城還要優(yōu)美的城市。坦利牙城介于門可城和瓦合沙卜河的石橋之間,其可能應是現(xiàn)在的八兒朱萬(Baljuwān)城。阿里·亞茲底在敘述帖木兒的武功活動時已提到了八兒朱萬城aa Ist.,第276、277、279、296、297頁。I.Н.,第326、327、348、349頁。Muk.,第290、291頁。Yak.,第2卷第402頁。a.Y.,第1卷第83頁。 察干你養(yǎng)(即赤鄂衍那),《大唐西域記》作赤鄂衍那,其“東西四百余里,南北五百余里。國大都城周十余里”?!妒澜缇秤蛑荆℉udūdal-`ālam)》第114頁稱:“察干你養(yǎng)是獨立的地區(qū)。這里有大片的土地,但該地的農民很懶,是居民很貧窮的地方;然而此地有很多愉悅的禮儀。人民善戰(zhàn)、勇敢。這個地區(qū)氣候溫和,土地肥沃,飲水可促消化。這里產不少的馬匹、毛布、帕拉斯(palās)地毯和大量的藏紅花?!弊g者。。
橫跨在瓦合沙卜河上的著名石橋(?an?arah-al-Нijārah)至今存在。伊本·魯斯塔、伊斯塔赫里[438]和其他很多后來的著述者在記載從坦利牙城到苦八茲養(yǎng)地區(qū)的洼矢吉兒(Wāshjird)城的道路時,就記載了這座橫跨在瓦合沙卜河上的橋梁。此橋北邊是伊本·魯斯塔所稱的八剌·喀密茲(Bilād-al-Kamīdh)地區(qū),過了這個地區(qū)就是瓦合沙卜河的發(fā)源地剌失忒(Rasht)地區(qū)。伊斯塔赫里記載石橋橫跨在瓦合矢河上的一條深峽谷,這里河水流量大、水流湍急,據說此地比任何已知的其他河水流經地要狹窄很多。加茲溫尼和其他著述者作了類似的記載,阿里·亞茲底也提到這座橋,用波斯語寫作普兒·三斤(Pūl-i-Sangīn),用突厥語寫作塔石·苦普兒(Tāsh Kūpruk)?,F(xiàn)代的旅行者不止一次提到過這個地方bI.R.,第92頁。Ist.,第297頁。I.Н.,第348頁。Kaz.,第2卷第353頁。a.Y. ,第1卷第83、452頁。見裕爾(Н.Yule)撰寫,收入伍德(J.Wood)編的《烏滸水(The Oxus)》(第82頁); 梅耶夫(Mayef)著:見《地理雜志(G eographical Magazine)》(第337頁,1875年;第328頁,1876年)?,F(xiàn)在,石橋僅長10步,靠著兩塊突出的巖石上。蘇爾哈布河從橋下流過,兩岸是陡峭高聳的懸崖,河水在不到30步的流過,于是河水在狹窄山谷中咆哮而下。。
瓦合矢河的西邊,靠近烏滸水南岸就是阿拉伯人所稱的赤鄂衍那地區(qū),波斯人則稱作察干你養(yǎng)(Chaghāniyān)ca Ist.,第276、277、279、296、297頁。I.Н.,第326、327、348、349頁。Muk.,第290、291頁。Yak.,第2卷第402頁。a.Y.,第1卷第83頁。 察干你養(yǎng)(即赤鄂衍那),《大唐西域記》作赤鄂衍那,其“東西四百余里,南北五百余里。國大都城周十余里”?!妒澜缇秤蛑荆℉udūdal-`ālam)》第114頁稱:“察干你養(yǎng)是獨立的地區(qū)。這里有大片的土地,但該地的農民很懶,是居民很貧窮的地方;然而此地有很多愉悅的禮儀。人民善戰(zhàn)、勇敢。這個地區(qū)氣候溫和,土地肥沃,飲水可促消化。這里產不少的馬匹、毛布、帕拉斯(palās)地毯和大量的藏紅花?!弊g者。地區(qū)。這個地區(qū)東邊之地專稱苦八茲養(yǎng)地區(qū),與地區(qū)同名的
察干你養(yǎng)(即赤鄂衍那S?aghāniyān)城a《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114頁稱:“察干你養(yǎng)城是位于山腳下的一座大城。該城是同名地區(qū)的首府,流淌著河水,氣候舒適,人民貧困?!弊g者。 舒滿城,《大唐西域記》作愉漫國,其“東西四五百余里,南北百余里。國大都城周十六七里” ?!缎绿茣さ乩碇尽纷鲾?shù)瞞城?!妒澜缇秤蛑荆℉udūdal-`ālam)》第114頁稱:“舒滿城是做堅固的城市,位于一座山的腳下。城的周邊修建有一道城墻,其城堡在一座山的頂上,其內有一眼大泉。這里大量產藏紅花?!弊g者。 《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71頁稱:“另一條河為察干河(Chaghān-Rūdh,即赤鄂衍那河,引者),發(fā)源于察干你養(yǎng)地區(qū),在忒耳迷城附近流入只渾河(原文如此)?!边@條河今天稱作蘇爾漢河(Surkhandarya),全長175公里,主要在烏茲別克斯坦境內,其流域稱作蘇爾漢州,是該國的重要的農業(yè)區(qū)所在地。譯者。,位于瓦合矢河西邊,并在匯入烏滸水的第一條支流(即苦八茲養(yǎng)河)岸邊。伊本·豪喀爾記載苦八茲養(yǎng)(?ubādhiyān,或?uwādhiyān)b苦八茲養(yǎng),《大唐西域記》作鞠和衍那國,其“東西二百余里,南北三百余里。國大都城周十余里”。《新唐書·地理志》作久越得?。弧队详栯s俎》卷十作俱德健。譯者。城規(guī)模比忒耳迷城要小,這座城也稱作法茲(Fazz)城。這里產作顏料的紅茜草很有名,并出口到印度。流經此(苦八茲養(yǎng))城的苦八茲養(yǎng)河是條大河,穆喀達思記載這一地區(qū)有幾座重要的城市,其中的一座城市為奧匝吉(awzaj或Uzaj),可能應是現(xiàn)代的阿伊瓦吉(aywaj)城,位于忒耳迷城之北的烏滸水北岸,此河(苦八茲養(yǎng))左岸的盧八·密剌(Rubā? Mīlah)哨所之南。亞庫特說這個地區(qū)的水果非常著名。
苦八茲養(yǎng)河的上游,石橋之西就是洼矢吉兒城,伊斯塔赫里記載這座城的規(guī)模差不多和忒耳迷城一樣大;在[439]這座城南一段距離有舒滿(Shūmān,或ash-Shūmān)城c《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114頁稱:“察干你養(yǎng)城是位于山腳下的一座大城。該城是同名地區(qū)的首府,流淌著河水,氣候舒適,人民貧困。”譯者。 舒滿城,《大唐西域記》作愉漫國,其“東西四五百余里,南北百余里。國大都城周十六七里” ?!缎绿茣さ乩碇尽纷鲾?shù)瞞城?!妒澜缇秤蛑荆℉udūdal-`ālam)》第114頁稱:“舒滿城是做堅固的城市,位于一座山的腳下。城的周邊修建有一道城墻,其城堡在一座山的頂上,其內有一眼大泉。這里大量產藏紅花?!弊g者。 《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71頁稱:“另一條河為察干河(Chaghān-Rūdh,即赤鄂衍那河,引者),發(fā)源于察干你養(yǎng)地區(qū),在忒耳迷城附近流入只渾河(原文如此)?!边@條河今天稱作蘇爾漢河(Surkhandarya),全長175公里,主要在烏茲別克斯坦境內,其流域稱作蘇爾漢州,是該國的重要的農業(yè)區(qū)所在地。譯者。的大城堡。舒滿城周邊的地區(qū)大量種植著供出口的藏紅花。穆喀達思記載舒滿城極其繁華,修建得也很好;亞庫特說這里的居民曾起來反抗他們的算端,在他那個時代這里是防御突厥人的前線邊關。阿里·亞茲底記載帖木兒爭戰(zhàn)活動時常提到喜薩兒·舒滿(Н?is?ār Shūmān),通常簡稱喜薩兒(Н?is?ār,或Н?is?ārak),而且至今還稱作喜薩兒(Н?is?ār,即城堡,譯者)dIst.,第298頁。I.Н.,第350頁。Muk.,第284、289、290頁。Yak.,第2卷第88頁;第3卷第337頁;第4卷第196頁。a.Y.,第1卷第49、52、450、452、464頁。。
赤鄂衍那城可能應是今天的薩兒·阿思亞(Sar-i-asy?。┏?,位于赤鄂衍那河e《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114頁稱:“察干你養(yǎng)城是位于山腳下的一座大城。該城是同名地區(qū)的首府,流淌著河水,氣候舒適,人民貧困。”譯者。 舒滿城,《大唐西域記》作愉漫國,其“東西四五百余里,南北百余里。國大都城周十六七里” 。《新唐書·地理志》作數(shù)瞞城?!妒澜缇秤蛑荆℉udūdal-`ālam)》第114頁稱:“舒滿城是做堅固的城市,位于一座山的腳下。城的周邊修建有一道城墻,其城堡在一座山的頂上,其內有一眼大泉。這里大量產藏紅花?!弊g者。 《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71頁稱:“另一條河為察干河(Chaghān-Rūdh,即赤鄂衍那河,引者),發(fā)源于察干你養(yǎng)地區(qū),在忒耳迷城附近流入只渾河(原文如此)?!边@條河今天稱作蘇爾漢河(Surkhandarya),全長175公里,主要在烏茲別克斯坦境內,其流域稱作蘇爾漢州,是該國的重要的農業(yè)區(qū)所在地。譯者。的上游,這條河也稱作納赫兒·匝密兒(Nahrzām il)河。伊斯塔赫里記載伊斯蘭歷4世紀(10世紀)這座城的規(guī)模比忒耳迷城要大一些,但后一座城更富庶和繁華一些。一座大城堡(Kuhandiz)守護的赤鄂衍那城橫跨于同名河的兩岸。穆喀達思將這座城與巴勒斯坦的剌木剌(Ram lah,即今拉馬拉)城相媲美,此城的市場里有座聚禮清真寺。城市附近的野禽很多,該地區(qū)有6000個村莊,周邊的整個地區(qū)烤制物美價廉的面包。八三(Bāsand)小城f《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114頁稱:“八三城是有很多人口的小城,位于通往不花剌和撒馬兒罕的道路上。這是個堅固的地方;居民善戰(zhàn)?!弊g者。有座很大的廣場和很多的花園,其距離赤鄂衍那城有兩站之地,在這條(匝密兒)河的上游山區(qū)。在匝密兒河的下游,介于赤鄂衍那城與忒耳迷城的中途有答兒贊吉(Dārzanjī)城g《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114頁稱:“答兒贊吉(Dārzangī,即Dārzanjī,引者)城是座有護城河的小城,隸屬于察干你養(yǎng)地區(qū)。這里產綁腿(pāy-tāba)、各種毛織掛毯、毛織地毯?!弊g者。,伊本·豪喀爾記載這里有個大衛(wèi)所。這里可紡織上乘的毛織品,市場里
還有座聚禮大清真寺。此城再往南,即在匝密兒河附近就是薩兒滿吉(S?armanjī),或薩末健(S?armanjān)城,其同樣也有座大衛(wèi)所。伊斯蘭歷4世紀(10世紀),這里的施舍餅很有名,一天的施舍就值一迪納(即10先令),這是總督阿卜·哈三(abu-l-Н?ansan)布施的,他是哈三·麻合(Н?ansan Māh)之子。
但赤鄂衍那地區(qū)最重要的城市就是忒耳迷(Tirm idh,或at-Tirm idh)城a忒耳迷城,《大唐西域記》作呾蜜國,其“東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國大都城周二十余里,東西長,南北狹。伽藍十余所,僧徒千余人” ?!缎绿茣の饔騻鳌反笫硹l作怛滿,或怛沒?!对贰さ乩碇尽の鞅钡馗戒洝纷鬟??!妒ノ溆H征錄》作迭兒密城?!段饔蚍瑖尽纷鞯锩?,其“在撒馬兒罕之西南,去哈烈二千余里,城臨阿木河之東岸,依水崖而立。河水稍寬,非舟楫難渡通,稍略據險要。城之內外居民數(shù)百家茲畜蕃息,河水多魚。舊城相去十余里,河東土地隸撒馬兒罕所轄” 。《明史·西域傳》迭里迷條云其“在撒馬兒罕西南,去哈烈二千余里。有新舊二城,相去十余里,其酋居新城,城內外居民,僅數(shù)百家,畜牧蕃息。城在阿術(阿木)河東,多魚”?!睹魇贰穬热荻噤涀浴段饔蚍瑖尽??!妒澜缇秤蛑荆℉udūdal-`ālam)》第114頁稱:“忒耳迷城是位于只渾河的繁華的城市。其城堡就在該河岸邊。這座城市是連接忽塔蘭(Khuttalān,即Khuttal)地區(qū)與察干你養(yǎng)地區(qū)樞紐。這里產很好的肥皂、青席和扇子。”譯者。 《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114頁稱:“哈遜吉兒(Нāshum jird,即Нāshim jird,引者)是附近有很多牛羊的城市?!弊g者。耶律鑄《雙溪醉隱集》卷二云:“昔我太祖皇帝出師問罪西域,辛巳歲(1221年)駐蹕鐵門關?!薄洞竺饕唤y(tǒng)志》卷八八《外夷》撒馬兒罕條載:“鐵門峽,在渴石西懸崖絕壁,高數(shù)十仞,經路崎嶇,深二三里,夷人守此,名鐵門關?!弊g者。,其位于從巴里黑城通往烏滸水(道路)北岸渡口,并在匝密兒河與烏滸水匯合之地。伊斯蘭歷4世紀(10世紀),此城由一座大城堡守護著,[440]城堡里居住著總督,內城周圍是外城區(qū),內城有一道城墻,外城也有一道城墻。一座土坯修建的聚禮清真寺位于市場中央,但市場的建筑是用磚修建的,主街也是用同樣的材料鋪設而成的。忒耳迷城是從北邊輸入到呼羅珊貨物的集散地。這座城市有三座城門,穆喀達思記載這座城很堅固。伊斯蘭歷617年(1220年),蒙古西征軍隊向南進入呼羅珊之時,毀掉了此城。此后又修建了一座新城,伊斯蘭歷8世紀(14世紀)伊本·白圖泰訪問了這座城市,并記載新城規(guī)模和舊城一樣大,其位于廢墟北邊的2英里之地,周邊很快修建起了很多果園,園中生長著優(yōu)質的葡萄和柏樹。
烏滸水的右岸,忒耳迷城稍南就是拿委答(Nawīdah)城,這里是從巴里黑城起程的道路,跨過烏滸水直達撒馬兒罕城所經之地。拿委答城有座聚禮清真寺,位于居民區(qū)內,此城被看成是赤鄂衍那地區(qū)烏滸水岸邊的最后一座城市。忒耳迷城西北一站之地,在去往粟特地區(qū)的吉矢(Kish)城與那黑沙不(Nakhshab)城的道路上有哈辛吉兒(Нāshim jird)城b,這里在伊斯蘭歷4世紀(10世紀)是座重鎮(zhèn);道路從此地向北往2站之地,經過著名的鐵門關c忒耳迷城,《大唐西域記》作呾蜜國,其“東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國大都城周二十余里,東西長,南北狹。伽藍十余所,僧徒千余人” ?!缎绿茣の饔騻鳌反笫硹l作怛滿,或怛沒?!对贰さ乩碇尽の鞅钡馗戒洝纷鬟??!妒ノ溆H征錄》作迭兒密城。《西域番國志》作迭里迷,其“在撒馬兒罕之西南,去哈烈二千余里,城臨阿木河之東岸,依水崖而立。河水稍寬,非舟楫難渡通,稍略據險要。城之內外居民數(shù)百家茲畜蕃息,河水多魚。舊城相去十余里,河東土地隸撒馬兒罕所轄” ?!睹魇贰の饔騻鳌返锩詶l云其“在撒馬兒罕西南,去哈烈二千余里。有新舊二城,相去十余里,其酋居新城,城內外居民,僅數(shù)百家,畜牧蕃息。城在阿術(阿木)河東,多魚”?!睹魇贰穬热荻噤涀浴段饔蚍瑖尽贰!妒澜缇秤蛑荆℉udūdal-`ālam)》第114頁稱:“忒耳迷城是位于只渾河的繁華的城市。其城堡就在該河岸邊。這座城市是連接忽塔蘭(Khuttalān,即Khuttal)地區(qū)與察干你養(yǎng)地區(qū)樞紐。這里產很好的肥皂、青席和扇子?!弊g者。 《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114頁稱:“哈遜吉兒(Нāshum jird,即Нāshim jird,引者)是附近有很多牛羊的城市。”譯者。耶律鑄《雙溪醉隱集》卷二云:“昔我太祖皇帝出師問罪西域,辛巳歲(1221年)駐蹕鐵門關。”《大明一統(tǒng)志》卷八八《外夷》撒馬兒罕條載:“鐵門峽,在渴石西懸崖絕壁,高數(shù)十仞,經路崎嶇,深二三里,夷人守此,名鐵門關?!弊g者。。
中國旅行家玄奘(Нwen Thsang)記載了山中的(鐵門)關,他在公元629年到印度求法取經d有關玄奘(Нwen Thsang)《大唐西域記》的翻譯,見裕爾(Н.Yule)著述,收入伍德(J.Wood)編的《烏滸水(The Oxus)》(第87頁)。中國的取經者說在他那個時代此關“既設門扉,又以鐵錮,多有鐵鈴,懸諸戶扇”。而后來的所有文獻對該門失載,顯然在伊斯塔赫里之前鐵門被搬走了。。阿拉伯地理學家也談到了這里的一座城市,雅忽比將它稱作鐵門城(Madīnah Bāb-al-Н?adīd),他也記載了這座城的波斯語名稱答兒·阿汗寧(Darahanīn)。伊本·豪
喀爾、穆喀達思、伊斯塔赫里等人的道里志中均將此名記載為八卜·哈底(Bāb-al-Н?adīd)a八卜·哈底(Bāb-al-Н?adīd),阿拉伯語意為“鐵門”。譯者?!妒澜缇秤蛑荆℉udūdal-`ālam)》第53頁稱:“費拉卜(Firab,即Firabr引者)是只渾河岸邊的城市。河道管理員(mīr-i rūdh)就居住在該城。這個地方在沙漠里?!盩ravels into Bokhara (V2,p5.)稱:在此處的烏古斯河(烏滸水)“兩岸很荒蕪,長滿蘆葦”。alexander Burnes, London1839。譯者。,但未詳述。帖木兒時代,以波斯語稱作答兒班·阿汗寧(Darbandahanīn)的鐵門關很有名,阿里·亞茲底以突厥語苦合魯噶(?uhlughah)之名也提到了,[441]但沒有細述。西班牙使臣克拉維約(clavijo)出使帖木兒的宮廷途中,在公元1405年8月曾路過這個著名的關隘。他稱這個峽谷險關看起來“好像人工切削的一般,而兩邊聳立著高山,該關道路順暢,但很幽深。其中央有一個村莊,背后聳立著一座高山。這一關稱作鐵門關,這座山脈的其他所有地方都沒有關隘,因此該關成為撒馬兒罕地區(qū)印度方向的防衛(wèi)關口。凡從印度方向來的商人必經此關,故這個鐵門關給帖木兒帶來了大量的財稅收入”bYkb(Ya’kūbī).,第33頁。Ist.,第298、337頁。I.Н.,第349、350、400、401頁。Muk.,第283、284、291、292、342頁。I.B.,第3卷第56頁。a.Y. ,第1卷第49、59頁;第2卷第593頁??死S約(clavijo)著,《克拉維約東使記(Embassy)》,第122頁?!兜乩黼s志(Geographical Magazine)》(第336頁,1875年),見梅耶夫(Mayef)對鐵門關的記述。。
烏滸水在赤鄂衍那地區(qū)向南經過了沙漠地區(qū),兩岸再沒有匯入重要的支流,最后到達咸海南岸的三角洲,這里就是花剌子模地區(qū),此地區(qū)在下一章敘述。流經沙漠地區(qū)的烏滸水左右兩岸有幾座城市(一般是成對的),這些城市是從呼羅珊起程的諸道,越過這條河到突厥之地要經過的地方,呼羅珊一邊的絕大多數(shù)城市已在前一章作了敘述。這段烏滸水河道的北岸就是喀里夫(Kālif,或Kaylif)城(至今存在),中世紀,其外城區(qū)分布于朝向呼羅珊一邊的河岸,城周邊有盧八·茲·吉夫兒衛(wèi)所(Rubā? Dhi-l-Kifl );因此在那時喀里夫城被看作是橫跨烏滸水兩岸的城市,穆喀達思將這座城和報達城與瓦夕的城作比附。烏滸水北岸的衛(wèi)所,以亞歷山大大帝之名稱作盧八·茲·喀兒因(Rubā? Dhi-l-?arnayn)。亞庫特說喀里夫城有座很漂亮的城堡,距離巴里黑城有18里格,位于從此(巴里黑)城通往粟特地區(qū)那黑沙不城的道路上。穆思套菲提到了喀里夫城附近的一座大山,周長有18里格,全為黑土,其山頂上有水流和優(yōu)美的草場,他還說喀里夫城在伊斯蘭歷8世紀(14世紀)是一座又大又堅固的城市。
這座(喀里夫)城往南,已敘述過的匝木(Zamm)城[442](見第404頁)(過了烏滸水)對面就是阿合思薩(akhsīsak)城,這里有一條通往那黑沙不城的道路。伊本·豪喀爾記載阿合思薩城是一座小城,城里的居民經過烏滸水到匝木城作聚禮,由于這座(阿合思薩)城沒有聚禮清真寺。周邊被沙漠包圍的土地極其肥沃,還有牧放牛羊的肥美草場。烏滸水再往下的右岸,在阿姆或阿姆牙城對面是費拉卜兒(Firabr)城,其位于通往不花剌城的道路上,這座城的周邊土地肥沃,還有很多人口稠密的村莊c八卜·哈底(Bāb-al-Н?adīd),阿拉伯語意為“鐵門”。譯者?!妒澜缇秤蛑荆℉udūdal-`ālam)》第53頁稱:“費拉卜(Firab,即Firabr引者)是只渾河岸邊的城市。河道管理員(mīr-i rūdh)就居住在該城。這個地方在沙漠里?!盩ravels into Bokhara (V2,p5.)稱:在此處的烏古斯河(烏滸水)“兩岸很荒蕪,長滿蘆葦”。alexander Burnes, London1839。譯者。。穆喀達思記載費拉卜兒城距離烏滸水北岸有1里格,并說該城由一個建有衛(wèi)所的城堡守衛(wèi)著。此城的聚禮清真寺位于通向不花剌城方向的城門處,城門外還有座小禮拜寺(Mus?allā),和一家供旅行者居住的客棧,以及一處施舍點。這里產的葡萄很有名。費拉卜兒也稱作喀里牙·阿里(?ariyat `alī),或盧八·塔西兒·伊本·(Rubā? ?āhir ibn `alī,即阿里派人的村莊或衛(wèi)
所)aIst.,第298、314頁。I.Н.,第349、350、363頁。Kud.,第203頁。Muk.,第291頁。Yak.,第3卷第862頁;第4卷第229頁。Mst(Mustaw fī).,第189頁。 Ist.,第303、304頁。I.Н.,第353、354頁。Kud.,第203頁。Muk.,第291頁。Kaz.,第2卷第180頁。 I.B (Ibn Ba?ū?ah).,第3卷第5頁。Yak.,第1卷第191頁。。
烏滸水流經了費拉卜兒城和阿姆牙城后,再經過了大約140英里的沙漠河道,到達了塔西里牙(?āhirīyah)城,這里是烏滸水三角洲耕地的起點。從這里開始,這條大河流向了咸海,同時從河道分出了近300英里長的很多灌溉運河,灌溉著中世紀富庶的花剌子模地區(qū)。自阿拉伯人第一次征服以來,三角洲地段的烏滸水河道經常發(fā)生改道,在伊斯蘭歷7世紀(13世紀)蒙古西征時期,很多大壩決堤,結果造成了下游河道的變化,有關此內容在后文述及。但根據早期阿拉伯地理學家的記載,還是能大致重新勾勒出伊斯蘭歷4世紀(10世紀)花剌子模地區(qū)的輪廓,從而可以證明在那個時期烏滸水只有一條可以通航的河道,并流入到了咸海的南岸沼澤,阿拉伯人稱這個海為花剌子模海(Buh?ayrah Khwārizm)b《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53頁稱:“還有一座海就是花剌子模海,其位于花剌子模(城)西北方向42法兒薩。其周邊的地區(qū)是古思所在地。海的周長(gird-bar-gird)為300法兒薩。”譯者。。
咸海較淺,長滿了蘆葦,顯然[443]不能通航;此海從東北岸接納了藥殺水,但烏滸水通過水路無法與它的姊妹河交通??拷毯|岸,介于藥殺水河口與烏滸水河口之間的地方在伊斯蘭歷4世紀(10世紀)或稍晚稱作古思·突厥蠻(Ghuzz Turkoman)沙漠,這一名稱常指東波斯的木鹿(Marv)沙漠。對于早期的阿拉伯地理學家來說,藥殺水與烏滸水的神奇就在于冬季會封凍,因此負重的馱蓄商隊就可以通過冰面越過這兩條河,他們報道說因河面有堅硬的冰層,冬季厚度達到5拃多,并保持2—5個月。加茲溫尼進一步解釋了有關花剌子模人在冬季只得用鐵撬鑿開一個洞,到冰層下面汲取河水,再通過這些洞給他們的牲畜飲水以及從洞中汲水運回家里,儲存在大缸中等方面的內容。伊斯塔赫里提到了咸海岸邊一座叫賈八兒·賈合剌噶茲(Jabal Jaghrāghaz)的山,此山下的水常年結著冰。
咸海,特別是其南岸和烏滸水流入的哈里建(Khalījān)灣附近有著名的漁場,但海岸附近沒有村莊,甚至連居住的房舍都沒有。如前所述,烏滸水流入三角洲的地方,從此河的左右兩岸分出了大小運河,而且很多運河可以通航;運河水最后均用于灌溉三角洲的土地?;ㄘ葑幽5貐^(qū)的絕大多數(shù)大城市修建在運河的兩岸,而不是修建在烏滸水河岸,因烏滸水的河床常發(fā)生變遷,險情不斷。烏滸水的下游河段全程可以通航,伊本·白圖泰說在夏季這條河從忒耳迷城南下用10天時間就可以將小麥和大麥等貨物運輸?shù)交ㄘ葑幽5貐^(qū)的市場去出售。但在冬季封凍期,此河通航卻有危險,或不能通航,亞庫特說伊斯蘭歷616年10(Shawwal)月(1219年11月),他從木鹿到朱里章(Jurjānīyah)城時,有段行程是乘船航行在質渾河上的,[444] 亞庫特和他的同行者在寒冷的冬季遭遇了河流突然封凍,幾近凍死,同時由于河岸邊又覆蓋著厚厚的積雪,他們幾乎無法靠岸登陸,他自己失掉了坐騎,也差點喪命cIst.,第298、314頁。I.Н.,第349、350、363頁。Kud.,第203頁。Muk.,第291頁。Yak.,第3卷第862頁;第4卷第229頁。Mst(Mustaw fī).,第189頁。 Ist.,第303、304頁。I.Н.,第353、354頁。Kud.,第203頁。Muk.,第291頁。Kaz.,第2卷第180頁。 I.B (Ibn Ba?ū?ah).,第3卷第5頁。Yak.,第1卷第191頁。。[445]
(本文作者分別為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員、
西安外國語大學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教師)
* 本文得到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古代西北邊疆與伊利汗國歷史地理研究”資助,課題批準號為12JJD79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