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翠蘋
當前語文教育中最大的問題是,在相當一部分的語文課堂上,我們的教學活動嚴重脫離文本,語文教材的使用效率偏低,不能夠真正地深入到文本中去,我們把文本分解了,我們把文本殺死了,活生生的文本讓我們肢解為毫無生氣毫無吸引力的僵死的硬邦邦的知識。文學文本理應帶給學生的文學本身所獨有的“美”無法在課堂上呈現(xiàn),使當下的語文課不光學生不愛聽,不愛參與,作為教師的我們也感覺沒有任何新意可言,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樂趣大減,或者說蕩然無存,高效課堂更是無從談起。
在這種情況下,重新思考我們的備課方法,提高我們的備課質量,文本細讀法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深入研讀文本的方法,能夠為高效課堂奠基。
一、文本細讀法的操作
1.還原法
粗淺地說,還原就是根據(jù)藝術形象提供的線索,把未經(jīng)作者加工的原生的形態(tài)想象出來,找出藝術形象和原生形態(tài)之間的差異,有了差異就找到了矛盾之所在。如孫紹振教授以賀知章《詠柳》為例分析第一、二句的矛盾:柳樹本不是碧玉,但就要說它是玉,柳葉不是絲的,卻偏偏要說它是。這里當然有柳樹的特征,但更主要的是詩人的情感特征——用珍貴的物品來寄托珍貴的感情。后面兩句,把春風和剪刀聯(lián)系起來,剪裁在古代屬于女紅,和婦女相關。這樣聯(lián)想,前面的碧玉“妝”成,就有了著落了。
2.比較法
比較法有兩種:同類比較,因為通常的解讀是孤立地、單獨地分析作品,作品深刻的內涵很難充分顯示,為了解決這個矛盾,作品解讀應該是成系列的,將同類題材風格不同的作品放在一處解讀為上,這就叫做同類比較。
如《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和《荷塘月色》同樣是沒有直接抒發(fā)社會政治情緒,而是著重書寫個人情懷,又都有一種對于異性的吸引力的拒斥,但又抑制不住潛在的“騷動”。
異類比較,同類比較要容易一些,異類比較難。因為,同類比較,相似點是現(xiàn)成的,比較就相當容易。要真正讀懂作品,最起碼要讀出個性,讀出它與眾不同的地方來。如果作品之間缺乏可比性,要有相當高的抽象能力才能在更高的層次上找到可比性。
如《背影》和朱自清早期的一些作品,如《綠》之類,沒有現(xiàn)實的可比角度,這就要提高抽象度,使其在更高的層次獲得可比性。兩篇作品都抒情,但《背影》的最佳處在敘述,而《綠》則妙在排比和直接抒情。
二、文本細讀法的作用
1.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
從語言文字入手,“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葉圣陶語),“慢慢走,欣賞?。 保ㄖ旃鉂撜Z)就表明了我們在閱讀中所采取的的基本態(tài)度。學生語言感知能力提高了,課堂效率必然提高。
如在講解魯迅的《拿來主義》時,學生經(jīng)過細讀就會發(fā)現(xiàn),魯迅在文中大量使用了獨特的語言,如“發(fā)揚國光”、“一點進步”、“磕頭賀喜”、“吝嗇”,其字面意思和魯迅在文中實際表達的意思產生了矛盾。教師應引導學生理解魯迅“反諷”的語言表達技巧,從而加深理解其對當時國民政府崇洋媚外、屈膝賣國行為的批判,并為“拿來主義”提出了客觀依據(jù)。
2.培養(yǎng)了學生質疑與追問的精神
很多學生在讀課文時不能夠很深入,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學生沒有質疑的能力和追問的態(tài)度。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從日常文本中發(fā)現(xiàn)問題,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改變學生審視文本的態(tài)度,改變學生的閱讀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
如在講解魯迅的《阿Q正傳》時,筆者向學生提了一個問題:“阿Q的真名實姓叫什么?為什么魯迅先生叫他阿Q呢?”學生七嘴八舌討論起來,由于粵教版教材是節(jié)選,所以很多學生沒有讀過全篇小說,不久有學生說小說的開篇曾經(jīng)提過,然后筆者給學生出示了相關文字,學生討論得出:對于阿Q的姓名,魯迅先生無法確定。這“無法確定”的背后蘊含了阿Q的地位低下,被人漠視,無依無靠的社會處境,也透出了社會的冷漠,受欺侮的地位決定了阿Q的悲劇命運,他的“精神勝利法”是他生活下去唯一的理由,這是一個小人物命運的悲哀,也是對那個社會的極度諷刺。
3.培養(yǎng)了學生的比較研究能力
通過不同文本的對比閱讀,比較出其中的異同點,從而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語文課堂效率。
如在講解莫泊桑的《項鏈》時,可以給學生提供另外一個文本《灰姑娘》,讓學生比較歸納它們的相同點。通過比較研究,學生發(fā)現(xiàn)了這兩個文本都有舞會,都有馬車,都有舞會后逃跑,都有丟失物品,都有尋找丟失物品等情節(jié),從而得出文本所共同的敘述模式。然后比較《項鏈》與《灰姑娘》不同的部分,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莫泊桑現(xiàn)實主義的寫作風格,從《項鏈》中更加體味到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苦難。
總之,提高教師和學生的文本細讀能力,能夠極大改善語文教學脫離文本的局面,使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多彩,使語文教學更加扎實而有效果,對于語文高效課堂的建設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中學(22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