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艾略特小說的希臘悲劇式結構

      2014-03-20 13:01:23宋世彤
      外國問題研究 2014年4期
      關鍵詞:蓋特多蘿西利德

      宋世彤 李 增

      (東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1819-1880),原名瑪麗·安·伊文思(Mary Ann Evans) 是英國19世紀著名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女作家,與狄更斯、薩克雷、哈代、簡·奧斯丁、勃朗蒂姐妹等同期作家齊名。她擅長描寫英國中部的鄉(xiāng)村生活,以及眾多普通人的命運浮沉,為讀者勾勒出轉型期英國社會的一個縮影。弗·雷·利維斯(F.L.Leavis)將艾略特列為繼簡·奧斯丁(英國小說傳統(tǒng)的奠定者)之后的四個英國“偉大傳統(tǒng)”小說家(喬治·艾略特、亨利·詹姆斯、約瑟夫·康拉德、D.H.勞倫斯)之一。當代美國極富影響力的文學理論家、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在他的《西方正典》中說道:“如果說經典小說中有什么將美學和道德價值熔于一爐的范例,那么喬治·艾略特就是代表?!盵1]2501860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弗洛斯河上的磨房》,是一部自傳體性質的小說,被公認為艾略特的代表作;1872年發(fā)表的小說《米德爾馬契》則被認為是她創(chuàng)作生涯的巔峰之作。兩部小說以希臘悲劇式的敘事結構,分別講述了三位主人公悲劇性的人生境遇,生動再現(xiàn)并深刻批判了19世紀英國鄉(xiāng)村的社會現(xiàn)實,堪稱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

      一、希臘悲劇的起源

      古希臘悲劇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奧尼索斯的慶典活動。在古希臘文明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這種原始的祭祀活動漸漸發(fā)展成一種有歌隊以合唱形式伴唱,有演員表演,并有幕布、背景和面具等作為環(huán)境的藝術樣式,具有了表演性質,這就是戲劇的雛形。古希臘戲劇大都取材于神話、英雄傳奇和史詩,因而題材嚴肅。代表古希臘悲劇偉大成就的三位作家是埃斯庫洛斯、索??死账购蜌W里皮德斯。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探討過悲劇的形式和作用。在《詩學》第六章中他給悲劇下了這樣的定義:“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的、完整的、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分別在劇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采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和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盵2]亞里斯多德認為,悲劇應該嚴格遵循規(guī)則,結構完整、固定,目的是要引起觀眾對劇中人物的憐憫和對命運的恐懼,由此使感情得到凈化。悲劇中描寫的沖突往往是難以調和的,具有宿命論的色彩。悲劇中的主人公往往具有堅強不屈的性格和英雄氣概,但在與命運搏斗中遭遇失敗,死亡是他們的宿命。概括地說,悲劇定義包含兩個重要概念:“模仿”(Mimesis)和“陶冶”(Catharsis)。所謂模仿是指行動模仿,涉及情節(jié)、人物、布局和沖突?!氨瘎≈幸幌盗杏幸蚬?lián)系的生活事件是由悲劇人物的行動構成的,行動又表現(xiàn)了人物的生活與幸福?!盵3]34可見,戲劇模仿首先是對行動的模仿,行動又構成了情節(jié),所以情節(jié)是悲劇的靈魂和基礎。僅次于情節(jié),性格在悲劇諸要素中占第二位,它決定人物的品質,進而影響人物的行動。悲劇人物的性格特點必須符合善良、性格合適、與一般人相似、性格有一致性等四個條件。在亞里斯多德看來,人的性格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從長期習慣中培養(yǎng)而成的,是必須通過行動才能得以體現(xiàn)的。布局是指悲劇的情節(jié)安排,“情節(jié)的整一性”是古希臘悲劇的重要原則,這一原則的目的是要使悲劇達到“結構完美”,詩人荷馬的《奧德賽》具有這種完美結構。朱光潛也在《西方美學史》中談到,亞里斯多德所定義的結構是一種生物學概念的有機體[4]。悲劇布局包含兩個關鍵要素:“突轉”和“發(fā)現(xiàn)”。前者是指使主人公由順境轉入逆境的行動;后者是指揭示促使該行動發(fā)生的潛在原因。沖突的概念于是由此而產生,悲劇沖突的本質是好人犯了錯誤,即“過失說”。只有當有缺點的好人犯了錯,并遭受到不應遭受的災難時,觀眾才會產生憐憫和恐懼。這種效果和作用,譯成中文叫“陶冶”。具體說,就是通過觀看悲劇,觀眾會產生憐憫、恐懼等不良情緒,并在觀看過程中將其宣泄出來,從而使心理得到鍛煉,達到感情的適度。

      二、艾略特小說的悲劇式情節(jié)

      喬治·艾略特從希臘悲劇汲取了創(chuàng)作靈感,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房》(以下簡稱《磨坊》)和《米德爾馬契——外省生活研究》(以下簡稱《米德爾馬契》)兩部作品,都采用了類似希臘悲劇的敘事結構。《磨坊》是艾略特第二部長篇小說。該部小說的素材來自作家的個人經歷和童年記憶,具有自傳體性質。根據(jù)小說中提及的一些歷史事件推斷,故事大致發(fā)生于1829年至1839年之間,道爾考特磨坊主塔里弗夫婦和兒子湯姆、女兒麥琪,生活在弗洛斯河畔。生活原本安穩(wěn)、富足,但好景不長,因為與富商的一場官司,磨坊主塔里弗破產了,磨坊轉歸威克姆(富商皮瓦特的代理人)所有,塔里弗屈辱地留在磨坊做雇工。湯姆與仇人威克姆的兒子菲利普原本同在一處學習,因為這一變故,湯姆心生芥蒂,而麥琪卻和身有殘疾、心地善良的菲利普友情深厚。為了還清家里的債務,湯姆不得不到姨夫的公司做事,妹妹麥琪則陷入了與菲利普的感情漩渦,兄妹二人由此產生嚴重分歧——小說的主要沖突由此產生。塔里弗先生大病一場后離世,麥琪的感情擱置下來,但隨著露絲表妹的男友——斯蒂芬的闖入,麥琪的人生再起波瀾。斯蒂芬是個既叛逆又不乏熱情的青年,一次他與麥琪劃船外出,雙方互生情愫,因為沒找到目的地,導致他們延誤了返回時間。這件事引起小鎮(zhèn)居民的非議,盡管麥琪拒絕了斯蒂芬的感情,但在世人眼中,她的道德有了瑕疵。在一次洪水來襲時,她奮力劃船到磨坊接應湯姆,結果,兄妹倆不幸一起葬身于河水。

      《米德爾馬契》是艾略特的第六部長篇小說。它首先于1871年12月至1872年12月以5次雙月刊和3次月刊的連載形式出版。這部小說的完成經歷了三年多的復雜過程。艾略特原本計劃寫兩部各自獨立的小說:關于多蘿西婭·布魯克的《布魯克小姐》(Miss Brooke)和關于年輕醫(yī)生泰第烏斯·利德蓋特的《米德爾馬契》(Middlemarch),但由于種種原因,后來作家將它們合二為一[5]。這部小說一般被認為是艾略特最成熟的作品,是她長達15年藝術創(chuàng)作生涯的巔峰之作。

      小說情節(jié)比較復雜,由四條故事線索構成:多蘿西婭與卡蘇朋,利德蓋特與羅莎蒙德,弗雷德與瑪麗,布爾斯特羅德夫婦。故事發(fā)生在虛構的外省小鎮(zhèn)米德爾馬契(Middlemarch)(以下簡稱米鎮(zhèn)),時間背景為1829年至1832年間,剛好在英國《改革法案》(1832年)頒布前夕。多蘿西婭和利德蓋特是米鎮(zhèn)眾多小人物中的兩個代表,故事就圍繞著他們展開。年方19歲的多蘿西婭是個孤兒,和叔叔布魯克先生一起生活,她沉靜、聰慧、熱衷慈善,她的生活理想是能像男性一樣為社會做點事,幫助農莊上農民們改善生活境況。她不顧反對,答應了年過40的古板牧師兼古典學者卡蘇朋的求婚,希望協(xié)助他完成他的《世界神話索引大全》(Key to All Mythologies)。然而,婚后的生活讓多蘿西婭大失所望,卡蘇朋的魅力完全是她臆想出來的,他并非理想中的丈夫,他的事業(yè)不過是一種愚蠢的、不切實際的野心罷了。卡蘇朋死后,多蘿西婭嫁給了藝術家威爾,生活安穩(wěn)。但不得不說,第一段婚姻給她造成的創(chuàng)傷很長時間內無法愈合。

      與此同時,有一位剛來米鎮(zhèn)的醫(yī)生叫泰蒂烏斯·利德蓋特。他年輕有為、風度翩翩、舉止優(yōu)雅。他堅信,新的科學診療方法可以促進和改善目前的公共醫(yī)療,更好地幫助那些窮人。在銀行家尼古拉斯·布爾斯特羅德的資助下,年輕的醫(yī)生計劃創(chuàng)立一所新醫(yī)院。然而,改革觸動了當?shù)蒯t(yī)生的利益,他在米鎮(zhèn)處處碰壁。他娶了米鎮(zhèn)鎮(zhèn)長的女兒羅莎蒙德——一位典型的淑女。但這樁婚姻并不像想像中的那樣美滿,羅莎蒙德雖然容貌美麗,卻思想貧乏,喜歡揮霍錢財,對丈夫的事業(yè)漠不關心,甚至讓丈夫陷入債務危機。最終,未能實現(xiàn)夙愿的利德蓋特不得不離開米鎮(zhèn),成了一個只會賺錢的庸碌之人,50歲時罹患白喉,結束了自己不算長的人生歷程。與多蘿西婭的命運極其相似,錯誤的婚姻成為導致利德蓋特事業(yè)失敗的重要原因。

      三、命運悲劇

      小說《磨坊》的敘述采取了象征性悲劇結構:充滿諷刺的情節(jié)糾結、引人入勝的巧合、麥琪的被放逐和與湯姆的和好,直到最后二人相擁、被洪水吞噬[6]。根據(jù)悲劇定義中的“模仿”概念,小說所描寫的行動——那些圍繞著麥琪和湯姆兄妹所發(fā)生的一系列事件,是對作家早年生活的一種模仿。

      艾略特早年曾因放棄基督教而與父親決裂,后來又因與學者劉易斯——一個有婦之夫的關系同哥哥伊薩克中斷了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中一對兄妹的緊張關系在小說人物麥琪、湯姆的身上得到映射。從心理學層面講,故事的結尾堪稱完美:麥琪得到了親人的諒解和寬恕,通過這種情節(jié)處理,作家獲得了心理和精神上的補償。而事實上,作家本人卻沒有麥琪這樣幸運,按照她的說法:她不能容忍哥哥伊薩克的不寬容,但還是需要他的贊同。小說的高潮無疑是洪水中麥琪和湯姆回歸親情的那一幕,但在此之前還有一個情節(jié):即斯蒂芬——麥琪表妹的戀人和麥琪一起乘船在弗洛斯河上,引起小鎮(zhèn)人們的非議,人們懷疑他們之間有曖昧關系。這個情節(jié)在第三卷中顯得比較突出,而在一些評論家(包括出版商布萊克伍德和劉易斯)看來,這段關系似乎與結尾兄妹倆的死并無太大關聯(lián),而且在一定程度破壞了小說結構的平衡。艾略特本人也承認第三卷中擠進了另一個小說的素材。按照亞里斯多德的“情節(jié)整一性”和“結構完美”的理論,這種“穿插式”的敘述被認為是最不好的結構。其實,這段情節(jié)并非毫無用處,它有力地表現(xiàn)了麥琪的人物性格,從而推動了情節(jié)的合理發(fā)展。麥琪的道德選擇符合她的性格特點,她酷愛讀書,喜歡思考,眼界和心胸都比湯姆更廣闊,考慮問題更加理性。這段關于麥琪情感抉擇的情節(jié),更加深了讀者對她的全面了解,為結尾做了有力的鋪墊。麥琪的身上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她讀書明理,對人的判斷客觀、友善,不帶偏見,如:盡管知道菲利普是家庭仇人的兒子,但她能夠保持理性態(tài)度,與湯姆的狹隘、仇恨和偏見形成鮮明對比。麥琪是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她也有感情沖動和內心動搖的時候,但她的最終選擇證明了她強烈的道德感。主人公麥琪的性格在他人看來有點離經叛道,如她和家庭死敵的兒子菲利普發(fā)展出感情,湯姆對此大為不解,甚至痛恨;另外,上文提到的麥琪與斯蒂芬,斯蒂芬是麥琪表妹的男友。這兩段感情存在著差異,前者起初是友情,麥琪和菲利普一起讀書,思想產生共鳴;后者則是激情,是內心的召喚。麥琪只是個普通人,性格獨立,有思想,但不完美,面對情感時內心有掙扎;但最終還是作出了符合她內心道德準則的決定,在面對洪水時不顧一切救助親人。洪水是貫穿小說始終的一個重要意象。首先,作者在題目中點到弗洛斯河,讓河水代表的自然力量統(tǒng)轄了故事和故事人物的命運。此外,在小說的開頭,敘述者就不斷暗示讀者這條河的潛在危險。女主人公的媽媽提醒孩子不要到河邊去,因為那里危險。人物的命運隨著河水的流動而發(fā)生起伏,似乎冥冥之中有一雙手在掌控著人的命運。艾略特對結局的處理雖簡單,但極具希臘悲劇的美感。一方面,麥琪與哥哥湯姆在滾滾的洪水中冰釋前嫌,麥琪的死是幸福的、沒有遺憾。另一方面,麥琪與斯蒂芬雖然只是暗生情愫,但名譽還是受到損壞,所以,麥琪的死洗刷了自己。然而,在自己的人生故事中,艾略特卻無法像麥琪一樣走出道德困境,解決與哥哥伊薩克和愛人劉易斯之間的問題。作家通過虛構類似的情節(jié)似乎在暗示:她的問題也許只有以希臘悲劇的方式才能解決。古典希臘悲劇強調的戲劇沖突是個體與神秘的外在命運之間的沖突,而艾略特的沖突概念完全是現(xiàn)代的,是自然與人之間的搏斗——自然將人們聯(lián)結在一起,自然又把人們分隔開。

      對于艾略特而言,悲劇的表演舞臺是家庭生活和擇偶問題,而舞臺的文化背景則是19世紀的歷史和科學所提供的先進思維。

      四、性格悲劇

      如果說艾略特在《磨坊》中將人物的生死交給了命運之神,那么,小說《米德爾馬契》的主人公利德蓋特的人生悲劇則應歸咎于性格。根據(jù)亞里斯多德的理論,悲劇人物是好人,但不是完人,當他遭受到不應受的災難時,觀眾會產生同情。在他看來,“人性中總有理性和情欲兩個部分,這是自然、合理的。他反對殲除情欲,但也不主張放縱情欲。如果放縱情欲就會犯錯誤?!瘎∪宋镏苑稿e誤,或是因為……情欲失去了理性的控制,或是以常識處理特殊事物,結果自覺不自覺地違反了道德準則?!盵3]37

      利德蓋特是從倫敦到米鎮(zhèn)發(fā)展事業(yè)的醫(yī)生,原本想在米鎮(zhèn)大展宏圖,但幾年中他經歷了家庭和事業(yè)上的挫折,不得已放棄了理想,回到倫敦平庸地度完了他50年的人生。他的失敗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就外部因素而言,米鎮(zhèn)是個封閉落后的農業(yè)地區(qū),人們習慣于舊的生活方式,思想狹隘,對新人新事物持排斥態(tài)度。在這種氛圍下,利德蓋特的科學實驗和醫(yī)療改革必然受到阻撓,他醫(yī)術越高超就越受到同行排擠。盡管環(huán)境因素不容忽視,但失敗的主要原因還在于利德蓋特自身。他是女主人公多蘿西婭的翻版,如多蘿西婭一般,他性格中存在不務實和自命清高的毛病。他專注于自己的科學研究,沒有意識到周圍復雜的人際關系,低估了米鎮(zhèn)社會吞噬和消化新人新事物的能力。此外,雖然利德蓋特品格高尚、教養(yǎng)深厚,是個思想新銳的有志青年,但依然不能免俗,他擺脫不了維多利亞時代男性的通病——對女性價值的偏見。在他或者他們眼中,標準的淑女應該是外貌美麗,精于打扮,性情溫婉,不必也不應該有同男性一樣的智慧,同中國封建時代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如出一轍。利德蓋特初見羅莎蒙德就被其外表所吸引,“她落落大方,毫不理會老人那種庸俗的吹捧,態(tài)度端莊持重,始終不讓那兩個酒靨在不恰當?shù)臅r刻跑到她的面頰上來,直到稍后她跟瑪麗談話時,它們才出現(xiàn)”,他還發(fā)現(xiàn)“羅莎蒙德那雙眼睛溫情脈脈,那么可愛”[7]115??梢?,利德蓋特從一開始就被羅莎蒙德做作的“可愛”所蒙蔽,他對女性的評價完全流于表面。其實,羅莎蒙德的愛情觀是現(xiàn)實和有條件的,她的擇偶標準是“外地人是絕對必要的,她所向往的情人和新郎,從來不是米德爾馬契人,他的社會身份也與她的截然不同。到了最近,確實,這種構想已逐漸具體化,對方應該是一位從男爵的親戚?!盵7]116所以,與其說是利德蓋特對羅莎蒙德一見鐘情,倒不如說是羅莎蒙德使得利德蓋特對自己一見鐘情更為準確。利德蓋特有著其他男人都有的虛榮心,他喜歡新潮的家具和服飾,當然更喜歡有像羅莎蒙德這樣漂亮但智商不高的女性做妻子。事實上,他的這一弱點早有苗頭,當年在巴黎學醫(yī)時,就曾被一個名叫勞麗的漂亮女演員誘惑。雖然時過境遷,他卻沒有從中接受教訓。剛到米鎮(zhèn)時,他也曾信誓旦旦,決心全身心投入他的醫(yī)學研究和醫(yī)改事業(yè),不考慮婚姻問題。但他還是沒能夠抵擋住羅莎蒙德的性吸引,他被膚淺的美貌、技藝高超的音樂演奏和拿捏有度的溫柔羞怯所打動,而對多蘿西婭這樣外表樸素,卻內心豐富、有理想、有知識的女性無動于衷。他對于婚姻的錯誤選擇為自己的悲劇人生打下了伏筆?;楹?,妻子愛慕虛榮、揮霍無度,致使丈夫負債累累,債臺高筑。與此同時,利德蓋特在事業(yè)上又接連受挫,個人的名譽受到損壞,對此,羅莎蒙德表現(xiàn)出極度的冷漠,暴露出她的自私、淺薄。內外交困下的利德蓋特徹底被生活的現(xiàn)實所擊倒,一切雄心壯志都化為烏有。

      書中的費厄布拉澤牧師曾把利德蓋特比作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暗示他的失敗來自錯誤的婚姻。根據(jù)希臘神話,赫拉克勒斯是天神宙斯的兒子,他力大無窮,神勇無敵,完成了12項英雄業(yè)績,但最后被妻子用沾有毒血的襯衣毒殺。如多蘿西婭錯誤地選擇了卡蘇朋,利德蓋特也錯誤地選擇了羅莎蒙德,不可否認,他的性格弱點是促成個人悲劇的主要因素。

      多蘿西婭·布魯克這個人物和利德蓋特相呼應,是女版的利德蓋特。多蘿西婭和妹妹西莉婭是兩個孤兒,父母早亡,同伯父布魯克先生生活在里普頓莊園。一次布魯克先生舉行家宴,多蘿西婭有機會與洛維克教區(qū)的學者卡蘇朋和格雷謝特農莊的詹姆斯爵士共同進餐。年輕英俊的爵士一直深愛著多蘿西婭,可是多蘿西婭卻偏偏被年長自己27歲的牧師、學者卡蘇朋所吸引。盡管有大家的反對,倔強自負的她還是堅持己見,接受了卡蘇朋的求婚。當他們在羅馬度蜜月時,新郎卡蘇朋大多數(shù)時間都在梵蒂岡的圖書館里度過,新娘多蘿西婭則獨自一人游覽古跡,她對剛剛開始的婚姻生活感到失望。后來,她意識到自己對婚姻的想法愚蠢可笑,就像丈夫對不切實際的著書的想法一樣,夢想破滅的多蘿西婭在卡蘇朋的表侄威爾·拉迪斯洛那里找到了安慰。威爾年輕英俊,是個窮畫家,生活上需要表叔的幫襯,就寄住在他家里。在短暫的接觸中,威爾愛上了多蘿西婭,多蘿西婭對他也有好感。自私、敏感的丈夫對二人之間悄然生出的情愫有所察覺,于是,他堅決反對威爾擔任一家報紙的編輯,不同意他留在當?shù)匕l(fā)展事業(yè)。不久,卡蘇朋突發(fā)心臟病去世,他還沒忘在遺囑中給妻子設置障礙:如果多蘿西婭嫁給威爾,她就將失去所有財產的繼承權。經過一番波折之后,多蘿西婭放棄了財產繼承,和威爾終成眷屬,而威爾則投身政治,多蘿西婭過著相夫教子的生活。理想幻滅后的多蘿西婭選擇了傳統(tǒng)生活的回歸,在某種意義上說,她又回到生活的原點,演出了一場人生的悲喜劇。

      多蘿西婭是小說的女主人公,是艾略特頌贊的女性。她的故事占了全書四分之一的篇幅,在《序言》和《尾聲》中她的重要性得到一再強化,被比作圣女特蕾莎。特蕾莎(1515-1582)是西班牙人最崇拜的圣徒之一,據(jù)記載,她生活在西班牙的阿維拉,從小就與眾不同,發(fā)誓終身不嫁,要將一生奉獻給主耶穌。1562年,她重振和復興了天主教的加爾默羅會;1572年,她建立了新的教會體制和神秘宗教儀式。因此,她受到天主教宗教法庭的起訴,面對法庭,特蕾莎機智、勇敢,她巧妙地說服了法官,成功地為自己辯護,而且還傳播了自己的教義。特蕾莎修女在基督教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艾略特把多蘿西婭比作她,無疑是想表達女性對崇高理想和事業(yè)的追求,是對維多利亞時期所推崇的女性價值的挑戰(zhàn)。與一般姑娘不同,多蘿西婭喜歡讀書,喜歡做一些在別人看來應該是男人從事的事業(yè)。她不在意外表的修飾,也不喜歡通常被認為是淑女教育內容的技能培養(yǎng),如繪畫、音樂、彈琴、刺繡等。相反,她熱衷于知識的研究與學習,把相當一部分精力用于幫助窮人。這就不難理解,她為什么會看上了年過40、沉悶乏味的學者卡蘇朋。多蘿西婭對卡蘇朋的感情實際上并不能算作愛情,而是對卡蘇朋的一種盲目崇拜以及自己的好高騖遠。在得知卡蘇朋正在著手完成一部叫做《世界神話索引大全》的鴻篇巨制之后,多蘿西婭決心要成為他事業(yè)上的好幫手,協(xié)助他完成這項偉大的文化工程,盡管后來證明這項浩大工程已經過時,且毫無價值。多蘿西婭的選擇與19世紀女性價值觀完全相悖,當時的社會認為女性的角色應該是“家中天使”。首先,她們應該選擇出身高貴、有教養(yǎng)、有經濟條件的男性做丈夫,對丈夫要百依百順,做相夫教子的好太太。此外,她們應該培養(yǎng)對服飾和家庭裝飾的興趣,有所謂的藝術修養(yǎng),還要有一點宗教情感。而對于多蘿西婭而言,這些世俗的東西遠不是她所追求的理想,她的行為完全不符合自己的性別。她強烈的宗教意識既是她想成就事業(yè)的驅動力,也是造成她婚姻失敗的重要原因。

      像其他19世紀小說家一樣,艾略特幾乎沒有在小說中做任何有關“性”話題的描寫。但可以一目了然,多蘿西婭的婚姻屬無性或者說性缺乏的婚姻。小說中的一些意象描寫間接反映了卡蘇朋的性無能,如“鎖上的抽屜”、“風干的豌豆”、“死水深潭”和“干涸的小溪”等,這些描寫給人一種沉悶、老氣、缺乏生機的感覺,讓人不自覺聯(lián)想到卡蘇朋其人以及他與妻子的夫妻生活。此外,卡蘇朋著書的愚蠢計劃終成泡影也象征著他的無能,書中還寫道:多蘿西婭嫁給他就如同“進修道院差不多”。雖然說多蘿西婭胸懷大志,但作為年輕女性,她結婚絕不僅僅出于實現(xiàn)理想的目的,她一定還渴望得到丈夫的愛。然而,從她煩躁不安的徘徊和蜜月期間獨自在臥室里的痛苦,足見她的痛苦來自丈夫的冷落,即性的壓抑。應該說,多蘿西婭的性壓抑一部分原因歸于她的個人性情。她的性格有著明顯的缺陷,感性不足而理性有余。她過分專注于理想的追求,以至于把婚姻也看成是實現(xiàn)理想的一個機會,結果葬送了自己。與此同時,她的情感中宗教因素太多,因而缺乏對藝術的感受。她和妹妹接受過宗教和歷史教育,能夠誦讀名人名句,但卻無法理解和感受羅馬藝術的美,包括畫廊、教堂、雕塑等,這些文化遺跡對于她而言只是沒有生命的陌生世界。

      多蘿西婭的性格就是一個矛盾體。她看似外表沉靜,但內心燃燒著對理想的渴望,不甘于像羅莎蒙德那樣過平庸的生活,總想成就一番事業(yè)。她喜愛讀書,有深厚的宗教情感,崇拜圣徒,有禁欲傾向。不過她與卡蘇朋的婚姻說明,作為女性她與羅莎蒙德一樣都需要丈夫,渴望有真愛的感情生活。她在某些方面顯現(xiàn)出聰慧和自信,這也使她暴露出在其他領域的盲目和無知,如對現(xiàn)實生活的態(tài)度和對婚姻的認識就出現(xiàn)了問題。一個19歲的女孩不喜歡女孩子通常該做的和該會的事情,而是總守在窮人的病床前,幻想自己可以幫他們修建更好的居所。對英俊瀟灑的詹姆斯爵士的追求,她視而不見,反倒選擇了年長自己很多,老氣橫秋、沉悶乏味的卡蘇朋。如此看來,她視力不好,看不清事物的毛病不簡單是身體的,更是思想和判斷力的。“別人看不到的事,她總是看得很清楚;而有些顯而易見的事,她卻偏偏看不見。”[7]41

      結 語

      作為以現(xiàn)實題材為寫作對象的小說家,喬治·艾略特恰當、巧妙地借用了古希臘悲劇的敘事結構,將古典的英雄敘事模式用于描寫普通的鄉(xiāng)村人物和事件,使小說極具張力和反諷效果。通過兩部小說,艾略特不僅生動再現(xiàn)了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社會的現(xiàn)實,更充分表達了對工業(yè)化及其帶來的社會變革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文學評論家哈羅德·布魯姆寫道:“我想不出古往今來還有哪位重要的小說家能把公開的道德說教轉化成一種審美的美德,而不是一場災難?!盵1]253

      [參考文獻]

      [1] [美]哈羅德·布魯姆. 西方正典[M].江寧康,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2] [希臘]亞里斯多德.詩學·詩藝 [M].羅念生,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56.

      [3] 馬新國. 西方文論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 (上卷) [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67-68.

      [5] 馬建軍.喬治·艾略特研究 [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110.

      [6] Jan Jedrezejewski.George Eliot[M].NY: Routledge,2007:77.

      [7] [英]喬治·艾略特. 米德爾馬契[M].項星耀,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Abstract: George Eliot was a critical realism woman British novelist of the 19th century whose works mainly described the rural life in mid-England. The characters’ ups and downs in novels is a microcosm of the society.TheMillontheFlosspublished in 1860 is an autobiographical novel and regarded as Eliot’s masterpiece.Middlemarchpublished in 1872 is considered the peak of her writing career. By employing Greek tragic structure in narrating three protagonists’ tragic lives, Eliot vividly represented and satirically criticized the reality of English rural society in 19th century. Thus the two novels demonstrate a perfect combination of form and content.

      Keywords: George Eliot; novel; Greek tragedy; structure

      猜你喜歡
      蓋特多蘿西利德
      拉姆斯蓋特的梵高
      發(fā)現(xiàn)作家多蘿西·華茲華斯
      人面嬌花相映紅
      亥蓋特的夢
      利德華福變頻管家V2.0升級版
      利德華福與佳木斯電機簽約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
      自動化博覽(2014年8期)2014-02-28 22:32:50
      奎妮·多蘿西·利維斯文學批評國內外研究綜述
      短篇小說(2014年11期)2014-02-27 08:32:43
      經驗的反面是匕首
      破門而入
      經驗的反面是匕首
      仙桃市| 顺义区| 洛南县| 新源县| 元谋县| 瑞昌市| 垦利县| 萨嘎县| 鄂尔多斯市| 白水县| 高要市| 桐梓县| 涿鹿县| 台州市| 东乡族自治县| 祁门县| 汤阴县| 石城县| 贵港市| 衡阳市| 灵璧县| 濮阳市| 永新县| 密云县| 开封县| 永和县| 双辽市| 丹阳市| 农安县| 扎兰屯市| 普兰店市| 固安县| 江阴市| 大名县| 台北市| 越西县| 高唐县| 怀来县| 察隅县| 洛扎县| 余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