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凍傷診療研究進展

      2014-03-25 06:33:24薛寶升孫海峰
      關鍵詞:創(chuàng)面局部血管

      薛寶升,王 楊,孫海峰

      1.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燒傷科,遼寧 沈陽 110001;2.解放軍第202醫(yī)院燒傷整形科,遼寧 沈陽 110003

      凍傷即指在寒冷、潮濕或有風的地帶工作勞動時,由于低溫或機體長時間暴露在寒冷環(huán)境下引起的全身或局部溫度下降而發(fā)生的損傷,是嚴寒地區(qū)或從事低溫下作業(yè)人員的常見急癥,其損傷程度與寒冷的強度、風速、濕度、受凍時間以及人體局部和全身的狀態(tài)有直接關系。因凍傷的程度不一樣,其治療效果和預后也不一樣。了解凍傷的病理生理機制、臨床表現(xiàn)及分類、治療等有助于提高臨床醫(yī)務工作者對凍傷的認識。為此,本文就近年來對凍傷診療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1 凍傷的病理生理學機制

      1.1 生理調節(jié)階段 凍傷之初,人體為了調節(jié)產熱與散熱的動態(tài)平衡,表現(xiàn)為產熱增加和散熱減少。散熱減少主要表現(xiàn)為皮膚血管收縮、血流減少、皮膚溫度降低。產熱增加表現(xiàn)為肌肉緊張度增強,出現(xiàn)寒戰(zhàn)、代謝增高;如果寒冷持續(xù)時間較長,皮膚血管往往出現(xiàn)短暫的擴張,使局部血流增快,皮溫回升,循環(huán)暫時得以改善。但人體為了避免熱量散失,血管又隨之收縮。最后為了保持中心體溫,皮膚和肢端血管持續(xù)收縮。在受凍之初,各項生理功能均趨亢進。如寒冷持續(xù)過久,出現(xiàn)抑制,從而代謝降低,心跳減慢,導致中心體溫降低。當皮膚及肢端血管出現(xiàn)持續(xù)性收縮,皮膚和肢體末端組織就可能發(fā)生凍結。

      1.2 組織凍結階段 當組織溫度降至冰點以下時,就會開始凍結。凍結分為速凍與緩凍。(1)速凍:如接觸溫度很低的金屬或液體等,可以立即造成接觸部位的皮膚凍結。速凍時不僅細胞外液凍結,同時細胞內液也凍結,形成的冰晶一般較緩凍時小。(2)緩凍:常見的凍傷發(fā)病過程均屬于緩凍,首先使細胞外液的水份形成晶體,隨著時間的延長,冰晶體逐漸增大。緩凍對組織損傷過程主要與細胞外的滲透壓改變有關。當外界溫度低于組織冰點時,細胞外液中的水分形成冰晶體,電解質濃度和滲透壓升高,細胞內水分向細胞外大量滲出,使組織細胞脫水,蛋白質變性,酶活性降低,造成細胞內能量代謝物質的耗竭和丟失,從而使細胞線粒體的呼吸率下降,造成大量中間產物堆積,從而導致細胞死亡。此外,由于細胞外液冰晶體的不斷增大,對組織細胞產生機械作用,使細胞間橋斷裂或細胞膜破裂,細胞內容物外溢,也是造成細胞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損傷系在組織凍結時造成,通常稱為原發(fā)性損傷。

      1.3 復溫融化階段 表淺的皮膚凍結復溫后,局部只呈現(xiàn)一般炎性反應,一般在1~2周后痊愈。深部組織發(fā)生凍結,可發(fā)生電解質紊亂、代謝障礙以及局部微循環(huán)障礙,由于復溫后凍區(qū)的血流暫時恢復,血管擴張,凍結階段血管壁已被損傷,甚至破裂,故毛細血管通透性和滲出增加,局部出現(xiàn)水腫和水皰,繼而出現(xiàn)血流減慢和血液淤滯,血液有形成分堆積,可導致血栓形成。此種復溫后的改變稱為凍溶性損傷或繼發(fā)性損傷。有研究認為,在一定條件下,凍傷組織的40%是原發(fā)性損傷,60%是由于循環(huán)恢復后繼發(fā)的損傷,因此,復溫的方法對減少組織損傷有重要影響,并且隨著凍傷程度加重和凍傷時間延長,其組織病理結構破壞亦越嚴重[1]。

      2 凍傷的臨床表現(xiàn)及診斷

      2.1 凍傷的分類 按損傷的性質分類,凍傷可分為凍結性損傷與非凍結性損傷兩類。非凍結性損傷為由10℃以下至冰點以上的低溫加以潮濕條件所造成的損傷,如凍瘡、戰(zhàn)壕足、浸漬足等。另一類稱凍結性損傷,是由冰點以下的低溫所造成組織細胞冷凍所致的損傷,又可分局部凍傷或全身凍傷。

      2.2 凍傷深度和面積估計 在凍融以前不易區(qū)分其深度。復溫后不同深度的創(chuàng)面表現(xiàn)有所不同:(1)Ⅰ度凍傷:損傷在表皮層。主要癥狀是先出現(xiàn)麻木感,復溫后出現(xiàn)針刺樣疼痛、癢感、灼熱感,不出現(xiàn)水泡,一周內皮損可以完全恢復。(2)Ⅱ度凍傷:損傷達真皮層。局部紅腫較明顯,有水泡形成。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約需3~4周脫痂愈合,愈后常有瘢痕增生及功能障礙。(3)Ⅲ度凍傷:損傷皮膚全層或深達皮下組織。創(chuàng)面由蒼白變?yōu)樗{色或黑褐色,皮膚感覺消失。因皮膚及其附件已全部壞死,無上皮再生的來源,必須靠植皮而愈合。(4)Ⅳ度凍傷:損傷深達肌肉、骨骼等組織。傷處發(fā)生局部壞死,緊縮感或凹陷,其周圍有炎癥反應,壞死組織常與骨突出部緊密粘連,治愈后多留有功能障礙或致殘。

      凍傷面積一般多參照燒傷面積計算方法來計算,包括新九分法、手掌法及兒童面積計算。

      2.3 凍傷影像學檢查 單靠臨床表現(xiàn)對凍傷進行評估的傳統(tǒng)方法已遠不能滿足臨床需求,影像學檢查對早期精確判斷凍傷程度提供了可行的方法。一些臨床表現(xiàn)不明顯的病變通過影像學檢查可以及早發(fā)現(xiàn),從而減少漏診及誤診的發(fā)生,使治療能夠及時準確地進行,降低傷殘率。每種檢查均有各自的優(yōu)點:動脈造影、放射性核素掃描、磁共振等檢查能夠早期確定血管阻塞、軟組織缺血界線。X線片可以顯示軟組織腫脹、骨質疏松、骨膜炎等[2]。早期動脈造影可發(fā)現(xiàn)大的分支血流異常緩慢,復溫后動脈血流改善,但殘留支阻塞。用血管擴張藥能夠提高動脈血流圖效果。激光多普勒血流圖也能精確描述血管舒縮狀態(tài)。凍傷后最初幾天,可采用靜脈放射性核素(131I,133Xe,99Tc)掃描,目的在于盡早確定軟組織損傷范圍,以便早期清創(chuàng)覆蓋缺血的骨組織,尤其是傷后2~8 d的99Tc骨掃描非常有價值[3]。磁共振或血管增強磁共振技術能夠早期直接確定血管阻塞、周圍軟組織缺血界線,從而能夠早期進行手術清創(chuàng)覆蓋[4]。凍傷部位行X線平片可見碎片狀破壞,骨骺中心消失及骨骺提前融合,還可見骨與關節(jié)軟骨損傷所致關節(jié)異常[5]。

      3 凍傷的治療

      3.1 局部凍傷的治療

      3.1.1 局部凍傷的急救 重度凍傷的急救處置是否及時和正確,關系到患者的預后。凍傷的治療強調“早”和“合理性”?;颊呔驮\過晚,錯過了早期融化復溫,只能給予一般外科處理,預后常不理想。如果不清楚凍傷治療的特殊性,只按一般外科處理,治療亦不得當[6]。急救應盡快使傷員脫離寒冷環(huán)境,實施保溫措施,發(fā)現(xiàn)凍傷患者后,立即用棉被、毛毯或皮大衣保護受凍部位,迅速使患者脫離低溫環(huán)境和致冷因素,以防止再次受凍。早期就診可以有效降低凍傷后的致殘率[7]。有報道,傷后入院時超過24 h的患者,在室溫下復溫,未能阻斷組織損傷,最終影響外觀和功能恢復[8]。

      3.1.2 全身治療 近年來,由于現(xiàn)代科技的快速發(fā)展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進步,對凍傷損害機制的研究已深入到細胞和分子水平,研究成果有力促進了臨床治療方案的改良和治療思路的拓展[9]。包括:(1)防治休克,復溫的同時迅速建立靜脈輸液通道,補充血容量。延遲復蘇采用“恢復灌注與細胞保護并重”的治療新理念[10]。(2)保護血管、防治血栓、改善循環(huán)。由于凍傷常繼發(fā)肢體血管的改變,如內皮損傷、血栓形成、血管痙攣或狹窄等,嚴重時加重肢端損傷程度或延遲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故選用改善循環(huán)的藥物,也可選用活血化瘀中藥等治療。 (3)凍傷早期可以給予吸氧、高壓氧療法或靜脈液體給氧,增加局部組織的供氧、維持組織活力,促進血管和細胞再生,減少凍區(qū)組織喪失。(4)防治感染,合理選用抗生素,要兼顧肝、腎功能情況。有深部壞死者應合用對厭氧菌有效的藥物,如青霉素、甲硝唑、替硝唑等。(5)加強營養(yǎng)支持,若無嚴重腹部并發(fā)癥,傷后一般不禁食。早期以靜脈營養(yǎng)為主,可先進流食,逐漸向以腸內營養(yǎng)為主過渡。同時進行營養(yǎng)調理,保證營養(yǎng)供給,增強免疫力,有利于創(chuàng)面修復[11]。 (6)保護臟器功能,盡早手術盡快修復創(chuàng)面是防治的根本。做好凍傷感染的防治,注意一切可能發(fā)生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的不利因素,防止MODS的發(fā)生[12]。

      3.1.3 創(chuàng)面處理 徹底清除壞死組織,清除創(chuàng)面及周圍污物、異物,剔除凍區(qū)周圍毛發(fā),防止創(chuàng)面感染,促進創(chuàng)面早期愈合,減少瘢痕,最大限度地減少傷殘。指(趾)Ⅲ度、Ⅳ度凍傷的治療,注意消毒、清創(chuàng)要徹底,可先采用暴露療法,待周身病情允許,應盡早手術切除可確認的壞死組織,同時采取適合創(chuàng)面情況的植皮方法或皮瓣移植。腓腸神經營養(yǎng)血管逆行島狀皮瓣血供可靠,層次清晰,操作簡單,對小腿功能和外形影響小,皮瓣轉移幅度大,是修復足跟部嚴重凍傷軟組織缺損的良好方法[13]。

      3.2 凍僵的治療

      3.2.1 盡快脫離寒冷環(huán)境和保暖復溫 急救的關鍵是迅速恢復患者中心體溫,防止并發(fā)癥發(fā)生[14]。搬動時要小心輕放,避免碰撞后引起骨折,避免粗暴搬動和顛簸,否則可能引起室顫。在野外無溫水的條件下,也可把傷者放在未凍傷人的腋下或腹股溝等地方復溫。

      3.2.2 快速復溫 主動復溫是指通過治療措施給患者施以熱量,即將外源性熱量傳遞給患者,促進體溫恢復,分為體外復溫和體內復溫兩種方法:(1)體外復溫:把外來的熱量直接施予體表,如用電熱毯、熱風、紅燈、紅外線、溫水、熱水袋等盡快復溫,包括全身浸泡復溫和浸泡軀干復溫,當患者出現(xiàn)寒戰(zhàn)及知覺恢復或者凍傷肢體的指甲或皮膚出現(xiàn)潮紅時,即應停止加溫,用軟毛巾擦干身體,再用厚棉被包裹,使患者保持在溫暖的環(huán)境中,待體溫自然回升。(2)體內復溫:快速體內復溫的優(yōu)點是可以避免體外復溫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對于心肺功能停止的患者,采用腹膜透析是最迅速安全的中心復溫法。①靜脈滴注熱液體復溫:可靜脈滴注10%葡萄糖溶液,輸注時將輸液管加長到5~6 m,并將其大部分浸泡在38~40 ℃的水浴中,以保持進入靜脈的液體在37 ℃左右,用以提高中心溫度,并有利于改善微循環(huán)。②體外循環(huán)復溫,優(yōu)點是復溫快同時可氧化血液。當然此方法較復雜,并可出現(xiàn)由于體外循環(huán)帶來的并發(fā)癥。目前,國內已有針對體溫過低癥開展的體外循環(huán)復溫研究[15]。③腹膜腔透析復溫:此方法不但簡單而且易行,是比較有效的方法之一。用透析液2 000 mL(每1 000 mL含葡萄糖15 g和相當血漿電解質濃度的無機鹽)掛在100~133 cm高度的輸液架上,使輸液導管通過40~42 ℃的水浴中,以保持進入腹腔的液體能維持在40 ℃,并使液體盡快流入腹腔。待液體流凈后,將輸液瓶低位倒置,讓腹腔內的液體全部流出。亦可以雙管植入,適時排放。每次20~30 min,可連續(xù)透析6次。為防止腹腔感染,可加入適當濃度的抗生素。④吸入濕熱氧氣復溫:將氧氣通過38~40 ℃的濕化瓶,由上呼吸道吸入濕熱氧氣,溫暖肺泡組織,加溫回流至右心房的血液。⑤此外,也可用胃、結腸溫鹽水灌洗復溫等。

      3.2.3 綜合治療 及時有效的復蘇是搶救的基礎。如患者呼吸心臟驟停時,應進行人工呼吸和持續(xù)胸外心臟按壓。有條件時應盡早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應用呼吸機輔助呼吸。一般忌用鹽酸腎上腺素,避免發(fā)生心室顫動。如發(fā)生心室顫動,應進行電除顫,藥物除顫在全身凍傷時通常是無效的,還可能有害。嚴重凍傷可能合并休克,在脫離冷環(huán)境,溫水快速融化復溫的同時,迅速建立靜脈輸液通道,補充血容量。用膠體復蘇,其有效循環(huán)血容量恢復較快,容量負荷比晶體復蘇要小,組織水腫輕,回收期并發(fā)癥也較少[16]。避免使用縮血管藥。輸注小劑量硝酸甘油可以改善凍僵患者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缺血缺氧導致的臟器損害,特別是心肌損害也是誘發(fā)或加重休克的原因之一[12]。凍傷常繼發(fā)肢體血管的改變,可選用改善血循環(huán)的藥物。常用的有低分子右旋糖酐、妥拉蘇林、罌粟堿等,選用適當?shù)难芑钚运?。應用動脈灌注藥物治療重度凍傷是一個新方法,可以改善凍傷肢體血液循環(huán),促進凍傷肢體愈合,應用此方法可以縮短重度凍傷的療程,減少重度凍傷的并發(fā)癥,降低重度凍傷的致殘率[17]。營養(yǎng)支持、防治感染、保護臟器功能應貫穿治療的全過程[11]。根據(jù)各臟器的病理生理特點,分別予以對癥治療,例如胃腸黏膜保護應積極采取措施促進胃腸道血供,合理應用黏膜保護劑,強調積極的早期腸道喂養(yǎng)。腸道喂養(yǎng)不僅補給機體一定能量,更重要的在于刺激腸道神經,改善腸道血供,降低腸道黏膜通透性,減少細菌和內毒素移位。酌情應用堿性藥物和利尿藥以保護腎功能[18]。盡早清除壞死組織,并積極有效地覆蓋創(chuàng)面是擺脫創(chuàng)面感染威脅、提高治愈率的關鍵[19]。

      總之,要從接診患者開始,保持患者病情穩(wěn)定,不再發(fā)生大的波動,各項臨床指標、化驗檢查結果保持在正?;蛟试S范圍內[20]。

      3.3 凍瘡的治療 治療的關鍵是使患者脫離濕冷環(huán)境,保持凍瘡局部溫暖和干燥,否則治療難以奏效,并容易復發(fā)。全身治療應用擴張血管藥物以改善微循環(huán),如使用鈣通道阻滯藥有改善癥狀的作用,可用煙酸50~100 mg, 3次/d;桂利嗪25 mg,3次/d;硝苯地平對嚴重復發(fā)性凍瘡有效。局部治療原則是消炎、消腫、促進局部血循環(huán)。

      3.4 戰(zhàn)壕足、浸漬足治療 戰(zhàn)壕足和浸漬足的病變比凍瘡重,這兩種凍傷可參照凍傷和凍瘡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戰(zhàn)壕足的治療應在反應性充血期或之前即開始,肢體應當盡早脫離濕冷環(huán)境,置于溫暖、干燥的環(huán)境中。抬高肢體,減輕水腫,避免壓迫,采取改善局部與全身循環(huán)以及抗感染等措施。

      4 結 語

      近年來,凍傷的治療無論是基礎研究還是臨床研究均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對凍傷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尤其是一些特殊檢查,包括動脈造影、放射性核素掃描、磁共振等,為早期診斷帶來了幫助,使臨床救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隨著相關規(guī)章制度的完善及宣傳教育的廣泛開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凍傷發(fā)病率在明顯降低。目前凍傷治療,特別是重度凍傷治療主要由燒傷學科負責,借鑒了很多燒傷科治療經驗,包括防治休克、防治感染等各種并發(fā)癥;也借鑒了骨科、創(chuàng)傷科、整形美容科和內科的相關知識和治療經驗。在創(chuàng)面修復方面打破常規(guī),盡早手術清除壞死組織,開展切、削痂進行各種植皮及皮瓣移植手術,明顯提高了治愈率和治療質量,減少了傷殘,大大縮短了治愈時間。今后尚需繼續(xù)深入開展凍傷的基礎與臨床實踐研究工作,更加重視凍傷防治工作,使凍傷的防治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

      [1] 楊成君,呂薇,尹旭輝,等.Ⅰ~Ⅳ度凍傷組織病理結構的變化[J].工業(yè)衛(wèi)生與職業(yè)病,2003,29(2):81-83.

      [2] 王寧,曹軍英,張筠.凍傷或低溫條件對機體的影響[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2010,04(7):1035-1037.

      [3] Cauchy E,Chetaille E,Lefevere M,et al.The role of scanning in severe frostbite of the extremities:a restropective study of 88 cases[J].Eur J Nucl Med,2000,27(5):497.

      [4] Bakeer JR,Haws MJ,Brown RE,et 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severe frostbite injuries[J].Ann plast Surg,1997,38(3):275-279.

      [5] 孫廣義.骨凍傷平片X線分型與血管造影對照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4,28(5):325-328.

      [6] 趙振波,孫景海.凍傷診療圖譜[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4:9.

      [7] 田彭,李遲,王浩,等.59例平原地區(qū)凍傷情況分析[J].中華燒傷雜志,2009,25(5):377-379.

      [8] 王海軍.21例凍傷患者治療體會[J].中華燒傷雜志,2003,19(2):119.

      [9] 夏照帆.提高燒傷后治療早期細胞保護意識[J].中華燒傷雜志,2002,18(5):263-265.

      [10]楊宗誠.中華燒傷醫(yī)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39.

      [11]薛寶升,譚策,孫樹.合并休克期呼吸心跳驟停的大面積燒傷救治體會[J].中國冶金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0,27(1):1-4.

      [12]黃躍生.深入研究燒傷休克及缺血缺氧損害的細胞分子機制[J].中華燒傷雜志,2005,21(5):324-325.

      [13]胡永福,馬才英,黃林彪,等.腓腸神經營養(yǎng)血管皮瓣一期修復雙側足跟部凍傷創(chuàng)面[J].臨床骨科雜志,2012,15(1):34-35.

      [14]孫永華,盛志勇.臨床診療指南-燒傷外科學分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249.

      [15]畢建立,江朝光,李佳春,等.體溫過低癥應用體外循環(huán)復溫的實驗研究[J].中國體外循環(huán)雜志,2003,1(1):22-23.

      [16] 葛繩德,夏照帆.現(xiàn)代燒傷外科手術并發(fā)癥的預防與處理[M].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8:35.

      [17] 陳福森.動脈灌注應用肢體重度凍傷臨床報告[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2004,20(5):302.

      [18] 夏照帆.燒傷后多臟器損傷及防治[J].中華燒傷雜志,2006,22(3):164-167.

      [19]楊宗誠.中華燒傷醫(yī)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77.

      [20] 薛寶升.Ⅲ度90%以上特大面積燒傷救治[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2012,6(18):10-12.

      猜你喜歡
      創(chuàng)面局部血管
      局部分解 巧妙求值
      非局部AB-NLS方程的雙線性B?cklund和Darboux變換與非線性波
      rn-bFGH(蓋扶)對創(chuàng)面修復的影響
      創(chuàng)面治療新技術的研發(fā)與轉化應用系列叢書
      血管里的河流
      西江月(2018年5期)2018-06-08 05:47:42
      最傷血管的六件事
      海峽姐妹(2017年5期)2017-06-05 08:53:17
      局部遮光器
      吳觀真漆畫作品選
      血管
      中國水利(2015年14期)2015-02-28 15:14:16
      你的血管有多長
      望江县| 通江县| 秭归县| 南昌县| 格尔木市| 齐河县| 抚顺县| 苏州市| 泰宁县| 阳高县| 镇坪县| 平果县| 霍山县| 黄冈市| 措美县| 平江县| 澄城县| 玉门市| 哈巴河县| 宁津县| 渝中区| 山丹县| 阳信县| 临安市| 高青县| 资源县| 曲麻莱县| 朔州市| 白水县| 波密县| 东阿县| 金湖县| 福州市| 温州市| 航空| 凌海市| 宜兰县| 怀仁县| 本溪| 邵东县| 万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