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巖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上海200062)
資料庫理論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
孫 巖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上海200062)
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實踐-反思取向認為影響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知識來源于教師的經驗反思,教師的教育經驗是教師提升教育實踐的重要法寶。舍恩在《反映的實踐者》一書中提出實踐工作者擁有一套指導實踐的知識-資料庫,它涵蓋了實踐者所有的個人經驗,而情境先行是資料庫區(qū)別于經驗復制的根本性特征。資料庫為教師在教育教學問題情境中“相似地看待著”情境和“相似地解決著”情境問題提供先例和指引。
教育經驗;教學實踐;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資料庫
任何專業(yè)活動都依賴著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的指導,教師作為專業(yè)工作者,一系列學科理論知識及教育理論知識自上而下地指導著教師們的教育實踐。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在某種程度上依賴著專業(yè)理論的發(fā)展。然而,教師的職能活動,因其牽涉面較廣、牽涉的可變性因素較多,決定了其職業(yè)活動情境的高度復雜性,因而教師的實際專業(yè)活動存在大量學術理論上的未知區(qū)域。教師單憑已有的理論知識,難以解決實踐情境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具體問題。
針對教師如何在實踐中解決原有理論未解決的具體問題,舍恩在《反映的實踐者》中提到實踐者在實踐中自有一套“行動中的理論”,這種內隱的行動中的認識來自于他自身建立的資料庫。他認為,“專業(yè)的日常工作依賴于內隱的行動中認識,每個勝任的實踐工作者在他日常實踐工作中作出無數(shù)優(yōu)秀的判斷,但卻無法陳述出適當?shù)呐袛嘣瓌t,表現(xiàn)出嫻熟的技巧,卻無法說出其規(guī)則和程序……而在某種意外經驗的刺激下……他也同時會對其行動中隱含的理解進行反映,這些理解被揭露、批判、重組并融入到未來的行動中?!保?]40在教育實踐中,正如上述引文所提,有能力的教師所知道的通常多于他們所能說出的,大量的實踐中獲得的認識內隱于教師行動的背后,并以一種直覺式的認識或能力反映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成為支持著教學實踐的理論源泉,也使得這些教師成為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因此,教師一方面要運用已有的理論知識指導教育教學實踐,另一方面在實踐的過程中需要借助“行動中的理論”解決原有理論未解決的各式各樣的具體問題。
舍恩認為,資料庫“囊括了各種實例、形象、理解和行動”,“實踐者的資料庫涵蓋了他過去所有的經驗,而這些經驗有助于他的理解和行動”[1]115。因此,教師的資料庫涵蓋的既不是專業(yè)理論,也不是問題解決策略,而是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累積的個人的實踐經驗。在教師教育研究中,教師經驗被作為“緘默知識”“實踐性知識”的研究一直以來都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被認為是教師日常教學實踐過程中累積的寶貴財富,在教師的工作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教育實踐中我們看到的經驗的累積更多的是慣例性教學行為,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教學情境的變化和學生的需要,教學經驗的汲取變成簡單的忽略情境的方法復制亦或是教案的重復利用,有學者將此形象地比喻為“蘿卜炒蘿卜,依然是蘿卜”[2]。而問題的另一端則是:年輕教師(新教師)因為缺乏教學經驗,難以應付教學實際問題和學生的需求。所以,在各個學校,各種“教研組”“師徒制”等模式受到重視,目的就在于讓新教師能夠快速學習到“師傅”的教學經驗,促進其專業(yè)成長,在教學實踐中游刃有余。但是這種“經驗”性的模仿,依然大多數(shù)停留在上述“蘿卜炒蘿卜”的發(fā)展瓶頸中,教學經驗是重要的,但是教學方法的堆積和復制只會創(chuàng)造又一個教學的“技術熟練者”。
舍恩的資料庫并不是教案資料袋,而是教師實踐案例的情境與問題解決策略的集合。他認為“當實踐工作者理解了這個被他視為獨特的情境之后,他便把它看成是已存在于資料庫中的事物……并非要將前者分類到以往熟悉的類別或規(guī)則之中,而是要將不熟悉或特殊的情境,視為一個和熟悉情境相似、卻又不盡相同的情境,即使無法脫口就說出二者之間有何異同。熟悉的情境可以作為供參考的先例或比喻?!保?]116因此,情境先行成為資料庫區(qū)別于“方法復制”的根本性特征。由此本文總結了教師資料庫的幾種特征:(1)必須是專業(yè)工作者親歷的實踐經驗,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經驗庫,只是這種經驗是具有反思性的,是從感性經驗中提煉出來的有益的東西。(2)具有情境性,而不只是策略(方法),也不是理論知識。專業(yè)工作者在遇到新的情境的時候,將在資料庫中尋找相似的情境,為自己提供案例或備擇方案。也即“相似地看待著”和“相似地解決著”。(3)動態(tài)生成,不斷豐富?!懊恳淮涡袆又蟹从车慕涷灦甲屗馁Y料庫更豐富……在特例中的行動中反映,可能也適用于其他的例子,這并非產生了一個普遍性原則,而是讓實踐者的資料庫變得更豐富,以便日后處理新情境時,創(chuàng)造出新的做法?!保?]117
“經驗是認識或活動主體在與客體相互作用過程中,通過感覺器官或內在體驗而獲得的關于各種事物之間聯(lián)系的感性認識,它們是未經邏輯整理的原初知識。”[3]而教師的資料庫知識是教師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情境中對自己的教學案例進行感知、體驗、反思和反映的經驗知識。顯然,教學經驗的累積堆砌并不成其為資料庫,而資料庫又與教學經驗密切相關。那么,教師如何在實踐中構建并豐富自己的資料庫?
(一)備課:在虛擬世界中形成、豐富資料庫
備課,是教師“在行動中反映的媒介”[1]129。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利用“紙上談兵”的行動和語言,描繪和討論他們的做法,留下一些表示在教學實踐中可能存在的構想和行動。舍恩認為“在現(xiàn)實世界中局限或阻礙實驗的各種限制,在繪圖的虛擬世界中則大幅減少了?!保?]130首先,備課相對于課堂教學來說,教師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以最小的代價迅速而及時地產生,然后由教師慢慢地思考和檢測;第二,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可以隨意調整課堂教學的步驟和做法,讓各種設想在教案中立即發(fā)生或調整;第三,相對于課堂教學,備課過程中沒有任何做法是不可逆轉的,教師可以嘗試各種設計和創(chuàng)新,這種方案不可取,那么換一張紙,便可以重新嘗試。而在審視以致重新嘗試的過程中,教師會將各種之前沒有預料到的實踐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一一納入,然后修改、審視、再修改,因為備課之后形成的教案必須能夠轉化到課堂實踐中去。但是另一方面,在備課過程中,實踐過程中的一些限制因素更容易被忽略,如課堂紀律、學生心理,甚至天氣等因素。因此,當教師重新審視教案時,更需要重提那些被自己事先排除或忽略的因素。
因此,備課是教學實踐的探索方式。它盡可能地反映著教師已有資料庫中各種情境下的規(guī)則和方法,需要教師們在對實際情境的揣測和設想過程中將資料庫中相似的情境及其問題解決策略進行篩選、過濾甚至創(chuàng)造。舍恩說:“‘虛擬世界’是一種實驗的工具,在這樣的背景下,實踐工作者可以調整或控制日常生活中的某些限制,以進行嚴謹?shù)男袆又蟹从?。虛擬世界所呈現(xiàn)的實踐世界是具有雙重‘實踐’意義的。而這種建構、維系和使用虛擬世界的實踐,可以發(fā)展出行動中反映的能力,亦即我們所稱的藝術性?!保?]133教師備課的雙重實踐意義就在于:一方面,在備課中,教師基于對課堂情境的設想和理解,結合資料庫中已有的相似情境的對比,創(chuàng)造出基于各種可能情境的問題解決方法,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實踐經驗的反思和獲得。另一方面,在真實的教學實踐中,備課最終形成的教案指導著課堂教學,備課過程中所設想的基于各種情境的問題解決策略也將成為課堂中教師面對獨特情境時的又一批備擇方案。
(二)教學及反思:在實踐中形成、豐富資料庫
陳向明在《對教師實踐性知識構成要素的探討》中講述了一個高中地理教師向高一學生講授大氣散射現(xiàn)象的例子[4]。在關于案例的陳述中,本文總結了那位教師課堂實踐的步驟:
·純粹的講授和板書教學導致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
·教師根據(jù)專家提示將問題重新框定在“是否有辦法讓學生充分地參與和發(fā)現(xiàn)”上,緊接著教師回應情景中的問題并設計了一個教學實驗:關燈(給學生一個可感知的情境)—教師提問—引起學生討論、探究和發(fā)現(xiàn)的興趣;
·實驗效果令教師滿意;
·教師反思:學生發(fā)現(xiàn)=可感知的學習情境+教師提問;
·教師在其他類似于此的自然現(xiàn)象解釋課堂中,“相似地看待著”并“相似地解決著”。
這個案例正是教師構建屬于自己的資料庫并將資料庫中的知識應用于實踐的過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遇困,重新框定問題,根據(jù)重新框定的問題,設計教學實驗并驗證實驗,這個成功的案例成為教師的教學經驗,教師對此案例的情境、問題解決策略的反思,則歸檔入自己的資料庫。在遇到相似的情境問題時,即“需要學生發(fā)現(xiàn)的自然現(xiàn)象解釋課”時,“相似地看待著”并“相似地解決著”。
因此,根據(jù)舍恩關于實踐工作者資料庫的形成理論(如圖1所示),教師在“問題情境”中,會試圖尋找現(xiàn)在的情境的特別之處,通過理解并改變情境試著解決他所設定的問題,這個過程中并不會套用已有的規(guī)則或問題解決策略,而是針對情境問題的獨特點進行解決,在行動中對已有的相似的情境和現(xiàn)在的情境進行對比,即在“行動中反映”,借鑒相似情境中的問題解決策略,而問題解決之后,現(xiàn)有的“問題情境”與“問題解決策略”都將歸檔入教師的資料庫中,成為下一個相似情境的參照和備案。
圖1 資料庫的形成
因此,每一次行動中反映的經驗都讓教師的資料庫不斷豐富,資料庫中每一個案例都將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問題情境的范例,但并不是普適性的規(guī)則或方法,只是提供一個可以相似看待的情境,教師面對特定的情境過程時,有似曾相識的熟悉感,從而能動地創(chuàng)造相似問題解決策略的變體,即新的做法。而這一過程既是行動中反映的過程,也是資料庫不斷豐富完善的過程。
教師資料庫的豐富是一個聚少成多并不斷反思歸檔的過程,“一位實踐工作者的才華,得益于他資料庫的廣度和多樣性,這樣他在面對獨特案例時有更多的選擇。因為他能夠把這些新事物看成是資料庫里的元素,所以他便能理解它們的獨特性,無需將之一項一項歸納到以往既定的標準類型之中?!保?]117優(yōu)秀的教師具有豐富的資料庫知識,在面對新的情境時,在熟悉的元素中提煉問題情境的獨特之處,回想已有資料庫中相似的情境,相似地看待著,并借鑒已有情境的問題解決策略,結合獨特的情境形成新的問題解決策略,將這一獨特的情境和問題解決策略,擴充到已有的資料庫中。因此,教師的資料庫并不是一個或一組標準的模具,可以為教學實踐提供生搬硬套的模仿。它涵蓋的是親身經歷的教學案例,或在教學實踐經驗中形成,或創(chuàng)造于備課反思過程中。
上文提到教師在情境和問題解決過程中反映,最終歸檔成為資料庫知識。當實踐者遇到新的情境的時候,便將新情境在資料庫中進行歸檔,試圖尋找資料庫中已有的相似的情境來“相似地看待著”,并對比這種相似的情境中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相似地解決著”新的情境中的問題。而重新得出的與已有情境相似或相異的結果也將歸入到資料庫中,成為實踐藝術的源泉。如圖2所示:當教師遇到獨特的“新情境”時,實踐者會在自己的資料庫中尋找到相似的已有情境,這時候,已有情境就可以作為供參考的先例,在思考的過程中“相似地看待著”新情境。一旦認為新情境和資料庫中某個已有情境相似,教師會在新情境中做出與在已有情境中相似的行動,即運用與已有情境配套的“問題解決策略”來“相似地解決著”新情境中的問題。資料庫涵蓋著已有的“情境”和相應的“問題解決策略”,而最終,新情境與形成的新的問題解決策略依舊歸檔在資料庫中。
圖2 教師如何利用資料庫解決實踐問題
舍恩認為,當教師遇到新的問題并嘗試解決時,“在解決的過程中,采用的可能是之前類似問題同中有異的問題解決方式,因為新問題是舊問題的類似題,所以他的問題解決方法也是舊的問題解決方法的變體。”[1]116而這整個過程的關鍵在于抓住問題情境的獨特性,也即關注新問題區(qū)別于其他問題的獨特之處。
一切的方法都因問題而生。教師作為專業(yè)工作者,在情境中如何框定問題?舍恩提出:“實踐者嘗試設定他能解決的問題……帶著這個問題進入情境……對情境的框定,取決于他所信任的一個探究方法?!保?]112案例中的教師因為“觀課的大學研究者課后問教師,是否有辦法讓學生更充分地參與進來?”[4]而框定問題。而大學研究者為什么能提出這個問題?案例中陳述了這樣的情境,“教師通過板書將基本原理寫在黑板上,然后向學生提問。部分坐在前排的學生對教師的提問做了回答,但后排有學生明顯沒有參與進來,有的在睡覺,有的在做其他的事情”[4],而大學研究者正是基于對此情境的框定和思考而提出問題。問題的框定來自于對情境的框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至關重要的是對自己面臨的情境的理解和捕捉。
問題框定之后,教師會設計一系列的教學實驗并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檢驗,這一過程中因為情境的不確定可能會產生一些意料之外的結果?!斑M而賦予情境新的意義”。教師需要重新框定情境。這是評鑒、行動、再評鑒三個環(huán)節(jié)依次循環(huán)、周而復始的過程(如圖3所示)。
圖3演示了教師解決具體實踐問題的路徑,因為實踐情境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教師在“框定問題”之后,利用資料庫“回應問題”,并基于回應“嘗試(一系列實驗)”,對于既定的問題,可能出現(xiàn)兩種結果:意料之中的結果和意料之外的結果,對于意料之外的結果,教師會對變化的情境“重新框定問題,回應問題”,利用資料庫再次“相似地看待著”并“相似地解決著”。這是一個兩條路徑的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運作,而最終以達到教師滿意的教學效果為止。
事實上,教師的主要工作是教學,“教學是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教學的內容年復一年,于是某種層面上,教學是一件重復勞動、簡單的事情。另一方面,教學又是一次性的,學生的心理特點、教育背景、所處時代背景等的不同,會導致教學情境的多種多樣。因此,教師的教學工作是以案例的方式呈現(xiàn),每個案例是獨特的,而有些案例也會因為教學內容、學生特點的聯(lián)系而具有相似點。因為是一次性的教學,沒有任何一種既定的方法能事先預料教學情境的獨特和變化。因為教學內容的相似性、學生心理等的相似性,每一個案例又都有被借鑒的可能。因此,除非有一種“萬能的理論”可以由外而內地解決教師教學實踐的問題,否則我們只能借助于教師自己教學實踐過程中對每個案例的情境和策略的反思,形成自己的專業(yè)資料庫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沒有既定的方法,教師在教學情境中遇到了問題,就如同在黑暗而浩瀚的海面行駛,而那個指明燈便是來源于教師找到資料庫中相似情境時的靈光一現(xiàn)。
圖3 教師解決實踐問題的路徑
[1]唐納德·A.舍恩.反映的實踐者—專業(yè)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M].夏林清,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汪明帥,胡惠閔.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教學法的視角[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7(7/8B):31-33.
[3]王天思.理性之翼—人類認識的哲學方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32-133.
[4]陳向明.對教師實踐性知識構成要素的探討[J].教育研究,2009(10):66-73.
Schon’s Theory About Databas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ducation
SUN Yan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062)
Practice-reflection orientation claims that the knowledge which affects a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mes from his/her reflection of experience.Teachers'education experience is a magic weapon for them to improve their education practice.Schon puts forward that practitioners have a collection of knowledge-in-practice-database to guide their practice in his book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A practitioner’database contains all the personal experience,and situation leading i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to tell the diffirence between database and copying of methods.Database provides examples and guidance for teachers to“seeing-as”and“doing-as”in the education situation.
education experience;teaching practice;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database
G40-01
A
10.3969/j.issn.1005-2232.2014.01.003
(責任編輯:張國霖,李 敏)
(責任校對:肖 鑫,李 敏)
2013-10-16
孫巖,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研究生。E-mail:yansun891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