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一飛,施?。ㄎ渚笨傟牰踔菔兄ш犘l(wèi)生隊,湖北 鄂州 436000)
患者男性,18歲,新兵?!芭懿接柧毢蟾杏覀却笸忍弁?、活動受限2月余”入院,患者于2013年2月初進行跑步訓練后感右大腿下段疼痛,漸腫脹,當時可站立及行走,仍堅持進行訓練,1周后患肢腫脹、疼痛明顯加重,不能站立及行走,未到醫(yī)院就診,在連隊休息、理療后患肢疼痛較前好轉,2月后可下地行走,仍感右大腿下段腫脹、疼痛不適,右下肢較左側短縮,跛行,前往當地醫(yī)院就診拍片示“右股骨下段骨折,骨折端重疊,可見大量骨痂形成”。遂轉來我院繼續(xù)治療。查體:右大腿下段腫脹畸形,前方可捫及骨性突起,無皮膚青紫、破潰,右膝關節(jié)活動可,右大腿下段未見明顯的壓痛,無明顯縱向叩擊痛,末梢血運及感覺正常,活動可。診斷:右股骨下段疲勞性骨折。在腰硬聯合麻醉下行右股骨下段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術。術中見骨折部位前后重疊,周圍有大量骨痂生成。
人體下肢骨骼每天承受著反復負荷,或者經過長時間的鍛煉,雙下肢骨骼可能會發(fā)生顯微鏡下損傷,俗稱骨骼微損傷。骨骼微損傷在早起無明顯癥狀或不適,但如果未及時發(fā)現或及時采取預防措施,這種損傷將會不斷積累,一旦骨骼損傷的程度和范圍超過機體自身的修復能力,就會產生骨骼應力骨折,也稱疲勞性骨折。應力骨折常見于長期從事體力運動的中老年患者,但在長途行軍的軍隊新兵中也較為常見。軍隊士兵因為長期訓練而引起的應力骨折,稱之為行軍骨折[1]。行軍骨折多發(fā)于士兵患者的脛骨或股骨遠端。由于人體股骨是一種中空長管形骨,此種骨骼的中間骨質強硬,但兩端較為薄弱,且抗拉伸強度相較壓縮強度小,其遠端骨松質和骨密質交界處容易受到拉伸力影響,是應力集中的部位,故股骨遠端骨松質和骨密質交界處是新兵發(fā)生應力骨折的好發(fā)部位。每當新兵進行跑步訓練時,其身體的重力及地面反沖力都集中于股骨遠端;當新兵正步走時,士兵的下肢常呈現伸直位并踢腿向前,此時股四頭肌呈現強力收縮狀,故拉伸應力都集中在其股骨的下段。每當新兵的外在拉伸力超過了股骨所能承受的拉伸強度極限時,股骨遠端可能會成為應力骨折的好發(fā)部位[2]。由于大部分新兵年齡尚小,骨骼沒有完全發(fā)育成熟,骨質相對薄弱,且在入伍前缺乏正規(guī)或系統的體育鍛煉。如果在新兵剛剛入伍期間就進行高強度訓練,很容易造成新兵股骨處發(fā)生應力骨折。
通過本例新兵患者病情的確診,我們意識到許多部隊軍官缺乏對應力骨折的認識和重視,在新兵訓練安排中缺乏保護措施,對新兵的疲勞狀態(tài)未予以足夠的重視,導致雙下肢骨骼,特別是股骨處微損傷不斷積累,從而導致應力骨折發(fā)生。大多數新兵發(fā)生應力骨折的時間常在新兵集訓2~6周,在新兵發(fā)生應力骨折前都經過了強度比較大的體能訓練,新兵患者在早期常表現為患肢處酸脹沉重,局部常有疼痛感,經休息后常能緩解。但是如果沒有予以重視,繼續(xù)予以高強度訓練,常會導致訓練后疼痛加重,以致出現跛行,休息不能緩解。
通過本病例說明在新兵入伍訓練期間,應高度重視新兵普檢。尤其在新兵入伍訓練2~6周應力骨折高發(fā)期間,應密切關注新兵的訓練后反應,對于那些自覺持續(xù)性小腿疼痛患者,應該詳細詢問病史及仔細查體,高度重視X線片檢查結果,對于那些通過X線檢查不能完全確診的疑似病例,應該進一步進行CT或MRI檢查,這樣可以提高應力骨折的早期診斷率。對于發(fā)生應力骨折的新兵,如能得到早期重視、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可能只需要稍微需調整訓練計劃或全休3~4周,就可以讓患處得到逐步恢復,不至于像本例患者那樣遭受手術的痛苦。只要新兵的班長、指導員或衛(wèi)生員能對新兵應力骨折有足夠深刻的認識,能制定合理的訓練計劃并按不同新兵情況予以及時調整,完全可以避免新兵應力骨折的發(fā)生。
[1]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 [M].3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5:51.
[2]劉華,董暉,葉斯波,等.新兵股骨疲勞性骨折診斷治療與預防 [J].西北國防醫(yī)學雜志,2012,33(2):150-152.
[編輯] 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