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軍
(北京工商大學,北京 100048)
末位淘汰制是近年來高校普遍采取的一種考評方式,杜絕學生在考試中100%的通過率。具體做法是在學生某門課程考試所得原始分數的基礎上,按照其相對成績即按名次重新評分,取后幾名為不及格者。筆者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一措施以淘汰性競爭為壓力和動力來提高教育質量,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消除某些學生考入大學就萬事大吉,在學?;鞂W分的思想,是督促學生勤奮學習的一種手段,其目的就是以這種硬性規(guī)定給學生施加壓力,迫使學生在學業(yè)上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以保證高質量的教育。全面推動學生勤奮學習、提高教育質量這一出發(fā)點是好的,但這種考試方式利少弊多,不宜在高校實行,理由如下:
在選拔性考試中,因為要在眾多考生中選拔出一定數量的優(yōu)勝者,錄取名額有限,只能保留成績相對較好的學生,不管考生的考試成績如何,最終都會有一定數量的考生不得不接受考試失敗的命運而被淘汰。高等教育的功能是培養(yǎng)適合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高等教育中的考試不屬于淘汰性競爭,而是水平性考試,目的在于測試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只要達到了一個過關標準,就算符合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基本要求。部分學生某門課程考試不及格,或者由于學習確實不認真、不勤奮,或者由于實在不能完成該專業(yè)的學習任務,成績不過關是對他們的一種懲罰。而實行末位淘汰制,按相對成績給學生評分,一場考試下來,總有幾個“倒霉”學生不及格。有的情況下,不及格并不代表該生的學業(yè)沒有達標,比如一個班級,除了幾個學生某門課得了70多分,其他學生的成績均在80分以上,那么按規(guī)定,這幾個學生就成為不及格者。這種情況使學生的學業(yè)評定沒有一個確切的標準,并對由于該原因而成績不合格的學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創(chuàng)傷。
與應試教育相對應,我們現在所倡導的素質教育不僅僅指培養(yǎng)出來的人具有很強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而且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政治素質、文化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而末位淘汰是以分數為杠桿的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在這種情況下,分數勢必就會成為學生們?yōu)榱瞬槐惶蕴ψ非蟮哪繕?。少數學習成績突出的學生學好所規(guī)定課程的同時,可以拿出比較充分的時間發(fā)展業(yè)余愛好、擴充知識,提高多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大多數處于中間狀態(tài)的學生,由于擔心在激烈的名次之爭下,稍不留神自己的成績就低于普遍成績,便不得不放棄一些全面提高的機會,而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如何考試得高分上。還有少數學習吃力的學生為了盡量提高相對成績,必須用上幾乎所有的時間來學習必考科目,這樣,他們甚至擠不出時間鍛煉身體,更談不上綜合發(fā)展了。另外,學生的在校學習成績并不能完全預測他們畢業(yè)后能夠取得的工作成就。末位淘汰的考試方式在刺激學生競相考高分的同時,可能導致學生重視知識的機械記憶,以應付考試,而不注重運用知識和培養(yǎng)自己的能力,導致學生高分低能。這與社會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發(fā)展的要求是相悖的,對于學生的發(fā)展產生一種誤導,違背了實行末位淘汰制的初衷。
大學里確實存在著一部分思想松懈、不好好學習的學生,但也有一部分學生雖然很用功,成績卻總也不太好。究其原因,考入同一所大學同一個專業(yè)的學生,從起點成績看,水平相差不大,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學生對學習某一特定的專業(yè)具有同等的能力?,F代腦科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大腦左半球發(fā)達的,抽象思維比較活躍,右半球發(fā)達的,形象思維比較活躍。比如有的學生學數學專業(yè)特別吃力,而學習英語卻如魚得水,輕松自如,那么這樣的學生即使在數學課上下了很大功夫,可能成績仍然不理想,而在外語方面稍加努力,便能學得相當出色。同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的興趣愛好有所不同,盡管專業(yè)定終身隨著用人體制的改革不再一成不變,但所學專業(yè)與畢業(yè)后從事的職業(yè)以及發(fā)展方向依然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有些學生在學習自己不感興趣的專業(yè)過程中也會成績不理想。雙向選擇機制下的人才市場追求“適才適用”,一個人即使在某一崗位上不合適,也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而末位淘汰的考試方式在高?!斑m才適學”沒有放開的情況下,沒有考慮影響學生成績的智力和興趣因素,導致學習用功但考試名次靠后而不及格的學生產生心理障礙,喪失自信,厭惡并害怕學習,甚至后悔選錯了專業(yè)或埋怨招生制度不合理,不能按特長和意愿自主選擇專業(yè)。相反的是,學生在這個專業(yè)可能十分努力但仍是學習上的差等生,而在另外一個適合自己的專業(yè)可能會十分出色。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道德,形成優(yōu)良的班風和團結、友愛、合作互助的同學關系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為了在激烈的考試競爭中取得更好的成績或者至少不使得分數最低,學生整天處于高度緊張之中,心理壓力太大,危機感太強,不知何時就會被列入淘汰之列,造成同學之間非但不互相幫助,交流學習經驗,反而會敵意、自私自利,保守學習方法,封鎖、獨占相關的學習材料,有的甚至以不正當的手段參與學習競爭,破壞他人的正常學習,從而提高自己的相對成績。在這種風氣下,學生集體主義的觀念逐漸淡薄,團結友愛的精神慢慢消失,久而久之,必將導致個人主義的滋生以及班級的渙散,為將來學生步入社會、走向工作崗位造成了潛在的道德危機。
對末位淘汰制的實施起根本決定性作用的是教師,教師判定分數因而也是決定淘汰者的法官。末位淘汰制非同一般的競爭機制,直接關系著學生的未來。盡管學生為考試做了充分準備,畢竟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有把握得滿分,那些遇到試卷上有不會做的題或出現做錯的題的學生,就會擔心是否與其他同學拉大了差距,其中一些就在成績下來之前給任課教師送禮,打聽消息,換取教師的額外照顧,有些學生甚至在考前就想方設法接近教師,請求教師暗示、泄漏考試范圍與試題。這樣的學生人數比實行末位淘汰制前僅擔心不及格而賄賂教師的學生人數多得多,形成了不良風氣,影響了師生關系。另外,學生平時學習的認真程度和智力程度不一,考試結果也必然不一致,但也有少數學生平時勤奮認真學習,考試結果卻不太理想,個別學生平時不夠認真而考試成績卻較好,這就使少數學生產生一些情緒,有的甚至懷疑老師打分出現偏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