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 云,揭 鷹
(1.北海市第九中學(xué) 高級教師,廣西 北海 536000;2.廣西博白縣政協(xié) 教文衛(wèi)體委副主任,廣西 博白 537600)
客家方言與中古漢語言聯(lián)系之管窺
□揭 云1,揭 鷹2
(1.北海市第九中學(xué) 高級教師,廣西 北海 536000;2.廣西博白縣政協(xié) 教文衛(wèi)體委副主任,廣西 博白 537600)
漢語方言都具有存古的性質(zhì),其中客家方言就保留了不少中古漢語的詞匯和語法,博白和北海屬于客家人聚居較多的地方,一些仍活躍在博白、北海兩地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詞匯、語法與古詩文的詞匯、語法有驚人的一致性,用北海、博白兩地客家人日常生活中還在使用的詞匯、語法去解釋印證古詩文文獻(xiàn),就可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一些書本對古詩文的一些字詞的解釋,遠(yuǎn)不如用客家方言解釋得生動形象、貼切。如能從訓(xùn)詁的角度進(jìn)行深入的發(fā)掘研究,將可對客家方言與中古漢語的聯(lián)系有更深廣的發(fā)現(xiàn)。
客家方言;中古漢語言;聯(lián)系
胡適先生說:做學(xué)問要大膽假設(shè),小心求證??图曳窖該?jù)說是保持中古語言現(xiàn)象最多的一種方言,而北海是客家人聚居地之一,第二十四屆世界客家人懇親大會就在北海召開。用客家方言來閱讀唐詩宋詞古典小說傳奇等,往往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一些現(xiàn)代漢語已經(jīng)淘汰了的語言現(xiàn)象,若用客家方言解釋,妙合天成,而一些參考書解釋往往給人隔靴搔癢的感覺,有的甚至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图胰说倪z訓(xùn)“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寧賣祖宗坑,莫忘祖宗音”也許是這一語言現(xiàn)象得以留存的原因之一吧。在此我想從中學(xué)課本的一些古詩詞的語言現(xiàn)象,談?wù)効图曳窖?。管窺客家方言與中古漢語言的聯(lián)系,也希望能對關(guān)心這一話題的人們起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
北海與博白都是客家人聚居較多的地方,在客家山歌和日常用語中,一些古漢語都有具體而貼切的應(yīng)用,而不像書本上的解析那樣別扭而生硬。可是隨著普通話的日益推廣普及,各族人民語言的日益交流融合,我們的后代有些已經(jīng)不再會說客家話,或即使還能說,但已經(jīng)不再是純正的客家方言,一些接近古漢語的方言正日益的丟失,而這方面的整理保護(hù)工作 卻嚴(yán)重滯后;而書本上對古漢語詩詞的一些解析往往似是而非的流傳了下來.在此我想做個大膽假設(shè),粗略求證。
二
比如唐代詩人李賀的《李憑箜篌引 》: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昆山玉碎鳳凰叫, 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 二十三絲動
紫皇。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zhì)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這是一首廣泛流傳的并被選入高中語文課本的古詩詞,其中關(guān)于最后一句中的“露腳”一詞的解析,很多書的解析是:“對霧水的委婉說法”,對此,清末秀才十六相公熊生輝就頗有微辭:“露腳”就是“露滴”就是“露水”,而不是什么“委婉說法”,它是我們客家人還在實實在在應(yīng)用著的詞語。清晨,行走在田邊小徑,褲腳被露水弄濕了,我們說:“露腳搞濕了褲腳”;日上三竿,我
們上山砍柴,羊腸小路上帶露的植物把褲腳搞濕了,我們說:“露腳把褲腳搞濕了”,“露腳”在這里比“露水、露滴”更生動的反映了它常把人的“褲腳”弄濕的這一特性。所以,我們就常把“霧水”說成“露腳”而少用“露水”“露滴”。一個活生生的在日常生活中還在應(yīng)用的詞語,怎么換了種說法,就成了一種“委婉說法呢?”,那是因為他們沒弄清楚這詞的來源和實際應(yīng)用情況。
又比如 唐五代 -敦煌曲子詞 -望江南《莫攀我》
莫攀我,攀我大①心偏。我是曲江臨池柳,者②人折來那人攀, 恩愛一時間。
注釋:
①大:“大”應(yīng)是“太”的訛誤
②者:“者”同“這”
這首詞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不要對我摟摟抱抱,攀肩摟頸的。摟著我顯得太偏心了,我只不過是像曲江邊上臨近池邊的一棵垂楊柳一樣呀,這個人來攀折一枝,那個人又來攀折一枝,誰都不會是很珍惜我的,所有的恩愛只不過是一瞬間而已,不會長久的”。這首詞寫出了一個歌姬對賣笑生涯中,不可能獲取真情,只是供人蹂躪和踐踏的反抗,傾訴了對淪落風(fēng)塵的悲涼處境感到黯然哀怨無奈的感情。
這首詞假如用客家方言來讀,就很有韻味,也不會出現(xiàn)注解①的問題,因為,在客家方言中,“大”“太”的讀音是不分的,都念“太”。就像“熱”“月”的讀音不分一樣。因為客家方言沒有翹舌,沒有撮口呼,所以“熱”“月”的讀音是一樣的,都念短促的“ye”。其所說的“yetou”就是“太陽”的意思;“yeliang”就是“月亮”的意思。
注解②“者”應(yīng)該是兼語詞:“這個”的意思;現(xiàn)在我們教科書中,文言文的常用兼語詞只有“諸”“焉”“盍”“曷”等幾個,我認(rèn)為“者”應(yīng)算一個,至少,在客家方言中,它是包括指示代詞“這”和量詞“個”,這兩個字的;而在這首詞中的“我”字,如果改為“斯斯艾艾”中的“艾”(三國時,魏將鄧艾口吃,但應(yīng)對巧妙。他在自稱時,常常連說:“艾……艾”)字,則更具古韻味,因為客家方言中“我”是念為“艾”的;又,據(jù)其它版本,“攀”也作“般”,這也與客家方言是一致的,客家方言中,讀音“般”,就有“攀”的意義。“是”可讀古音“系”。
這樣,這首詞正文用客家方言讀,就可如如下注音所示了:
mò bān ài ,bān ài tài xīn pīan. ài xì qū jīāng lín chí lǐu , zhě rén bān lái nà rén bān.ēn ài yì shí jīāng.
再如杜甫《客至 》: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盤飧市遠(yuǎn)無兼味①,樽酒家貧只舊醅②。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
① 市遠(yuǎn):離市集遠(yuǎn)。兼味:多種美味佳肴。無兼味,謙言菜少。
②樽:酒器。舊醅:隔年的陳酒。樽酒句:古人好飲新酒,杜甫以家貧無新酒感到歉意。(百科名片)
“盤飧市遠(yuǎn)無兼味”,中學(xué)語文課本第五冊(人教版)將此句解釋為:由于距市鎮(zhèn)遠(yuǎn)(買不到好吃的)盤子里的菜肴品種少。飧,熟食,兼味,多種美味佳肴。
另有參考書解釋“無兼味”是:只有一種味道,沒兼有別的味道,只有一種菜肴的意思。
筆者認(rèn)為這樣的解釋欠妥,試想,杜甫剛建好他的成都草堂,這段生活是他一生中比較安定的時期,身處鄉(xiāng)下,高檔的菜肴拿不出,鄉(xiāng)下的野味野菜和家里飼養(yǎng)的家禽總有吧,請客,主人謙稱沒有好菜是常識,但謙稱只有“一種菜肴”就不正常了。再沒菜,也有人只需用兩只雞蛋也能做出賞心悅目的幾道詩菜。怎么會“只有一種菜肴”呢?如:兩個蛋黃加幾片蔥葉也就是“兩只黃鸝鳴翠柳”的菜肴,蛋白切絲排行墊上青菜,就是“一行白鷺上青天”;蛋白精切成雪花狀,撒在切成山形的青菜上,不就是“窗含五嶺千秋雪”了嗎?幾個蛋殼漂在湯上,即成“門泊東吳萬里船”。那愁沒菜呢?這只有“一種菜肴”的說法顯然不通,也不合情理。假如從語音角度,我們就能很好解釋這個問題。
客家人請客吃飯,席上總有這樣的謙讓:“沒有什么好菜,隨便夾來食”,“夾菜食,夾菜食”,其中的“夾”字的讀音與“兼”的讀音類似,“夾菜”“喝酒”,在客家人口頭中就成了“兼菜”“食酒”?!皧A”不發(fā)現(xiàn)代漢語的
“jia”而發(fā)類似于“gia”的音,而“兼”的讀音在客家話中是念類似“gian”的讀音,故“gia”“gian”,在聲母韻頭都相同的情況下,我們把“兼”理解為“夾”就能很好的解釋作者“無兼味”的意思,就是“沒有值得夾來吃的美味”,這與客家人請客,酒席上常謙稱的話驚人一致。
把“無兼味”解釋成“只有一種菜肴”的意思,他們顯然是受“兼”的現(xiàn)代漢語詞義影響?!凹妗爆F(xiàn)代漢語釋義是:“兩倍的”、“同時涉及或具有幾種事物”。也許我的“假設(shè)”過于“大膽”,并且“求證”也不夠“小心”,但它卻與客家人生活實際妙合天成。同是杜甫的詩歌《詠懷古跡·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環(huán)珮空歸月下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頸聯(lián)中的“省”,課本解釋為“曾經(jīng)”。這樣整句詩句就難有令人信服的解釋(注《中國學(xué)術(shù)期刊網(wǎng)》對這問題也提出質(zhì)疑),但如果用客家方言讀,就能很好解決這一問題,在客家方言中,大部分“eng”是沒有后鼻音的,“sheng””shen”不分,“省”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甚”?“甚”:解釋為“怎么、什么、哪里”在古文中是常有的義項,這樣整句話就可以解釋為“從圖畫中哪里能了解昭君的美貌呀”,這種解釋與事實也較接近。
按照這種大膽假設(shè),小心求證,我們還可以從博白、北??图胰司奂幼〉牡孛校业狡鋸闹性w徙到南方到博白、北海的脈絡(luò),如“赤壁”“八壁”“龍?zhí)兜鹊取钡@些不是本文所要談的問題。留待有識之士考證吧。
三
總之從語音角度我們客家人就是操著現(xiàn)代的客家口音,照這樣的讀音,就是穿越現(xiàn)代回到中古時代的中原,想來交流也是沒有問題的,這就是客家方言奇妙的地方,雖經(jīng)千年滄桑,仍歷久而彌新。有人曾說,客家人遇到困難,發(fā)一聲喊,聽到聲音的,不管認(rèn)識不認(rèn)識,就憑這一方言,大家就紛紛蜂擁而至,一下子就形成一個統(tǒng)一戰(zhàn)線,共同對外,所以客家人是最難戰(zhàn)勝的??图曳窖跃拖衲哿拖蛐牧?,聯(lián)系著客家人在背井離鄉(xiāng)的遷徙途中,在與異族的生死搏斗中,在胼手胝足、寢苫枕塊、櫛風(fēng)沐雨中,同心協(xié)力,團(tuán)結(jié)一致,共同對外,戰(zhàn)勝了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
回望過去,從深邃的歷史長河中傳來朗朗重音,它伴隨客家人走過遠(yuǎn)古,走過三國五胡之亂,走過盛唐,走過宋元明清,走到現(xiàn)在;它伴隨客家人走向天涯海角,走向神州大地,走向五湖四海,走向寰宇,回想過去,它曾譜演了一出多么壯闊的圖景!但如今,在普通話成為唯一標(biāo)準(zhǔn)國語,英語成為成功人士交流用語標(biāo)志的情況下,客家話會式微嗎?身為客家人,我深深的為它擔(dān)憂。 ■
[1]李憑箜篌引[M].全日制高中語文課本第三冊(人教版)、客至[M].(第五冊)、杜甫.詠懷古跡(其三)[M].(新課標(biāo)必修③).
[2]望江南·莫攀我[M].古典文學(xué)(大學(xué)必修第二冊).
[3]中國學(xué)術(shù)期刊網(wǎng)[EB/OL].
[4]田志軍.客家方言中的中古漢語語詞考略[J].嘉應(yīng)學(xué)院學(xué)報,2009,(5).
【責(zé)任編輯 謝明俊】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kka Dialect and Medieval Chinese
JIE Yun1,JIE Ying2
(1. Beihai No. 9 Middle School, Beihai, Guangxi 536000; 2. Bobai CPPCC, Bobai, Guangxi 537600 )
More or less, we can find the shadow of ancient Chinese in many dialects. In Hakka, for instance, there remain many medieval vocabularies and grammars. Bobai and Beihai are two major dwelling areas for the Hakka.The Hakka dialect they speak contains lots of medieval vocabularies and grammar. Stunning similarity in some daily vocabularies and grammar rules exist between them. More interestingly, it is founded that some Hakka vocabularies can be used to explain the ancient Chinese in a more explicit and vivid way. Therefore, if conducting a further study on it, more valuable findings can be achieved.
Hakka dialect; medieval Chinese; relation
H176
A
1004-4671(2014)01-0023-03
2013-08-27
揭云(1966~),女,廣西北海市九中中學(xué)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古典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