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潔,曾德偉,徐 萍
(1.常州大學教務處,江蘇 常州 213164;2.常州大學懷德學院,江蘇 常州 213016)
教學學術視角下高校教師教學專業(yè)發(fā)展的路徑選擇
沈 潔1,2,曾德偉1,徐 萍1
(1.常州大學教務處,江蘇 常州 213164;2.常州大學懷德學院,江蘇 常州 213016)
卡耐基學會在1990年發(fā)表的博耶報告《學術重思》重新對“教學”進行了界定,將教學提升到了學術的高度。博耶通過對教學學術內涵的界定,讓學界對“教學”有了一個全新的理解,也指出了高校教師獲取教學專業(yè)發(fā)展的路徑。教學學術視角下的大學教師教學專業(yè)發(fā)展,需要高校創(chuàng)建共同文化、改變教師對教學問題的看法,使改善教學成為自覺;注重示范、關注青年教師,重視職業(yè)生涯中期教師發(fā)展,重視學習共同體創(chuàng)建,注重彰顯學校特色;完善教師聘任、獎懲與晉升制度、教學激勵與評價制度;實施教學專業(yè)發(fā)展工程。
教學學術;教師;教學專業(yè)發(fā)展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1998年在巴黎發(fā)布的 《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指出:具有活力的教師發(fā)展政策是高等教育機構發(fā)展的關鍵。教師的質量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高校的發(fā)展高度。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逐漸深入,大學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逐漸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很多高校在積極回應社會變化所帶來的挑戰(zhàn)的同時,紛紛將目光投向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上。[1]
隨著研究的深入,“大學教學應被視作一種學術”越來越被專家學者認同,被加以研究與探討。博耶認為,大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核心是提升大學教師的教學學術水平,促進大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重心應放在教學專業(yè)的發(fā)展。[2]眾多學者在對教學學術內涵加以解讀的同時,均顯示出教學的實踐反思與本土研究的重要性?!盁o論是國外的研究還是國內的觀點,“學校既是培養(yǎng)學生的場所,也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基地”越來越成為共識?!保?]如何促進高校教師的教學專業(yè)發(fā)展,提升教師教學學術水平,是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
自洪堡建立起柏林大學,教學在大學中的地位便日漸式微,并隨著科研與社會服兩個大功能的日趨興盛,教學逐步淪為大學教師的一項負擔性工作?,F(xiàn)代大學內部管理考核評價制度更是加強了此種效應。[4]83而隨著大學教學質量問題的不斷突出,社會對大學教學的關注日益增多??突饡?990年發(fā)表的博耶報告《學術重思》重新對“教學”進行了界定,更是將大學教學提升到學術的高度。博耶報告中指出,學術的概念不僅包括傳統(tǒng)意義上的基礎研究,還包括其他大學教師進行的智力工作,認為高校教師所從事的學術工作有發(fā)現(xiàn)、整合、應用、教學4種類型。[5]在這里,教學作為一種學術與科研相并列。博耶提出的教學學術概念,為糾正長此以往固化在人們概念中科研與教學的二分地位作出了重要貢獻。
究竟大學教學學術在教師的教學實踐中如何運作、生成?博耶指出,教學學術包含兩種不同但彼此之間高度互動的活動——教學實踐活動與理論生成活動。[4]84在借鑒已有教學學術的成果的基礎之上,教師們通過觀察、交流、反思等過程,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組織教學并在各方反饋評價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教學,同時,通過對已有教學實踐進行反思、提煉、升華、抽象,生成教師獨特的新的教學理論,并進一步指導后續(xù)的教學實踐,形成了教學實踐活動與理論生成的高度互動,良性循環(huán)。正如李·舒爾曼(Lee Shulman)所講,當教學上升成一種學術,就暗示出教學過程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活動,更是一個探究的過程。同其他形式的學術一樣,教學是一種成果,需要經過一段長時間的沉淀。當教師將工作公開、接受同行評價,并與其他成員進行交流時,反過來又改善了自己的工作。這時教學就變成了學術。[6]
當教學成為一項學術性工作,高校教師的教學專業(yè)發(fā)展不僅指其在學科專業(yè)知識上的提升,還包括教育教學方面的一般性知識和教學方法的掌握,以及教學專業(yè)理論基礎的提升。萊斯(Rice)認為,教學學術是基于以下知識生成的及運用:1.概要性知識;2.教學法知識;3.教學內容知識(內容與教學法的融合)——推動教師對如何組織教學的理解,即如何根據(jù)學習者的興趣和能力差異,組織、表征特定的主題,有效地呈現(xiàn)于教學。教學內容知識是教學學術的實踐活動層面與理論生成層面中精華所在,因此,提升教師的教學學術水平基礎在于提煉、擴充教師個人的教學內容知識。
鮑爾森(Paulsen)描繪了教師獲取教學內容知識的途徑,對教學親身加以實踐無疑成為教師獲取教學內容知識的最直接的途徑。[7]教師通過自身對于專業(yè)知識及教學法知識的理解,將二者融匯貫通,應用于教學實踐中,并通過對學生學習狀況的探究,不斷進行反思、改進,生成新的教學經驗,形成自身獨特的教學內容知識,進一步指導下一次教學實踐,持續(xù)推進自身教學水平的提升。
大學教師教學學術發(fā)展的核心在于教師教學內容知識的擴充、完善與精致化,而教學內容知識的獲得需要教師將專業(yè)學術知識同教學學術知識兩者高度融合,學校理所當然應成為兩者之間高度互動的載體。學校應創(chuàng)造條件,在觀念、政策、制度方面加以引導,幫助教師獲得關于實踐的知識及在實踐中的知識。
(一)觀念基礎
1.創(chuàng)建共同文化,使改善教學成為自覺
價值觀體現(xiàn)了主體對客體的態(tài)度,影響著個體的行為傾向及行為選擇,投射在教學上,就是管理者及一線教師的教學信念如何、如何看待教學。陳向明曾經對教師的實踐性知識進行了詳細的論述,指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知識基礎是實踐性知識,包括教育信念、情境知識、策略性知識、批判反思知識等方面。其中,教育信念處于中心位置。[8]教育信念是教師內心真正信奉的行為準則,支配著教師的教學行為,對理論知識起篩選、價值導向的作用。因此,在構建學校本位的教師教學專業(yè)發(fā)展體系中,學校要使“教學需要教師發(fā)現(xiàn)問題、反思問題、尋找解決方案,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同時反思的成果能夠公開、交流、評價、建構,是一種學術”成為一種共識,積極構建屬于學校的共同的價值觀念體系,形成共同的志向與追求,教學的中心地位在管理者及一線教師群體中得到認同,使積極改善教學內化成為全體教師的一種自覺行為。
2.改變問題的存在狀態(tài)
卵巢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死亡率居于婦科惡性腫瘤首位,嚴重威脅女性健康[10]。卵巢癌起病隱匿,臨床上缺乏早期篩查手段,發(fā)病人群缺乏特異性,導致70%的患者確診時已屬卵巢癌晚期,而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往往不足30%,但是早期卵巢癌患者5年生存率能夠達到90%[1]。因此,尋找卵巢癌的早期腫瘤標記物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
在教學實踐活動開展及教學理論生成彼此交織、高度互動的過程中,教學問題的識別應當作為教學學術生成的起點。同其他形式的學術一樣,問題性是教學學術的一個基本起點?!按髮W教學具有問題性,……問題性是教學學術活動的起點,是大學教學持續(xù)改進的動力所在?!保?]而使教師承認自身教學實踐中確實存在問題往往較難,很多教師在發(fā)現(xiàn)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時,考慮更多的是終結問題,對問題產生的深層原因往往缺乏深入思量。使教師從終結性治療向不斷地調查研究轉變,改變對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的態(tài)度,才是教學學術運動真正想要做的。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是高校教師獲取教學內容知識、提升教學學術水平難能可貴的起點。因此,幫助教師在觀念上轉變對教學問題的看法,引導、教會教師主動尋找自身教學問題,提升教學反思能力,使真正需要尋求教學改善的教師主動參與到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活動中,是促進大學教師教學專業(yè)發(fā)展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二)組織策略
1.注重示范,關注青年教師
有學者指出,相比于其他生涯階段,初任教師面臨的挑戰(zhàn)、承受的壓力更為艱巨,獲得的挫折感也相應地更多,此階段的(特別是最初三年的教學經驗)教學經驗會深刻地影響其后的專業(yè)發(fā)展品質。[10]因此,在學校的具體工作環(huán)境中,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支持系統(tǒng),幫助那些處于試誤、探索期的初任教師盡快擺脫由于經驗不足帶來的負面體驗,從而順利進入職業(yè)生涯的下一階段是及其必要的。大多數(shù)初任高校教師在研究生教育階段接受的多為專業(yè)教育,由于缺乏必備的教育教學理論及實踐的鍛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不能得心應手,對教學過程的感悟相對膚淺,在教學設計及教學組織上疲于應付。模仿通常成為初任教師開始教學的通常選擇。因此,在大學教師教學專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中,榜樣的引領和示范作用不可忽視。
2.重視職業(yè)生涯中期教師發(fā)展
在高校推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進程中,新教師、年輕教師在專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出現(xiàn)的問題較為顯現(xiàn),往往得到較多的關注。而處于職業(yè)生涯中期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問題相對來說較為隱性,常常被忽略。根據(jù)丹尼爾·列維森的成人發(fā)展理論,高校教師的中年期實際上充滿了變化,十分復雜,承擔的工作任務十分繁重,壓力最大。森吹(Centra)的研究發(fā)現(xiàn),教師在職業(yè)生涯中教學情況會出現(xiàn)一些變化,教師在工作的第3年到第12年中,獲得的學生評價最高,而在教師工作的第12年后,學生的評價等級就逐步降低。而這一現(xiàn)象正是出現(xiàn)在教師的職業(yè)生涯中期。[11]152同時,職業(yè)生涯中期的教師對教學積累了一定經驗,會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改善教學,獲得自身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教學學術內容知識,如何能夠有效的沉淀教學內容知識并使之文本化,需要學校給予引導支持,幫助教師順利應對生涯中期遇到的壓力。
3.重視學習型實踐共同體創(chuàng)建
實踐共同體理論秉承了共同體理論中對共同體成員間的享有的共同的愿景、合作的文化、對話的氛圍、共享的機制的強調,相比于其他共同體,實踐共同體更強調“本土性”及“反思性”。[12]教學學術視角下的教師教學專業(yè)發(fā)展關注的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的獲得,更強調的是高校教師基于實踐對自身的反思。因此,在促進教師教學專業(yè)發(fā)展時,需要還原“大學”的本質,將大學創(chuàng)建成為“求真的生存共同體”創(chuàng)建學習型實踐共同體。
教研室、教學團隊作為高?;鶎咏虒W與研究組織,相比于高校內部其他類型的共同體,成員在學科背景、發(fā)展愿景相似程度極高,因此,學校應在提升教師教育教學素養(yǎng)與專業(yè)能力、形成教師專業(yè)歸屬感和培養(yǎng)合作精神,需弱化基層教學組織過于行政化,強化教研室、教學團隊成員間基于改善教學學術水平、針對實際的交流與協(xié)作等方面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形成專業(yè)學習共同體的文化氛圍。
4.注重彰顯學校特色
美國高校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起步較早,形成了比較成功的模式和經驗,為各國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供了有益借鑒。在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進程中,美國高校根據(jù)自身文化傳統(tǒng)、學校使命、師生規(guī)模等條件,因地制宜開展教師發(fā)展活動,在保障教師活力以及保持教師高水平的教學及科研方面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11]512
因此,高校需要立足于學校定位,從學校的實際出發(fā),實現(xiàn)學校改善與個人發(fā)展的有機結合。
(三)制度建設
當教學的學術價值成為人們的共識,并試圖對教師的職業(yè)生涯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時,制度驅動往往成為學校改變傳統(tǒng)、建立新秩序的重要策略。下面以常州大學為例進行闡述。
1.完善教師聘任、獎懲與晉升制度,彰顯教學的意義與價值
在教師評聘階段,將教師的教學能力納入硬性考核范圍之內,并在評定結果中占很大比重,不僅僅是考慮應聘者的畢業(yè)院校、學歷學位、海外經歷等。對于在冊教師,學校積極探索教師分類評聘制度構建,根據(jù)教師個人發(fā)展實際,深化師資隊伍結構管理,引導教師合理定位,認真做好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明確職業(yè)發(fā)展目標,充分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學校每年單列高級職稱計劃,專門用于教學為主型教師在滿足科研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選拔教學質量高、教研成果佳的教師晉升職稱。
在教師晉升階段,教師的教學能力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師職稱評定。學校自2008年起開展青年教師教學技藝大賽,規(guī)定40歲以下的在冊教師,經本人申請,所在教研室推薦,經各學院初評后,按10%的比例,推薦參加校級課堂教學技藝大賽,學校組織評委進行過程檢查及集中考評,將通過技藝大賽設為青年教師評定職稱的首要條件。在此基礎上,學校將高級職稱評定與教學水平掛鉤,推行“教學考核一票否決權”制度,綜合考慮同行評課、專家聽課、學生評教情況,對申請高級職稱的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考核。
2.完善教師教學激勵與評價制度,突出教師教學的學術性內涵
為了鼓勵教師積極反思教學、重視教學研究,學校制定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勵辦法》、《教學研究業(yè)績考核與獎勵辦法》等規(guī)定,在政策上對教學研究予以傾斜,將高等教育教學成果、“質量工程”建設項目(包括教學團隊、精品課程、精品教材、品牌特色專業(yè)、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教學名師等)、發(fā)表教研論文納入教學研究業(yè)績分值統(tǒng)計,進行不同級別的獎勵,同時,記入獲獎者業(yè)務檔案,在年度考核、評定職稱、晉級增薪等方面的作用等同于同等科研成果獎,激勵教師,特別是一線教師發(fā)展教學學術、提升教學學術水平。同時,在評價層面,學校下達了教學研究業(yè)績指標,作為對學院年度考核內容之一,將教師教學學術評價納入教師學術評價范圍之內,從校、院二級層面引導教師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使教師為教學的質量提高和學生的發(fā)展所作出的努力得到應有的評價提供制度保障。
3.實施教師的教學專業(yè)發(fā)展工程,推動教師教學學術生活走向完滿
為促進教師掌握教學學術的理論,更好地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教學反思,提升教師教學學術水平,促進教師的教學專業(yè)發(fā)展,學校通過開展一系列教師教學專業(yè)發(fā)展活動,制定相關制度,如開展“講、聽、評”活動[13]、實施師徒結對、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工程、教師實踐能力提升工程、教師視野國際化工程,推進省級、校級教學團隊、教研室建設,建立專業(yè)建設負責人制度等,積極推進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實踐教學能力、反思教學能力的提升,推動教師學術生活走向完滿。
[1]徐延宇.高校教師發(fā)展——基于美國高等教育的經驗[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212.
[2]魏宏聚.厄內斯特·博耶“教學學術”思想的內涵與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9):40.
[3]胡惠閔.走向學校本位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問題與思路[J].開放教育研究,2007(3):53.
[4]呂林海.大學教學學術的機制及其教師發(fā)展意蘊[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
[5]操太圣,盧乃桂.高校初任教師的教學專業(yè)發(fā)展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53.
[6]王玉衡.試論大學教學學術運動[J].外國教育研究,2005 (12):25.
[7]Paul Senm B.The relation between research and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J].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2001 (4):20—20.
[8]陳向明.實踐性知識: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知識基礎[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1):108.
[9]時偉.大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模式探析——基于大學教學學術性的視角[J].教育研究,2008(7):81.
[10]操太圣,盧乃桂.高校初任教師的教學專業(yè)發(fā)展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52.
[11]徐延宇.高校教師發(fā)展—基于美國高等教育的經驗[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12]張平,朱鵬.教師實踐共同體: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新視角[J].教師教育研究,2009(2):57.
[13]徐萍.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講、聽、評”實踐探索——以常州大學為例[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71.
On University Teachers’Teaching Profession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SHEN Jie1,2,ZENG De-wei1,XU-Ping1
(1.Academic Affairs Office,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
2.Huaide College,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016,China)
Scholarship Reconsidered by Ernest Boyer,which was published by 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 in 1990,provides a new definition of teaching,considering teaching as a kind of scholarship.With the definition of teaching,Boyer presents us a brand-new way to understand“teaching”,as well as how to achieve teaching profession development for university teachers.We should make great efforts on changing the way of solving teaching problems for teachers,establishing a common culture by universities,making teachers consciously improve teaching,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setting examples,development of the young teachers and teachers in the middle of their careers,creating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sticking to universities′characteristics,building the system of employment,rewards,promotion,stimulation and evaluation to achieve teaching profession development.
scholarship of teaching;teachers and teaching;profession development
G647
A
2095—042X(2014)02-0099-04
10.3969/j.issn.2095—042X.2014.02.022
(責任編輯:朱世龍,沈秀)
2013-12-10
沈潔(1987—),女,江蘇鹽城人,碩士,研究實習員,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課題(2013JSJG111);常州大學2012年教學改革研究課題(GJY2012009);
常州大學懷德學院2012年教學改革研究課題(2012HDJY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