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延
(1.東北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吉林 長春 130024; 2.吉林廣播電視大學(xué) 教學(xué)處,吉林 長春 130022)
自古以來韓國無固有文字,于是借用漢字成為文化發(fā)展的一條便捷之路。雖然公元1446年當(dāng)時朝鮮時代初期的世宗大王完成了訓(xùn)民正音的創(chuàng)制,有了自己的文字。但是在后來很長一段時期內(nèi),文人仍然是使用漢字進行書寫記錄的。因此中國古典小說比較容易傳入,而且兩國社會、文化環(huán)境類似,有利于對小說的理解和吸收。
在萬歷朝鮮戰(zhàn)爭(韓國稱為壬辰倭亂,1592~1598年)和丙子虜亂(韓國稱為丙子胡亂,1636年)前后,由于戰(zhàn)亂,中國的古典小說大量的傳入朝鮮,有些人家里收藏有成百上千卷的中國書籍。傳播中國古典小說的主體是翻譯官,他們把中國古典小說大量的帶到朝鮮,并將小說翻譯后賣給貰冊家或者呈給宮中或上層人士。
目前所知傳入韓國的中國古典小說大約有340多種。其中有40多種為明代以前的小說;明代的小說大約100多種;其余200多種為清代小說。在這340多種小說中,不存在于文獻記錄而有現(xiàn)存版本的作品大約有170多種;文獻記錄和現(xiàn)存版本都有的作品大約有70多種;只在文獻記錄中出現(xiàn),沒有現(xiàn)存版本的作品大約有100多種[1]4。在韓國,很多文獻記載了中國古典小說傳入的資料:
宣和間(1119-1125年)有奉使高麗者。其國異書甚富,自先秦以后,晉、唐、隋、梁之書皆有之,不知幾千家、幾千集。
[《增補文獻備考》卷242,《藝文考》]
姜紹書《韻石齋筆談》曰:朝鮮國人最好書,凡使臣之來,限五六十人,或舊傳,或新書,或稗官小說,在彼所缺者,日出市中,各寫書目,逢人遍問,不惜重直購回。故彼國反有異書藏本也。
[《增補文獻備考》卷242,《藝文考》]
余見正陽門外冊肆,堆積滿架,而太半是稗官雜記。蓋江南、西蜀舉子,應(yīng)舉上京,見落者路遠不得還,留待后科,作小說印賣以資生,故其多如是。
[《夢游野談》(小說)上,(現(xiàn)韓國學(xué)中央研究院收藏本)]
按,李遇駿(1801-1867),朝鮮純祖——高宗初期文人,著有《夢游野談》[1]4-6。
從以上資料不難看出,在當(dāng)時中國古典小說大量傳入朝鮮,受到讀者的歡迎。尤其是稗官小說達到“太半”。
朝鮮光海君時許筠(1569-1618)就曾舉例在當(dāng)時的中國稗官小說的書目:
乃朱蘭嵎太史做贈《棲逸傳》、《玉壺冰》、《臥游錄》三種反覆披覽……甲寅乙卯兩年因事再赴帝都斥家貨購得書籍幾四千余卷……《列仙傳》、《世說新語》《太平廣記》、《睽車志》、《高士傳》、《何氏語林》、《事文類聚》、《貧士傳》、《仙傳拾遺》、《問奇語林》、《稗海》、《說郛》、《張公外記》、《筆談》、《南村輟耕錄》、《玉壺冰》、《吳越春秋》、《眉公秘笈》、《小窗清記》、《明野匯》、《經(jīng)鋤堂雜志》、《稗史匯編》、《四友叢說》、《林居漫錄》、《艷異編》、《耳談類林》、《避暑余話》、《太平清話》、《玄關(guān)雜記》、《河南師說》、《西湖游覽記》等[2]。
由此可見,當(dāng)時很多的稗官小說已經(jīng)流傳至朝鮮。在這些作品被傳播的過程中,有的被主動接受從而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比如說《列女傳》在當(dāng)時當(dāng)政者的需求下不僅廣泛傳播,還進行了出版和翻譯,使之廣為流傳。也有的作品不受歡迎而被拒絕。對于當(dāng)時的朝鮮來說,中國是值得自己羨慕的對象,閱讀中國古典小說可以了解中國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從而滿足自己對異域的想像和憧憬。
在韓國小說發(fā)展史上,外來影響最大、最受人民歡迎的作品就是《三國演義》。不論是從現(xiàn)存的版本、翻譯與改作及再創(chuàng)作、出版狀況、古典文獻的記錄等方面來說,都是其他作品所不及的。
《三國演義》在朝鮮傳播的最早的記錄是《宣祖實錄》卷三宣祖二年六月壬辰條:
上御夕講于文政殿,進講《近思錄》第二卷。奇大升進啟曰:頃日張弼武引見時,傳教內(nèi),張飛一聲走萬軍之語,未見正史。聞在《三國志衍義》云。此書出來未久,小臣未見之,而或因朋輩問,聞之,則甚多妄誕。如天文地理之書,則或有前隱而后著,史記則初失其傳,后難臆度,而敷衍增益極其怪誕。臣后見其冊,定是無賴者,裒集雜言,如成古談。非但雜駁無益,甚害義理。自上,偶爾一見甚為未安。就其中而言之,如董承衣帶中詔及赤壁之戰(zhàn)勝處,各以怪誕之事,衍成無稽之言。自上,幸恐不知其冊根本,故敢啟[3]。
因為“衍”通“演”,所以我們不難知道《三國志演義》早在朝鮮宣祖二年(1569年)之前就已經(jīng)流傳到了朝鮮。雖然奇大升對《三國志演義》持著批評的態(tài)度,認為它“怪誕”,認為羅貫中是一個“無賴者”。但是也從側(cè)面反映出,奇大升對《三國志演義》的內(nèi)容是非常熟悉的,而奇大升之所以批評《三國志演義》是因為他心中早有一個標(biāo)準(zhǔn)——《三國志》,早在《三國志演義》傳到朝鮮之前,《三國志》就已經(jīng)在朝鮮文人士子中廣為流傳了。這為《三國志演義》的流傳奠定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基礎(chǔ)。
《三國演義》傳入朝鮮后,在朝鮮時期曾多次印刷出版,比如《貫華堂第一次才子書》、《坊刻本三國演義》等等,都廣泛流傳。其后,朝鮮肅宗年間(1674-1720年)再次出版總20卷20冊的《三國演義》,其書名為《貫華堂第一次才子書》或《鼎峙志》。
《三國演義》傳入朝鮮之后,它主要是在奇大升等文人士子階層流傳,在社會上流傳的并不廣泛,也沒有產(chǎn)生很大影響。但是萬歷朝鮮戰(zhàn)爭之后推動了《三國演義》在朝鮮半島的傳播。《明史》記載:
五月,倭犯朝鮮,陷王京,朝鮮王李昖公奔義州求救。
冬十月壬寅,李如松剃度薊、遼、保定、山東軍務(wù),充防海御倭總兵官,救朝鮮。
二十一年春正月甲戌,李如松攻倭于平壤,克之?!乃脑鹿锩?,倭棄王京遁[4]。
明朝大將李如松在萬歷二十年(1592)十月率兵入朝,經(jīng)過多場戰(zhàn)役,救助朝鮮王廷于危難之際,多次打敗倭寇,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直至萬歷二十六年十二月,才最終平定倭亂。在萬歷朝鮮戰(zhàn)爭之后,朝鮮人民把明朝兵將更加神化,文人士子根據(jù)李如松等將士平定倭寇的史實寫成了《壬辰錄》一書,把關(guān)羽推崇為朝鮮的保護神,虛構(gòu)了關(guān)羽幫助朝鮮人民抗擊倭寇、保衛(wèi)朝鮮王朝恢復(fù)王京的故事情節(jié)。從此關(guān)羽、《三國演義》迅速提高了知名度,朝鮮仁祖五年(1627年),朝鮮書坊根據(jù)讀者需求,刊刻了《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釋三國志通俗演義》,此后此書在朝鮮各個階層開始廣為傳播。朝鮮學(xué)者李值(1584-1647)《澤堂集》卷一五記載:
演史之作,初似兒戲,文字亦卑俗,不足亂真。流傳既久,真假并行,其所載之言,頗采入類書。文章之士亦不察而混用之。如陳壽《三國志》,馬、班之亞也,而為演義所掩,人不復(fù)觀。今歷代各有演義,至于皇朝開國盛典,亦用誕說敷衍,宜自國家痛禁之,如秦代之焚書可也[5]。
從李值的記載中我們不難看出,在當(dāng)時《三國演義》已經(jīng)廣泛流傳,甚至于有些人根本不看《三國志》,而只看《三國演義》了。
朝鮮學(xué)者金萬重在《西浦漫筆》中也證實了萬歷朝鮮戰(zhàn)爭之后《三國演義》開始在朝鮮廣泛流傳的事實:
又今所謂《三國志演義》者,出于元人羅貫中,壬辰后,盛行于我東,婦孺皆能誦說。而我國士子多不肯讀史,故建安以后,數(shù)十百年之事,舉于此而取信焉[6]。
從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在萬歷朝鮮戰(zhàn)爭之后,連婦孺皆能誦說《三國演義》了,可見在當(dāng)時《三國演義》流傳甚廣。
1635年朝鮮仁祖時期,清太宗率大軍攻打朝鮮,第二年正月朝鮮國王投降,朝鮮世子作為人質(zhì)被押入盛京,并每年向清貢奉方物,被稱為丙子虜亂。這場戰(zhàn)爭給朝鮮人民帶來的不僅僅是經(jīng)濟上的壓力,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壓力,因為自從萬歷朝鮮戰(zhàn)爭之后,朝鮮已然將明朝作為自己的“皇朝”來看待,而把對清的朝貢等看作是對明朝的背叛,對仁義禮智信的背離。
丙子虜亂之后,朝鮮文人士子對忠義的觀念與《三國演義》的忠義觀念不謀而合,《三國演義》所推崇的這種忠義思想逐漸地與朝鮮民族的文化、道德觀念等融合在一起,成為朝鮮人民正統(tǒng)思想的一部分。甚至在當(dāng)時朝鮮文人士子將《三國演義》與經(jīng)史子集并舉,已經(jīng)成為科舉考試的題目。李瀷的《星湖僿說·人事門》曰:
三國演義……在今印出廣布,家戶誦讀,試場之中舉以為題,前后相續(xù),不知愧恥,亦可以觀世變[7]。
可見《三國演義》對科舉考試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比如“桃園結(jié)義”、“過五關(guān)斬六將”、“六出祁山”、“星壇祭風(fēng)”等故事情節(jié),經(jīng)常作為典故出現(xiàn)在考卷上,或“舉以為題”。成為科舉考試的題目后,必然引來更多的人學(xué)習(xí),所以朝鮮的文人士子對《三國演義》已經(jīng)是耳熟能詳了。人們在通信、閑談中經(jīng)常引用其故事或典故。到了朝鮮后期,文人士子根據(jù)人們的需求,將《三國演義》中人們喜愛的一些故事情節(jié)進行節(jié)選,并翻譯成朝鮮文字,比如單行本《關(guān)云長實記》、《趙子龍實記》、《大膽姜維實記》、《赤壁大戰(zhàn)》、《張飛馬超實記大戰(zhàn)》等等,《三國演義》已經(jīng)成為各階層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讀物,它的忠義思想也就深入人心了。
《三國演義》在朝鮮半島流傳的幾個世紀(jì)當(dāng)中,朝鮮的文人士子在閱讀歷史演義小說的同時,以其為范本,也開始了用漢文、韓文來創(chuàng)作歷史演義小說。這類小說主要有兩類題材,一類是以朝鮮本身歷史人物題材為主的,比如《壬辰錄》、《林將軍傳》、《興武王演義》等;另一類是以中國歷史人物題材為主的,比如《薛仁貴傳》、《王會傳》等等。
《壬辰錄》的創(chuàng)作年代和作者都不詳,是一部以萬歷朝鮮戰(zhàn)爭為題材的歷史小說,據(jù)統(tǒng)計韓國現(xiàn)存漢文版本有12種,均為手抄本。主要有繁本和簡版兩大類[8],各版本內(nèi)容差距較大。
首先,人物形象的借用。小說開篇:
七日夜,大王正寢宮殿,偶得一夢,有一將軍披甲仗劍,自南而來,扣門大呼曰:“王宿耶?未耶?”王答曰:“誰也?”對曰:“古漢中郎將關(guān)羽也,急傳消息而來矣。明日君之國內(nèi)有大患矣,風(fēng)雨到于先陵,自漢以東人火絕矣,何其偃蹇鼾睡?”[9]
在朝鮮本沒有關(guān)羽這一歷史人物,但在小說里卻有關(guān)羽托夢,《壬辰錄》在塑造人物上直接將《三國演義》中關(guān)羽的人物照搬了過來。并且不止一次寫關(guān)羽顯靈。第二次依然是托夢給宣祖,并且親率神兵將倭寇打敗。第三次是關(guān)羽托夢給明朝將領(lǐng)李如松,向他推薦朝鮮水軍將領(lǐng)李舜臣。通過三次關(guān)羽顯圣的描寫,不難看出在《壬辰錄》中將關(guān)羽神化了。
人物形象影響深遠的不僅是關(guān)羽,還有諸葛亮。丁酉年(1597)二月,水軍大將李舜臣在唐項浦結(jié)船陣,倭兵溺水而死,統(tǒng)帥逃脫。李舜臣嗟嘆曰:“昔諸葛亮南征孟獲,而燒盡藤甲兵三萬名,自嘆其十年減壽,而吾亦今日之事殺人名幾何,而減其壽不得善終矣?!盵10]112借鑒了《三國演義》當(dāng)中諸葛亮自嘆減壽類比自己(李舜臣)減壽不得善終。
民間傳說往往最能體現(xiàn)平民百姓的理想、愿望,通過關(guān)羽、諸葛亮的描寫,體現(xiàn)了朝鮮人們對英雄的極度渴望,表達了他們盼望英雄人物能拯救自己的國家、拯救他們于水火之中的美好愿望。
其次,故事情節(jié)的模仿。在《壬辰錄》中,多次模仿《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jié)。
如,《三國演義》的反間計,《壬辰錄》中也使用了反間計。但又有不同,倭寇將領(lǐng)利用朝鮮將領(lǐng)內(nèi)部的矛盾,將朝鮮人民喜愛的將領(lǐng)李舜臣設(shè)計入獄。這就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和自己的寫作思路有機的結(jié)合在一起了。
再次,語言上的挪用。如金德亮刺殺西飛,西飛“其目翻之則不睡,不翻則睡之”,這里面西飛的描述就借鑒于張飛——“張飛每睡不合眼……二賊見他須豎目張……”[11]。
又如,金德亮匹馬單槍殺入倭陣:
之南之北,東破西傷,觸處死者不知幾千余。北地望見曰:“此乃飛將軍也,勝于蜀將趙云之勇也。”乃下令軍卒:“信聽我言,從鼓聲合力終死,急促圍之,庶可斬之?!盵10]117
這段描寫直接模仿《三國演義》趙云長坂坡之戰(zhàn)。
《壬辰錄》在寫作過程中受到《三國演義》很大的影響,但是也寄予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它開創(chuàng)了韓國古代小說史上長篇小說的先河,在它的影響和啟發(fā)下,后來又出現(xiàn)了數(shù)量眾多的戰(zhàn)爭小說。
《三國演義》在朝鮮半島的廣泛傳播,使它受到極大的追捧。不僅刊刻,而且翻印、翻譯多次,至今現(xiàn)存的仍有100多種[12],他們不僅學(xué)習(xí)了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思想內(nèi)容等,而且接受了儒家文化的忠義思想,并以這部小說為范本,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的歷史題材或戰(zhàn)爭題材的小說,開拓了朝鮮小說史的發(fā)展。
《三國演義》對韓國小說的發(fā)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韓國對《三國演義》的研究一直都未停止,其中比較有名的學(xué)者有閔寬東、李慶善等人[13]。我們將繼續(xù)關(guān)注其研究方向,以期對中國的《三國演義》研究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 陳文新,[韓]閔寬東.韓國所見中國古代小說史料[M].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11.
[2] 許筠全書[M].亞細亞文化社,影印本:253.
[3] [朝]宣祖實錄(卷三)[M].鼎足山刻本.
[4] 明史(卷二〇)[M].中華書局,1974:274-276.
[5] 李值.澤堂集別集卷一五(朝鮮文集叢刊,第88冊)[M].530.
[6] 金萬重.西浦漫筆[M].通文館,1971:650.
[7] 李瀷.星湖僿說[C]//[韓]柳鐸一.韓國古代小說批評資料集成.亞細亞文化社,1994:84.
[8] 韓國古小說研究會編.韓國漢文小說目錄[J].古小說研究,第9輯,2000.
[9] 壬辰錄[M](漢文本).姜銓夑藏本.
[10] 趙維國.論《三國志通俗演義》對朝鮮歷史演義漢文小說創(chuàng)作的影響[J].文學(xué)評論,2010(3).
[11] 羅貫中.三國演義[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3:664.
[12] [韓]閔寬東.中國古典小說在韓國的研究[M].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2010:189.
[13] 陳瑩,張樹武.對經(jīng)典名著文化資源開發(fā)策略的新思考[J].東北師大學(xué)報,2012(3):223.
Abstrac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Chinese culture has greatly affected Korean peninsula because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ate Ming and the early Qing Dynasties, a large number of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were introduced into Korea, where two wars broke out. People began to admire Guan Yu very much. The stories about Guan Yu and Three Kingdoms were widely spread among various classes. With the rapid spread ofRomanceofThreeKingdoms, the Chinese thoughts and writing methods were accepted and inherited. By imitating the storylin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RomanceofThreeKingdoms, the literati, according to their own historical personages created some historical war stories, such asStoriesofAnti-JapaneseWarfrom1592to1598.
Keywords:RomanceofThreeKingdom; China; Korea; loy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