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探對新聞媒體侵害隱私權的立法完善

      2014-03-11 02:51:42石東洋馬章元
      醫(yī)學與法學 2014年5期
      關鍵詞:隱私權新聞媒體權利

      石東洋 馬章元

      ◆醫(yī)與法自由談

      試探對新聞媒體侵害隱私權的立法完善

      石東洋 馬章元

      以新聞自由權利為依托的新聞媒體在現(xiàn)代社會已成為公眾獲取公共信息必不可少的工具。但現(xiàn)實中,新聞自由的濫用卻對具有基本人權屬性的隱私權造成了侵害:新聞媒體基于主觀過錯,實施了侵害他人隱私的行為,造成了他人隱私權受損的事實。對此,可通過協(xié)商、調(diào)解和訴訟解決糾紛;但根據(jù)我國現(xiàn)有的法律,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缺乏細致的保護。鑒此,為找到新聞自由和隱私權的契合點,應從確定個人隱私的范圍、界定隱私權的保護內(nèi)容、擴大侵犯隱私權的責任承擔方式和突出隱私權的憲法保護四個方面完善相關立法。

      新聞媒體;隱私權;侵權

      一、隱私權的民事法律特點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將“隱私”定義為“不愿告人或不愿公開的個人的事”。從法律上看,“最貧窮的人在他的茅屋里也可以對抗國王。茅屋可能是搖搖欲墜的;他的屋頂可能會晃動;風可能會進來,雨也會進來,但英國國王卻不能進來,國王的所有權力也不能跨過這破屋的門檻”。[1]作為個人的一項私權利,強大的公權力在面對隱私權時也要作出必要的讓步,這體現(xiàn)了隱私權的重要私法價值。從隱私權的發(fā)展過程來看,隱私本身與人之為人的本質屬性不可分離,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推進,人們出于對于自身價值的重視和人格尊嚴保護需要使得隱私具有了基本人權的屬性。

      然而,目前國內(nèi)法學界對“隱私”的概念尚存分歧,主要有“私生活秘密說”“信息說”“私生活安寧說”“信息+安寧+決定說”等不同的學說。但這些不同的學說有三點是一致的:隱私的內(nèi)容與社會公共利益無關;隱私是公民個人不愿公開的個人信息;隱私與公民自身密不可分且無直接財產(chǎn)內(nèi)容。由此展開,筆者認為隱私權有以下特點:

      (一)私有性和真實性

      “私有性”是指當事人不愿為他人知悉或干涉的、與社會公共利益無關的純粹個人事件或信息——個人信息一旦被公開,當事人渴望內(nèi)心安寧的愿望就難以實現(xiàn)。隱私權基于自然人的精神活動而產(chǎn)生,而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作為實體并無精神活動可言,因此隱私權的權利主體只能屬于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不存在隱私權。同時,個人隱私的內(nèi)容還必須是真實存在的,虛假和編造的信息不屬于隱私權的范疇。

      (二)非財產(chǎn)性

      隱私權本身不具有財產(chǎn)性內(nèi)容,但有時它能給權利人帶來某種精神上或者經(jīng)濟上的效益。比如未經(jīng)權利人許可,私自披露他人的身體缺陷,就可能會給當事人帶來心理上的傷害,使其陷入痛苦之中;再如擅自散發(fā)他人過往的不光彩人生經(jīng)歷,就可能使社會對當事人的評價降低,致使其生活、學習和工作陷入困境,從而造成財產(chǎn)上的損失。

      (三)相對性

      隱私權現(xiàn)已為大多數(shù)國家所認可,其實質在于排除社會及他人對個人生活不必要的干擾。然而,盡管隱私權推崇個人自主決定自己事務的權利,但是這種權利在實際的生活中不是絕對的、沒有邊界的,隱私權也要受到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雙重限制。[2]公民個人有獲取自由的權利,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的自由權利,任何不受限制的絕對自由是不存在的,不應當凡事都以個人私權利作為對抗他人權利的借口。當個人隱私權與其他合法利益發(fā)生沖突時,應當按照法律規(guī)定、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和風俗習慣等,對沖突的利益作出孰輕孰重的衡量。一味地強調(diào)隱私權的絕對性必然會助長特權思想的產(chǎn)生,從而造成對他人及公共利益的侵害。例如,當官員涉嫌貪污腐敗時,其個人的家庭成員、財產(chǎn)狀況和社會關系就必須接受調(diào)查;個人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時,其有必要提供自己及家庭的收入、房產(chǎn)和信用等狀況,以供金融機構作出是否放貸的決定。在這些情況下,個人資訊就與他人及公共利益有關,因而在一定范圍內(nèi)不得成為隱私的內(nèi)容。[3]

      二、新聞媒體侵害隱私權的構成要件

      民法理論認為,侵權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應具備的要件包括:違法行為、損害結果、因果關系和主觀過錯。新聞媒體侵害隱私權的民事責任構成也應滿足以上四個要件,但又有其特殊性。

      (一)新聞媒體有侵害他人隱私的行為

      新聞媒體侵害隱私權的行為是指新聞媒體從業(yè)人員在新聞采訪和報道過程中,在未經(jīng)當事人同意的前提下,擅自披露公民個人的私人信息,或侵入公民私人事務領域,對公民個人造成精神或財產(chǎn)損害的行為。該行為又可以分為:

      1.采訪過程中侵害隱私權的行為。

      新聞媒體從業(yè)人員有采訪的自由,對于新聞媒體從業(yè)人員的采訪活動,除為了公共利益而被法律禁止的情況外,任何人不得進行非法干涉。但在新聞采訪中,如果采取的方式不當,就有可能侵犯他人的隱私權。這些不當?shù)姆绞桨ǎ?/p>

      (1)強行采訪。指被采訪人拒絕接受采訪之后,新聞媒體從業(yè)人員違背被采訪人的意愿,強行進行采訪。

      (2)竊聽、監(jiān)視。有些新聞媒體從業(yè)人員在正常采訪難以得到準確消息時,常常采取這一方式。比如在他人居住的房間里安置竊聽器、攝像頭,或者利用其他方式秘密獲取他人的談話或活動內(nèi)容。

      (3)隱形采訪。隱瞞身份往往容易突破采訪障礙,獲取正常情況下難以獲取的新聞內(nèi)容。雖然很多隱形采訪能夠揭露社會的陰暗面,但這種方式本身就是對當事人的一種欺騙,很容易侵犯他人的隱私權。[4]有人認為,公民的隱私應該僅指其合法的個人事務,即使新聞媒體從業(yè)人員調(diào)查違法犯罪行為的方法觸及違法者的隱私,所獲取證據(jù)的合法性有待于進一步審查,但違法者并不能指控新聞媒體從業(yè)人員侵害其隱私權。[5]此觀點值得商榷。揭露社會的陰暗面、把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德的現(xiàn)象公布于眾,新聞媒體從業(yè)人員對此確實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我們揭露的方式本身應該是合法的。比如,新聞媒體從業(yè)人員為了獲取某位明星的信息,喬裝打扮稱維修工進入其家中,進行偷拍、查看等——這顯然是一種侵犯隱私權的行為。

      2.新聞報道中侵犯隱私權的行為。

      這是指新聞媒體違背當事人的意愿、擅自披露他人信息及私人事務所構成的侵權行為。這種侵權行為主要包括私自使用當事人的姓名、檔案材料,公開當事人的身體疾病、財產(chǎn)狀況、婚姻狀況、家庭情況和以往的個人不光彩記錄等。現(xiàn)實中這類侵權行為屢見不鮮,比如,曾被廣泛報道的張勇等訴湖北日報社等報社的名譽侵權案中,被告湖北日報社為獲取己方利益,擅自以其獲悉的原告隱私信息寫成紀實文學作品刊登在《湖北日報》上,隨后引起了其他報紙的轉載,最終引發(fā)了雙方的爭端。[6]

      (二)存在隱私權受到損害的事實

      新聞媒體侵害隱私權導致的直接后果是受害人的精神上或心理上受到傷害,比如出現(xiàn)緊張、不安、恐懼和狂躁等狀態(tài)。但由于隱私權利保護發(fā)展的滯后,直到現(xiàn)在也沒有一個能被普遍接受的認定隱私權受損的標準,這與侵害其他方面的人格權利有很大的區(qū)別——新聞侵害其他人格權(比如名譽權)后,可以以社會主流評價為衡量標準,從而得出相對客觀的結論。因此,新聞媒體侵害隱私權損害事實的衡量,常以受害人的主觀意識為標準,即隱私權的主體是否愿意公開,公開后是否會對自己的精神造成傷害,都取決于隱私權主體的主觀意志。[7]當某人為了特定意圖或者認為公開其個人隱私不會對其造成傷害時,就不構成新聞侵害隱私權。比如某些演藝界人士為了“事業(yè)騰達”,主動爆料自己的私生活,并期望新聞媒體對此進行曝光,以達到炒作的目的;這種披露非但不會給當事人帶來傷害,反而還會帶來利益。但是對于普通人而言,哪怕暴露其一丁點的隱私,也可能給其造成精神上的苦楚。

      同時,雖然隱私權不具有財產(chǎn)性內(nèi)容,但新聞媒體侵害隱私權仍可能給權利人帶來財產(chǎn)上的損失。比如隱私權受到新聞媒體侵害后,受侵害人精神上遭受痛苦,從而引發(fā)生理上的疾病,那么治療疾病的費用就屬于間接財產(chǎn)損失。再比如香港某周刊曾刊登某一著名影星多年前疑遭人威脅時拍攝的裸體受虐照片,引起社會一片嘩然,該影星的工作由此受到了嚴重影響,收入減少,這也屬于間接財產(chǎn)損失。

      (三)侵害行為與損害后果有因果聯(lián)系

      因果關系,通常指侵權人實施的違法行為和損害后果之間存在的因果上的聯(lián)系,因果關系是確定責任范圍的直接依據(jù)。[8]新聞媒體侵害隱私權會導致受害人精神和財產(chǎn)的損害,精神上的損害以侵害隱私權行為的存在為依據(jù),即只要發(fā)生新聞媒體侵害隱私權的行為,就可以推定精神性損害必然發(fā)生,這不以受害人提供自己精神損害和其他外在的人格損害的證據(jù)作為認定損害發(fā)生的必須依據(jù);未經(jīng)權利人的允許私自公開他人的隱私,這個行為本身就印證了損害結果的存在。

      (四)新聞媒體主觀方面存在過錯

      新聞媒體侵害隱私權適用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心態(tài)。在刑事責任上,故意和過失對于量刑有重要的影響;但在確定民事責任方面卻意義不大。承擔民事責任主要是根據(jù)損害事實及損害的大小來判定,行為人故意造成他人傷害與過失造成他人傷害,在民事責任的承擔上是完全一樣的。[9]新聞媒體侵害隱私權時主觀上是有過錯的:在新聞采訪過程中,新聞媒體從業(yè)人員對他人的住宅和其他私人生活空間的侵入屬于故意;對當事人明確不同意發(fā)表的涉及其隱私的信息,新聞媒體仍然予以發(fā)表,主觀上也是故意;對隱私權重視不夠,在相關信息了解不清的情況下就發(fā)表有關他人的隱私信息,這時就是過失。[10]

      在司法實踐中,認定新聞媒體是否侵害隱私權時,主要要認定其主觀是否有故意,當然有時也會考慮到過失;而判斷過錯的標準、方法是綜合的、多元的,一般以公民對一個普通人的“誠信善良之人”的客觀要求為主,適當考慮侵權行為人的主觀條件作為綜合判斷的標準。[11]

      三、新聞媒體侵害隱私權的救濟方式和責任承擔方式

      (一)新聞媒體侵害隱私權的救濟方式

      1.協(xié)商。

      指侵權行為人在實施侵權行為后,與受害人在自愿和充分協(xié)商的情況下,達成共識,私下解決雙方的爭端。隱私具有”秘密性、不可告人性”等特點,一旦這種隱私予以公開乃至訴訟,這種隱私就會在更大范圍內(nèi)為人所知,隱私權人也將受到更大的傷害,因此,受害人更傾向于以協(xié)商方式解決糾紛。但新聞媒體一般處于強勢地位,它們常常會利用受害人不愿把隱私在更大范圍內(nèi)傳播的這種心理,對受害方態(tài)度傲慢,致使受害人的損失沒有得到切實合理的補償。[12]

      2.調(diào)解。

      指糾紛發(fā)生后,當事人雙方在第三人的參與、幫助下解決雙方的矛盾,這是中國歷來解決民事糾紛的最常見的方式之一。通過調(diào)解的方式來化解矛盾,有助于當事人彼此之間的和睦相處和社會的安定團結。但是,往往由于新聞媒體的強勢地位和新聞從業(yè)者的地位優(yōu)越感,在調(diào)解中,隱私權受害者不容易得到應有的補償。

      3.訴訟。

      即通過法院的審理以解決糾紛。很多國家的法律都允許隱私權受害方要求法院對案件進行不公開審理。但是,訴訟程序相當繁瑣、復雜,隱私權受害方將為此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訴訟成本相對較高,且其損害并不一定就能得到應有的補償。

      (二)新聞媒體侵害隱私權的責任承擔方式

      新聞媒體侵害隱私權的責任承擔方式可以參照新聞媒體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承擔方式,即《民法通則》所規(guī)定的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和賠償損失等五種責任承擔方式。然而,新聞媒體侵害隱私權有其特殊性,“恢復名譽”和“消除影響”的責任承擔方式往往并不可取,因為侵犯隱私權的行為一旦發(fā)生,受害人的精神上或心理上就受到了傷害,影響已經(jīng)很難得到消除,并且采用這兩種方式往往會在更大程度和范圍內(nèi)對受害方造成更大的傷害。隱私本身是真實的個人信息,由于新聞媒體的介入導致在一定范圍內(nèi)為他人所知曉,所以應該以停止侵害、賠禮道歉和賠償損失來承擔責任為宜。

      四、規(guī)制新聞媒體侵犯隱私權的立法探討

      (一)我國規(guī)制新聞媒體侵犯隱私權的法律缺陷

      從新聞傳播活動的角度來說,保護名譽權的核心問題是確保傳播內(nèi)容的真實性、準確性,避免各種與實際情況不符的有損他人社會評價的虛假事實和評論;保護隱私權的核心問題是傳播內(nèi)容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必須有一定的限度,避免涉及那些不應該擅自公開的私生活領域。[13]因此,有必要把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利加以保護。

      但是《民法通則》并未就隱私權保護單獨作出規(guī)定?!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七項規(guī)定:“因新聞報道嚴重失實,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這表明司法解釋把侵犯隱私權和侵犯名譽權進行“捆綁”保護。這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護隱私權的作用,但是,盡管隱私權和名譽權有很多重合的情況,但二者畢竟屬于兩種不同的權利:在權利主體上,名譽權的主體既可以包括公民,也可以包括法人和其他組織;而隱私權的主體只能是公民個人。在侵權方式上,侵害名譽權的手段主要是侵權人采用侮辱、誹謗或者采取無中生有等方式貶損他人人格,通常散布的是涉及他人的虛假信息或情節(jié);侵害隱私權主要表現(xiàn)為非法獲取、散布他人私生活信息、干涉他人私生活,通常散布的是他人的真實信息。在權利的保護方式上,二者也不盡相同(前已述及,此不贅述)。

      上述情況表明,在《侵權責任法》頒布之前,我國對隱私權的保護主要從零散、簡單的一些法律條文和司法解釋中有所體現(xiàn),還沒有把隱私權提到一個相對完善、獨立權利的地位來加以保護;而《侵權責任法》雖然把隱私權作為一項單獨的權利進行保護,但是對于隱私權的概念、范圍和保護方式等問題卻未提及。這致使個人隱私遭到侵害后得不到切實的保護。特別是在不斷強調(diào)新聞監(jiān)督權的今天,新聞媒體侵害隱私后得不到有效規(guī)制,是對社會秩序的嚴重破壞。鑒此,為了從法律角度保護公民隱私,也為促進新聞媒體在現(xiàn)代社會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有必要將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加以更細致的保護。

      (二)加強隱私權保護的立法建議

      如前所述,就我國目前對隱私權保護的內(nèi)容、范圍及定義來看,還主要停留在學理范疇上,只有一些學術觀點加以支撐,并無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如果不對此進行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那么在各種新聞活動中,不但隱私權得不到切實的保護,新聞自由也會受到限制。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明確隱私權的內(nèi)容及其保護方式:

      1.確定個人隱私的范圍。

      每個人經(jīng)歷不同、思想有差異,人們對何為隱私也有不同的認定標準,法律制定時應考慮社會現(xiàn)狀、中外文化差異、大多數(shù)人的觀點等因素,以列舉方式為個人隱私劃定范圍。一般情況下,個人隱私應當包括個人年齡、婚姻狀況、家庭、健康、住址、性別、姓名、民族、個人經(jīng)歷、社會活動等與個人相關聯(lián)的反映個體特征并具有可識別性的資料。

      2.界定隱私權的保護內(nèi)容。

      從隱私權的發(fā)展來看,其內(nèi)容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有逐漸擴大的趨勢,這勢必會擠壓其他相關權利——尤其是新聞自由權——的行使。為平衡不同的權利,權利必須在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才能得到切實的保護。因此,只有從內(nèi)容和范圍方面對隱私權作出具體規(guī)定,隱私權才能在司法實踐中得到切實的保護。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研究中心認為隱私權的內(nèi)容應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動、私人空間、身體隱私、生命信息、通訊自由和通訊秘密等,筆者認同這一觀點。

      3.擴大侵犯隱私權的責任承擔方式。

      我國《民法通則》把隱私權劃歸人格權,而如前所述,在侵犯隱私權的責任承擔方式上很難適用恢復名譽和消除影響。因此,在制定法律時應考慮適用精神損害賠償來彌補侵權人責任承擔方式上的不足。而且,新聞媒體往往有雄厚的財力和社會影響力,僅僅適用民事賠償方式難以制止新聞侵權現(xiàn)象的發(fā)生,對其因侵權而進行的經(jīng)濟處罰不足于起到對以后新聞媒體侵權的威懾作用。鑒此,在考慮經(jīng)濟處罰之外,還應當讓新聞媒體及其從業(yè)人員承擔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4.突出隱私權的憲法保護。

      現(xiàn)代社會人權保障的意義不斷凸顯,“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的主體地位的確立是各國憲法的基礎和核心。1789年法國的《人權宣言》就寫道:“對人權的無知、健忘和蔑視,乃是公共災難和政府腐敗的唯一根源?!盵14]我國憲法中雖然規(guī)定了人格權的法律保護,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保護隱私權的法律精神;但這種保護并沒有突出公民隱私權的重要性,嚴格來說,隱私權的保護缺乏憲法支持。鑒此,有必要在憲法中以明確的文字突出對隱私權的保護,以使全社會樹立起保護隱私權的意識。

      [1]秦立彥.面對國家和個人——自由主義的社會政治哲學[M].濟南:泰山出版社,1998:27.

      [2]王秀哲.隱私權的憲法保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62.

      [3]高文主.精神侵權的法律救助[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213-214.

      [4]魏蕾.新聞自由與隱私權保護的平衡[D].山東大學法學院,2008:14-15.

      [5]王利明,楊立新.人格權與新聞侵權[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5:606.

      [6]高秀峰.中國新聞侵權判例[M].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181-228.

      [7][10][12]郝振省.新聞侵權及其預防[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8:99,102,103-109.

      [8]王利明.民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548.

      [9]馬原.中國民法教程[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89: 310-311.

      [11]李曉敏.論新聞侵害隱私權民事責任的構成[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5(4):43.

      [13]魏永征.新聞傳播法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94.

      [14]張千帆.憲法學導論——原理與應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81.

      (責任編輯:劉世彧)

      法律解釋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尋獲其時代問題的答案。

      ——拉倫茨

      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話,全部藏書就會變成廢紙。

      ——基希曼

      法律的真理知識,來自于立法者的教養(yǎng)。

      ——黑格爾

      Probe into the Legislation Improvement of News Media's Violation of Privacy

      Shi Dongyang Ma Zhangyuan

      s:News media,which relies on the press freedom,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tool for public access to public information in the modern society.But in reality,the abuse of press freedom has created the much violation to privacy with basic human rights properties:news media,based on subjective fault,implements the behavior of the infringement of privacy,thus the privacy of other people is violated.And the disputes can be solved through consultation mediation and litigation.But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law in our country,the right of privacy,as an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right,lacks careful protection.Therefore,in order to find the correspondency of press freedom and privacy,we should perfect relevant legisl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determining the scope of privacy,defining the right of privacy protection,expanding liability mode of privacy violation.and highlighting the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 of privacy.

      news media;privacy;infringement

      石東洋,山東省陽谷縣人民法院研究室法官,主要研究方向為裁判方法與審判理論。馬章元,山東省陽谷縣人民法院民三庭審判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民商法學。

      猜你喜歡
      隱私權新聞媒體權利
      納稅人隱私權的確立、限制與保護
      我們的權利
      媽媽,請把隱私權還給我
      學生天地(2019年29期)2019-08-25 08:52:12
      谷歌尊重雕像“隱私權”的啟示
      華人時刊(2018年17期)2018-11-19 00:41:21
      論不存在做錯事的權利
      法大研究生(2018年2期)2018-09-23 02:19:50
      探討網(wǎng)絡新聞媒體與傳統(tǒng)新聞媒體的整合
      新聞傳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22
      時代召喚老區(qū)新聞媒體
      權利套裝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2:43:39
      新常態(tài)下的新聞媒體人
      新聞傳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4
      2014美國新聞媒體報告
      中國記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40:47
      鄂伦春自治旗| 怀化市| 盈江县| 都兰县| 镇坪县| 榕江县| 田林县| 兴隆县| 巴马| 察哈| 兰考县| 东明县| 尉犁县| 嘉禾县| 静宁县| 乌拉特前旗| 和田市| 红安县| 三门峡市| 屏东市| 葫芦岛市| 双流县| 梁山县| 海城市| 呼图壁县| 六安市| 西乡县| 丹寨县| 报价| 宿松县| 泽库县| 玉溪市| 怀化市| 神池县| 唐海县| 富宁县| 乌审旗| 长泰县| 高平市| 怀远县| 和林格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