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鴻
小鴻很會畫畫,特別擅長畫馬, 參加幼兒園組織的美術(shù)比賽,兩次都獲得了一等獎。
他的獲獎作品一直在幼兒園門口的櫥窗里展示。來接送孩子的家長們圍著看他的畫,都夸他是天才小畫家。
小鴻媽媽卻很少夸他,但媽媽會和他一起分析作品中的各種細節(jié),比如對馬的腿部觀察得比上次仔細了,輪廓也更有力了,但馬尾巴揚起的樣子還有一點不像……
最近幼兒園里又組織要辦美術(shù)比賽了。
小鴻不想畫馬了,他最近迷上了海洋生物,尤其喜歡白點鷹鲼,這種魚的背上有著白色的星點,游的時候就像鳥兒展開翅膀一樣,翩然而過,特別美麗。媽媽了解后,特地為他辦了海底世界的年卡,讓小鴻連續(xù)幾個周末都去觀察這種奇妙的生物。
(圖片為白點鷹鲼)
然后,小鴻在家里開始嘗試畫白點鷹鲼,他畫了一幅又一幅,終于有一幅作品他自己覺得特別滿意,很想用這幅作品參賽,但又覺得沒有畫馬畫得那么得心應(yīng)手,很怕輸了比賽。
媽媽卻說:“媽媽覺得你很有勇氣呢,不妨就試試看嘛?!?/p>
參賽的畫作全部都在櫥窗里展示了好幾天,小朋友們一下課就圍看參賽作品。小鴻的作品也吸引了很多小朋友,有的小朋友說:“哇,小鴻畫得真漂亮,肚皮是白的,像展翅的鳥在水里飛呢!”也有的小朋友說:“我看到過的白點鷹鲼的‘翅膀好像比畫里的更長更尖一些?!睕]幾天,美術(shù)比賽的評獎結(jié)果出來了,小鴻只獲了三等獎。
他很難過地對媽媽說:“唉,當(dāng)時送馬的畫參加比賽就好了?!眿寢尪紫律?,摟著小鴻的肩膀說:“媽媽知道你現(xiàn)在很難過,是嗎?你這么喜歡白點鷹鲼,畫得也這么認真,可是最后卻只獲了三等獎,是挺失望和難過的,媽媽理解你。但你畫馬畫得好是因為畫得很熟練了,而你畫魚才幾個星期,如果你想畫得像馬那樣好,那還得繼續(xù)努力,多去觀察,多畫畫才是。媽媽覺得你這次選自己喜歡的新畫去參加比賽,是很有勇氣的一件事情呢!”
小鴻點頭,“嗯,我再努力一下,我還要去海底世界看魚,還要多畫,以后我就不只會畫馬了。”
如何呵護孩子的勇氣、培養(yǎng)孩子的耐挫力?
1.對孩子要鼓勵,不要表揚。
有些家長很喜歡表揚孩子,動輒就表揚孩子“很棒”、“很聰明”,這種做法卻有可能讓孩子的自信變得脆弱,因為習(xí)慣于戴著”聰明”光環(huán)的孩子更難去面對和接受失敗和挫折。相反,如果將孩子的良好表現(xiàn)與他付出的努力相聯(lián)系,給予具體的鼓勵,孩子才會清楚地知道,是努力才使得自己收獲了成功。小鴻媽媽在他得獎后,讓他認真體會自己的進步和不足,就是非常好的做法。
斯坦福大學(xué)心理學(xué)教授德韋克深入地研究了這一現(xiàn)象,她發(fā)現(xiàn),家長若經(jīng)常表揚孩子“聰明”、“有天分”,會讓孩子形成對自身能力固定型的心理定向(fixed mindset),而用鼓勵的方式將孩子的努力和成就相結(jié)合,會讓孩子形成成長型的心理定向(growth mindset),進而給孩子帶來完全不同的影響。
可能有些家長對表揚和鼓勵的區(qū)別還有些疑惑,那么可以仔細比較下表中的兩欄:
贊揚
鼓勵
例子
“你得了A,真聰明!”
“那個A反映了這段時間你的努力。”
認可
完成了的、完美的結(jié)果
努力以及改進
導(dǎo)致孩子
總是尋求他人的認可。
通過自己努力去提高成就;內(nèi)省
對努力的看法
只看重結(jié)果和他人評價
認為努力是提高成績的必由之路,
看重努力的過程
長期效果
依賴于他人評價,害怕競爭
自信,自立
人際
他人成功,意味自己就失敗了;與其他孩子關(guān)系緊張
可以從他人的成功中學(xué)到有用經(jīng)驗;與其他孩子關(guān)系融洽
2.當(dāng)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要理解和鼓勵,不要批評指責(zé),也不要過度安撫和過度保護。
孩子遭遇了挫折,比如說像小鴻這樣只得到了三等獎,有些家長為了安慰孩子,可能會說“爸爸媽媽相信你是最棒的,下次一定能拿到一等獎”。這樣的過度安撫雖然出自好意,卻無助于孩子的自我認識,也不會激發(fā)孩子更努力。若是孩子下一次仍拿不到一等獎,家長又該怎么對孩子解釋呢?
過度保護還包括不讓孩子有失敗的嘗試。有些家長聽到孩子有類似小鴻參賽前的顧慮,擔(dān)心孩子失敗受挫,可能會不讓小鴻帶新的畫作參加比賽,這樣孩子會變得害怕嘗試,因為嘗試可能就意味著失??!然而,還沒有嘗試就放棄和逃避其實對孩子來說是更大的失敗,這會極大地限制孩子成長過程中能力的拓展。敢于嘗試,有勇氣不完美是多么難能可貴?!霸试S自己失敗,將更有可能成功!”
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可以像小鴻媽媽那樣,在充分共情理解后,將努力不足與結(jié)果相聯(lián)系,孩子如果了解到挫折是因為努力不夠?qū)е拢ǘ皇侨鄙佟疤熨x”),反而會增加他的信心。因為他會明白,只要更努力,下次一定就能做得更好。塑造孩子的“心理韌性”的最好辦法就是通過現(xiàn)實的失敗去自我磨礪。
3.孩子受挫的時候,首先需要的是理解和共情,其次才是告知緣由。
小鴻媽媽用非言語動作(非語言動作或非語言溝通方式是指通過身體動作、體態(tài)、語氣語調(diào)、空間距離等方式溝通,常常被錯誤地認為是輔助性和支持性的,其實它對人際溝通的影響往往比語言還要大)來表示對他沮喪的接納(蹲下身用手摟著小鴻的肩膀),再用言語說出他內(nèi)心的感受(即共情),充分的共情是親子溝通中的核心,這比簡單地說一句“媽媽理解你”要更容易讓孩子感到安撫。當(dāng)代的腦神經(jīng)科學(xué)揭示情緒和認知會相互影響,情緒如果不能被接納而平復(fù),認知往往也無法真正起作用。中國成語里說“通情達理”、“合情合理”都是“情”在理先,先人的洞見正和當(dāng)代研究暗合。有些家長不顧孩子失敗后的失望和沮喪,仍然大講“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孩子會覺得他的感受沒有被父母理解,情緒不但難以平復(fù),還會覺得難過和疏遠,對“道理”也無法真正地接納和內(nèi)化。
4.要讓孩子了解:嘗試新事物必然有不成功的風(fēng)險。
愿意嘗試的孩子特別需要家長、老師對他的勇氣給予鼓勵和肯定,并讓他覺察和發(fā)現(xiàn)探索帶來的新成長。文中小鴻雖然沒獲得一等獎,但從小伙伴那里得到了肯定(“真漂亮”“像展翅的鳥在水里飛呢”)和如何改進的意見(“白點鷹鲼的‘翅膀好像比畫里的更長更尖一些”),更重要的是,媽媽告訴他只要更努力會越畫越好,他無疑有了更多的信心。
孩子的成長不單單只有成績這個維度,積極性格(勇氣、責(zé)任心、自控力、社交能力、感恩、樂觀精神、好奇心、抗挫力等)的塑造比一時的成敗得失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更為長遠。和前兩次美術(shù)競賽比,小鴻參加這次比賽的成績雖然下降了不少,但孩子勇于嘗試(勇氣)和抗挫力卻有了大幅增長。這同樣也是成長的收獲,比單次的成敗得失要有價值得多。
劉老師推薦看的書:
《看見成長的自己》 卡羅爾·德韋克著 中信出版社
《正面管教》 簡·尼爾森著 京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