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孝道與唐代人的衣食住行

      2014-03-25 23:05:11季慶陽
      關(guān)鍵詞:祖父母

      季慶陽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陜西 西安 710126)

      衣食住行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基本內(nèi)容。衣食住行的方式反映著政治經(jīng)濟政策的制定與執(zhí)行,體現(xiàn)著社會的價值和文化的風(fēng)貌。唐代繼承了秦漢以來“孝治天下”的傳統(tǒng),大力推行孝道教化。孝道倫理精神廣泛滲透到唐代人的社會生活之中,在衣食住行的方式上均有所體現(xiàn)。

      一、孝道與唐代人的飲食方式

      儒家所言孝道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子女盡心竭力地為父母供給充足的食物,以贍養(yǎng)父母:不僅在飲食上要盡量滿足父母的需求,而且要做到恭敬。《通典》卷六十八《天子諸侯大夫士之子事親儀(婦事舅姑附)》規(guī)定:伺候父母公婆用餐時要“問所欲而敬進之,柔色以溫之”[1]。所謂:“問所欲而敬進之,柔色以溫之。饘、酏、酒、醴、芼、羹、菽、麥、蕡、稻、黍、梁、秫,唯所欲。棗、栗、飴、蜜,以甘之。堇、荁、枌、榆、免、薧、滫、瀡,以滑之。脂、膏,以膏之。父母舅姑,必嘗之而后退。”[2]酒肉、菜肴、主食、水果等由父母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當(dāng)然對于貴族官僚士大夫而言,每餐提供這樣豐盛的飲食或許可以做到,而對于一般家庭來說是難以做到的,核心的要求就是以恭敬心待之,在飲食上竭其所能地奉養(yǎng)父母公婆。

      一般情況下,珍貴的食物都要與父母分享,這被看作是孝道的體現(xiàn),如《冊府元龜》記載: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七月,群臣食于御前。果有蒲桃,侍中陳叔達執(zhí)而不食,帝問其故,對曰:‘臣母患口乾(干),永不能治,欲歸以遺母。’帝曰:‘卿有母可遺乎?’遂流涕嗚咽,久之乃止。賜物百段。帝性至孝,初葬元貞太后時遇祁寒,跣行二十余里,足皆流血,毀頓之極,哀感行路。言及二親,未嘗不流涕。有得時珍及諸方異膳,必先薦享而已方食?!盵3]

      蒲桃當(dāng)是今天所說的葡萄別稱,當(dāng)時是比較珍貴的水果。陳叔達不忍食御宴上皇帝賜的葡萄,而將其帶回家給母親吃,唐高祖“有得時珍及諸方異膳,必先薦享而已方食”,正是飲食上盡心孝養(yǎng)父母的體現(xiàn)。

      唐人不僅要竭盡所能在飲食上供養(yǎng)父母長輩,還考慮到飲食與健康的關(guān)系,提倡針對老人的身體狀況合理搭配飲食,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

      “論曰:人子養(yǎng)老之道,雖有水陸百品珍羞,每食必忌于雜,雜則五味相撓,食之不已,為人作患。是以食啖鮮肴,務(wù)令簡少。飲食當(dāng)令節(jié)儉,若貪味傷多,老人腸胃皮薄,多則不消,彭亨短氣,必致霍亂。夏至已后,秋分已前,勿進肥濃羹臛酥油酪等,則無他矣。夫老人所以多疾者,皆由少時春夏取涼過多,飲食太冷,故其魚膾、生菜、生肉、腥冷物多損于人,宜常斷之。惟乳酪酥蜜,常宜溫而食之,此大利益老年。雖然,卒多食之,亦令人腹脹泄痢,漸漸食之?!盵4]

      也就是說,侍奉老人的飲食不能過雜,不能過于油膩,注意冷熱,應(yīng)根據(jù)時令節(jié)氣,合理搭配飲食結(jié)構(gòu),這樣才能使老人減少生病,健康長壽。提倡健康飲食應(yīng)該說是唐人對于飲食孝養(yǎng)的新發(fā)展。

      唐人在享用飲食的次序上遵守尊長優(yōu)先原則,從《天子諸侯大夫士之子事親儀(婦事舅姑附)》可以看出,成年子女一般是在侍奉父母用餐完畢后才自己進餐,未成年的子女也是如此:“男女未冠笄者,……昧爽而朝,問何食飲矣,若已食則退,若未食,則佐長者視具?!盵1]在家庭成員范圍以外聚食飲酒也遵循這樣的原則,比如唐代地方上舉行的鄉(xiāng)飲酒禮,凸顯的就是長幼的次序。

      唐代社會提倡子孫與父祖同居共爨,就是一家人同吃同住,這樣可以增進家庭的和睦,方便孝敬和照顧老人。史載,裴寬性友愛:“弟兄多宦達,子侄亦有名稱,于東京立第同居,八院相對,甥侄皆有休憩所,擊鼓而食,……當(dāng)世榮之?!备呦荚⑽宕?,“鄉(xiāng)里美稱其事”[5]。

      由于唐代提倡同居共爨,所以貴族家宴十分盛行。舉行家宴多與孝親睦族有關(guān),家宴在于促進孝悌之道,所以不能和孝道相沖突。如唐代西平王李晟有一次過生日舉行家庭宴會,他出嫁的女兒置生病的婆婆于不顧,前往參加宴會祝賀。李晟得知后,擲筯大怒說:“我不幸有此女,大奇事!汝為人婦,豈有阿家體候不安,不檢校湯藥,而與父作生日,吾有此女,何用作生日為?”讓女兒立刻回家,隨后他本人親自到女兒家探問女兒婆婆的病情,并以自己教訓(xùn)女兒不嚴而向親家致歉[6]。

      在父母生病去世期間減少飲食也是孝道的體現(xiàn),如段秀實性至孝:“六歲,母疾,水漿不入口七日,疾有間,然后飲食?!盵5]遭逢父母亡故,“水漿不入口”更是孝行的體現(xiàn)。裴倩居父喪“水漿不入于口,孺慕殆于滅性,宗門憂其死于孝”[7]。清源莆田邑人林瓚的母親去世,他每一痛至:“水漿不入口,或三日,或五日,內(nèi)外羸憊,殆至殞滅?!盵7]歐陽詹專門為其作《甘露述》一文以表彰其孝德。在父母生病去世時無心飲食,體現(xiàn)子女對父母身體生命的擔(dān)憂,對父母離去的哀痛。

      皇帝在發(fā)生大的天災(zāi)時減少飲食也是盡孝道的要求。古人相信君權(quán)神授、天人感應(yīng)的觀念,帝王自視為天子,與天帝之間形成了所謂的父子關(guān)系,出于對上天的孝道,天子要按照所謂上天的意志治國理民,如果違背了上天的意愿,上天便以災(zāi)異的形式表達對皇帝的訓(xùn)誡,帝王要采取相應(yīng)的措施表達自己悔過自新,以示對上天的敬畏,減少飲食就是其中的一項措施。如貞觀十二年(638)冬天一直到十三年(639)的五月久旱不雨,唐太宗認為是上天在懲罰自己,所以“減膳罷役”[5]。永徽四年(653)四月旱災(zāi),唐高宗也采取減膳以自省[5]。景龍二年(708)十二月,唐中宗因京師亢旱而減膳[5]。

      唐人遵循事死如生的孝道要求,在祭祀祖先父母的亡靈時,在敬獻的飲食方面也是按照生前的原則,盡其所能地予以敬奉。天寶五年(748),唐玄宗下詔云:“祭神如在,傳諸古訓(xùn),以多為貴,著自禮經(jīng)。膟膋之儀,蓋昔賢之尚質(zhì);甘旨之品,亦孝子之盡誠。既切因心,方資變禮。其以后享太廟,宜料外每室加常食一牙盤。仍令所司,務(wù)盡豐潔?!盵1]由此可見,唐人在祭祀父母祖先的飲食上也頗費心思。

      二、孝道與唐代人的穿著方式

      古代服飾功能遠比現(xiàn)代豐富,除保暖遮體外,還有明貴賤、弘教化、尊祭祀、慎喪儀、禁奇異等作用。從孝道要求出發(fā),在穿衣上優(yōu)先考慮父母長輩的需要。孟子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盵8]在古代一般只有貴族官僚才能穿著絲綢做的衣服,這里提出老人可以穿絲綢做的衣服,正是尊老養(yǎng)老精神的體現(xiàn),唐代政府也是這樣貫徹的。

      在唐代,政府經(jīng)常要賞賜高齡老人粟、帛、綿、米、酒、肉等物品,還有賜章服的殊榮,如太極元年(712),唐睿宗改元大赦:“特賜老人九十已上緋衫牙笏,八十已上綠衫木笏?!盵5]興元元年(784)秋七月丙子,唐德宗:“車駕次鳳翔府。詔放管內(nèi)今年秋稅;耆壽侍老八十已上,各與版授刺史,賜紫,其余版授上佐,賜緋。”[5]章服是官僚貴族服飾的專利,是其等級身份的體現(xiàn)。唐代對此有明確的規(guī)定。唐初即規(guī)定:“三品已上服紫,四品五品已上服緋,六品七品以綠,八品九品以青,婦人從夫之色,仍通服黃?!盵9]咸亨五年五月敕:“如聞在外官人百姓,有不依令式,遂于袍衫之內(nèi),著朱紫青綠等色短衫襖子,或于閭野,公然露服,貴賤莫辨,有斁彝倫。自今以后,衣服下上,各依品秩,上得通下,下不得僭上。仍令有司嚴加禁斷?!盵9]開元十九年(731)敕:“流外及庶人。不得著綢綾羅縠。五色線靴履?!盵9]官僚貴族服飾的顏色為紫、緋、青、綠、碧,百姓的服飾顏色為黃、白、黑等顏色,綾羅綢緞是統(tǒng)治階級服飾的專用質(zhì)料,老百姓一般只能服麻布、葛布等。對于違反服飾規(guī)定的,唐政府將給予法律的嚴懲。唐政府能夠特賜高齡老人綾羅綢緞及章服,這是尊老養(yǎng)老的又一體現(xiàn),其目的也在于引導(dǎo)老百姓在父母的穿衣上要盡心侍奉。

      作為子女,不僅要將最好的衣服留給父母穿,而且對父母的衣物要象尊敬父母一樣禮遇。《天子諸侯大夫士之子事親儀(婦事舅姑附)》規(guī)定:“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幾,不傳;杖、屨,祗敬之,勿敢近?!盵1]子女晚輩穿著整齊是對父母長輩孝敬的體現(xiàn)?!短熳又T侯大夫士之子事親儀(婦事舅姑附)》規(guī)定:“子事父母,雞初鳴,咸盥漱,櫛,縰,笄,總,拂髦,冠,緌,纓,端,韠,紳,搢笏?!瓔D事舅姑,如事父母,雞初鳴,咸盥漱,櫛,縰,笄,總,衣紳,……以適父母舅姑之所?!盵1]就是說兒子、媳婦早上起來洗漱干凈、穿著整齊才能到父母公婆的住處?!侗眽衄嵮浴肪硎涊d:

      “柳玭出官瀘州郡,洎牽復(fù),沿路染疾,至東川通泉縣求醫(yī),幕中有昆弟之子省之,亞臺回面,且云‘不識’。家人曰:‘是某院郎君?!瘓栽疲骸蛔R,莫喻尊旨?!季茫掀外庵旱梅抢删ヮ^腳乎固宜見怪。但垂之而入,必不見阻。比郎君垂下翹翹之尾,果接撫之?!盵10]

      柳玭子弟輩的親戚僅僅因為帽子沒有戴端正而遭到柳氏的拒絕接見,由此可見唐人對子弟在長輩面前衣著穿戴的嚴格要求。

      從孝道出發(fā),對子女著裝細節(jié)上也有要求?!短熳又T侯大夫士之子事親儀(婦事舅姑附)》規(guī)定:“孤子當(dāng)室,冠衣不純采。父母有疾,冠者不櫛?!盵1]“冠衣不純采”的規(guī)定應(yīng)該源自古禮?!抖Y記·曲禮》云:“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純素?!盵2]為什么這樣規(guī)定,鄭玄解釋說“為有其喪象也”。按照《禮記·深衣》的規(guī)定:“具父母、大父母,衣純以繢。具父母,衣純以青。如孤子,衣純以素。純袂、緣、純邊,廣各寸半。”《孔穎達疏》對此解釋云:

      “‘具父母、大父母,衣純以繢’”者,所尊俱在,故‘衣純以繢’。言‘具父母’,則父母俱在也,‘大父母’則亦然也。若其不具,一在一亡,不必純以繢也?!吒改福录円郧唷?,唯有父母,而無祖父母者,以為吉不具,故節(jié)少,而深衣領(lǐng)緣用青純,降于繢也。若父母無,唯祖父母在,亦當(dāng)純以青?!盵2]

      即父母、祖父母都健在者,穿的深衣用彩色花紋來飾邊。只有父母健在而祖父母去世者,其深衣用青色來飾邊。未滿30歲,父母去世而祖父母在者,其深衣也用青色飾邊,若祖父母也不在了,其深衣用白色來飾邊,袖口、裳的下擺及裳邊的飾邊都是一寸半寬。采用衣服飾邊的顏色表面上反映父母及祖父母生存的情況,實際上反映的是作為人子對父母、祖父母的情感狀況:父母、祖父母都健在,作為人子,從心里感到高興,所以用彩色飾邊;父母、祖父母去世,作為人子感到傷心,所以衣服要用青、白色飾邊。“父母有疾,冠者不櫛”的要求也是孝子心情的體現(xiàn)。作為人子,因擔(dān)心父母的身體健康,忙于照顧生病的父母而顧不上梳洗打扮,正是反映其對父母的一片孝心。

      在服飾上最具孝道意義的是喪服。古代喪服按照宗法血緣關(guān)系的親疏關(guān)系分為5個等級,稱為“五服”,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親屬關(guān)系越密切,其服喪的等級越高,而其喪服的質(zhì)地就越粗劣,縫紉工藝越簡陋,其哀痛之情也就越深切。喪服制度一方面反映了人們對逝去親人的追思之情,另一方面充分反映了古代宗族和家族中復(fù)雜的親疏有別的宗法關(guān)系。據(jù)學(xué)者研究,唐代的喪服服飾與古代的規(guī)格基本一致,沒有太大的變化,在喪服制度上作出了適應(yīng)唐代社會結(jié)構(gòu)和家庭關(guān)系的改造,著力提升和增補了女子或女黨的服序等級[11-14]。

      如果一個人嚴格遵守喪服制度規(guī)定的話,就意味著一生中有十多年的時間都是穿著喪服生活的。有人研究推測,唐代人的平均壽命不超過60歲,那就意味著一生將近四分之一的時間都是穿著喪服生活的。

      唐代皇室從便于統(tǒng)治的角度出發(fā),繼承漢魏的傳統(tǒng),實行以日易月的短喪制度,對于官僚士大夫則有奪喪起復(fù)的變通制度,奪情起復(fù)并不意味著就不居喪致哀了。除處理公務(wù)之外,在喪期內(nèi)還需著喪服。武則天時,歐陽通丁母憂,因任中書舍人之職,起復(fù)本官。他每次入朝,都是光腳從家里走到皇城門外。即使在中書省值夜班,也是席地而臥,只鋪一點蒿草。四年居廬不肯釋服,得到眾人稱許[5]。像這樣居喪守禮的事例在兩唐書中多有記載,而違背禮制的事例卻比較少見,唐人在祭祀逝去的父母祖先時還按照時節(jié)敬獻衣服?!缎绿茣酚涊d:“天寶二年(743),始以九月朔薦衣于諸陵。又常以寒食薦餳粥、雞球、雷車,五月薦衣、扇。”[15]這同樣體現(xiàn)著“慎終追遠“的孝道觀念。

      三、孝道與唐代人的居住形態(tài)

      唐代社會提倡父母與子女,以及祖父母,甚至是曾祖父母共同居住生活,并將這種適應(yīng)孝道要求的居住生活方式法制化?!短坡伞芬?guī)定:“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薄短坡墒枳h》對此解釋說:“稱祖父母、父母在,則曾、高在亦同,若子孫別生戶籍,財產(chǎn)不同者,子孫各徒三年?!盵16]這項規(guī)定也納入了十惡重罪的范圍之內(nèi)。

      在以法約束的同時,政府大力表彰和獎勵“累世同居”的家族。例如高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異居,開元中,再表其閭?!盵15]“(裴)寬兄弟八人,皆擢明經(jīng),任臺、省、州刺史。雅性友愛,于東都治第,八院相對,甥侄亦有名稱,常擊鼓會飯?!鞂氶g稱舊德,以寬為首?!盵15]“劉君良,瀛州饒陽人也。累代義居,兄弟雖至四從,皆如同氣,尺布斗粟,人無私焉。……武德七年(624),深州別駕楊弘業(yè)造其第,見有六院,唯一飼,子弟數(shù)十人,皆有禮節(jié),咨嗟而去。貞觀六年,詔加旌表?!盵15]《新唐書·孝友傳》記載了36位受到朝廷表彰的累世同居者:“天子皆旌表門閭,賜粟帛,州縣存問,復(fù)賦稅;有授以官者。”*他們是:萬年宋興貴,奉先張郛,澧陽張仁興,櫟陽董思寵,湖城閻旻,高平雍仙高,湖城閻酆,正平周思藝、張子英,曲沃張君密、秦德方、馬玄操、李君則,太平趙德儼,隴西陳嗣,北海呂元簡,經(jīng)城宋洸之,單父劉九江,無棣徐文亮,樂陵吳正表,河間劉宣、董永,安邑任君義、衛(wèi)開,龍門梁神義、賀見涉、張奇異,鄭縣王元緒、寇元童,舒城徐行周,睦州方良琨,桐廬戴元益,高安宋練,涇縣萬晏,弋陽李植,繁昌王丕。由于統(tǒng)治者的提倡和法律的約束,累世同居成為唐朝的社會風(fēng)尚。有學(xué)者在對敦煌吐魯番地區(qū)的累世同居情況研究的基礎(chǔ)上,推測:“估計當(dāng)時中原同居者可能接近一半?!盵17]

      “研究居住生活離不開建筑。各種不同的建筑形式不僅造就了人們居住活動的空間,而且影響著居住生活的面貌或習(xí)俗?!盵18]唐代住宅格局為同居生活創(chuàng)造了條件。從文物資料和記載情況看,隋唐五代的住宅基本格局都差不多,即采用有明顯中軸線和左右對稱的平面布局,四合院是最為常見的住宅建筑結(jié)構(gòu)。這種格局適應(yīng)了家庭(家族)共同生活的方式,有利于家庭和宗族的團結(jié),便于子孫孝養(yǎng)父母長輩。

      同居既便于子孫照顧長輩,盡孝道,也有利于增進手足之情,促進悌道,如襄城公主下嫁給蕭銳時,唐太宗讓有司給他們別建宅第,公主再三辭讓說:“婦人事舅姑如事父母,若居處不同,則定省多闕?!盵5]杜佑的兒子杜式方:“性孝友,兄弟尤睦。季弟從郁少多疾病,式方每躬自煎調(diào)藥,膳水飲非經(jīng)式方之手不入于口?!盵3]趙弘智“事兄弘安同于事父,所得祿俸未嘗入于私室”,其兄去世后,他“事寡嫂甚謹,撫孤侄以慈愛稱”[3]。

      守喪居廬或廬墓則是唐人對去世的父母長輩盡孝時在居住方式上的體現(xiàn)?!抖Y記·三年問》規(guī)定,為父母服喪要居倚廬。所謂倚廬就是在自己的宅第建造簡陋狹小的屋子居住來守喪,廬墓則是在父母的墓側(cè)造廬居住來守喪。唐代許多官僚士大夫都能按照儀禮的要求居廬守喪,如歐陽詢之子歐陽通“丁母憂,居喪過禮?!陜次丛?,四年居廬不釋服,家人冬月密以氈絮置所眠席下,通覺,大怒,遽令徹之”[5]。路敬淳以“孝友篤敬”而著稱,“遭喪,三年不出廬寢。服免,方號慟入見其妻,形容羸毀,妻不之識也”[5]。

      廬于墓側(cè)在唐代巍然成風(fēng)。盡管這種行為不合禮制,但在唐代社會各個階層都很流行。官僚貴族階層有之,如宰相楊炎“丁憂,廬于墓前,號泣不絕聲”[5]。史學(xué)家姚思廉“丁繼母憂,廬于墓側(cè),毀瘠加人”[5]。元讓“母終,廬于墓側(cè),蓬發(fā)不櫛沐,菜食飲水而已”[5]。作為武將的薛萬備“有孝行,母終,廬于墓側(cè)”;鄉(xiāng)里隱居的處士有之,如竇群“隱居毗陵,以節(jié)操聞。及母卒,嚙一指置棺中,因廬墓次終喪”[5];普通百姓有之,如張志寬丁母憂,“負土成墳,廬于墓側(cè),手植松柏千余株”[5]。梁文貞少從征役,等回家后父母皆亡,因其未能終養(yǎng)父母,“乃穿壙為門,磴道出入,晨夕灑掃其中。結(jié)廬墓側(cè),未嘗暫離。自是不言三十年,家人有所問,但畫字以對”[5];工匠有之,如安金藏,“初為太常工人。神龍初喪母,寓葬于都南闕口之北,廬于墓側(cè),躬造石墳石塔,晝夜不息”[5];列女貞婦有之,如楊紹宗的妻子王氏,在其兩歲時母親去世,后由繼母鞠養(yǎng)。十五歲時,父親死在遼東戰(zhàn)場,繼母不久也去世?!巴跄耸账袄^母尸柩,并立父形像,招魂遷葬訖,廬于墓側(cè),陪其祖父母及父母墳?!盵5]劉寂妻子夏侯氏,因其父疾喪明,“乃求離其夫,以終侍養(yǎng)。經(jīng)十五年,兼事后母,以至孝聞。及父卒,毀瘠殆不勝喪,被發(fā)徒跣,負土成墳,廬于墓側(cè),每日一食,如此者積年”[5]。

      雖然廬于墓側(cè)不合禮法,但得到社會的普遍崇尚。唐朝政府對于廬于墓側(cè)的守喪者給予大力表彰,上述所列的廬墓者皆得到朝廷的表彰。民間也對這種行為大為贊賞,如張志寬的孝行“為州里所稱。賊帥王君廓屢為寇掠,聞其名,獨不犯其閭,鄰里賴之而免者百余家”[5]。梁文貞的孝行“遠近莫不欽嘆”[5]。陳集原父親去世后,他“嘔血數(shù)升,即壟作廬”,“里人高之”[15]。

      與官員百姓不同,皇帝不能居廬或結(jié)廬于墓側(cè),但在守喪時一般要避開正殿居住。開元五年(717)春正月壬寅朔,唐玄宗因為睿宗服喪不受朝賀?!肮锩鷷r,太廟屋壞,移神主于太極殿,上素服避正殿,輟朝五日,日躬親祭享?!盵5]

      皇帝面對上天所降的災(zāi)異也要避開正殿居住。貞觀十三年(639)五月,久旱不雨,唐太宗避正殿[5]??傉略?668)四月,彗見五車,唐高宗“避正殿,減膳”[5]。景龍三年(709)六月,唐中宗因為大旱“避正殿,減膳,親錄囚徒”[5]。興元元年(784),唐德宗因蝗災(zāi)和旱災(zāi)而不御正殿[5]。開成二年(837),唐文宗因彗星不斷出現(xiàn),“詔天下放系囚,撤樂減膳,避正殿”[5]?;实壑赃@樣做,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天子,對上天要像對父母一樣恭敬,災(zāi)異反映的是自己對上天不孝而招致的責(zé)罰,避正殿、減膳等方式正是對自己不孝的自我懲罰。

      四、孝道與唐代人的出行方式

      唐人的出行方式也受到孝道要求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父母在時盡量不遠行

      唐代提倡父母與子女同居共爨,因此要求子女盡量不要遠行,以方便隨時侍奉父母。據(jù)《通典》卷六十八《天子諸侯大夫士之子事親儀(婦事舅姑附)》規(guī)定:“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習(xí)必有業(yè)?!盵1]作為子女出行要征得父母同意,回來要及時向父母匯報,出游必須向父母說明所去的地方。在外出時要注意安全,“不登高,不臨深”,這是因為“不登危,懼辱親也”。在儒家看來,身體發(fā)膚都是父母所賜,如果損傷自己,實際上是對父母的不敬。這種思想包含兩層含義:其一,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xù),子女身體健康才能使父母的生命得到延續(xù);其二,孝養(yǎng)父母要靠子女,子女身體健康,不出意外,才能保證孝養(yǎng)父母的實施。對于官員來說,步入仕途就難免要遠離父母,不能盡孝養(yǎng)之責(zé)。在忠孝不能雙全的情況下,有的官員寧愿舍棄仕途而留在父母身邊盡孝養(yǎng)之責(zé),如張薦被“詔授左司御率府兵曹參軍。既至闕下,以母老疾,竟不拜命”[5]。天寶中有拓跋興宗者,三上表請致仕侍親[19],不可謂不堅決。有的官員為了照顧父母,攜帶雙親一起到任職地居住,如李陵求渾堿為他謀取藍田尉時說:“某得此官,江南迎老親,以及寸祿,即某之愿畢矣?!盵20]又如劉禹錫因故要被朝廷委派到荒涼偏遠的播州當(dāng)刺史時,朝廷考慮到劉禹錫的八旬老母不能同行,有傷孝理,因而改任連州刺史[5],這樣可以方便其照顧老母親。在父母長輩年老疾病無人照顧的情況下入仕為官,要給予法律的懲治?!短坡墒枳h》卷三《免所居官》第一百二十一條規(guī)定:“祖父母、父母老疾無侍,委親之官”,“徒一年”。《唐律疏議》解釋說:“祖父母、父母老疾,委親之官,謂年八十以上或篤疾,依法合侍,見無人侍,乃委置其親,而之任所。”[16]

      (二)在出行時要尊敬父兄長者

      《通典》卷六十八《事先生長者雜儀》規(guī)定:“從于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遭先生于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先生與之言則對,不與之言則趨而退。見父之執(zhí),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從長者而上丘陵,則必向長者所視?!盵1]《論語》云:“有酒食,先生饌。”先生實際上指的是父兄。所以事先生長者應(yīng)包含父兄在內(nèi)的一切尊長。就是說,與父兄長者同行,越路與他人說話是對父兄長者的不尊敬;在路上遇到父兄長者,快步迎上去,立正拱手,以示對父兄長者的尊敬;師長如果沒有什么指示,就快步退去,之所以這樣是避免與師長并行,與師長并行是對師長的不尊敬;和長者一起登高,要隨著長者的視線遠看,以便于長者詢問有關(guān)遠處的情況。《唐六典》卷四《禮部》條云:“凡行路之間,賤避貴,少避老,輕避重,去避來?!盵21]由此可見,出行時路遇長者要禮讓恭敬是唐朝社會生活的基本準則。

      (三)為老者提供出行方便

      唐代對于老人有賜杖制度。唐玄宗在《賜高年幾杖詔》中規(guī)定:“九十以上,宜賜幾杖,八十以上,宜賜鳩杖,所司準式?!盵7]老人由于年老體衰,出行需要拐杖的輔助,朝廷給老人頒賜拐杖,既考慮到老人出行方便的需要,又體現(xiàn)了一種關(guān)心和榮譽。老人出行需要交通工具的輔助。唐代的肩輿成為老人出行的重要工具。肩輿最初是用于年老體弱的大臣乘坐,方便其上朝出行,上朝時允許其一直乘坐到大殿上。如馬懷素:“謙恭謹慎,深為玄宗所禮,令與左散騎常侍褚無量同為侍讀。每次閤門,則令乘肩輿以進?!盵5]德宗時大臣崔祐甫因病“肩輿入中書,臥而承旨”[5]。這實際上是尊老敬老的一種體現(xiàn)。后來在唐代逐漸普及,上自皇帝,下至百姓都有乘坐。如白居易“以刑部尚書致仕。與香山僧如滿結(jié)香火社,每肩輿往來,白衣鳩杖,自稱香山居士”[5]。“滎陽鄭懷古,少有俊才,嗜學(xué),而天性孝友。初家清齊間,遇李師道漸阻王命,扶侍老親歸洛。與其弟自舁肩輿,晨暮奔迫,兩肩皆瘡?!盵6]可見,在民間肩輿也成為方便老人乘坐的出行工具。

      五、結(jié)語

      綜上所述,孝道倫理廣泛滲透到唐代社會生活之中,在衣食住行的方式上均有所體現(xiàn),唐人的衣食住行方式總體遵循了尊長優(yōu)先、便于行孝的原則。

      [1] 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8.

      [2] 李學(xué)勤.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3] 王欽若.冊府元龜[M].北京:中華書局,1960.

      [4] 孫思邈.千金翼方[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 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 趙璘.因話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

      [7] 董誥.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8] 金良年.孟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9] 王溥.唐會要[M].北京:中華書局,1955.

      [10] 孫光憲.北夢瑣言[M].北京:中華書局,2002.

      [11] 陳戍國.隋唐禮制研究[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2] 丁凌華.中國喪服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3] 任爽.唐代禮制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9.

      [14] 甘懷真.“舊君”的經(jīng)典詮釋:漢唐間的喪服禮與政治秩序[J].新史學(xué),2002,13(2):1-44.

      [15]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6]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6.

      [17] 雷巧玲.唐人的居住方式與孝悌之道[J].陜西師大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3,22(3):98-103.

      [18] 黃正建.唐代衣食住行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8.

      [19] 李昉.文苑英華[M].北京:中華書局,1966.

      [20] 李昉.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

      [21] 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2.

      猜你喜歡
      祖父母
      The Road to Revolution of My GreatGrandparent 曾祖父母的革命之路
      我的祖父母
      新加坡禁止家長每天將孩子送到祖父母家
      科教新報(2020年16期)2020-10-21 05:21:14
      數(shù)據(jù)會說話:祖父母帶孩子,父母更放心!
      父母必讀(2020年10期)2020-10-09 10:57:42
      / 祖父母工作坊 /
      不同類型祖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社會能力的影響
      天津教育(2019年35期)2019-01-19 19:51:11
      夫妻一方死亡另一方將子女送他人收養(yǎng)是否應(yīng)當(dāng)征得愿意并有能力撫養(yǎng)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意?
      分憂(2017年6期)2017-06-07 07:51:58
      樂于助人的人更長壽
      大眾健康(2017年2期)2017-04-13 07:52:03
      祖父母節(jié)
      英國祖父母看孫輩可享帶薪假
      武鸣县| 和龙市| 永寿县| 江西省| 丽江市| 旬阳县| 航空| 乐东| 西林县| 汉寿县| 当阳市| 五莲县| 辉南县| 漳州市| 铁岭县| 鄂托克旗| 根河市| 龙陵县| 荣成市| 霍山县| 自治县| 安新县| 黄石市| 芮城县| 全州县| 邓州市| 西安市| 沙河市| 沅江市| 韩城市| 依安县| 广丰县| 江津市| 屏东市| 怀仁县| 宁海县| 九江县| 南昌市| 广昌县| 长岭县| 汝阳县|