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雷
(中共聊城市委黨校,山東 聊城 252000)
對于歷經(jīng)革命、建設與改革開放的中國共產(chǎn)黨來說,90多年歷程得出的最為根本的經(jīng)驗就是:沒有一種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堅實;沒有一種力量,比從群眾中汲取更強大;沒有一種執(zhí)政資源,比贏得民意更珍貴持久。面對各種情況變化,如何強化群眾觀點,如何創(chuàng)新群眾路線,如何提升干部本領,如何密切黨群聯(lián)系,需要我們作進一步深入的思索。
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社會成員的大規(guī)模流動、職業(yè)身份的轉換以及收入差距的擴大,產(chǎn)生了新的社會階層及不同的利益群體,黨的群眾基礎發(fā)生了深刻變化,使黨的群眾基礎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
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是黨生存發(fā)展、掌握政權、鞏固政權的根本條件。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是計劃經(jīng)濟時代社會階層結構的主要支撐,由于市場經(jīng)濟的不斷深入、改革成本在各階層分擔的不均勻、轉型過程中體制的不健全以及自身能力素質的差異等復雜因素的影響,致使處于失利階層地位的恰恰是作為執(zhí)政黨主要依靠力量的兩大階級: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這兩個階層的不少群眾普遍存在社會挫折感較強、主人翁意識淡化、缺乏認同感等問題,這就使我黨的群眾基礎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zhàn)。如何做好這兩個階層的群眾工作,既是穩(wěn)固黨的階級基礎的需要,也是做好其他階層群眾工作的重要基礎。
受改革開放、階層分化帶來的多種思潮的影響,社會階層成員對黨的認同已經(jīng)從過去單純的感情認同,轉變?yōu)榉ɡ碚J同和利益認同,對黨執(zhí)政的期望值更高,其利益取向和價值觀念更加復雜多元。能否獲得各階層成員廣泛持久的政治認同,成為決定黨群關系好壞和黨能不能長期執(zhí)政的重要因素。
社會階層分化過程實質是社會各階層利益重新分配的過程,必然導致各階層之間和階層內部個體之間的利益關系此消彼長,以各自利益摩擦為核心的矛盾沖突日益突出。多原因引起的各階層、群體、地域、城鄉(xiāng)間差距進一步拉大,“人人有需求,個個有要求”,社會價值觀多元化、利益訴求顯性化和碎片化更加明顯。改革攻堅階段,原有利益格局被打破,經(jīng)濟和社會生活中長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逐步凸顯,市場風險因素增加,給人們帶來不少思想困惑和心理壓力,導致一部分人心理失衡、情緒失控,甚至引發(fā)信仰危機。在此種情況下,黨的群眾工作已由傳統(tǒng)的思想工作、簡單的資料分配和糾紛化解延伸到了解利益要求、協(xié)調利益沖突和比較復雜的社會和公共資源分配等方面,領域不斷拓寬,內涵更加豐富,任務更加艱巨。如何化解矛盾和縮小差距,更好地代表好群眾利益,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十分艱巨而緊迫的挑戰(zhàn)。
隨著社會群體和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單位、村(居)委會等傳統(tǒng)組織對公民個人的約束力越來越小,解決群眾訴求的能力也相對削弱,加之普遍存在權責主體不清、訴求渠道不暢、問責處理不力等情況,群眾一遇到問題往往會直接找政府,群眾問題往往集中投射于各級政府和官員。有的習慣于進行社會“自組織”,集體上訪、靜坐、網(wǎng)上發(fā)帖、微博直播等,求得社會廣泛關注以求解決問題,常常引來部分無直接利害關系但同樣對自身境遇不滿的群眾參與,極易導致事態(tài)擴大化。同鄉(xiāng)會、商會等各類非規(guī)范性、非政府類組織團體,在群眾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直接參與社會管理和維護團體利益的愿望更加強烈。在新的時期,黨能否通過嵌入、吸納、參與、整合等方式,使各類社會組織、群眾組織成為新時期做好群眾工作的重要力量,也是一個重大考驗。
習近平同志強調指出:我們必須看到,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黨內脫離群眾的現(xiàn)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現(xiàn)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上。“四風”問題都已成為新的歷史條件下,長期執(zhí)政的中國共產(chǎn)黨能否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和魚水深情的根本考驗。第一,“形式主義害死人”。形式主義者把形式和內容機械地割裂開來,脫離實際內容,脫離群眾需要,極端地夸大事物的表現(xiàn)形式。它是領導干部中最常見、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作風問題。第二,官僚主義作風禍國殃民。官僚主義成了脫離群眾、脫離實際、脫離客觀的極致表現(xiàn)。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只有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才能做到堅如磐石”。這是振聾發(fā)聵的警示,也是對破除官僚主義的鞭策。第三,享樂主義是精神鴉片。適度追求享樂沒錯,陷入享樂主義就錯,錯在把個人享受當作唯一目的,甚至于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的而無所顧忌。每一位黨員尤其領導干部,應該與人民群眾同舟共濟、相依為命,應該先人民群眾之憂而憂、后人民群眾之樂而樂。做不到這一點,就不算真正的共產(chǎn)黨人。第四,奢靡之風亡黨誤國。現(xiàn)在部分領導干部的言行與黨的宗旨、群眾的要求相違背,將職級當作享受優(yōu)厚待遇的資格,穿戴越來越講究、辦公場所越來越寬敞、住房越來越高檔、車子越來越豪華。講排場比闊氣,鋪張浪費,奢靡享樂,甚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奢靡之風使得領導干部與群眾之間的距離越拉越遠,以至于失去了“人民公仆”的本色,加劇了社會情緒的不滿,同時又助長了社會的浮躁和奢靡之風,嚴重損害了黨自身的肌體健康,嚴重弱化了黨對人民群眾的號召力和整個民族的凝聚力。
面對各種影響、危害、破壞黨與人民群眾血肉聯(lián)系的新挑戰(zhàn),必須高高舉起群眾路線這面旗幟,大力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是我們黨在新時期提升群眾工作水平、拓寬黨群聯(lián)系渠道、鞏固黨的群眾基礎的致勝法寶。
“為民”,是領導干部核心價值觀的根本取向,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領導干部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與群眾打成一片,心里裝著群眾,時刻想著群眾,做群眾的貼心人,始終秉承“群眾利益無小事”的服務意識,把為人民做貢獻作為人生宗旨。只有始終關注人民,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熾熱情感;只有心里裝著人民,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真心擁戴。“務實”,是貫徹執(zhí)行群眾路線的途徑。如何體現(xiàn)為民,怎樣做到為民,就需要共產(chǎn)黨人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摸清事物規(guī)律,掌握工作主動;要以對黨和人民的事業(yè)高度負責的精神,狠抓工作落實,簡單做人,務實做事,切忌空談,力戒浮躁,避免虛夸,努力做到“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既尊重客觀規(guī)律,又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扒辶保秦瀼貓?zhí)行群眾路線的保障。清廉,是共產(chǎn)黨人的本色,是最可貴的品質。清廉,就是要堅持嚴于律己、廉潔奉公,時刻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嚴格遵守黨紀國法,堅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產(chǎn)黨人的浩然正氣,切實做到拒腐蝕、永不沾。
中國共產(chǎn)黨的群眾路線深刻揭示出民主政治的本質,體現(xiàn)了民主政治的崇高境界,是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因為任何形式的民主、任何民主理論、任何民主制度,一旦離開了人民群眾這個民主主體,無疑都是一句空話,都是夢幻泡影。群眾路線的民主性啟示我們,在密切聯(lián)系群眾、貫徹群眾路線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提高黨政干部的民主素質,防止產(chǎn)生認識偏差;另一方面,走群眾路線,也是提高群眾民主素質的好辦法。共產(chǎn)黨人是人民群眾中的優(yōu)秀分子,他們的思想行為,較之一般群眾,總是處于超前狀態(tài)中,故應通過群眾路線這條人民最熟悉的方式,動員群眾,組織群眾,提高群眾的覺悟,在這個過程中密切黨與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群眾路線在新時期的運用,其民主內涵將得到進一步充實,民主形式將得到進一步完善,黨的宗旨亦將體現(xiàn)得更為完整。
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是使公民擁有政治參與的充分權力和渠道。為保證公眾參與的真實、有效,首先要保證公眾的知情權。這就需要通過一定的途徑和渠道。一方面,使上情能夠順利地下達,保證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能夠及時地為廣大人民群眾所了解,提高其執(zhí)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自覺性;另一方面,使下情能夠順暢上達,使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要求和呼聲及時地得到反映?;诖耍仨毷柰ê屯貙掽h和人民群眾聯(lián)系的渠道,努力開辟和創(chuàng)造黨聯(lián)系群眾的新形式。一是引入公民參與機制。讓群眾以多種途徑,包括投票、選舉、調查、談話等,參與那些與他們利益相關的決策過程,提高群眾對決策的參與度;二是發(fā)揮群眾自組織機構的利益整合作用,讓人口眾多的中國群眾的利益訴求在群眾自組織機構中得到整合,增強公民的話語分量,便于公共機構了解采納。由此對黨提出的新問題是能否通過架構新的社會整合機制、制度體系,以容納這些方式的利益表達。三是積極運用現(xiàn)代溝通商談機制,如民主懇談、公開聽證等,拓寬黨群關系聯(lián)系渠道,改善黨群關系。
一是善用親和力。要做“有情”之人。領導干部不僅要有胸懷大局的豪情、奮發(fā)作為的激情,更要有心系群眾的真情。要始終把自己當成群眾中的一員,與群眾多交流、多溝通,在履行管理與服務職能過程中,要強化安民親民意識,對人民群眾傾注真情實感,懂得換位思考,這是做好工作的根基所在和為政之要。要做“有信”之人。領導干部要把誠信作為立身之本,言必行,行必果,增強黨和政府的公信力,以實際行動取信于民。要做“有容”之人。作為領導干部,在處理與上下級、群眾之間關系的時候,要學會尊重包容他人。只有胸懷寬廣大度,為人正直,沒有私欲,才能凝聚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力量。二是善用溝通力。領導干部要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關心群眾疾苦,帶著感情與群眾溝通,放下官架深入基層,走到群眾中,與群眾打成一片,了解群眾的真情實感,善于傾聽群眾的意見與建議,才能真正找到解決群眾疾苦和困難的辦法。當我們與群眾溝通交流時,不妨改變一些程式化的說話方式,以群眾習慣的語言平等交流,在交流中拉近距離,只有這樣,才能說話“接地氣”,做事有“靈氣”,工作有“朝氣”。只有深入到群眾中間去,坐在群眾的炕頭、站在群眾的地頭,同他們拉家常、談心得,才能真正聽到、理解、學會群眾鮮活的本土語言。還要善于掌握新技能。有效地運用“網(wǎng)言網(wǎng)語”,主動占領網(wǎng)絡陣地,通過QQ、微博、微信、客戶端、電子郵件等形式,積極應對網(wǎng)絡民意,設立網(wǎng)上監(jiān)督信箱,調動網(wǎng)絡民間力量,加強對公共權力的監(jiān)督。三是善用應變力。領導干部要善于面對面地做好群眾工作,對群眾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講清道理,同時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宣傳,引導和教育群眾知法守法。對承諾解決的問題,必須盡快兌現(xiàn),消除可能導致事件反復的不安定因素。四是善用駕馭力。要提高駕馭全局的能力,從宏觀上、戰(zhàn)略上把握全局、配合全局,不斷提高審時度勢、搶抓機遇、施行良策的能力。還要提高駕馭人和事的能力,要善于察人性、知民意,緊緊圍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開展工作,以能言善辯的說服力、堅毅果敢的制服力、靈活機動的應變力,妥善處理黨群干群關系,形成感召力和凝聚力,使人民群眾自覺團結在自己周圍。敢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看準的事,就敢于試、敢于闖、敢于勝利,以超前的意識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突破陳規(guī)陋習,破解發(fā)展桎梏,奮力開拓、真抓實干,努力創(chuàng)造輝煌業(yè)績。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個方面的工作[J].求是,2013(01).
[2]李君如.中國能夠實行什么樣的民主[N].北京日報,2005-09-27.
[3]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新考驗——四論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OL].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
[4]張懷海.新形勢下黨的群眾工作理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6.
[5]正確處理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 基本原則與實例啟示[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
[6]陳琢.中國共產(chǎn)黨群眾工作的現(xiàn)實思考[J].長白學刊,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